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高中化学教学探究

2022-04-27杨丽君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教学探究高中化学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符合新课程改革下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文章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研究对象,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介绍,从问题式教学、开放性实验和研究性课程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化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2-0046-03

引  言

在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与创新能力,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文章从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内容及教学实施意义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主动对所接触知识或事件的真实性、精确性等性质或价值提出疑问,通过自我分析、评价与判断,最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过程[1]。教育工作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过个体的质疑、求证,确定某个命题或结论是错误的,并进行相关的改进;第二,在个体质疑、思考、求证后,确定该命题或结论是正确的。

(二)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批判性思维有以下四个特点:(1)主动性。批判性思维是个体思考的主动过程,是获取信息的直接方法。(2)独立性。批判性思维重视思维独立性,要求个体独自思考并得出结论。(3)发散性。通过发散思维,将影响结论与思考过程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对事物或者观点进行批判,以此确定事物结论的正确性。

(4)严密性。在批判的过程中,要对原有的结论和自己的探究过程及结论进行批判,使得到的结论或观点更具合理性。

(三)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施意义

批判性思维是构成核心素养五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层次水平要求中,学生要能运用对立统一思想考查、分析化学反应,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进行反思、提出疑问;能针对某些化学工艺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阐述的化学学科特点,体现了化学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土壤”,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对策

(一)倡导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应用问题教学法[2]。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可以预先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和思考等,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而言,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能够体现自身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和学习舆情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利用矛盾设计知识热点,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以“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内容教学为例,鲁科版“能量—反应进程”坐标图是结合臭氧分解反应的历程来体现的。与之相比,苏教版“能量—反应进程”坐标图只有关于催化剂对Ea的改变,进而影响反应速率的表述,在理论的表达和应用上有一定的脱节。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首先,教师在给出催化剂对反应活化能量影响的“能量—反应进程”图后,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无催化剂”曲线和“有催化剂”曲线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角度,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以下三个问题:(1)峰的变化;(2)Ea的变化;(3)△H的变化。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催化剂对反应历程的改变,使峰的数量发生变化,在改变反应历程的过程中使Ea减小,进而影响反应速率,但不影响总反应焓变的理论。然后,教师推出具体题例:“H2O2分解反应为2H2O2=2H2O+O2,△H<0。在I-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机理如下:(1)H2O2+I-=H2O+IO-,△H>0,慢反应;(2)H2O2+IO-=H2O+O2+I-,△H<0,快反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解决三个问题的角度出发,画出反应过程中有无催化剂的能量变化图像,并进行对比讨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认知。教师利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能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批判性思维,同时减少化学理论学习的枯燥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开放性实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是训练批判性思维、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有力工具和载体[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并提供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批判性思维当成“技能”概念来理解并实施教学,对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学科,并培养核心素养是有帮助的[4]。

例如,SO2集诸多性质于一身,是非金属氧化物的典型代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开放性实验的设计,指导学生构建网络知识体系。首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SO2气体分别通入足量的BaCl2和Ba(OH)2溶液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在通过思考、讨论并得出判断性结论后进行实验设计并验证。此时,学生会形成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均会生成BaSO3沉淀,溶液都变浑浊;另一种看法认为亚硫酸酸性弱于盐酸,

SO2不会与BaCl2发生反应,所以一个没有明显现象,一个变浑浊。那实际情况如何呢?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发现SO2通入足量的Ba(OH)2溶液中,有大量的白色沉淀生成,而在BaCl2溶液中也可以看到少量白色的沉淀,这与学生的原有看法都不完全相同。在理论推理与现实认知产生强烈冲突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SO2与BaCl2溶液反应条件探究及沉淀成分鉴定”或“SO2与Ba(NO3)2溶液反应”等开放性实验,从而达到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

(三)开发研究性课程,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研究性学习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阵地之一。充分开发利用研究性课程,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具体要求,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使其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能力与技巧。

以化学史教育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我看化学史”之类的课题,利用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网络信息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充分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如通过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模型演变的化学史,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人类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而前进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实验是揭示原子结构奥秘的重要手段,而结合现象的辩证性、全面性思考是揭示原子结构奥秘的前提。如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管的实验,认为原子不是最小的微粒,提炼出原子中还有电子的“枣糕”原子结构模型。同时期的日本科学家也发表了土星式的带核的模型,却不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少了实验的证据支撑。唐朝杨贵妃的饰品与波尔的量子化轨道模型类似,缺乏实验证据,同理也不认为杨贵妃提出了量子化轨道理论。这些史料不仅增加了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趣味性,还强调了实验证据推理的重要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印象最深刻的是卢瑟福的带核原子模型,这个模型也是后续其他原子模型发展的基础。教师可先用视频播放的方式重现α粒子散射实验:为了探究原子的结构,卢瑟福的学生及其助手在小黑屋进行了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观察。在实验遇到瓶颈时,卢瑟福提出换个方向观察,从α粒子穿过金箔的射出面转到射入面来观察,这时看到粒子反弹的现象。这些视频资料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还设计了简单的小黑箱实验,在一个箱子底部剪出多个同心圆,让学生蒙上双眼,用沙子替代α粒子,再洒向小黑箱底部。蒙眼的学生解开眼罩,看到箱底漏出的沙子形状,仍然不明所以,并不能准确说出箱子底部的形状。而卢瑟福却能从极少量的α粒子偏转甚至反弹现象中质疑汤姆生的枣糕原子模型,并提出相对准确的带核原子模型。笔者与学生共同感慨科学家的伟大,从宏观的现象联系到微观的结构,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深度的思考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在汤姆生、卢瑟福、卢瑟福助手、波尔几代师生对微观原子结构不断探究的化学史中,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而通过这样批判与反批判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生动事例,在化学发展史上比比皆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化学发展史,让学生感悟到大胆怀疑、不惧权威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动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四)巧用社会性议题,诊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社会性议题中的科学议题,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将与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原理相关的各种社会性科学议题融合到化学课堂中,不但能构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价值的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深度交流,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使其在不断思考、交流和讨论中设计和完善方案,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高阶思维品质。教师要通过提问、观察学生在参与化学相关的社会性议题中的表现,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诊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并适时地给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助力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氮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中,教师可巧用社会性科学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运用化学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與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多城市汽车限行这一社会性的科学议题为例,笔者在课堂上提问:“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现在,北京已经推行汽车限行十三年有余,是否还要继续执行该政策?请从化学学科的视角来阐述你的观点。”大部分学生从环境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汽车尾气排放导致雾霾等环境问题,还有汽车耗能大,传统的化石燃料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基于这些原因应该限行。少部分学生认为,汽车的限号出行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有学生认为具备三元转化器的尾气处理装置对环境的污染小,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也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因此不必限行。学生基于各种证据,各抒己见,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发展了证据推理能力,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同时针对学生阐述的观点适时地给予点拨和建议,不但能诊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借助评价来促进教学的开展。

结  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行之路。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开放实验、研究性学习、社会性科学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化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娜苹.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探查[D].江苏:扬州大学,2013.

[2]周磊鑫.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2.

[3]钱华.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生发[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7(11):77.

[4]俞赛红.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浅思:于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概念视角[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2):24.

作者简介:杨丽君(1982.12-),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化学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教学探究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