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腘窝囊肿介入治疗的手术效果、出血量及并发症分析
2022-04-28王立
王立
(商水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河南 周口 466100)
腘窝囊肿(Popliteal cyst,PC)主要指腓肠肌内侧头滑膜囊肿,此种疾病占膝关节病变约20%左右。现阶段国内外研究对腘窝囊肿患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因其创伤大会造成患者神经和身体损伤。新时期随着介入诊疗技术持续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腘窝囊肿介入治疗逐步成为新型疾病治疗方式,此种治疗方式主要优势为无创、无痛,也有简便易行以及可重复性强的特点,因而在临床开展以来,患者及医者均较为推崇。有学者提出,在超声引导下可清晰显示囊肿和关节腔关系,同时也可了解囊肿和周围组织、血管关系。也有资料认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时定位更为准确,安全性也更高。鉴于此,本文以94例腘窝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就超声引导下腘窝囊肿介入手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效果、出血量及并发症等进行了综合探讨,并与常规治疗方法对照,具体归纳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入住商水县人民医院的94例腘窝囊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①患者完全符合腘窝囊肿诊断标准;②患者有严重肢体活动障碍;③患者精神状况良好,能够正常交流和配合;④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相关文件。
排除标准:①患者出现腘窝肿块但并不影响正常生活;②合并其他位置肿块症患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伴发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⑤病例数据不全患者。采用随机摸球法将其归为两个组别,对照组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最高48岁,最低27岁,平均年龄为(38.66±1.76)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4个月,平均病程为(1.05±0.37)年,发病部位:左侧22例,右侧25例;观察组4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最高49岁,最低26岁,平均年龄为(38.53±1.62)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5个月,平均病程为(1.10±0.32)年,发病部位:左侧21例,右侧26例,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础信息(发病部位、平均病程等)经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为超声引导下腘窝囊肿介入治疗。主要设备为飞利浦PHILIPS EPIQ 7C超声进行检测,探头频率为5.0~11 MHz。穿刺之前患处进行多切面扫查,并选择最佳进针方向。穿刺时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性消毒铺巾,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选择囊肿长轴最浅位置,避开腘窝血管和腓总神经走位作为穿刺点。首先采用18 G半自动活检枪取囊壁组织和囊内分隔予以常规性病理切片和细胞学检查。之后采用16G-BD套管针经皮穿刺进入患者腘窝囊肿位置,针尖接近远端囊壁拔除针芯,固定好套管,抽取囊液同时认真观察和记录囊液颜色,数量。采用3 mL利多卡因并经过生理盐水注入囊腔,麻醉囊壁分析囊壁是否为相对独立,注入积液后完全抽出,囊腔内注入50%高渗糖,抽出囊液总量1/3,停留5 min,反复操作3次。最后采用无菌敷料予以包扎,绷带加压固定12 h,同时询问患者身体状况,生命指标平稳后送入病房。
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为常规性介入治疗,为患者穿刺时主要依据医生自身经验和技术,其他穿刺和注入等基础性操作均相同。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治愈:经超声检查时发现腘窝囊肿闭合同时周围囊壁也有增厚;有效:患者通过超声检测时发现腘窝囊肿有一定程度闭合,同时周围囊壁增厚程度较轻;无效:患者通过超声检测后,腘窝囊肿未闭合,周围囊壁增厚也较差。疾病治疗有效率=治愈患者占比+有效患者占比。(2)对比患者手术指标,主要分析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评分,其中疼痛评分由可视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ing method,VAS)评价,计分在0分与10分之间,分值与患者疼痛状况呈正向关系。(3)穿刺治愈情况,主要记录穿刺一次、两次治愈率。(4)并发症分析,主要对比患者膝关节剧烈疼痛、血管损伤、局部神经损伤、膝关节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χ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疾病治疗后有效率达到97.87%(46/47),高于对照组手术治疗后的有效率85.11%(4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结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比较(± s)
2.3 两组患者穿刺治愈情况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穿刺一次治愈率为89.36%(42/47),高于对照组的穿刺一次治愈率72.34%(34/47),而穿刺两次治愈率观察组为10.64%(5/47),低于对照组的穿刺两次治愈率27.66%(1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穿刺治愈情况结果比较[n(%)]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关节剧烈疼痛、血管损伤以及局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占比为6.38%(3/47),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占比21.28%(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结果比较[n(%)]
3 讨 论
腘窝囊肿为临床常见疾病,常会引发膝后位置疼痛以及肿胀,可触及有弹性软组织肿块,若治疗不及时患者会出现膝关节病变。临床治疗主要为常规手术、封闭方式治疗,虽然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囊肿,但依然无法深入治疗,因此整体干预效果较差,且会引发较大面积复发问题,因此亟需寻求一种更加安全且有效的疾病治疗方式。
随着超声治疗技术持续发展,超声引导下开展的手术方式在现阶段也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查以及治疗中,本次即采用超声引导方式予以介入治疗。疾病治疗前采用超声检测准确判定囊肿位置,因此可使得医生准确进行穿刺,也可有效避免对周围组织产生损伤。采用超声检测时也不会产生任何辐射伤害,因此可对患者形成较大程度保护。医生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也向囊腔内注射无水乙醇,通过此种方式使得肿块硬化,同时也可较大程度消除囊腔内炎性因子,同时也可保证囊腔闭合,改善滑囊、后关节囊炎症。但在无水乙醇注射时也需控制好注射量,确保注入量低于抽出量,通过此种方式避免无水乙醇进入关节腔之后。分析疾病治疗原理:腘窝囊肿硬化主要利用硬化剂使得囊肿内壁细胞脱水、坏死、变性继而丧失分泌功能,也可减少囊壁粘缩粘连,囊腔闭塞之后即可起到疾病治愈目的。多数学者采用硬化剂进行肝肾位置囊肿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现阶段依据患者自身特点主要采用的硬化剂为无水乙醇、25%氯化钠溶液以及鱼肝油酸钠等。
在进行穿刺治疗时需严格控制以下问题:病例选择上现阶段公认观点为腓肠肌内侧头腱鞘囊肿和腓肠肌、半腱肌滑囊炎,可于超声引导下进行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对可疑和关节腔相通囊肿则可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确定不相通之后进行硬化治疗,但膝关节囊滑膜囊性膨出则需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使用16 G套管针穿刺时效果更为理想,套管针穿刺时可有效克服金属穿刺针无法固定的问题,同时也可最大程度抽取囊液。穿刺点选择上则需尽可能靠近病灶位置,进而避开损伤血管和神经行走位置,也可降低损伤周围组织,避免对关节囊产生损伤。注射药物时也需尽可能保证关节囊切线平行,避免垂直关节囊方向进针,避免刺入关节囊。囊液也需尽可能抽干,避免影响药物弥散度所引发的局部粘连不佳。部分腘窝囊肿患者则可见到条索状分隔,分隔较少时则会刺破分隔予以硬化治疗,通过2次左右治疗即可起到疾病治愈目的。同时囊壁凝固过程中也需使得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渗出,进而造成囊肿复原现象,此种现象多出现于疾病治疗一周之后,且多数状况无需处理。介入治疗后24h也需为患者进行膝关节制动,并需进行超声随访。术后随着患者临床症状逐步缓解关节疼痛和不适等。
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引导下检测时可有效明确腘窝位置组织结构,同时也可进行精确治疗,通过检查也可有效明确患者治疗后状况,因此可有效提升整体干预效果。也有学者提出超声引导下腘窝囊肿介入治疗时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痛苦提升疾病治疗有效率,同时也可提升预后生活质量,整体研究结果和本次分析一致。对比患者治疗过程中观察指标变化时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70.61±2.67) min、出血量(15.77±3.18) mL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由于超声引导治疗时定位准确,同时对于周围损伤更小,因此各观察指标也更低。对比患者穿刺治愈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穿刺一次治愈率较高,而穿刺两次治愈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操作更为精准、清晰,能够尽量做到一次穿刺,减少对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对比患者并发症率时,观察组患者局部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由于穿刺引导下治疗,对于患者自身损伤较小,创伤也小,因此患者各种并发症率也较低。对比不同研究,均认为采用超声引导下腘窝囊肿介入治疗有安全性高的特点,无严重并发症率。
但本次研究也有局限性,由于研究时间限制和医院实际条件限制,患者选入时间和样本量均较少,对于患者各种临床观察指标,远期复发率等也未进行深入分析,因此研究代表性和广泛性不足。今后研究需加大对患者相关指标分析,扩大样本量,通过此种方式提升研究全面性。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腘窝囊肿介入治疗不仅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也可降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并发症,同时对提高穿刺一次治愈率、减轻疼痛等也有明显助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