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知识付费及高校图书馆相应服务创新
——以知识焦虑为中心
2022-04-26朱玉强
贺 晴 朱玉强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14)
信息时代背景下,人类思维模式无法完全吸收大量繁杂的信息,导致自我压迫感和紧张感产生,这种因对知识匮乏担忧而产生的轻微心理恐惧行为可称做“知识焦虑”[1]。
2008年,知识付费市场随知识焦虑而兴起,规模不断扩张,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16年,罗辑思维、果壳网、知乎、豆瓣等众多知识付费平台发展火热,现象级产品出现,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2]。《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已达到392亿元,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已增长至4.18亿人,并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675亿元,用户规模达到4.77亿人[3]。
当代大学生知识焦虑情况较为严重。一方面,学业压力较大,考研、考公、考编等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财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需要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某机构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73.6%的大学生自认为患有“知识焦虑”;61.5%的大学生认为“知识焦虑”是由于日常学习需要用到的知识过多,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所致;86.1%的大学生表示平时会通过“知识付费平台”购买在线学习课程[4]。
高校学生知识付费行为体现了对高质量知识服务的需求,而知识付费的兴起对于高校图书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从大学生知识焦虑角度分析知识付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图书馆工作实践提出相应建议,以期高校图书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知识内容,切实提高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
1 知识焦虑与知识付费相关概述
1.1 知识焦虑
1.1.1 知识焦虑内涵及表现形式
知识焦虑实际是一种信息焦虑,是个人分析、处理、理解信息能力较差的表现。人们面对大量信息,难以全部吸收并掌握,无法保证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或仅考虑信息浅要层次,缺乏对其内在价值的深入挖掘,导致心理恐慌[5]。知识焦虑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但焦虑并非是消极的代名词,恰当地处理焦虑能够激发有益于个人进步的行为。
知识焦虑表现形式分为两种:资料收集型与停滞不前型,两种类型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6]。资料收集型指信息海量增加,信息搜集量大、待学内容多、时间紧张,用户初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学习资料,如关注免费App、公众号等以及付费课程、书籍、讲座等,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知识焦虑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停滞不前型指用户经过一段时间学习,逐渐丧失收集动力,各类音视频课程被尘封,App公众号弃置一旁,或已经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但无法借此提升自身价值。
1.1.2 知识焦虑成因
2013年专家于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指出,人类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时期,信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掌握信息者具有更多优势,导致信息匮乏者焦虑激增,其原因主要归于人类个体与信息环境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的知识焦虑大多由知识匮乏导致,无知是焦虑的源头,人们的知识需求增多,但自身水平或手段无法达到所需,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并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以及信息量增加,导致信息环境复杂多变,信息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发生变化,经过多次传播,其真实性与可靠性降低,用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海量信息中以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1.2 知识付费
1.2.1 知识付费内涵及发展历程
在互联网碎片化、非线性学习时代[7],面对海量信息,知识焦虑现象愈发显著,知识付费平台随之兴起。知识付费是指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实现其商业价值,使付费者获取所需知识[8]。人类对知识的不充分性与不确定感,担忧知识水平落后于时代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知识储备。适应需要人们开发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服务平台,为知识产品买单成为必然。
知识付费平台诞生于互联网时代,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其产业形态多为网络虚拟产品,包括在线课堂、社交问答、线上讲座、有声书等形式[9]。目前主流知识付费平台有知乎、得到、腾讯、喜马拉雅、网易云课堂、英语流利说等,针对不同学生提供相应知识服务产品,如考研、考公、考编、英语学习等付费课程,满足用户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识需求,具有多元化的内容体系。
表1 知识付费发展历程
1.2.2 知识付费主体分析
知识付费主要由知识付费平台、知识提供者、出版社与各类供货商、知识消费者构成。其中知乎Live、分答(果壳网)、喜马拉雅FM、得到(罗辑思维)四大核心平台最具代表性(详见表2)。知识付费平台通过付费问答、付费订阅、付费社群、课堂直播、微讲座等有效连接知识提供方与知识消费方,消费者通过支付一定费用获得相应知识产品与服务,提供者通过分享知识、经验等获得相应收益。
表2 知识付费主体分析(以四大核心平台为例)
知识付费平台分为大众化知识付费平台、垂直化知识付费平台与社交型知识付费平台[10]。大众化知识付费平台,指面向普通大众的内容型网络社区,包括罗辑思维、喜马拉雅、知乎Live、果壳网等,这类付费平台发展火热,受众面广,市场份额大,提供的知识产品不受限于某个领域,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垂直化知识付费平台,主要针对某个专业领域所创办,包括钛星人、交益、财乎、千聊等[11],这类付费平台只专注于某一领域,专业性强,受众面较窄,但更能实现“对症下药”;社交型知识付费平台,主要通过各类线上社交媒体展开付费业务,如值乎、微博问答等,通过付费咨询、一对一问答、在线讲座等方式,加强与用户的交互,但缺乏专业的知识内容。
1.2.3 知识付费发展现状分析
知识付费本意使知识购买者花费少量费用,获得各专业领域学者经验分享;知识提供者用长期知识储备创造高质量知识服务以获得经济效益,二者互利共赢。基于此,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尊重知识,提升知识需求,激发优质内容的创作,促进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化进步与繁荣。
知识付费的产生带来诸多效益,但近年来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从用户角度看,知识被包装成商业产品,以简便快捷的网络方式进行售卖,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快餐式”课程,但由于付费内容多、课程广告夸大其词,用户难以选择真正所需课程,加之盲目跟风、自律性较差等问题,使付费学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用户自身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未形成,技能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认知与思维没有因此而提升,无法从根本意义上解决焦虑。
《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知识付费行业发展迅速,但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薄弱,知识付费行业散漫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其中内容同质化、广告宣传虚假化等问题较为严重,最终造成产品复购率低、好评率差、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12]。
究其原因,从宏观角度分析,一方面由于知识付费平台内容更偏向娱乐性,只能满足消费者短期需求,且各平台同类产品与相似服务过多,可替代性强,难以形成固定客户群体[13];依靠明星效应、网红效应产生的粉丝经济占据平台大量工作,专业化知识提供者在平台却鲜有问津,知识付费平台专业性、严谨性备受质疑。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出台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缺少知识付费平台监管与监督机制,导致大量虚假信息与不良信息混入平台,破坏信息真实性与知识市场稳定性;互联网抄袭情况严重,知识付费平台面临版权保护问题,难以保障知识原创者的权益[14]。
从微观角度分析,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曾经提出著名的DIKW理论,DIKW模型是关于数据(Date)、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的模型。该模型指出数据、信息、知识及智慧之间的转化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创造力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是“获取数据、提炼信息、总结知识、通悟智慧”的复杂过程[15],各环节缺一不可。通过使用、归纳、演绎的方法获取信息,经过用户亲身实践检验、消化吸收,形成个人固有信念与判断取向后才能成为知识。
由此可见,知识付费平台打着贩卖知识的旗号,使购买者短时间内快速阅读碎片化信息,忽略信息转变为知识再转变成智慧的复杂过程[16],将知识分解为简单的音视频课程,而真正想要提升自身认知与能力水平,需要漫长而系统的学习训练。
1.2.4 知识服务行业反思
随着知识付费平台的火热发展,知识服务行业需要进行反思。首先,知识付费平台泡沫化、过度商业化、唯利是图等倾向,背离知识服务行业的初衷。支付赏金聘请明星代言,明星效应、粉丝经济等过度营销使知识的经济价值被商家过分追捧,知识本身的内在价值被忽略,知识付费行业背离了最重要的文化服务属性。其次,为满足知识付费产品各种“碎片化”的学习需求,生产者对知识内容过度缩减、提炼,只能暂时满足消费者短期信息需求,无法带来知识价值与技能的长远提升。最后,知识付费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传统知识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但知识付费是知识服务行业的一部分,无法取代传统知识服务行业,在深度思考与学习方面,图书馆因其大量优质知识资源与知识服务能力,仍然发挥比知识付费平台更为重要的作用。
1.3 大学生应对知识焦虑与知识付费的策略
1.3.1 大学生如何应对知识焦虑
在知识IP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为知识付费似乎成为共识,但能否从知识付费中真正获取所需,转化为内在知识与价值,需要付出合理的实践。
图1 大学生应对知识焦虑策略统计
据对10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显示[17],大学生为消除知识焦虑,多通过为知识付费的方式购买知识服务产品,如线上课程、专题订阅等,认为买到等于学到,抱有捷径思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知识焦虑,首先调整好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变焦虑为动力,最终转化为知识利用率。信息过多难以抉择时,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理性分析与科学方法研究辨别,在信息海洋中搜寻真正有价值并适合自己的信息。
1.3.2 大学生应对知识付费的相关策略
(1)化被动为主动。不论学习何种知识,都需要保持清楚的自我认知,独立思考,拒绝盲目从众。购买知识产品前,合理分析自身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信息搜集,而非被动式购买知识付费平台宣传推荐的课程。
(2)碎片化转为深度化。购买付费产品、付出少量时间快速获得知识碎片,无法获得知识内在价值。碎片化学习使人们缺乏对知识的注意力,真正获得知识需要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对碎片知识体系化分类和整理,经过分类存储的知识更容易提取,从而深入探究知识的内在价值。
(3)学会付诸实践。知识付费课程通过“快速”“简便”等标签来吸引用户,但获取知识无捷径,任何一门成熟的知识都有其内在体系及复杂的演化过程,需要深入思考,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真正领悟。所谓“速成”简化了知识构架,缺乏专业、严谨甚至痛苦的训练,难以领悟其中真谛。因此,看再多“速成”课程都无法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只有付诸实践,不断尝试探究,才能习得知识。若是缺乏深度的加工思考,没有转化与利用,也只是一些无用知识的堆积。
总之,大学生需要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学习后及时实践与反馈,在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新知识,将所学内容合理地融入原有知识架构,学以致用,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2 知识付费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2.1 高校图书馆提供知识付费的实践调研
通过对多所“985”“211”以及“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进行实践调研,再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知识付费的情况,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付费服务主要应用于信息挖掘与整理类服务以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需求服务[18]。
(1)高校图书馆知识付费业务首先专注于信息挖掘与整理类服务。高校图书馆是知识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之一,图书馆信息资源对于师生日常科研与学习不可或缺。因此,高校图书馆提供多项基于信息挖掘与整合的知识付费业务,如查收查引、科技查新、成果认证、检索证明等,助力师生科研创新。
(2)高校图书馆知识付费业务应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所属学术领域与科研项目不同,需求也各不相同,高校图书馆可提供专属定制的知识服务,如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舆情分析、学科服务、情报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图书馆通过读者订购的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总结并定期进行相关内容推送。这类知识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整合已有资源并深度挖掘信息资源,使知识实现增值,提高了馆内资源利用率。
如表3所示,选取42所“985”“211”以及“双一流”高校中的10所具有代表性知识付费项目的高校图书馆进行实践调研,绝大多数“985”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查收查引等学科服务与知识产权服务项目,少部分开展了情报分析与研究项目。其中馆际互借、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服务与查收查引为完全收费项目,而学科服务、情报分析与研究为部分收费项目,其基本业务不收取费用,主要包括学科信息门户、学科课题咨询、学科情报订阅、学术规范与投稿指南、学科竞争力分析报告、学科前沿报告、期刊发文分析、学科研究热点、ESI高被引论文统计等订阅服务。也存在部分延伸内容需要收费,针对用户特色需求定制并推送的知识收费项目,如北京大学的学科课题咨询等。情报分析服务所涉及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文献计量、专利分析,与学科服务类似,基本业务不收取费用,存在部分针对用户定制的特色增值服务。
表3 10所“985”高校图书馆知识付费项目情况统计
2.2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知识服务提供者,在知识付费时代面临诸多冲击与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并借鉴知识付费平台管理模式和机制来帮助与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知识焦虑,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机制创新,是值得高校图书馆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丰富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高校图书馆部分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学生网民最多,占比21.0%[19]。人们普遍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其获取方式便捷、内容丰富多样,且知识付费平台能够补充网络免费资源的不足,对高校图书馆造成一定的冲击,到馆人员与借阅人员均有所下降。
其次,高校图书馆不具备知识付费平台所流行的线上社交功能。知识付费诞生于互联网时代,得益于社交媒体网络,具有多元性与交互性,消费者线上学习的同时,能够与具有相同知识需求和兴趣的人群进行交流互动,形成特有的知识社群,并对社群产生归属感。知识社群的产生促进用户进行多方位交流与互动,通过社交类交互性阅读,用户在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了与社会的交流与联系。传统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不具备这项开放的功能,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需要从机制与理念方面进行创新,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吸引用户需求。
最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对高质量、垂直化知识服务的需求。人们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高质量、垂直化的知识,知识付费平台抓住了用户的痛点,以音视频、网上授课为主导,使学生可以利用排队、打饭等课余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学习。而高校图书馆虽然馆藏资源丰富,但其本质仍属于未加工的扁平化知识,读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搜寻知识、总结学习重点,难以满足读者对高质量、垂直化知识服务的追求。
3 知识付费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知识付费时代关于知识服务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图书馆传统纸质资源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各类网络资源、知识付费平台、信息服务机构等拓宽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如何应对冲击与挑战,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吸引读者需求,是高校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为知识服务的重要提供者,高校图书馆应借鉴知识付费平台垂直化与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方式、多元化与碎片化的知识服务内容、知识社群的组建等核心理念与管理模式,并结合本馆特色馆藏资源,实现对知识服务平台的创新升级。
3.1 理念创新: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图书馆应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与各类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或解决方案,满足用户知识创新和增值服务需求[20]。传统高校图书馆仅对各类馆藏资源进行简要整合排序,读者需要自行检索与选择,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搜寻资源、整理提炼成系统而有价值的信息。如今,这类单纯提供信息资源的方式逐渐被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检索平台所代替。
互联网时代,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应被动地等待读者去搜寻与挖掘,图书馆应借鉴知识付费平台的营销方式,主动针对馆藏资源进行优化与整理,提炼与加工,结合用户信息需求,以智能化、多样化的形式提供优质的信息产品,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特定知识需求[21],节省用户搜寻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2 扩大建设电子资源,提供优质资源服务
以往高校图书馆在采购纸质资料时,有时针对性较弱,存在部分读者实际阅读需求与纸质资源不匹配的情况,降低了纸质资源利用率。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配备日渐完善,除了各类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外,还根据学校自身专业与发展规划购买了多种类型的中外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其资源丰富,检索便利,更新速度快,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途径。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大电子资源的投入与建设,为学生多提供免费的电子资源服务。
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加大宣传电子资源力度,创新宣传形式,通过高校图书馆官网、图书馆公众号、学校官方抖音等途径,向全校师生发布电子资源调研表,采购师生意向比重高的电子书籍、期刊以及数据库等,根据学生所处年级及专业不同,以切身需求为导向,提供不同的电子资源服务,并进行用户意见反馈调查,及时优化资源。
其次,高校图书馆需要提高电子资源服务水平,图书馆员应深入各院系专业,对师生在电子资源应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答疑,准确把握用户的阅读需求,为后续电子资源服务优化与改进做准备。
另外,高校图书馆应优化电子资源使用环境,加大校园网络设施建设,提高校园网覆盖面与网络稳定性,加强校外VPN远程访问的稳定性,使师生能够不受IP的限制自由地使用学校的电子资源,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3.3 知识服务内容创新:打造垂直化、高质量内容
知识付费平台使用户获取丰富且便捷的信息资源,利用空闲时间实现碎片化阅读,解决特定知识需求。传统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但无法满足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学”的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适应碎片化学习发展趋势[22]创新服务内容与服务机制,使优质资源通过便捷的平台传播与分享。
图书馆员需要精准定位用户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知识服务进行垂直化、高质量的创新升级,以图片、音视频等媒介为载体,制作学习类短视频,借鉴“青年大学习”“小课堂”等开发思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推送答题互动类活动。用户可以留言评论、与学员互动、分享心得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学生对于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需求较为显著,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知乎”“微博”等平台,构建知识分享交流平台,分科治学,将各学科专业化知识根据用户需求分享至校内专用平台。另一方面,邀请校内各学科专家老师入驻,对学生于平台提出的问题进行语音作答。不仅为学者提供知识分享的途径,解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各类专业化问题,而且促进师生课下交流与互动,增进师生感情。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图书馆自身不需要生产专业知识,只需维持平台秩序,保障其安全稳定地提供专业性的学科服务,促进图书馆知识服务进一步发展。
3.4 构建知识社群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交互性增强,具有相同知识兴趣和知识需求的用户通过线上知识服务平台聚集,形成具有社交属性的知识社群[23]。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该用户交流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双层次的知识社群,通过群组交流互动,促进知识分享与传播。
高校图书馆空间辽阔,资源丰富便利,便于组建线上与线下知识社群。首先,线上社群活动方式多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课堂等社交平台提供精品书目解读,以音视频等多种方式精讲书目,每周分享3种书,每种书在线分享时长为30-40分钟,用户可以在线观看直播,同一社群成员通过发送弹幕交流心得或提出问题,也可以课后观看课程回放。其次,线下社群通过读书会、文化讲座等活动,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可促进用户深入交流,感受更加鲜明直观,利于学生们思想发生碰撞,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用户通过参加读书会、讲座、直播课、评论分享等活动方式获取积分,一定数量的积分能够兑换图书馆科技查新、论文查重、借阅书籍延期、个性化服务等相关付费业务。通过线上线下社群的双向互动,吸引读者参与文化交流互动,提升用户黏性,促进知识交流与传播,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
3.5 图书馆员角色功能的转变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传统模式下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与咨询者,还应创新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主动进行馆员角色功能的升级与转变,成为知识服务的策划者、运营者和传播者,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加强与读者的交互性,及时获取并反馈读者知识需求。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对于馆员的培养需要设置更高的目标。图书馆员知识服务的质量与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可前瞻性地探索用户知识需求,掌握各类学科前沿动态,在图书馆与读者间发挥知识传播与反馈的重要作用。
3.6 开展适度付费业务
高校图书馆除了科技查新、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知识产权服务等固定收费业务外,其余大多为免费项目。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应该对提供的知识服务进行付费与免费的划分。除了基本免费业务外,增值业务可以根据知识服务中知识的生产、组织、传播、利用等过程所投入的价值多少来划定。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在阅读活动及信息素养活动中实行付费制与会员制,针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出相应价值的知识付费服务。高校图书馆适度付费意识的产生,可以使知识服务更具多样化、多层次性,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推出符合用户知识需求的适度付费服务。
4 结语
知识付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技术水平、资源整合、付费模式、知识服务、用户交互等方面带给图书馆诸多启示。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知识付费的成功案例,打造垂直化、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模式,扩展服务空间,构建以用户交流互动为核心的线上线下知识社群。图书馆不仅要做好基础的服务工作,保持良好有序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还应提高知识服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开展适度付费业务,增加用户的黏性,在知识付费方兴未艾的今天,有效发挥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与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