黄河岸边的坚守
2022-04-29祁明芳
西北师范大学①发端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历经时代变迁,京师大学堂发展为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两所同气连枝的高等学府,至今已走过120个春秋岁月。自20世纪40年代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从陕西西迁至兰州十里店黄河北岸,师生秉承先辈们严谨治学、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品格,坚守在母亲河畔,不断谱写师范教育的新篇章。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科始于1939年设立的“劳作专修科”;1949年在此基础上设立艺术系,分音乐、美术两个专业;1958年音乐、美术专业单独设系,至1960年音乐专业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建制和师资队伍。在此后的岁月中,始终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将人才培养、发展西部音乐教育作为目标和己任,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西北音乐教育的摇篮。
一、教学建制与师资队伍建设
1960年,音乐专业已形成本科、专科、预科、附中等多级制的教学建制,这一年也是60年代音乐系历史上最后一次招生,至1966年在校生全部毕业。1970年7月,学校根据相关政策,将体育、音乐、美术三系合并为军事体育艺术系,设军事体育和艺术(包括音乐、美术)两个专业。1971年,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学制二至三年,音乐专业前后共招收五届,计两百余人。
1977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招生考试。这一年年底,学校共招收学生1002名,其中音乐系招收学生57人,1978年3月入校。1978年秋季,学校又招收新生835名,其中音乐系招收学生41人,9月入校。这两班同年先后入学的学生,师生称呼为“春班”和“秋班”。从1981年起,音乐系课程设置按教育部1979年郑州会议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执行。部颁教学计划中的政治理论、教育、体育、外语、专业必修、专业必修与选修六大类课程全部都有开设,并根据音乐系教学条件,还增加了乐器修理法、键盘和声、钢琴伴奏作法等专业课程。在此后的十多年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设置时有调整,但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1990年,增设了两年制音乐专科。1995年,将原来的音乐本科专业划分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1996年,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体育艺术中专部”,招收音乐、舞蹈、体育初中毕业生,由各系具体负责教学。1997年,开始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此外,从1988年起,音乐系还担负了音乐类自学考试大专及本科,成人大专及专升本学生的教学任务。至此,音乐专业在恢复高考后的单一的本科教育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多级制教学建制,持续为西北音乐教育做贡献。
关于师资队伍方面,1960年音乐专业师资已初具规模,但随着国家经济困难,1962年前后师资流失最为严重,折损近半。196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赵汉卿老师到任,1974年调入了毕业于中央大学声乐专业的曾宪恩老师,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陆续从先后五届工农兵学生中选留了10位教师。1978年至1980年又调入了陈慧玉、冯新宁、俞守仁、郭林淳四位老师,前后共15位教师加入。
为了快速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音乐系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明确目标,并采取校外进修和校内进修两种模式进行培养。从1979年开始,有计划有针对地先后选送8名青年教师到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福建等地进修深造。接受笔者采访时,李锦生教授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外出进修不但报销学费,还报销观摩演出的门票。正是在这个阶段,我观看了小泽征尔指挥的《草原小姐妹》和卡拉扬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杨树声、韩林申、林佩箐、汪子良、陈佛华几位老教师先后担任青年教师校内声乐、钢琴指导。
1982年,音乐系在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生毕业中选留了7位优秀的学生以补充师资力量。从1983年至1989年,又陆续留校和调入了12位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中的大多数被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业务能力和眼界迅速提高。
90年代开始,先后有二十余名中青年教师从本校毕业留校或外校调入,师资队伍紧缺状况缓解。这一时期对于青年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他们攻读硕士学位。刘沛、张君仁两人率先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硕士学位,王文澜、张一凤分别获得中央音乐学院的西方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硕士学位。
回顾这一时期音乐專业师资队伍建设历程,杨树声、高天康、钱培基、康建东等历任领导始终坚持“请进来”“留下来”再“送出去”的办法加强师资培养。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行之有效,并在后续的办学历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二、基础设施与教材资料建设
1960年前后,音乐系教学设备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1980年,音乐系从南二楼搬入了水塔山下新落成的独栋教学楼。宽敞的教室、崭新的音乐厅、隔音的琴房等,这在当时同类院校中已经十分奢侈。从1980年至1998年,又陆续添置了26台立式钢琴,1 台三角钢琴,26架手风琴以及若干打击乐器、管弦乐器、民族乐器等。为了教学及音响资料录制的需要,1979至1986年,先后添置了43台收录两用机。从60年代开始,以上各种乐器的维护和管理都由调律师毛纯儒一人担任,无论是几十年的旧琴,还是新进的乐器,先生都“一视同仁”,爱护有加。哪怕是琴键最外层的象牙白在经年的弹奏中已脱落,琴音依然非常准。毛老师是音乐系教学正常运转的幕后英雄。从1976年以后增加三位教师,他的负担才稍稍减轻一些。
从60年代始,音乐系就十分重视教材建设。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遵照学校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了教材建设的力度。老师们一边上课,一边撰写讲稿,这些手写稿,还有大量的钢琴、手风琴乐谱,均由心灵手巧的吴一斐老师刻成蜡板油印发给学生。老师们一边教学一边修改,最终在数易其稿的基础上形成自编教材。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些教材陆续出版。如乐器修理方面的教材,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少之又少,毛纯儒编著的《钢琴风琴手风琴简易修理法》(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在60年代初,几乎找不到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高等师范院校,高天康是早期探索者,他的《实用钢琴即兴伴奏编配法——伴奏音型50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1960年已有油印教材,1993年正式出版后成为该领域早期为数不多的优秀教材,而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该课程的普遍开设则是在2000年以后;80年代,随着电子琴的快速发展与普及,高天康顺应时代又开设了电子琴演奏法课程,教授普通电子琴及双排键电子琴,他编著的《电子琴演奏法》(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成为同时期领先者;此外,高天康编著的《音乐知识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作为音乐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畅销多年。祁文源编著的《中国音乐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和黄腾鹏编著的《外国音乐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等中外音乐史教材,真正成为具备“师范性、教材性”特征的早期著作。康建民编著的《管乐队实用手册》(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以其通俗性、实用性成为管弦乐队排练指导的普及读本。以上教材与当时全国师范院校同期教材建设相比较处于领先地位,一方面是贯彻学校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与杨树声先生一贯的重视资料及教材建设相关。
音乐系图书、音响资料的建设,始于华东师范大学在1956年支援的一批图书、唱机、唱片、乐器等。此后的岁月中,这些资料随办学地点的变化而辗转,不断添加补充,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有力支撑。1980年,搬入新的教学楼后,分设了音响资料室、图书资料室、期刊阅览室,并广泛利用新的音像技术,购置、制作了音像资料。图书资料室、阅览室期刊种类多达几十种,包括音乐类所有期刊,另有影视、舞蹈、文学、哲学类,面向师生开放,成为大家了解学术前沿,拓宽知识领域的窗口。
三、艺术实践与西部风情
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展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自60年代就有一贯的对内、对外的各种演出,70年代亦沿袭此传统。如1971年入学的首届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前夕组织的“开门办学”陇南之行演出,历时50天,演出三十余场,取得良好社会反响;197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青年教师吴学禹担任甘肃省文化厅选送的女声二重唱节目手风琴伴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多场并荣获演出及伴奏优秀奖,除中央电视台、中央人们广播电台转播外,还参加了北京劳动文化宫国庆26周年游园演出。
1981年12月,恢复高考之后的首届毕业生以音乐会的方式进行专业考试,并举办面向全校的综合音乐会,给全系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和引领。1981年,甘肃省第一届声乐比赛中,学生陈雪荣、张琦凡、李海燕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同年,在“上海之春”全国器乐大赛中,学生冯笑河获得琵琶演奏鼓励奖。
从9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比赛活动的增多,音乐系师生在全省、全国性的专业比赛中先后有十余人获得较好成绩。1996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甘肃预选赛中,音乐系师生包揽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全部一等奖;1998年,青年教师王蓓再次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甘肃预选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并报送中央电视台,获专业组民族唱法优秀奖。1999年甘肃省首届声乐、器乐比赛中,音乐系三位教师分别获得一等奖。同年,在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中,学生赵鹏获二等奖。
作为地处西部的高校,立足西部,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是西北师范大学的重要社会职能。从60年代起,音乐系对此项工作不断推进,以西北花儿为素材,杲景业编创钢琴曲10首,韩林申编创钢琴曲30首。1979年由杲景业编辑解说的电视片《花儿简介》在国庆30周年中央电视台各省区电视片展播中被评为优秀节目。1984年王朝刚根据河州花儿曲调改编的手风琴曲《新临夏》,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表演。1985年由张如先采集制作的幻灯片《敦煌壁画乐器考》,获“西南、西北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幻灯片协作会优秀奖”。康建东创作的歌曲《黄河岸上的唢呐声》、民族管弦乐作品《裕固舞曲》《甘藏风情》皆以西北戏曲、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分别荣获1990年全国“广播新歌”金奖,1992年全国“第二届民族管弦乐展播”优秀奖,1993年中国“新春音乐会”优秀作品。李彦荣的舞蹈音乐《达嘎河边》,荣获1992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王文澜的歌曲《我的家乡瓜果多》《黄河,母亲的河》分别荣获1999年获第九届全国“群星奖”甘肃选拔赛一、二等奖。此外,在全国“集成”工作甘肃卷的资料普查中,一批批优秀的师生不辞辛苦付出了艰辛努力,在河西走廊整理陇南两当号子、洮岷花儿,为土族、撒拉族、裕固族少数民族音乐收集做出了突出成就。
一方水土一方人,以上成就便是西北多样的民族艺术形态的底蕴所在,同样,西北师大音乐专业以其使命担当,主动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挑起了改善、提高西北普通音乐教育生态的責任,所培养的上千名学生成为西北普通音乐教育的奉献者和传承者,甚至在全国艺术教育及普及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学术研讨与对外交流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学术研讨迎来了新气象。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先后邀请了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举办音乐会或办班授课,极大地提升了音乐系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如学者张肖虎、钱仁康、廖胜京、于润洋、梁茂春、蔡良玉、杜亚雄、罗艺峰、尚德义以及台湾音乐教育家陈功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应诗真,美籍华人钢琴家唐可博士,美国音乐家勃拉姆斯·苔特教授和夫人芭莉契亚(钢琴家)、美国密苏里州大学声乐教授罗丝玛丽·欧文斯,日本大坂大学声乐教授田中公道,澳籍华人音乐学家杨沐等。
80年代以来,音乐系多次承办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其中有三次重要会议在学术界颇具反响,意义深远。
1980年7月,教育部“全国高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会议”由甘肃师范大学音乐系承办,具体由卜锡文主持。这是1979年12月教育部在郑州召开的“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任务分工的一次落实性会议,甘肃师范大学被指定为召集单位,联合西南师大、上海师院、曲阜师院、北京师院、河北师大、内蒙古师院等单位共同撰写《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由卜锡文主持起草的全国高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大纲。
1984年7月,教育部“全国高师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会议由祁文源主持。此次会议是继1982年暑期烟台会议之后对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形式》师资的又一次集中培训。此次会议为专题讲座形式,由史学家汪毓和、陈聆群、冯文慈、夏野等专家授课,对于提升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师资水平具有深远意义。沿丝绸之路寻访古迹、参观考察,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玉门火烧沟鱼型陶埙纪念品,也成为了一段往事回忆。“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学会”也在此次会议中诞生。
1986年11月,受国家教委委托,全国高师“第二届声乐教学研讨会”在西北师大举行,四十余所高师院校的代表参会,提交论文和专题调查报告五十多篇。会议主要议题为如何体现“师范性”问题,内容包括宣读论文、观摩教学、交流经验等。会议邀请来本系统的专家教授现身说法,展示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教学实况,给与会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80年代以来,音乐系曾为西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宁夏教育学院等高校代培青年教师十余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1988年至1990年期间,学校根据国家教委《内地四校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协商会议纪要》精神,从音乐、美术、外语、化学等专业选派教师到西藏大学支教。音乐系先后派出五批共9名教师赴雪域高原,包括俞守仁、王珀、杨满年、杨绚、胡自强、郭琳、祁文源、任晓敏、王文澜等,开设课程包括声乐、钢琴、史论类。老师们无怨无悔,将西北师范大学的优良教风传播到西藏,助力西藏大学音乐系学科建设。
1991年9月至1993年9月,杨满年作为中国教育部选派的访问学者,到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平壤市音乐舞蹈大学声乐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学术交流,跟随朝鲜功勋演员宋大元学习声乐。期间应邀多次参加朝鲜文化部举办的“平壤之春国际艺术节”“国庆节”“祖国解放45周年”等大型文艺演出,并就《中国西部民歌的分布及演唱风格》《中朝师范大学音乐学科教学特色研究》作学术交流与发言。访学结束前,他在平壤舞蹈大学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受到朝方音乐界高度评价。
五、毕业生回望
从1961招生中断至1971年开始推荐上大学,再到1977年全面恢复高考至1999年,西北师大音乐系共招收本科生973人,专科生75人,中专生一百二十余人。此外,还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自学考试大专及本科,成人大专及专升本学生。他们传承母校精神,维护母校形象,在甘肃、在西北、在全国各地教育及文化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不少毕业生成为了行业精英。
通过以上历史资料的回顾和整理,不难看到,当时的西北师大音乐人始终坚守初心、立足西部、甘为人梯、无私奉献,为西部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如杨树声、章雅、韩林申、周树英、高天康、林佩箐、杲景业、钱培基、陈佛华、汪子良、程振福等一大批支援西部音乐教育的建设者们,在他们风华正茂之时毅然告别了繁华的大都市,响应祖国号召,怀揣梦想来到偏远的大西北,甘为西部音乐教育的拓荒者,成为推动西北音乐教育向前迈进的强大力量。
从1961至1999的这38年,对于西北师大音乐系而言是跌宕起伏的38年,是风雨兼程的38年,更是不断发展壮大迎接新世纪的38年。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西北师大音乐人始终以立足西部、发展西部音乐教育为责任和目标,初心不改,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服务社会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在黄河岸边,在丝路古道上,艺术的气息正扑面而来,一群音乐人一直在坚守着、在辛勤耕耘着。
① 本校名称变更多次,1939—1951年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51—1958年称西北师范学院,1958—1981年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1988年称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后称西
北师范大学。
② 关于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初创时期的情况参见祁明芳《从京师大学堂到黄河岸边——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初创及曲折发展(1939—1960)》,《人民音乐》2021年第1期,第56-61页。
西北师范大学档案馆藏教育部文件(80)教高-字021号
“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文件的通知”。
自学考试、成人专升本的学籍管理归属西北师范大学函授部及成教院,音乐系负责授课。
2021年4月25日晚,笔者电话采访李锦生教授内容。
祁明芳 西北師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