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智能服务体系研究*
2022-04-26刘凡儒张承伟陈博涵
刘凡儒 张承伟 陈博涵
(1.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2.大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阅读推广是指把知识载体推送给知识需求者的过程。传统知识载体以图书、期刊等纸基载体为主要类型。随着信息技术、检索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的成熟和发展,知识的纸基载体逐步转换为数字载体,阅读推广由纸基载体为主向数字载体为主的方向发展。知识载体的数字化,不仅改变了读者阅读方式,更重要的为阅读推广智能服务提供了可行的数字基础和实现的技术保障。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智能服务以图书馆馆藏知识纸基载体为基础、数字载体为发展方向,面向各个学科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借助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供自更新、自适应、自定制、自组织的知识载体智能服务。
1 阅读推广智能服务体系理论支撑
阅读推广是以知识纸基载体为主的图书馆服务项目。广义的阅读推广涵盖了图书馆传统工作,包括新书推介和导读、开放书架的阅览服务、书目检索和咨询服务等[1];狭义阅读推广特指将面向主题的知识以特定的阅读推广方法和专用技术手段推荐给相关读者的过程。
1.1 阅读推广理论的研究现状
1763年,德国颁布了《普遍义务教育法》,引起了德国人阅读形式与阅读群体的改变[2],标志着开启全民免费教育之路。我国阅读推广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起先由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实施的“知识工程”拉开了“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3]的序幕。《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 28220-2011)[4]为我国阅读推广服务标准化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全民阅读,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
我国将“阅读疗法”作为阅读推广方法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以泰山医学院图书馆的宫梅玲[5]、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6]等为代表。国内有学者基于大学生群体普遍心理问题展开心理健康阅读推广研究[7,8],还有学者从图书馆文献建设者的角度展开阅读推广研究[9]等。这些学术成果对推动高校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阅读推广发展为图书馆主流服务后,除了案例和应用,研究者们也密切关注阅读推广宏观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产生了一批阅读推广基础理论研究成果[10]。
1.2 以“成年初期客观心理成长规律”为理论支撑
1810年内科医生本杰明(Benjamin)倡导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益健康的读物,通过阅读来减轻环境给病人的压力,矫正病理情绪状态[11],开创了“阅读疗法”的先河。阅读作为“疗法”,一定是用于心理异常问题的治疗。大学生心理异常群体占比近年有上升趋势,需要专业医学鉴别、诊断。例如,抑郁症在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分类中,属于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第四类(心境障碍)中的抑郁发作。对80121名大学生调查统计中,确诊抑郁症占14.69%,并有逐年上升趋势[12]。大学生抑郁症与大学生抑郁情绪在医学鉴别诊断中有本质不同。
大学生在成长初期的绝大多数的心理困扰(包括抑郁情绪)是成长过程中的常态特性,包括生理、心理成长困惑以及因生理心理成长带来的对专业成长、人生成长的阅读引领和指引需求,属于心理正常范围内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划分。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身份转型的准备阶段,笔者以发展心理学“成年初期客观心理成长规律”为理论支撑,进行阅读推广需求分析和实证分析,构建阅读推广智能服务体系。
2 阅读推广的三个环节
阅读推广能够将知识载体及时有效地推送给适宜读者,提高读者获取知识载体的效率,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实现存量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阅读推广包括技术手段、读者定位和资源整合3个环节。阅读推广就是把合适的知识载体在合适的时间窗口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推送给合适的读者。
2.1 阅读推广的技术手段
阅读推广的技术手段主要分为积极手段和消极手段。积极手段是指主动与读者建立关联,推送给读者所需知识载体;消极手段是指按照读者各自提出的知识载体索取要求而被动提供相关服务。图书馆传统服务几乎都是消极手段,诸如采集编目、馆藏揭示、导引标识、参考咨询等。纸基载体限制了阅读推广手段,实现积极的阅读推广需要电子载体支撑。传统的、消极的阅读推广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阅读推广的积极手段必然利用ICT(信息通信技术),基于知识数字载体构建个性化需求的读者群体,面向主题整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推送实现阅读推广智能化功能。
2.2 阅读推广的读者定位
不同的读者对知识领域有不同的诉求,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窗口和不同的任务阶段也有不同的知识需求。一般地,读者定位要以读者当下的兴趣点为依据,主要区分娱乐消遣型、猎奇感知型、知识探索型、问题求解型以及科技创新型。
娱乐消遣型读者通过阅读满足兴趣点,获得愉悦并消磨时光,小说、音乐、视频等文学艺术作品是娱乐消遣型读者主要的知识载体。
猎奇感知型读者偏好奇闻异事,网络浏览成为满足这类读者的主要方式。
知识探索型读者需要得到特定领域知识,百度百科等搜索引擎往往仅提供粗浅知识,系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需要教科书、专著、期刊等文献支持,也是传统阅读推广主要的受众群体。
问题求解型读者要求更加专业的领域知识。传统阅读推广手段难以满足问题求解型读者的需求。论坛、BBS、QQ群等网络社交群体为问题求解型读者开辟全新平台。整合专家资源,构建专业科学的专项技术平台成为图书馆建设未来发展的重要取向之一。
科技创新型读者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需要通过构建专业阅读推广智能系统才能提供更加及时和有效的服务。学术期刊、学术报告、技术白皮书等专业资源的集成管理是数字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阅读推广智能管理系统着力打造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通过网络爬虫、专家共建等方式,形成具有专业性的阅读推广机制。此外,发挥图书馆历史沉积优势,整合专业学科经典历史资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课题。
2.3 阅读推广的资源整合
阅读推广从本质上看是知识载体转换过程,即从馆藏既有知识载体转换到读者的阅读载体,读者可以方便、顺利地通过阅读获得相关知识。阅读推广需要资源整合,其中知识载体资源整合是根本,载体传输资源整合是条件,阅读方式资源整合是归宿。
2.3.1 知识载体资源整合
知识载体是指承载知识的各种物质产品。纸基载体是传统知识的物质产品,以图书、期刊、报纸等为主要形式。纸基载体的搜集、存储和保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撑,也是图书馆主要业务。进入21世纪,电子载体技术逐步成熟和完善,数字化知识不仅无需占用大量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软件管理和通信技术,实现知识检索、转移以及阅读方式的颠覆性变革。
纸基载体转换为数字载体成为知识管理和应用服务的发展方向。不断创造、创新的知识无需通过纸基印刷,直接通过数据库的构建提供知识服务。电子书籍、电子报刊逐步取代纸基版本,走向无纸化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的新时代。
电子载体完全取代纸基载体需要一个变迁的过程。面向阅读推广,现有纸基载体资源需要进行数字整合,图书馆业务不能停留在编目、上架等传统工作模式。每本书或杂志,如果不能全文数字化,就需要在编目基础上,提供面向主题的摘要检索,基于知识点的分类检索。
2.3.2 载体传输资源整合
通过互联网络,数字资源的传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和高效率。终端用户之间的电子载体资源的传输和交换必将成为主要的资源传输方式。传统纸基为主的图书馆转向电子载体为主的数字图书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纸基载体传输渠道比较单一。图书借还必须到图书馆内完成的模式需要改进。高校馆读者群体活动场所相对密集,图书借还通过网络平台办理手续,读者线下自行借阅,不仅可以提高传输效率,节省读者的时间,也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
2.3.3 阅读方式资源整合
纸基载体阅读(纸读)、屏幕阅读(屏读)是当前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最主要的阅读方式。纸读与屏读不仅具有阅读习惯差异,也对眼睛健康产生影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兴的听读方式粉墨登场,从而使电子载体的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屏读。阅读推广需要整合阅读方式资源。
3 借阅行为数据实证分析
根据大学生不同成长期的阅读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高校馆阅读推广计划,有的放矢地提高阅读推广效果。根据大连理工大学2018—2019年本科生借阅数据,着重分析各年级读者借阅人文及文学类图书的内容特征、专业类图书借阅量的变化,以检验大学生各阶段阅读心理需求及阅读发展心理规律是否反映在大学生借阅行为中。
3.1 大学生分阶段人文、文学类图书阅读需求
参考中图分类法细分大类,将所有图书分为41个学科,提取9项人文类图书(A、B、C、D、G、H、I、J、K大类)各年级借阅数据共60275条。研究发现,文学类图书借阅量35719册,远多于其他人文类图书,而文学类图书着重刻画人物与故事,反映大学生的生活理想及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他人文类图书则客观地描述历史文化变迁、人类思想精髓,给予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启迪。
采用文本挖掘与聚类方法标识图书内容特征,即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阅读心理在行为上的表现。首先确定文本内容特征集合,再对每个文本特征按照一定规则给予权重,然后使用向量空间模型将文本数据向量化(Vector Space Model,VSM)[13],使用聚类分析将相似的文本特征归类,最后提取各类中最能代表该类的文本特征来表示该类的语义内涵。
针对文学类图书,低年级大学生更偏爱文旅游记、慰藉心灵、激励人生等休闲娱乐题材;中年级开始倾向于爱情题材;高年级更关注人性、政治、社会、历史等较深刻的题材。可见,大学生阅读心理需求在四年间经历了了解自己、认知人际关系到两者兼顾的变化。针对法律类读物,从入学时不读到阅读量逐渐上升并阅读法律类教辅材料,到大四年级有针对性地关注知识产权的法律类读物。上述两种阅读行为都体现了大学生在某个领域纵深拓展与循序渐进的过程。
3.2 大学生对专业类图书的阅读需求
大学生的专业领域直接影响了其专业图书的选择,无法一概而论。笔者选择建筑与艺术学院这一兼具工科与文科特点、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专业实证研究。
各学科图书借阅情况在4个年级中借阅量比例的分布如图1所示。随着年级增长,文学类图书、基础学科图书的借阅比例呈下降趋势;专业学科图书、计算机类图书借阅比例呈上升趋势。可见随着年级增高,消遣性阅读不断减少,而专业图书及其辅助学习的图书需求增加。
图1 建筑与艺术学院各学科图书借阅量年级分布
从图书内容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是否不断加深对专业领域的探索。分别提取建筑与艺术学院4个年级的专业学科图书借阅数据,获取每本图书的学科主题词,生成各年级词云,参见图2,从左至右分别为大学一至四年级的专业学科图书主题词云。从图2中可见,低年级学生着重阅读本专业基本知识、学科导论;中年级学生开始广泛涉猎专业相关教材和研究著作;而高年级学生开始拓展到具体的专业领域内容,并将理论学习逐渐结合到实际应用中。
图2 建筑与艺术学院各年级大学生专业学科图书主题词云
通过借阅行为数据分析验证,大学生成人初期阅读心理需求基本符合本科生各成长阶段阅读发展心理规律,可以作为研究型高校馆开展阅读推广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4 研究型高校馆阅读推广体系构建
研究型高校馆应在明确定位读者群体基础上,创新发展阅读推广手段,整合阅读推广资源,构建新时代智能阅读推广体系。
4.1 大学生阅读心理需求
成年初期的大学生是由学生向多种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14]。在校期间,面临学习任务、环境感知、人际关系、自主能力等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很大的年级差异[15]。
以大学生成年初期心理成长特征为基点,遵循大学生大学阶段心理成长的发展规律,构建适合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内容涵盖大学生成年初期整个成长阶段阅读需求的阅读推广体系,为构建高校馆阅读推广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大学阶段正是青年期的关键阶段,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思想水平日臻成熟,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个性趋于定型,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已做好了进入成人阶段的准备[16]。基于大学生低、中、高年级的普遍心理成长特性,在不同成长阶段阅读心理需求呈现不同趋势和走向,基于大学生分阶段借阅行为数据实证分析,以多年阅读推广实践为基础,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阅读心理需求画像如图3所示。
图3 大学生成人初期阅读心理需求图示
大学适应期:大一低年级阶段,17-19岁是从少年期转入青年期的关键阶段。阅读心理需求主要集中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怎么学习公共课、离开父母如何健康快乐学习生活、树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怎么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等。人生激励、目标导向、信息和文化素养等成为阅读心理需求的重要方面。
知识成长期:大二、大三中年级阶段,20-21岁的青春期阶段。不断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信息和文化素养逐步提升,阅读心理需求拓展到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认识自己、自我完善向认知社会、自我心理定位方向发展。
社会成熟期:大四、大五和研究生高年级阶段,22-26岁的成人期阶段。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专业能力进一步延伸,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这一时期阅读心理需求目的性较强,倾向于专业技术领域。
分类组织满足不同年级需求的阅读资源,适时智能推送目标群体。根据借阅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和评价排序,智能筛选不同群体需求的阅读资源,有助于读者及时获取所需读物,不仅多读书,也要读好书。建立开放的互动平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图书点评和推介。将大学生自然阅读心理需求与积极的、健康的、经典的图书推介有机结合,使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拥有唾手可得、开卷有益的阅读资源。
4.2 智能阅读推广体系概念模型
基于阅读推广读者定位、技术手段和资源整合,结合阅读量实证分析和大学生阅读心理,满足阅读需求的智能阅读推广体系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智能阅读推广体系概念模型
阅读资源整合是智能阅读推广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传统图书采购、采编限于分类标签,上架上线,图书资源缺乏深度融合。建立电子采编工作机制,聘请领域专家参与采编工作,面向主题数据库,解析图书内容价值,建立图书评价体系。除了传统采编分类外,面向知识体系构建图书价值标签,如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应用领域、相关图书等。
大学生阅读需求主要包括文学艺术作品、卫生医药体育、哲学宗教逻辑、外语教材读物、经济管理法律、专业基础知识、科研前沿文献等。图书馆利用多媒体方式满足阅读需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纸基书刊音频化,教科书视频化,组织、生产、整合数字阅读资源势在必行。
阅读推广技术手段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推介适合各类读者。面向线上书评、知识库和智能阅读服务云平台是智能推广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专题讲座和专项展览适应相关专业领域的师生,通过智能阅读推广服务平台做出预告和宣传十分必要。定期举办读书会,聘请专家、学者、作者参与,可以提高影响力,增进读者间的交流。
4.3 阅读推广智能服务平台架构
基于ICT打造阅读推广平台[17]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课题。传统阅读推广平台由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两部分组成[18],以读者服务平台方式实现阅读推广[19],形成资源平台、空间平台、服务平台、数字平台[20]。基于智能阅读推广体系概念模型的高校馆阅读推广智能服务平台(简称平台)架构参见图5。基于数字化阅读资源,平台包括网络数字资源、电子期刊资源和馆藏书刊数字资源。运用ICT对数字资源收集、分析、集成、分类分级和综合管理,打造面向主题的数据库,如文娱、通识、教学和科研等数据库。
图5 阅读推广智能服务平台架构
面向不同类型读者,基于主题数据库,构建检索服务、读者互动、共建编辑以及定制服务等平台。检索服务本质上是推送服务,借助于数据分析技术,推送服务全面而精确。面向不同兴趣读者群体,读者互动平台有利于读者间的交流,分享阅读心得,挖掘知识价值。共建编辑平台可实现阅读资源的积累、纠错、评价,降低系统维护成本。定制服务平台面向个体和团队,利用爬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有效地实时应答服务请求并推送服务,建立个性化资源管理和服务数据库。
5 结语
借阅行为实证分析表明,各个年级学生阅读心理需求不同。随着年级的增长,阅读兴趣从浅层、宽泛主题,逐步聚焦到深层、专业主题。基于大学生阅读心理需求,笔者明确了阅读推广的技术手段、读者定位和资源整合三大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基于阅读资源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构建智能阅读推广体系。结合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际需求,提出了智能阅读推广体系的概念模型。
智能阅读推广体系由数字资源、资源管理、资源组织、服务平台和读者定位五层架构组成。数字化阅读资源为基础,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构建面向主题的数据库,提供检索查询与智能推送平台,读者互动与交流平台,开放式的读者共建与编辑平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与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娱乐消遣型、猎奇感知型、知识探索型、问题求解型以及科技研究型等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