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2-04-26赵杰

老区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大别山乡村振兴

赵杰

[提 要]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于当地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和乡村基层治理等均具有独特价值。就目前而言,各地区协作意识不强、红色文化产品创新不足、红色文化品牌推广力度不够以及红色文化资源存量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等,已成为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阻碍因素。因此,需要从多方帮扶、“红绿共融”、品牌营销、教育延展等方面综合发力、协同并进,以实现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路径

[作者简介]赵 杰,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理论。(河南新乡 453007)

大别山革命老区有着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光辉历史,凝成了光辉伟大、内涵丰富的大别山红色文化。值此两个百年交汇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时间节点,如何实现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继而最大发挥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已成为一个较为紧迫且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大别山区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其内在所蕴涵的经济发展价值、革命传承价值、廉政教育价值对于加快实现大别山乡村地区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加以重视。

(一)经济发展价值: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其基础要求,没有产业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与开发的基础之上,着力培育本土资源特色,突破单一产业发展链条,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具体而言,其一,红色文化资源助推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大别山作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备受青睐,其内部优渥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别山区的旅游产业振兴赋能。其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中国传统儒、释、道等主流文化,区域内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宗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2]呈现出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红色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融合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三,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教育关联性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内在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3]。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党员干部研修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不断拓宽教育关联性产业的发展区间,其所带来的乘数效应愈加明显,这为实现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多业态联合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二)革命傳承价值: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涵育乡村文明风尚

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提升人民思想觉悟、培育乡村文明风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涵养大别山人民迎难而上的刚毅品格。“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陈潭秋、董必武、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以及王树声、陈锡联、韩先楚、陈再道、秦基伟、林彪等200多位共和国将帅”[4]都诞生于此。英雄模范比比皆是,英雄事迹震撼人心。其中,陈再道将军以天为被、用冰充饥、借棍指路,凭借坚定信念带领战士走出属于麻城人的长征之路;“霹雳战将”郑维山幼年入伍、青年入党、成年战功,出生入死、赤心不变,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赤卫军总指挥汪永熙,与敌人奋战,宁死不屈,全家五位革命烈士英勇就义。此类事迹不胜枚举,此类模范不一而足,他们所遗留下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于大别山人民理想信念的坚定、良好行为风尚圈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促使大别山人民形成正确立身处世态度。大别山这个“小山沟”从不缺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便向全国人民展现出大别山儿女坚强的革命斗志。武器的落后、环境的险恶、敌军的残忍、实力的悬殊,在一系列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大别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永不言败的勇气和毅力用星星之火点燃出燎原之势,谱写出壮丽凯歌;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歌谣的口口传唱体现出革命党人对敌军入侵的大无畏气概,豪情诗句的朗朗上口彰显出军民对抗敌人的必胜信心,激昂澎湃的曲调赋词寄托着人民对革命前景的美好期待。最后,集体主义精神促使大别山人民树立团结合作理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全县人民着眼于革命发展需要,全部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之中,并形成妇女联盟为革命队伍提供坚实后勤保障。他们胸怀大局,视野广阔,坚持小我服从大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以实际行动书写着集体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如今,红安县全体人民所彰显的集体主义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成为大别山人民接续奋斗的坚实保证,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大别山人民需要继续以全国一盘棋的智慧、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协同合作,共克时艰,进而早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三)廉政教育价值: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乡村基层治理

适逢“能力作风建设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政策指引下,社会各地接续提出要将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的发展建议,大别山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为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素材。首先,大别山红色歌谣的大众传唱有利于人民廉政文化意识的增强。红色歌谣创作生成于大别山革命战争时期,历经长期发展演变逐渐凝聚为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中,《送郎当红军》不仅彰显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也反映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八月桂花遍地开》将建立红色政权的信心与渴望撒播在词曲之间,以大无畏的精神树立起一座座理想丰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将党和军队的纪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广泛传播,深入群众内心。这不仅是对大别山红廉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大别山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改善与推进,为大别山区振兴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其次,大别山警示案件这一反面教材的剖析与学习有利于加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渗透。中央苏区关于谢步升事件的严肃处理打响了中共反腐肃贪的第一枪;左祥云贪污勾结反革命企图的死刑审判为革命党人拉起了警戒线;“惊天第一案”的于都事件,为共产党人严肃党规党纪提供反面教材。1933年毛泽东签署《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训令,给予反腐分子极大警醒,为反腐倡廉作出重要贡献;同时,《红色中华》和《青年实话》的反腐宣传专栏对于民众廉政教育的加强与普及、改进大别山区基层工作人员行事作风等提供了基本遵循。最后,大别山区廉政教育基地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是当时革命党人最为响亮的口号,“省下铜板战胜革命事业”是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彰显出大别山人民廉洁自律的优良品质。如今,历史变迁,社会更替,大别山内生的廉政教育价值仍具有时代意义。信阳市“大别山红廉文化苑”特将大别山革命时期的廉政案例集结展现,将“红廉”“警廉”“茶廉”等不同主题的廉政文化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令人震撼的“千‘廉’图”,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别山区乡村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也对其他地区的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现实困境

日前,我国已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偉大胜利,但“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并深刻剖析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才能更好对标短板、弱项精准发力,进而推动大别山乡村早日实现全面振兴。

(一)大别山各地区团结协作意识不强

大别山区辐射范围广,覆盖面积大,本应充分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实现联合发展,但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各区域明显表现出各自为政的不佳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究其根源,其一,大别山区域跨度大,统一管辖较为困难。大别山革命老区地跨河南、湖北、安徽三个省区,覆盖6大市区,辐射36个县域,“其中心区域为鄂东北的黄安(今红安)、麻城、黄陂、孝感、黄冈、罗田、浠水、薪春、黄梅、广济, 豫东南的商城、光山、罗山、固始、潢川、信阳, 皖西的六安、霍山、霍邱、英山(今属湖北省)、舒城、潜山、太湖、宿松等20多个县市, 行政区域面积10余万平方公里”[5]。地理位置相对分散,资源丰富而开发不足,面域较大而实施困难,最终导致纵横协调效果不甚理想。其二,各区域政策制定差异较大,尚未达成一致共识。大别山各区域从资源开发、线路设计、整体规划到品牌推介截至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产业链条,早在2004年虽多方签订协议进而商议合作事宜,但各区域均独善其身,使得实质性合作并未真正开展。因此,打破区域界线实现协调发展是解决该难题的关键所在。其三,红色文化资源趋于同质化,内卷行为日益激烈。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基本分为两大形态,物质形态主要表现为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建筑遗迹,区域资源差异较小,雷同现象层出不穷;非物质形态大多围绕大别山精神、民族民俗等内容做“文章”,区域之间互斥性较小,缺乏创新特色,加之各区域之间出现互相抢占资源等内卷行为,最终导致大别山各区域的片面发展。

(二)大别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创新不足

创新是产业进步和发展的灵魂,然而大别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创新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其一,旅游线路缺乏新意,未能吸引游客眼球。大别山旅游线路设计多集中打造本区域旅游线条,在全国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中虽涉及跨区域合作,但各省区仍囿于自身区域发展,忽视多元化市场需求,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定。此外,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大多是“以遗址、纪念馆的形式陈列在各个景区的角落,枯燥乏味的文化表现形式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思维,单向且宽泛的信息传递更无法提高观者的了解热情”[6],这极易导致游客审美疲劳。其二,旅游项目缺乏实质性内涵,未能真正根植人心。由于红色旅游兼具政治性与教育性的特征,同时大多数又采取观赏、讲解、研学等固化形式的表达,其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若不加以改造创新,则难以达到吸引游客眼球进而实现根植人心的效果,加之旅游业作为盈利性产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易使游客产生倦怠心理。其三,文创产品“伪文创”,有失产品特色。文创产品本指富含当地文化内涵的创意性产品,但随着当下社会利益所趋、成本所虑,文创产品日渐“通俗化”“庸俗化”,迫使当地产品内在文化底蕴日渐缺位,而当地居民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人员的指导和引领,在开发设计以及管理运营过程中创新能力和深度加工的相对欠缺,则更致使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特色呈现明显不足。

(三)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营销短板仍存,主要表现为:其一,各区域宣传主题内容趋同,市场影响力不足。由于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宣传多是对景区景色的推介,因此就易出现各区域宣传主题内容趋同的情况,加之各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区域的宣传部门对于受众群体的指向性介绍相对缺乏,最终导致市场影响力不高。其二,宣传方式单一且落后,收效甚微。大别山旅游宣传处于线上不足线下基无的尴尬状态,由于市场营销措施的不到位及没有形成专门的宣传矩阵,这就致使大别山的优质资源不为人所熟知,那么在横向对比之下,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相较于周边景区的知名度而言就略显逊色。其三,品牌特色不够鲜明,缺乏亮点。大别山区的品牌特色创新不足,众多游客仅囿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历史史实,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了解存在一定的记忆偏差,以至于区域内更多优质资源尚未被发掘与呈现,此状况从全局来看极不利于大别山区的整体发展。因此,“从乡村振兴角度提出的红色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需要从文化特色、文化符号的角度予以深入挖掘”[7] 。

(四)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存量与目前市场开发不符

大别山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囊括知名与非知名革命遗址数千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十处,其中以红安、新县、金寨、黄冈等区域居多,两条旅游线路也被收列到《全国三十条精品旅游路线》之中,在全国百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中,仅大别山区占比就达到了14%,因此资源存量可谓十分丰富。但反观现存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情况却不容乐观,具体而言,首先就体现在大别山的资源统筹和品项分类上。由于大别山区域跨度大,资源分布相对宽泛,加之区域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就使得大别山区整体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和整合,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彰显,整体资源统筹也逐渐呈现出散、乱、杂的情况。其次,大别山区村民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部分成员难以与时代发展相接轨,或是出于环境保护、或是出于新鲜事物涌入的不适应,而对大别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持以迟疑或否定态度。最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但相关部门对于革命遗迹遗址只是进行单方面的修缮,其内涵的深入挖掘、目标客户群体的市场细分等都不尽完善,进而最终呈现资源总量与市场开发不符的尴尬局面。

三、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指引

大别山区优渥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加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它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窘境对该过程的推进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可以从多方帮扶、“红绿”共融、品牌營销、教育延展等方面精准施策,进而不断增强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边际产出效应,早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一)多方帮扶:构筑大别山协同联动发展机制

要充分发挥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各区域应化“单肩作战”为“齐头并进”,化“一盘散沙”为“一盘活棋”,打好区域合作的“组合拳”,做到“报团取暖”“同频共振”。第一,实施区域帮扶,构建“鄂豫皖”三省区域联动总部。由于大别山区域跨度较大,布局相对分散,地区之间市场封锁,难以进行集中管控,最终呈现出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孤立搁置,已开发的资源散、小、弱等乱象,严重阻碍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大别山应成立三区联合总部,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形成多方工作合力。同时,总部要不定期对各基层组织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避免出现由“造点动机”引起的运动式、数量式开发,实时掌握发展动态,及时总结经验成果,进而形成有力的区域领导组织。第二,建立“结对帮扶,能人带户”互助发展机制。为有效推进三省联动,总部应积极动员旅游企业、酒店民宿、景区景点、旅游院校等组织单位与大别山乡村开展结对帮扶,形成一体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并从中挖掘特殊人才,借鉴“河长制”“村长制”,实行“山长制”“区长制”,充分发挥优秀单位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村民走上致富小康之路。第三,实施“定点帮扶,先富帮带后富”机制。帮扶企业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借鉴“三变改革”,因区制宜,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定区定点帮扶,进而增强工作实效性、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不断吸引产业进驻,充分发挥产业叠加效应,最终形成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等多业态帮扶圈,为实现大别山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红绿”共融: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耦合绿色生态发展

乡村特色与红色文化是大别山乡村旅游的核心,将红色文化基因嵌入绿色生态发展不失为大别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创新手段。其一,整合红色旅游线路,融合茶文化发展。大别山区相关部门可根据当地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将乡村特色文化和当地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围绕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进行红色旅游线路的整体规划,并充分依托大别山区的茶文化名牌,采取“景区+企业+农民”的合作开发模式,以“种茶+观茶+品茶”为核心链条展开研发,充分发挥“小茶叶、大产业”的优质作用,实现“以红带绿”。其二,修护红色革命遗迹,引领绿色生活风尚。大别山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多是以革命遗址遗迹为主要形态,可以以红色为底色,设计红色旅游风景廊道,以优良党风引领绿色生活风尚,营造传递绿色能量的舆论氛围,从而做到“以绿衬红”。其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除物质形态之外,大别山区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也享有名气,如湖北黄冈的东坡文化、罗田县的戏曲文化、中国姓氏根源地孝感市的孝文化等闻名于世,这些地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与大别山区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进行巧妙结合,推动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协同并进,呈现出“红绿共融”的和谐画面,进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大别山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三)品牌营销:深化红色文化记忆构建乡村文明标识

大别山区旅游资源蕴藏着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应深入挖掘并将其作为重要抓手,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继而实现品牌溢价,形成名片效应。其一,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为大别山乡村的手艺振兴引来“活水源泉”。商城的“剪纸”艺术、光山县的“刺绣”手艺都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不仅将当地百姓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融入其中,更是以现代化方式传承发扬大别山人独有的传统艺术,彰显大别山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勤奋苦干,进而有助于推动大别山乡村的手艺振兴。其二,红色民谣的代代相传助推大别山乡村的文艺振兴。作为新县地区的独特文化,民族歌谣、民间戏曲的传唱是本土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其中,新县地灯戏体现当地本土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风土人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民歌将革命党人的英勇奋斗、全体人民的同仇敌忾、百姓离家奋战的依依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塑造大别山文艺形象、构建乡村特色文明标识、实现乡村文艺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三,本土特色非遗成为实现大别山乡村技艺振兴的重要抓手。省级盆景技艺、舒城竹编工艺是大别山本土特色非遗,是当地百姓充分利用其特有优质资源——木、藤、柳、竹等天然材料纯手工制作而成的手工艺产品,赋予时代气息,蕴涵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助推大别山乡村的技艺振兴。总之,大别山区要以“眼球经济”“绿色经济”为着眼点,将线上推介、直播带货、榜样流量融为一体,设计特色视觉符号,形成市场辨识度,凸显大别山红色IP形象,进而打造出大别山乡村的独特文化品牌。

(四)教育延展: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拓展实践教育基地

社会实践是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是提升民众思想觉悟的重要载体,大别山应竭力发动区域发展的“红色引擎”,充分彰显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的社会功用。第一,“党史教育+思政课堂”的“云”旅游。“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鄂豫皖苏区是早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策源之地,是马克思主义的播撒之地,也是革命英雄创造历史的辉煌之地。将大别山区的革命奋斗史凝结凝练融入“云思政”课堂中去,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到中国革命历程的“三个不易”,同时也更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真正做到立根铸魂、资政育人。第二,成立“大别山精神宣讲团”播撒革命火种。大别山红色革命故事、红色革命文化作为鲜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宣讲团应紧紧围绕大别山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内容深入展开理论阐释,进而从大别山革命史这一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第三,开展“师生集中培训+现场体验式”特色教学。针对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分类施策,积极拓展育人路径,设计合理培训套餐。对教师而言,集中备课,集合培训,增强教学技能;对于学生而言,身临其境,现场体验,获得历史知识,使师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感知体验。第四,设立“党建+团建”实践教育研修部。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大别山红色廉政文化,以红廉文化为着眼点,以“党建、团建”作为支撑平台,在宣传红廉文化的同时,加强各地党政机关的廉政建设,实现廉政教育的空间转向,进而扎实推进乡村基层治理。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河南省迅速采取行动,在同年5月便成立了乡村振兴局,为实现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今年2月,《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的接续出台,更加凸显党和国家及各省市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大别山革命老区应勇立时代潮头,抓住发展机遇,找到突破点,创造吸引点,进而早日在乡村振兴这一“画板”上刻画出独属大别山特色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2]夏慧,汪季石.基于文化哲学视角的大别山红色文化多重价值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

[3]岳宗德,李明.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研究——基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7).

[4]黄永林.黄冈红色文化资源特质与文化产业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5]何元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别山“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1,(4).

[6]刘宏明.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开发利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5).

[7]孙伟.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契合机制与实践路径——以新县田铺大塆为分析样本[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7).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大别山乡村振兴
走进红色大别山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