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ULESS 技术治疗腰椎单侧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4-27方建波陈翔王海胜陈卓坤衷球九江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江西九江332000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骨性韧带腰椎

★ 方建波 陈翔 王海胜 陈卓坤 衷球(九江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 江西 九江 332000)

腰椎管狭窄症是因为椎管的骨性组织或者纤维组织结构异常,引起椎管有效容积减小,椎管内组织受压而产生功能障碍和临床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率为1.7%~10%[1-2]。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患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侧隐窝狭窄症是腰椎管狭窄症最常见的类型。侧隐窝从解剖上分为骨关节部和骨性部两个部分[3],临床上多为骨关节部狭窄[4],从致压物来源分为骨性因素和软组织因素。骨性因素主要是上关节突增生内聚、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等;软组织因素主要是椎间盘髓核突出、后纵韧带的骨化,黄韧带增生肥厚钙化等[5]。故不同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既要解除软性压迫,又要解除骨性致压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虽然在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上存在争议,但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和地位获得广泛的认可[6]。鉴于很多老年人不能耐受开放手术以及昂贵的内固定费用,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创伤小、下地早、恢复快的优势[7]。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笔者运用椎间孔镜经椎板下内镜(under larminar endoscopic surgical system, ULESS)技术治疗单侧侧隐窝狭窄症30 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17 例,女13 例;年龄55~83 岁;病程6~36 个月;节段分布:L4/5节段 25 例、L5/S1节段5 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北美脊柱协会于 2011 年制定的腰椎管狭窄症诊治指南和2014 年制定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侧隐窝狭窄症诊断标准;(2)单侧症状,腿痛大于腰痛;(3)规范保守治疗3 个月以上无效;(4)自愿行椎间孔镜手术并配合医生随访。

1.4 排除标准

(1)中央管狭窄症;(2)明显腰椎不稳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3)精神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能配合;(4)合并各种感染、肿瘤和严重内科疾病[8]。

1.5 手术方法

(1)定位穿刺:患者俯卧位,C 臂正位透视下位椎体上缘并画线,画棘突中线与之垂直,自交叉点向头侧做15°~ 45°不同角度斜线(根据间隙不同),此为模拟穿刺线,此线距离中线旁开适当距离为穿刺进针点(L3/4约8~10 cm,L4/5约10~12 cm,L5/S1约12~14 cm)。常规皮肤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10 mL+1%罗哌卡因10 mL+0.9%氯化钠20 mL配制局麻药,18 号穿刺针边逐层浸润麻醉边穿刺,经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肌肉直至顶住上关节突尖部,透视正位针尖位于上关节突尖部附近,侧位透视穿刺针经上关节突尖部,指向下位椎体后上缘。(2)建立工作通道:插入导丝后拔出穿刺针,切开皮肤约8 mm,再沿导丝逐级插入扩张导管逐级扩张,插入常规工作通道,取出扩张导管,用直径2.0 mm 克氏针钉在上关节突尖端偏背侧,利用偏心环锯技术,逐步磨除上关节突腹侧骨质扩大椎间孔。置入直径7.5 mm、30°角斜面的工作套管,透视见工作套管正位超过椎弓根内侧缘,侧位在上关节突腹侧。(3)侧隐窝背侧骨性减压:探查辨认镜下结构,镜下第一视野可见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黄韧带,神经根背侧减压满意。(4)侧隐窝腹侧椎间盘摘除:后退工作通道向神经根腹侧推进,摘除突出及盘内松动髓核,盘内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完成神经根背侧、外侧、腹侧270°彻底减压。皮下缝合1 针,皮内可吸收线缝合可免于拆线。

1.6 术后康复

术后可适当口服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物,第2天戴腰围下床活动,行腰部CT 或MRI 复查,术后1 周相对卧床休息。1 周后避免久坐、久立及弯腰、重体力劳动,腰背肌循序渐进练习拱桥式、飞燕式锻炼,也可练习倒走。

1.7 评价指标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1 周、3 个月、6 个月采用疼痛VAS 评分评价患者腿痛情况和ODI 评价功能障碍情况。 术后6 个月采用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腿痛消失,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活动无障碍;良:偶有轻微腿痛,不影响工作生活;可:腿痛减轻,偶尔需要止痛药;差:术后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长期需要止痛药物。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手术前后VAS 评分和ODI 评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效果

获得完整随访30 例患者,每节段手术时间为70~120 min,平均95 min;住院时间5~10 d,平均6.5 d;随访时间为6~30 个月,平均11.5 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均有明显好转,均未出现马尾和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2.2 手术前后VAS 及ODI 评分比较

术后1 d、1 周、3 个月、6 个月时,腿痛VAS评分和ODI 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比较(±s,n=30)

表1 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比较(±s,n=3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腿痛VAS 评分/分 ODI/%术前 6.21±1.27 61.65±4.80术后1 d 2.21±0.80* -术后1 周 1.75±0.75* -术后3 月 1.65±0.58* 12.36±4.11*术后6 月 1.50±0.78* 12.56±3.25*

2.3 MacNab 疗效评价

术后6 个月按照脊柱MacNab 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 例、良13 例、可2 例,优良率93.33%。2 例效果仅为“可”的患者术后6 个月随访时,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均较术前好转,偶尔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后经保守治疗一月余,症状好转。

2.4 典型病例

患者朱某,男,66 岁,因“右下肢麻木疼痛伴间歇性跛行5 年,加重半月”于2018 年4 月15 日跛行入院。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4/5椎间隙右侧旁开1 cm 处压痛并向右下肢放射,右侧直腿抬高试验40°阳性,背伸试验阳性,右侧拇趾背伸肌力Ⅳ级。双侧膝、踝反射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VAS 评分7 分。辅助检查如图1(A-C)所示L4/5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生肥厚,右侧侧隐窝狭窄。术前诊断: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L4/5);腰椎间盘突出症(L4/5)。于2018 年4 月20 日在局麻下行“椎间孔镜下L4/5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侧隐窝减压+微创射频消融术”。手术顺利,术后第2 天患者右下肢疼痛基本消失,VAS 评分为2 分。术后6月复查VAS评分0分,步行完全正常。术后MRI(图1F)显示右侧侧隐窝减压彻底,椎管扩大满意。

图1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

3 讨论

3.1 ULESS 技术的优势

侧路椎间孔镜技术发展迅猛,从1998 年Yeung 提出YESS 技术[9],到2003 年Hoogland[10]提出经典TESSYS 技术,2006 年张西峰[11]提出改良YESS 技术-“简式技术”(easy technique,ET),2014 年白一冰[7]提出改良TESSYS 技术-BEIS 技术。这些技术的演变,使减压从盘内延伸到椎管内,适应症从椎间盘突出症拓展到腰椎管狭窄症,操作越来越简便,减压范围越来越宽广,但是对于神经根背侧的显露和处理仍然不够理想。

2014 年闫明[12]提出ULESS 技术,在经典TESSYS技术基础上,减少旁开距离,将通道放到椎板和黄韧带之间,在神经根背侧充分显露减压,再后退通道进入盘黄间隙进行腹侧减压,完成神经根和硬膜囊270°甚至360°减压,和前面介绍的各种侧路技术比较,减压广泛而直接,尤其是背侧减压。

本研究中患者行ULESS 技术治疗,手术前后VAS 评分和OD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确切,与文献报道传统手术有效率相近[13-16],同时优势明显:(1)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特别适用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大手术和全麻的老年患者;(2)微创、出血少、早期下地,避免卧床并发症,符合快速康复理念;(3)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避免了融合手术,同时减少患者经济负担,降低术后腰背痛发生率;

3.2 ULESS 技术操作要点

ULESS 技术穿刺点较经典TESSYS 技术稍偏背侧,术中导棒的位置十分重要。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时,导杆位于上关节突腹侧,可敲击固定在骨质内以避免滑动移位。对于髓核向上或者向上脱出的病例,可酌情将导杆向头侧或者尾侧适当倾斜,或者建立通道后作相应的摆动。

有时候1 次成型不满意,还可以应用镜下环锯、镜外可视环锯、镜下动力、骨凿等工具,再作2 次成型或3 次成型至背侧骨性减压满意,扩大侧隐窝及椎间孔,镜下第一视野为黄韧带是通道满意的标志。

大多数侧隐窝狭窄患者,以背侧黄韧带肥厚和关节突增生为主,可先充分减压背侧,再做腹侧。少数腹侧突出较大,神经根向背侧移位明显的病例,也可建立通道后,先减压腹侧以减轻神经根的骚扰,待神经根下沉后再充分减压背侧。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李瑞等[17]研究指出,上关节突尖端磨削超过上关节突1/3 以上将明显提高术后腰椎失稳概率。与经典TESSYS 相比较,ULESS 技术对上关节突尖端和腹侧骨质磨削较多,虽然本组病例术后CT 三维重建显示大部分关节突骨质保留,但是缺乏临床测量数据和进一步长期随访。另外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没有设置对照组,病例数量不多,有待后续研究改进。

综上所述,应用经皮椎间孔镜ULESS 技术治疗腰椎单侧侧隐窝狭窄症,减压彻底、微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骨性韧带腰椎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采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效果
中医护理干预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老年人腰椎滑脱怎么办?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听说人工韧带不好, 真是这样吗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成骨细胞在骨性关节中发挥的作用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效果分析
多走沙地可锻炼下肢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