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研学助力乡村振兴

2022-04-27郑成霞

大观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郑成霞

摘 要:非遗美术为新时代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作为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非遗美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应发挥高校教学平台的优势,建设区域性的非遗美术研学基地,大致包括研学民宿的建设、非遗美育教学设计和课程模式这几方面。非遗美术研学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认知,为非遗美术的保護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下,非遗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以关中地区为例,就非遗美术的保护性传承发展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可以将非遗美术融入高校艺术研学课程的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遗美术;艺术研学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于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全新规划和重要部署,提出应支持传统建筑文化、民间文化等的传承和发展。非遗美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非遗美术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切入点,将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传承民俗文化的突破口。

一、关中非遗美术与高校艺术研学间的

有效衔接

陕西省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显示,关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技艺类最为丰富,合计469项,占总量的43.2%。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最为突出,难分伯仲,分别占20.8%和20.7%[1-2]。关中地区非遗美术种类繁多,如传统绘画、传统雕塑、传统工艺、传统建筑等,涉及关中群众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中非遗美术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实用和美观兼得而见长,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真实的劳动生活景象,还表现了他们的审美与追求。

当下,非遗美术保护性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首先,伴随城乡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对乡村非遗美术的文化生态产生了冲击。由于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化,不但很多传统民间技艺逐渐被机器取代,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美术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消亡危机。其次,近年来乡村旅游的盛行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但这也给非遗美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些非遗美术品出现了过度商品化的现象,失去了其原本的内涵和特色,逐渐趋于同质化。最后,非遗美术的传承方式一直都是师徒相授、手口相传的,这种传承方式在保留非遗美术文化的完整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传承的范围和效果方面则不容乐观,再加上许多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一些非遗美术技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郭沫若在《周代彝铭进化观》中写道:“铸器之意本在服用,其或施以文镂,巧其形制,以求美观,在作器者庸或于潜意识之下,自发挥爱美之本能,然其究极仍不外有便于实用也。”[3]同工艺品一样,非遗美术中有各式各样的作品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非遗美术本身不仅注重审美性,而且十分重视实用性,同时还兼具民俗性。非遗美术作品或隐含着一个民间故事,或代表着一种民俗活动,或带有亲人的美好祝愿。但目前我们可以看到,非遗美术本身具有的民俗文化功能正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淡化。

伴随工业时代和电子工业时代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功能已无法发挥其实用效能,才逐渐演变为需要被保护的“非遗”艺术[4]。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在极大程度上挤压了非遗美术的生存空间。如今的人们不但对非遗美术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很少使用非遗美术品作为生活用品。因此,对于当代国人来说,提高对民间美术的关注,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与传承,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了[5]。

关中非遗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高校美术教育的支持和参与。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在逐年增加,课程体系也更加完善。但值得关注的是,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只是片面地重视西方美术的水彩、素描、油画等,而对民间美术的相关课程的开发较为不充分。很多高校没有利用好非遗美术这一本土美术资源,忽视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当代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

关中非遗美术中蕴含的独特的艺术形式、绘画观念以及创作理念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启发和借鉴。如果要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增加非遗美术的课程,仅仅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非遗美术。高校应当将关中非遗美术引入艺术研学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研学基地。首先,这有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够自发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这能够使学生投入生活,立足于乡村文明,汲取民间非遗美术中的精华,成为非遗美术的研究者、传承者、保护者和发展者,从根本上解决非遗美术后继无人的现象。另外,将非遗美术融入高等美术教育是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补充。非遗美术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也是高校美术教育重要的知识资源。因此,我们应当将非遗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建立起促进非遗美术传承和发展的多层次美术教学体系,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进步,同时这对非遗美术的保护和发展也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学一词源于我国古代的“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游学对个人知识扩充和身心修养的重要性,如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国外,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历学习的热潮,这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作大陆游学(The Grand Tour)。大陆游学被视为贵族青年教育的必经阶段,被英国上层社会普遍接受,后来其他富裕阶层也纷纷效仿。这种“旅行”正是培根所提倡的以求知为目的的旅游,它有别于非职责性、休闲性的旅游,也有别于大众旅游(观光与休闲),而属于精英旅游、研学旅游[6]。在古代,游学促使各个地方之间的文化产生联系并且发生碰撞,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和发展。而如今我们所说的研学旅行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需求以及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将“学”与“游”二者融合,组织学生通过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去学习。在艺术类本科教育中,艺术研学(艺术考察)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同时,研学旅行是借助自然事物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研学切身感受自然、人文景观,能够对写生基地所在地的历史脉络、民俗文化以及非遗美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合理利用乡村特色资源,深入发掘乡村在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动农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研学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因此,应依托历史名村、家庭农场等载体,打造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特色文创等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研学环境。研学基地的建设具有其双重作用,一是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二是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来看,研学基地建设具有长远性的特征,可以成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之一。

二、关中非遗美术研学基地的案例构想

陕西省是我国拥有众多高校的省份之一,据教育部高校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21年9月30日,陕西省普通高校总计97所。其中,本科类院校有57所,专科类院校有40所。关中地区有84所高等学校,其中西安市63所,咸阳市12所,宝鸡市5所,渭南市3所,铜川市1所[7]。从以上数据足以看出关中地区拥有丰厚的高等教育资源,这为非遗美术研学基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地带,指的是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的渭河中下游地区。这个地区土地肥沃,有黄河与秦岭等天然屏障,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关中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关中地区有着大量优秀的非遗美术,包括刺绣、剪纸、泥塑、雕刻、面花、编织、布艺以及各种形式的书法、绘画等美术表现形式[8]。关中地区的多样资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在发展研学旅游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共存,相互融合,整体上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可以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独特魅力。非遗美术研学基地的构建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契机:其一,这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挥了本地资源优势,成功将非遗民间美术引入高校,为高校提供一定的美术教学资源;其二,这对于濒危的非遗美术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将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非遗美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其三,这可以带动小范围的经济发展。

目前关中只是在西安市周边的蓝田县有几个小规模的写生基地,如焦岱镇鲍旗寨村写生基地,并且这些写生基地在住宿、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接待规模小,多依托农家乐或旅游景点建设,尚未形成产业化。因此,如何建立合适的写生基地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研学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包括住宿条件、接待人数、线路规划、课程设计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本文基于对关中地区历史人文资源、非遗美术资源的研究,提出以下设想。

研学基地的民宿在保留原有关中民居特色的基础上,以现代思维重构传统文化,建设集食宿、学习、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空间。民宿院落同关中传统民居一样布局狭长、中轴对稱,由门房、厦房、厅房、正房围合而成,两侧厦房单坡式的屋顶,体现出了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的一大特色。民宿的内部空间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做出了一定的调整:门房和正房均为两层,作为学生宿舍,二进院的两座厦房,作为教师宿舍;宿舍分为双人间和四人间两种房型,每间宿舍内都设有独立卫生间;位于整个院落中部的厅房一层为餐厅,二层为多功能会议厅,用于师生教学交流;一进院的两座厦房则作为杂物间和接待室使用。

对于高校来说,在研学过程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美术、设计类学生来说技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否则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缺乏深度,显得略为空洞。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当地的人文环境及非遗美术是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当地的人文气息,找寻非遗美术作品在生活中的本来面貌。除学校教师外,还可以尝试聘请当地的非遗美术传承人参与教学,将非遗美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非遗美术,在自由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和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非遗美术的了解,而且可以让他们通过与传承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对非遗美术产生更加生动的认识。

在写生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的素材采集进行指导。除了素描、速写、色彩写生外,还应当指导学生采用其他形式的采集方式,例如摄影、摄像、采访、实物收集等多种手段。通过收集素材,学生可以完全投入当地生活,深入了解和感受非遗美术的形式美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将各个专业的课程需求与研学内容相结合。例如,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以及依附其上的砖雕、石雕、木雕艺术能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环境的科学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等更是学生要着重学习的;关中地区丰富的非遗美术形式,如刺绣、剪纸、木版年画、皮影雕刻等又是视觉传达、工艺美术等专业在设计中的重要养料。

三、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程,也为乡村振兴迎来发展新机遇。将非遗美术引入高校艺术研学有助于非遗美术的保护性传承和发展,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乡村经济发展,完美地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因此,应加强农村、政府、高校之间的有机结合,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研学基地,并且有必要将非遗美术的文化内涵贯穿于高校艺术研学,实现高校美术教育与非遗美术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12-25].http://www.moa.gov.cn/ztzl/xczx/xczxzlgh/201811/t20181129_6163953.htm.

[2][8]隋丽娜.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49,52.

[3]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314.

[4]张俊杰,屈健.非遗美术与西部美育的协同创新:以关中地区的国家级非遗美术为中心[J].美术研究,2021(5):17-18.

[5]李华,杨雁楸.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在成人高等美术教育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6(4):113-114.

[6]任唤麟,马小桐.培根旅游观及其对研学旅游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8(9):145-15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21-10-25)[2021-12-25].http://www.moe.gov.cn/jyb_xxgk/

s5743/s5744/A03/202110/t20211025_574874.html.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注:本文系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项目“西部艺术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