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2-04-28王健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王健

【摘 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为例,紧紧把握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发掘、梳理教材中的诗文经典、传统节日、美德故事、悠久历史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找准深入融合的着力点,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包含行为习惯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行的形成和培养,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传统文化犹如泰山之石,守石之重,正可让课程攀升至新的高度,凝聚升华道德法制之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把握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发掘、梳理教材中的诗文经典、传统节日、美德故事、悠久历史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找准深入融合的着力点,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发掘诗文经典,润明理修德于自然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古诗文和经典名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这些内容艺术性、思想性都很高,而且语言优美,讲究对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首选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短,实则有着丰富的内涵,字字千金,铿锵有力。在教材的引领下,笔者尝试发掘这些诗文经典,并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感受中华经典之美。

如一年级上册的《开开心心上学去》中,就有出自《礼记·学记》的“人不学,不知道”;三年级上册《我学习,我快乐》中有出自《论语·公冶长》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韩愈《增广贤文》中的治学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等,都是旨在引导学生爱上学习、励志成才。因此,笔者结合低年级学生熟悉的经典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带领学生从朗读入手,拓展了解“勤有功,戏无益”“宽为限,紧用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内容,引领学生刻苦读书、勤学善问。

再如,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中,出示了《弟子规》的“出必告,返必面”,让学生懂得与父母相处的基本礼仪。笔者还引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古诗《游子吟》,让学生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亲情,由情入景,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无私付出,理解父母的爱。在《我和我的家》中,故事结尾虽然没有呈现诗句,但笔者继续引用了《弟子规》中与爱亲敬长有关的佳句“兄道友,弟道恭”,帮助学生懂得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之道。

在课堂上,笔者还借鉴学生熟悉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举行别样的“班级诗词会”“小小朗读者”活动,采用“诗词接龙”“配乐吟诵”等形式开展学习,深受学生的喜欢。在我校的“德育长廊”里,也展示了很多经典名言佳句,学生每天经过这里,沐浴在儒雅的校园环境当中。久而久之,正是有了这样的浸润式学习,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背出经典名言佳句,这种融合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自然而然之中实现的明理修德。

二、借助传统节日,育优秀美德于实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重要载体。各个节日都有着与其对应的节气、渊源、历史、风俗和传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借助这些传统节日,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实践中不断继承与创新,培育优秀美德于实践。

教材中,在各个年级的不同时段,都有传统节日的内容呈现,如《大家一起过春节》《团团圆圆过中秋》等。 传统节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教学时应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借助与家人好友庆祝节日这一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寻节日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在清明节,我们开展了“感受清明,感恩生命”主题活动,如带领学生走进“国学小讲堂”,了解清明的来历,一起搜集资料制作“走进清明”手抄报;走出校门,走进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举行全校诗词诵读大会,各班学生登台进行诵读表演,不仅展现了中华诗词的经典魅力,更表达了对生命的敬意。

中秋节带领学生赏析诗歌、品尝月饼,帮助学生理解中秋节背后蕴含的家人团圆、亲人思念的文化内涵;端午节走进社区,跟着奶奶学包粽子、做香囊;春节前夕,教师与学生一起制作花灯,绘制生肖年画,包饺子过新年……一系列内涵深刻的传统节日教育,有效实现了以文化育人的目的,把传统美德落到实处,进而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三、讲好美德故事,铸高尚品格于行动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和远大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讲故事,尤其要学会讲好“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故事”,通过故事来打动学生、教育学生。

在讲授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一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立木為信”“一诺千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好朋友》中介绍了三国时期吕岱和徐原的“益友”故事,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与友谊有关的中华传统小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声情并茂地现场介绍,“管鲍之交”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伯牙绝弦”告诉学生知音难觅;“割席断交”教育学生交友时要有辨别能力……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五年级上册的《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中,教材将众多“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集中呈现,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闪现着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学生从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身上学会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如何待人、懂得感恩;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气质和行为。

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在学习中践行,在行为中体现。结合“雷锋日”,我们开展了“雷锋精神永驻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实践出发,从自己做起,做雷锋式好少年;植树节组织了“金童少年环保行 我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学生和教师、家长共同携手种植“友谊树”,增强爱绿护绿的意识,体验绿色环保的快乐;劳动节组织学生开展“生活技能大比拼”,设计了穿衣服、系鞋带、叠衣服、叠被子、筷子夹豆子、包饺子、拌凉菜等比赛,要求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会一项技能。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对学生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正是这一项项活动,使学生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了帮助家长做家务,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质。

四、博览历史文化,树民族自豪于胸怀

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就。让学生从小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学生才能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祖国和人民热爱。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部分单元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对于这些教育目标明确的主题单元,笔者认真领会编写意图,把国家领土主权教育、爱党爱国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实、做深。

在讲授《美丽文字,民族瑰宝》的时候,笔者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字,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文字的演变过程;在讲授《探访古代文明》一课时,从最早种植水稻、几千年前的房屋、灿烂的青铜文明等多个方面给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每当观看这些图片、视频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和学生一起进行拓展研究,从四大发明到今天的三星堆文化,从古代科学家张恒、祖冲之到今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让学生深感厚重的中华文化氛围,在探究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润泽民族情怀于心。

依托道德與法治课堂教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陶冶学生心灵,让学生自觉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攀升到新的高度。凝聚道德与法治之魂,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传承,笔者将继续探索实践,不断努力前行!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