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课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育人模式研究
2022-04-28任杰
任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成为新时期的重要教学任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不仅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将同步注重学生体育课的锻炼成效,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围绕“课课练”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教学策略展开论述,阐述“课课练”教育模式的基本发展脉络,分析利用“课课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基于实践层面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是实现高效学习和快乐成长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学课程应当依据科学的教育方式展开,着重强化体育课程锻炼的意义,不断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课程实施应当契合素质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展开,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改革,在此过程中应当积极采用“课课练”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锻炼成效,促进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1 “课课练”教育模式的基本概述
“课课练”教学模式又被称为体育锻炼类教学模式,已经发展多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强,不断改善传统体育课间以及课下的锻炼状态,使学生能够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体会到小学体育学科的魅力,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中包含大量的趣味性教学内容,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调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青睐与支持。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受到教育理念的影响,进而导致“课课练”教学模式的应用受到极大的局限,在快乐体育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曾在一段时期内将更注重于快乐感的营造,忽视了锻炼本身的重要性。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的实施开始推行教学改革,更加重视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过程注重于体育运动技能与训练的充分结合,同时注重将学生的兴趣与体育学科的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课上训练与课后锻炼的模式,使体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更密切。这一教学理念下,“课课练”教学方法开始得到创新性改革,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下打造小学体育课堂的智慧教育模式。
2 利用“课课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因此,在现代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中,“课课练”得到了积极的创新与改善,通过微课模式以及家校联动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开展全面创新,对学生的体育学科综合素养的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1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全面改革小学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是重点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激发参与锻炼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促进内驱力的形成,使小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锻炼,有效改善外在约束、被迫参与的问题。通过“课课练”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全面增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活动的理论认知,同时能够在更高频次的锻炼过程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体育的乐趣。在此过程中,也将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差异性展开个性化教育,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成长。因此,通过“课课练”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同时又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实现个性才能的发挥,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 有效促进体育教育模式的丰富化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难以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将更加关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此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课堂。在常规化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通常通过慢跑热身、集中指导、自由锻炼、自由活动的模式展开,这一教学模式表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煉的重视程度。通过“课课练”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变这种相对随意性的课程模式,通过应用“课课练”的模式,不仅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教学大纲,同时还将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分析运动负荷的强度,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的组织和多样性的设计,能够更符合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和体能特点,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中更有效的应用5-8分钟的体能训练时间,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丰富化。
2.3 全面增强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度
在素质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下,有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设置和教育模式。但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也有部分学校没有从实践的层面加强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力度,比如在课时安排上课时较少,在体育设施的投入上也相对有限,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通过“课课练”教学模式的采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全面强化课课锻炼的教学要求下,学校将持续增强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视力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建设以及课程模式的改革上加强投入,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更充足的体育时间保证下、更优质的体育锻炼环境中,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形成正确的运动锻炼意识,不断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2.4 全面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职业化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将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代表着教师要转变在课程教学中的教育角色,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素养,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教学策略的改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在“课课练”教学模式的促进下,体育教师将持续增强教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不断增强创新教学的意识,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采用更多样化的方式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不断促进智慧化体育课堂的构建,全面促进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3 利用“课课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具体策略
3.1 积极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着重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意识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解决学生锻炼的主动性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体能特点,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为核心,不断优化课程教育教学模式。针对于小学生注意力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在体育课程中可以积极应用游戏化教学的模式践行“课课练”,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实现体能的训练,不断促进身体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训练学生短跑能力的课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关注度特点设置具有创意性的“运送物资”游戏,以实现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首先,结合班级学生短跑能力的不同水平将其分成不同的短跑小组,分组思路可基于两种模式,第一种以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发展,将学生分成不同能力层次的三大类别,再将不同类别分成2-3个竞赛小组,让短跑能力相当的学生竞技。同时也可基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能力进行组合式搭配,使整体实力保持相当,将短跑能力优秀和一般的学生进行交叉组合,使学生在不同的比赛场景中实现不同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游戏形式上,可结合于学生所关注的生活事件,比如区域性大型活动的物资配送、学校食堂食材配送等,将班级学生打造成不同类别物资的运送小组,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增强参与性,设置更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了增强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的锻炼,在赛道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设置一定的障碍物,以此增强挑战性、趣味性和可玩性,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提高短跑能力,提升身体体能,持续激发团结协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3.2 全面分析学生个性化特点,积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教育视角下,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得到更充分的凸显。这就要求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以及能力的差异,据此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当对班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以及能力差异有系统性的认识,进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体育锻炼强度和锻炼的目标。例如在400米长跑的锻炼过程中,对于体能较好的这部分学生可以提高锻炼的目标,而针对于体能相对较弱的这部分学生则可将相对更低。在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于学生的进步情况,针对不同学生设置动态化的考核目标。与此同时,可以针对不同兴趣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锻炼项目。例如,一个班级的学生,一部分学生喜欢小型球类运动,在体育课堂中就可安排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锻炼。部分学生喜欢大球类的体育运动,在基本锻炼结束之后,就可设置篮球运动、拍球运动以及足球运动的专项训练。在基于兴趣为核心的项目设置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不断提高运动的技能,实现综合体能的提高。因此,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课课练教学模式将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以及性格上的差异,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和策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不断促进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提高,以此实现身心素养的形成。
3.3 加强对学生的关怀与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在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鼓励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积极的锻炼环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积极的锻炼情感。为此,教师应当从两方面着手。首先给予学生关注关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以此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断改善锻炼的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例如在锻炼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由于不良情绪影响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思想开导,帮助学生一起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加强对问题的分析,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通过小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在体育锻炼中的心情,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运动引导,不断调节负面情绪,能够尝试将体育锻炼作为压力排解和心情调节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例如针对于体能相对较弱的学生在长跑训练中难以坚持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的鼓励,在保证学生安全性的基础上“努力坚持一下”,以此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挑战的自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优点,以此作为鼓励学生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具备的独特性和闪光点,形成体育锻炼的自信。
3.4 积极举办多样化体育活动,持续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为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除了常规的体育课程,同时还应当举办丰富化的体育比赛,使学生能够在小竞赛、小比赛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团结协作的精神。为此,在“課课练”的教学模式中,可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各类小比赛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到锻炼中的欲望,实现综合素养的培养。例如在班级内举办小型的跳绳比赛、投篮比赛、接力比赛等等,还可与班会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不断提高体育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小型竞技活动,持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断培养班级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比赛的过程中既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同时也可能遭遇挫败感,无论何种结果都能成为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不断实现身体综合素养的提高和性格的完善。
3.5 全面优化并改善教育资源,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
在“课课练”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从学校的层面要积极改善各方面的教育要素,保障教育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包括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校园氛围的营造等。为此,学校应当积极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不断促进教师教育综合素养的提高,鼓励教师加强自主学习,完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同时,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增加课程学习,构建丰富的学校体育活动体系,加大对体育设施的建设,为体育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外,加强体育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体育文化运动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校园氛围的引导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积极的锻炼情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应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重视体育教学,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积极进行教改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课课练”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小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因材施教的模式指导学生更好的开展体育锻炼。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关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积极参加各类比赛锻炼,促进体育综合技能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通过多方面措施,不断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卓越的成效,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锻炼的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学校体育专项课题,课题《利用“课课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育人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立项号LX[2021]ZX47。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