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媒介和空间谈数字媒体艺术产生
2022-04-27张馨怡
张馨怡
摘 要: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科技的进步一直都在指引着艺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如此,它的产生不仅与艺术思想的改变有关,还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媒介变革有关。以艺术史为线索,分别从观念转换、媒材变革以及空间拓展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探讨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和演变规律,指出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是艺术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艺术史;媒介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认知和辨析新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与差别是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前提。新媒体艺术不是指一种具体的风格或者流派,而是一种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出现的新的媒介并用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态。数字媒体艺术就是新媒体艺术在数字时代下的“代名词”。
数字媒体艺术指数字艺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创新领域,是在创作等艺术行为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在审美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数字媒体艺术将设计学、视觉艺术、媒体艺术、计算机技术的不同特质结合起来,同时还具有社会性的服务特质。
二、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艺术思潮
艺术本身作为一个由观念意识来主导的行为表达,它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正是不断寻求变化与发展的思想活动,这一点也促使艺术能够不断解体之前的模式,催生出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当然,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也必然源于艺术思想的突破与更新。
(一)创造边界的延伸
一战期间,在瑞士出现了一种新的反理性主义的艺术运动——达达主义,主旨在于以批判的眼光重新研究传统、前提、准则、逻辑基础,甚至秩序、一致性和审美性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对传统美学的一切概念都提出了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杜尚,引领了这场颠覆传统的风暴。从他给一个自行车车轮贴上艺术品的标签开始,就带来了“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是艺术品”这一值得思考的话题。他的作品甚至不是绘画。雕塑,更多是一些非艺术的现成品。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1917年《泉》这件作品的出现。这件作品体现了杜尚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反对与嘲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杜尚重新定义“创造”的意义,表明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和创造的途径,引导艺术家尝试不同的媒介和艺术形式,以自己的观念为艺术核心思想,借以表达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观念或者意义。
(二)观众价值的提高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种颇具实践性的充满想象力的前卫艺术家流派——激浪派。激浪派对于后来的艺术倾向和个体艺术家的创新实践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约翰·凯奇作为领军人物的确掀起了一波颠覆传统的浪潮。这位前卫音乐家以无声音乐《4分33秒》闻名于世。在他的作品中,重要的已经不再是艺术家谱写的曲目,作为音乐演绎一部分的观众完成了整个艺术作品的呈现。区别于传统艺术,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觀众的价值开始变得更为重要。以小见大,我们也能够看到激浪派阐释的一种美学思想,它确认了互动媒介事件的重要存在,认可了观众和表演者的同等重要性,取代了传统艺术对于观众“居高临下”的态度。
(三)现实生活的回归
激浪派艺术活动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33年的黑山学院。黑山学院的教育宗旨是“learning by doing”(通过实践来学习),在教学中不局限于绘画,而是会进行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和跨界探讨,诸如诗歌、音乐、舞蹈、建筑及摄影等。在他们的观念里,生活与艺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家劳申伯格也深受黑山学院艺术思想的影响。从他的作品《床》(1955年)和《信号》(1970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之中的平常之物,如啤酒瓶、废纸盒、旧轮胎、报纸、照片、绳子、麻袋、枕头等,被再次组合。艺术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于艺术品的赏析也从对“阳春白雪”的审视变成了对“下里巴人”的围观。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对立局面也被打破,审美趋向大众化。
“我为人们感到遗憾。”他说,“那些觉得汤盘或可乐瓶之类很丑陋的人,因为他们正是被这类东西包围,这肯定使他们感到痛苦不堪。”劳申伯格避免“痛苦不堪”的方法就是在创作中将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脱离传统高雅艺术,希望以贴近生活的、具有生活气息的物品来表现想要传达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痛苦不堪”可以通过表现方式审美的更变来突破,于是传统美学中审美愉悦的原则也被拆解。这种对传统艺术审美上的形式消解,也在逐渐地消融艺术与生活的边界。
(四)全新对象的产生
以白南准为首的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尝试便是新媒体艺术的最初形式。他深受约翰·凯奇的影响,在作品《电视佛》中,佛的坐像面对着电视机,而电视机播放的图像正是它自己。此时此刻,电视就成为“对视”的媒介。白南准的许多作品是通过对电视硬件的解构和重组来完成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同时改变电视的图像输出模式。现代技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媒介手段,更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进行艺术表达和文化反思的方式。
他用新的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这些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艺术的媒介手段,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一种从外形到内在的深层融合。这也标志着一种全新对象的产生。
(五)媒介思维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对媒体在思想和社会上的效应研究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他颠覆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表示人们应该从媒体影响的麻木状态中醒来,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的观点。每当一种新媒体出现时,无论它所传达的内容如何,作为媒介本身会引起社会的一些变化。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巨大社会符号的媒介不仅传递信息,同时还告诉人们世界的存在正在经历何种变化。
他提出的媒体认识论让传播学重回生活视野。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会引起社会的种种变革,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三、促进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媒材变革
“每一种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过关键阶段,而只有在新技术的改变之下才能获得成效,换言之,需借助崭新形式的艺术来求突破。”正如同本雅明所说,自19世纪来的科学技术变革不仅使社会生活有了改变,对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而技术催生出的新的表达媒介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媒介材料的不断变革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一)摄影术的诞生:动摇传统美学根基
摄影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前世”。因此,如果需要深刻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种种特征,就必须从技术美学的诞生——摄影术开始。
19世纪,摄影术的出现,将艺术和媒介之间的关系问题直接摆在了人们面前。摄影和图片的出现代表了大众媒介艺术的开端。虽然摄影术发明的初衷并不是针对艺术的,但是摄影的出现对于绘画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冲击,对于传统肖像画家来说更是一场革命性的改变。照相机可以直接记录影像的这种特性使得传统艺术的不可复制性直接被打破,也使得艺术开始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传统艺术所强调的原创性评判标准在这样一情形之下失去了意义。
摄影术的发明直接推动了人类有史以来艺术风格的飞速发展,推动后续艺术电影、摄影等独立艺术自成体系。伴随着新的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思考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而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开始倡导用科学技术来创造和理解艺术。
(二)电视、录像等大众传媒:提供了艺术创作的全新可能
如果说摄影术的出现撼动了传统美学的根基,那么电视、录像等大众传媒的出现更是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媒体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家们也第一次获得了便携式影像设备,并立即开始使用这种媒体来进行艺术表达与创作。影像本身的现实性和时空性更是为新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家们充分运用电子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保留了自己的创作风格。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美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开设实验性电视节目,并尝试在大众电视网络中加入接受性较高的实验性艺术作品,同时为新技术与艺术思想的结合提供实验场所。种种变化都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
(三)计算机的应用普及:促使数字媒体成为新的信息载体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变得更为便捷,催生信息化社会的出现,数字媒体成为新的信息载体。
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兴起引发了20世纪艺术领域令人惊叹的变革。从历史进程看,目前计算机技术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可以超越。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也正一步一步迈向迭代更快的数字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从各种角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必然也影响着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计算机网络的同步性、数字化、超文本等特点让信息得以高速传播。其效率和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使得最新的媒介得以产生。
20世纪初期,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段进入了艺术领域。如今,媒体和技术不仅作为一种新的手段介入艺术,还从表象到本质都与艺术进行了深度融合。
四、释放数字媒体艺术场域的空间拓展
20世纪60年代,装置艺术在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的影响下诞生。那么什么是装置艺术呢?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和地点,把生活中的物体进行有效的艺术选择、使用、转化和重组,从而演绎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就是裝置艺术。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装置艺术也展现了个人或群体的精神文化内涵。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场地+材料+观念”的综合展示艺术。作为拥有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的三维“环境”,装置艺术这种包含着“场地”因素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使得艺术逐渐脱离平面,变得空间化起来,艺术开始进入了三维的创造空间。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艺术在空间和时间轴上的拓展,艺术逐渐由三维空间向全息空间甚至多维空间演进。
数字媒体艺术让人类首次借助智能工具来呈现头脑中的奇思妙想,帮助人们使用虚拟现实手段来再现主观世界。20世纪的科技进步对当代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拓展了人类的视觉领域,提升了人类的心理体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对于生活的入侵,使得视觉体验不再单一,整体的结构也被大幅度改变,从二维到三维,再从三维跃至多维,这其中的空间是可以互相转换、流动构成的。空间结构上的演变也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表达场域的不断变革。
五、结语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与变革都为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与发展。例如:透视和几何的出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注入了“灵魂”;矿物油提纯技术的发展,催生北欧发展出清晰、层次分明的油画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成果,促使了印象派的出现和光影运用变革。而到了20世纪,艺术与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则是图像技术对艺术语言的独特呈现。
从历史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拓宽视野,可以发现,数字媒体艺术和当代艺术与后现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和西方科技史、现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本文从艺术观念史、媒介材料变革以及空间场域拓展这三个角度分析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探索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种种特点。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新媒介,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
参考文献:
[1]韩雨江.当代数字视觉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李昕晖.20世纪以来西方视觉艺术中的“身体”[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3]胡媛媛.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5]刘然.新媒体艺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6]王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D].开封:河南大学,2008.
[7]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8]黄鸣奋.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9]张燕翔.当代科学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马晓翔.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发展研究[J].美术大观,2019(5):124-125.
[11]冯乔.从运动到互动:浅析当代新媒体动态艺术的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5(7):44-45.
[12]周玉基,裴朝军.信息设计概念辨析[J].包装工程,2014(24):141-144.
[13]柴秋霞.数字媒体交互艺术的沉浸式体验[J].装饰,2012(2):73-75.
[14]邢宏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3):27-28.
[1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J].装饰,2006(3):10-13.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