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客家历史文化产业开发应用研究

2022-04-26廖剑南

老区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古村落文化产业

[提 要]江西客家文化资源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龙南市的栗园围古村落是客家历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保护价值和文化产业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将独特的客家村落文化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结合,是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赣南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在遵循保护为先、保持原真性、分期开发等原则基础上,应该加强文化产业开发的保障、加大文化产业开发的力度以及合理安排文化产业开发的进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客家文化;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廖剑南,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经济史。(江西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龙南市里仁镇栗园围文化产业研究”(YG2021155)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术界一般将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体系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村落称之为古村落。古村落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1]。古村落同样也孕育了客家文化,为地方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保存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舞台。近年来,赣南栗园围在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以赣南栗园围为例,分析如何推进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对促进优秀传统客家歷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栗园围古村落是江西最大的客家古村落,至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2014年被住房建设部评为“中国传统文化村落”。近年来,学术界一些学者围绕栗园围古村落的建筑特点、非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比如,王晓勤等认为栗园围村落的园林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理水特点,同时又融入客家族群独特的文化和地域特色[2];任乃鑫等分析了栗园围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理念[3];钟俊昆等认为栗园围香火龙对沟通客家人情感,增进海内外客属的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4]。此外,一些有关研究赣南围屋的著作则从栗园围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人文传统、民俗风情和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上学术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栗园围古村落产业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应该看到,学术界对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栗园围古村落的保护和产业开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入现代发展进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栗园围古村落的建筑群及其文化产业价值

栗园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里仁镇新园村,距市区7公里。龙南作为世界围屋之都,境内分布着376座各具特色的围屋,2007年、2013年先后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和“中国围屋之乡”的称号。栗园围古村落拥有龙南乃至江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具有较高的文化产业价值。

(一)栗园围古村落的建筑群

栗园围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新规划,历经18年,于嘉靖十五年(1536)竣工,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在重新规划建设此围时,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见此地建筑周围为大片板栗林,所以题为“栗园围”。栗园围占地约68亩(45288平方米),周长789米,有12座炮楼,沿围墙开有数百个炮眼,有400多间房屋,八八六十四条小巷,依照风水原理而规划布局,因此又得名“八卦围”。栗园围的外墙全部采用毛石精工砌造而成,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

栗园围内建筑年代最早的建筑为“一祠三厅”,即纪缙祖祠、栊挺厅、新灶下厅和梨树下厅,以及栗园围围墙及炮楼,为明末清初建筑。清代中叶建筑约20栋,围绕在“一祠三厅”的周围[5]。纪缙祖祠位于栗园围内东边偏南,是栗园围内李氏宗族的总祠,面积514平方米,为两进两天井的抬梁式建筑。纪缙祖祠正中大门两侧摆放祥云石鼓,横梁、斗拱、雀替、门当均有精美的鎏金镂空雕刻,祠堂两旁为鹅卵石铺设的古代巷道。纪缙祖祠堂前有一个院子,排列着明清时期李氏大纪公和大缙公子孙后代考中功名后所立的功名石。栊挺厅位于纪缙祖祠北侧,名字取自李氏申甫公十世孙栊公和挺公,面积273平方米,为两进两天的井抬梁式建筑,祠堂前有一个院子,鹅卵石铺装,院子朝南开设大门,院内排列着古时候栊公和挺公子孙后代考中功名后所立的功名石。新灶下厅位于栊挺厅北侧,是围内一祠三厅中最后建成的厅,竣工于嘉靖末年,时人称“新灶下”,面积196平方米。新灶下厅形状较其他祠堂较为不规则,为两进两天的井抬梁式建筑,祠堂前有一个院子,鹅卵石铺装,院子朝南开设大门。梨树下厅位于栗园围西门旁的围中围,当地居民称其为梨树下,据传此处因原来是一片梨树而得名,其面积186平方米,为一进一天井抬梁式建筑,梨树下厅和围内其他三座祠堂不同,院子是由房屋围成,前面没有水塘,只有一排高低错落的房屋[5]。

在栗园围围內共建了梨树下、上灶、下灶、新灶下、下院、书房、武馆和大围仔8处民宅区,这些民宅区之间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而围内巷道水沟相连,水流通畅,即使是暴雨天气也不容易造成水灾[3]。此外,栗园围中分布三口水塘,总计2000多平方米,水塘四周的环境优美,柳树成荫、毛竹成林。

(二)栗园围古村落的文化产业价值

客家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围屋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是客家人在移居地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6]。栗园围古村落由于群山环绕,地形相对封闭,其建筑和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化产业价值。

1.历史价值。栗园围古村落对研究明清以来赣南客家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习俗,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栗园围內的建筑年代久远、与自然融为一体、村落规划出色、有公共园林。栗园围古村落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比如,明清时期围内李氏宗族就有较高的科名成就,从明代李姓始祖建围到清末300多年间,李氏宗族中考取进士的便有7人,中举的有25人[7]。

2.传承价值。栗园围古村落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设计别致,展示了栗园围500多年客家文化的历史积淀和赣派民居的无限生命力,反映了当时客家人注重团结合作、相处和谐的群居生活,是研究赣南客家文化、建筑和风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因此,具有较突出的传承价值。

3.现实价值。近年来,文化产业开发逐渐兴起,许多古村落利用村内遗留下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栗园围古村落的人们而言,保护并开发好栗园围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

二、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的必要性

栗园围古村落丰富的文化遗产,见证了明代以来栗园围李氏宗族的生活方式和家族文化的演变。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化产业开发价值。

1.栗园围古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需要与时俱进。栗园围的传统建筑是客家传统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和针对性保护,有助于维系栗园围古村落的客家文化。因此,要对栗园围古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整理,以便保持和继承健康、美好、富有情趣的客家文化和风俗。

2.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需要满足市场需求。栗园围古村落的景观对旅游市場有一定的吸引力,加上周边的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较优水平,可以满足旅游市场的观光体验需求。据负责栗园围古村落旅游的相关人士介绍,自栗园围古村落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以来,每年约有数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来到栗园围古村落旅游,当地居民更是常常利用节假日到栗园围古村落观光旅游。近年来,栗园围古村落旅游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和集体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必须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的新发展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6]。只有这样,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的开发才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赢得主动权,提高经济效益。

三、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的困境

栗园围自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名录以来,当地政府对其多次进行整修,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村民参与栗园围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栗园围的文化产业开发还面临着一些困境。

1.当地宣传力度仍不够。从栗园围古村落的现状可以看到,各级政府在栗园围古村落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其宣传力度仍然不够。究其原因,没有充分利用当地围屋的民俗节日、节庆活动等做好宣传,栗园围文化品牌尚未打出较高的知名度。

2.古村落文化产业资金匮乏。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深度发展的瓶颈。景区的维护和修缮、产品的开发和周边环境的整修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近年来,政府给予了大量资金投入,使得栗园围的硬件和软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深度开发不够。一些民营企业虽然对栗园围古村落产业开发有兴趣,但是由于感到投资大、收益慢,所以投资热情并不高。

3.部分村民保护意识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的投资使得栗园围主要的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仍然有一些古建筑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导致保护不佳。特别是在栗园围古建筑附近新盖的一些楼房,一定程度影响了栗园围古村落景观的协调。

四、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的原则和对策

虽然近年来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加快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的开发已经势在必行。

(一)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的原则

1.保护为先。要将栗园围古村落的发展历史置于区域生态环境的视角下加以审视,从中寻找其发展脉络的主线索。在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要让村民在历史文化瑰宝和客家精神文化遗产中能够找到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避免单纯以市场经济的逻辑进行文化产业开发,从而真正提高栗园围文化产业的开发效率。

2.保持原真性。栗园围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休戚相关。因此,在栗园围的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展示栗园围的原有风貌,将古建筑群等文化自然景点的历史传承下来,并结合区域的客家文化特点进行有效开发。

3.分期开发。当地要根据资金数额的多少,制定好栗园围古村落开发的计划:首先,加强对栗园围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其次,开发有当地特色的客家文化产品;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各类展会等途径宣传并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播。

(二)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的对策

近年来,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一直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然而,与其他一些文化产业开发比较好的古村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完善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的对策。

1.加强文化产业开发的保障

一是实施合理的规划。2008年,栗园围古村落被龙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住房建设部又把栗园围列为“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在赣州市人民政府的文化产业规划中,也把栗园围古村落作为重点开发对象。2014年3月,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文化厅在赣州市组织召开由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龙南县里仁镇新园村(栗园围)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专家评审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规划提出的“保护围子、祠堂、传统街巷、古井等古村历史要素;保护周边水域及其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保护具有特色的建筑形态、完整的聚落结构,实现对整体景观及建筑风貌的引导和控制,强化特色”的目标,并制定了近期(2013—2015年)、中期(2016—2020年)和远期目标(2021—2030年)[5]。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完善栗园围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努力提升栗园围古村落的文化品味。

二是加强资金的保障。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下拨资金900多万元对栗园围围屋、炮楼、祠堂和民宅建筑进行了维修。其中围屋、炮楼修缮费各按100万元标准计算,祠堂建筑修缮费按照10万元/栋的标准计算,一般民宅建筑按5万元/栋的标准计算,2栋破坏较严重的建筑按照30万元/栋的标准计算[5],并对栗园围历史建筑、周边巷道进行统一修缮。通过以上努力,使得栗园围古村更真实、更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对栗园围古村落建筑和配套工程耗资巨大,因此,除了政府投资以外,栗园围文化产业开发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采用多元化的市场融资途径,大力提倡民间的投资,进一步扩大栗园围古村落维修资金的渠道。

三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大舆论宣传是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基础,深入挖掘栗园围古村落文化资源内涵,并提炼为古民居建筑文化、耕读文化、民俗及宗教文化、宗族文化等,通过挖掘栗园围古村落的文化资源内涵,努力将江西典型的传统客家乡村生活图景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打造出栗园围古村落的知名品牌。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栗园围古村落的市场营销系统,通过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加大对栗园围古村落宣传的力度,同时也要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栗园围古村落文化产业的保护和开发。

2.加大文化产业开发的力度

一是开发与保护古村落景观。维修好栗园围古村落的古建筑特别是“一祠三厅”——纪缙祖祠、栊梃厅厦、梨树下厅厦、新灶下厅厦。这些建筑是栗园围古村落建筑的代表,梁柱多饰以图案、花纹,做工雕凿讲究,用色淡雅清新。因此,要通过以物的形式呈现栗园围客家文化特征,挖掘出栗园围客家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发中要注重解决栗园围古村落文化的主题定位、文化内容、文化形象等问题。在充分挖掘、开发栗园围古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实现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和文化产业开发的有机统一。

二是建立村史馆。栗园围目前没有专门的村史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村落的文化产业开发。一个内涵丰富的村史馆,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它能够激发村民们继承和发扬村庄传统习俗,形成村庄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8]。可以根据栗园围500多年的文化历史,围绕“村落历史与环境”“历史人物”“古建筑与遗址”“精神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风民俗”六个方面撰写栗园围村史陈列大纲,并建立栗园围村史馆,系统展示栗园围古村落客家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

三是开发生态旅游新模式。近年来,栗园围先后被评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客家文化旅游新村”,并获得了省、市“十佳和谐·魅力乡村”等荣誉称号。栗园围古村落青山绿水,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基础,被称之为“中国诗画中的乡村”的里仁镇上游村的4A级景区宝贝田园就在栗园围附近。 它占地面积236亩,由乡村体验区、山水休闲区、田园游乐区三部分组成,作为观光娱乐的点睛之笔,是栗园围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四是打造客家文化影视剧基地。栗园围拥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极富客家乡土特色的建筑以及独特的人文历史风貌,非常适合反映客家文化的电影、电视剧的取景。特别是栗园围所特有的凤眼珍珠、豆腐烫皮、春卷线粉以及传统民居建造等传统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对于客家影視制作具有浓厚的客家元素。因此,优美的田野风光和浓重文化底蕴的古建筑为栗园围打造客家影视剧基地提供了重要条件。

3.合理安排文化产业开发的进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栗园围古村落的保护措施,避免盲目开发、过度开发而造成的文化资源浪费。对栗园围文化产业开发要分期实施。

前期主要完善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栗园围古建筑群保护与开发的项目,对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性维修。将一些具备开发潜力、投资回报较快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招标从而吸引投资者。同时,要加大对栗园围古村落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提高栗园围建筑群的知名度来增强其文化的影响力。

后期主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对栗园围古村落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就要为广大游客提供吃、住、行一条龙服务的良好旅游环境。因此,要通过加快与本市小武当风景名区、关西围景区、虔心小镇等4A级景区的对接,串点成线,努力将栗园围古村落打造成客家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此外,要定期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栗园围文化旅游节,同时拓展栗园围古村落的文化产业链,积极开发与影视作品相关的衍生品。把建筑群做“古”、观光农业做“秀”,从而把栗园围古村落的文化产业开发做成当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乡村振兴的一个新亮点。

总之,古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涉及社会文化的众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传承价值和现实价值。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些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正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要对古村落资源加大保护和开发的力度,使这些古村落真正走上一条从文化振兴到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丁怀堂.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古村落保护的思考[J].徽州社会科学,2007,(6).

[2]王晓勤,金建华,庄裕楠.客家村落园林的理水智慧——以江西省栗园围为例[J].园林,2019,(1).

[3]任乃鑫,余晋,杨晔.传统围屋与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探析——以赣南客家栗园围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钟俊昆,赖一捷,廖小凤.栗园围香火龙的展演与价值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

[5]龙南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江西省龙南县里仁镇新园村(栗园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Z].内部资料,2014.

[6]李仁武.广佛肇文化古村保护性开发的路径选择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1).

[7]龙南县城乡规划建设局.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Z].内部资料,2014.

[8]周立.在地化和回嵌乡土:村史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22,(1).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古村落文化产业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广东省古村落:梅江区西阳镇仙花村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