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静脉溶栓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分析

2022-04-28马迎春马英姿

医药与保健 2022年3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马迎春,马英姿

(1.鹤壁市人民医院 门诊办,河南 鹤壁 458000;2.鹤壁市人民医院 骨科,河南 鹤壁 458000)

急性脑梗死(ACI)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抽烟、喝酒等中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且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患者脑梗死主要是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进而血管堵塞,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有研究数据表明,约30%的急性脑梗死可合并脑出血,尤其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梗塞易在梗塞灶出血,再通过坏死的血管渗透到脑组织中形成梗死后出血,导致患者原有病情加重。早期溶栓是治疗ACI的常用手段之一,溶栓治疗可快速溶解血栓,恢复梗死部位血液循环,减少栓塞引起的脑部缺血性损伤。尿激酶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溶栓药物,能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促使缺血区重建血液供应,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但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辅助治疗ACI合并脑微出血的临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重点对此进行探讨,并从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血清炎性因子等方面分析其治疗效果,以期为ACI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5例)、对照组(n=55例)。研究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7.35±3.6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4 h,平均病程(2.26±0.45) h;合并症:糖尿病7例,冠心病9例,高血压14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6.74±3.4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4 h,平均病程(2.18±0.39) h;合并症:糖尿病9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1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②发病至入院<4h;③年龄<80岁;④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心、肺功能不全者;②代谢异常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既往病史有脑梗死、心肌梗死、颅内出血者;⑤患有精神疾病者;⑥存在溶栓禁忌症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治疗2周: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S.p.A.,国药准字HJ20160684),口服,1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Lek Pharmaceuticals d.d.,国药准字H20181021)20 mg/次,1次/d;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26),取7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根据患者个人情况给予降颅压、降糖、调脂等常规治疗。

研究组给予尿激酶(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400)静脉溶栓治疗,150万IU尿激酶溶于2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30 min,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心率等,治疗24 h后,参照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1.4 疗效评估标准

①基本痊愈:临床症状几乎消失,较治疗前,NIHSS评分降低≥90%。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较治疗前NIHSS评分降低46%~89%。③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较治疗前,NIHSS评分降低18%~45%;④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较治疗前,NIHSS评分降低<18%或升高。治疗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②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使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检测血流量(Qm)、血流速度(Vm)、血流阻力(R)、血流结合力(CP)、血流阻止力(η)。③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神经功能损伤状况:取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取上清液,应用酶喉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采用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量表(NIHSS)评价患者肢体运动、语言、意识等10个维度,单项10分,共100分,分数越低表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小。④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炎性因子: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8。⑤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颅内再出血、血管闭塞、心律失常、再灌注损伤等。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9.09%显著高于对照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Qm、Vm、R、CP、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1周后,两组Qm、Vm水平均上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R、CP、η水平均下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2.3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NSE、MDA、8-OHdG、S100β、NIHS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NSE、MDA、8-OHdG、S100β、NIHSS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比较(± s)

2.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NF-α、CRP、IL-8、IL-6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TNF-α、CRP、IL-8、IL-6水平均下降,研究组各指标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28%低于对照组2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ACI主要是由心源性栓塞、脑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引起,ACI发病急骤,有很高的致死率、致残率,患者大脑动脉表现为狭窄堵塞,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发病后,患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变差,严重时可发展为脑疝及脑死亡,给患者及家庭均造成沉重负担。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呈升高趋势,发病人群亦逐渐年轻化。有研究表明,在ACI发病6h内使缺血区血液供应恢复能最大限度控制病情进展及促进恢复神经功能,能显著提高患者预后效果。血管系统介入治疗ACI见效快、创伤小、毒副作用小,是临床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操作不当易引发出血、感染、穿孔等并发症。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血流,挽救濒死缺血半暗带,减轻局部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尿激酶可明显改善患者脑梗死症状,预后效果更佳。8-OHdG水平是反映神经组织氧化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MDA是神经细胞核酸氧化产物,8-OHdG、MDA水平升高,反映神经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因此,8-OHdG、MDA、S100β、NSE均为神经细胞损伤标志物。尿激酶是静脉溶栓常用的一种药物,对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激活作用,从而使纤维蛋白形成纤溶酶,且不存在抗原体,可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血液供应,并减轻脑组织损伤,促使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研究组Qm、V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R、CP、η、NSE、8-OHdG、S100β、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在治疗过程中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对患者的血流指标得到改善。NSE是神经元特异性蛋白,可参与糖酵解,S100β是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大量存在于中枢神经细胞,ACI发生时,神经组织缺血破损,NSE、S100β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可反映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恢复,进一步证实尿激酶有利于血栓溶解,恢复神经功能。

ACI发生时,神经元易缺氧缺血,进而引发神经功能受损。CRP是由肝脏合成,机体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肝组织内CRP含量会明显升高。TNF-α为机体常见炎性因子,TNF-α水平增高,反映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或神经元损伤。IL-8是一种趋化因子,可增加中性粒细胞数量,激发其活性释放溶酶体酶及超氧化物。IL-6是中枢性调节因子,IL-6水平升高反映患者机体氧化应力加重。TNF-α、CRP、IL-8、IL-6均与疾病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尿激酶可作用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降解凝血因子,有效恢复脑内动脉供血,改善脑部缺氧、缺血状态,减轻炎性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TNF-α、CRP、IL-8、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TNF-α、CRP、IL-8、IL-6水平均下降,研究组各指标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说明在尿激酶的作用下,患者体内炎症得到充分的缓解并消除,加速康复进程,提示尿激酶能恢复神经功能,促进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CI合并微出血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