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文化育人策略的选择与实践

2022-04-26唐仕荣

高教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

摘  要:专业文化育人在培育学生的专业精神与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专业精神文化为主体,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为保障,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系统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完善与专业有机融合的第二课堂,全面加强专业行为文化建设,推进专业文化进课堂、进活动、进头脑、进生活,使专业文化育人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强化育人成效。

关键词:专业文化育人;综合素质;专业精神;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151-04

Abstract: Profess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which w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students and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ety on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There were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culture,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courses scientifically, explor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systematically, carrying out the mixed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bining production and training deep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second class with matching well with the major with professional spirit culture and teachers' excellent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se countermeasures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s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culture into the classroom and activities. Then it coul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belonging, with intern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into students' behavioral awareness. All these could strengthen education results.

Keywords: profess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 professional spirit; applied talents

在全國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论述明确要求高校必须着力于为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突出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我国有600多所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直接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即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学科技能应用于生产服务一线,将其转化为生产操作、产品设计或技术服务等,这就决定了毕业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组织协调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即在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专业行为方式的塑造与行业价值观的养成,培养能够对社会做出自己独特贡献的有用的“社会人”[2]。但现实中不少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的培养,学生在功利的专业学习中无法感悟到职业使命与人生价值,导致毕业后出现就业岗位与专业匹配度低、工作稳定性差、离职率高和职业道德缺失等现象[3]。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文化,特别是以专业精神为主体的专业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自己的专业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培养符合专业规范与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促进专业精神内化为专业信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一、专业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

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文化育人的基本前提。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文化育人。专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子系统,是一个专业或专业类的师生多年积淀形成并共享的专业精神、价值观、组织制度、行为方式与价值标准等的总和[4],包括专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本专业师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同时作为大学文化的精髓,各具特色的专业文化也将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塑造学校文化特色。

国外对专业文化的专题研究始于1988年,Lieberman教授出版了《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ulture in schools》一书,正式提出在学校建立专业文化。之后,学者们对专业文化进行了持续探讨,主要从其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行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层面展开了研究。一般认为专业文化通过教育环境影响学生,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掌握专业技能、理解专业规范、培育专业精神,促使学生以自我教育的形式成长和发展,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学生特定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5]。专业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建立这种独特的“专业场”,为本专业成员营造发展氛围,指明发展方向,规范成长行为,最终通过专业文化的浸润与教育形成独特的专业“标签”[6]。

二、地方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现实困惑

专业文化对培育学生的专业精神、养成特定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与强化对专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文化育人效果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对专业文化育人重视程度不够,育人体系不够完善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办学时间大多不到20年,时间短,办学经验较为欠缺,多以学科体系为支撑,对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建设理念、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有效的保障机制,教师的文化素质与文化育人的现实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不力,专业文化建设机制不顺等,甚至认为专业文化建设属于表面文章、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导致文化育人效果不明显。迫切需要系统设计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特别是完善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7],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与前后衔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养成的有机融合。加强组织管理,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有序推进专业文化实践,强化文化育人,保障育人效果。

(二)专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忽视了专业文化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作用

近年来一些学校逐步加大了专业文化建设,但大多是以专业文化博物馆、景观文化等物质文化建设为主,呈现上大多是随意的无序状态;部分凝练了专业核心要义但缺乏有效宣讲与深刻教育,没有以专业文化作为主线并将其融合、渗透到专业建设的各项常规与重点工作之中,缺乏科学系统的具体的专业文化建设行动方案,可操性较差,对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和行业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也难以有效发挥专业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专业行为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践行专业文化,构建崇尚实践、崇尚技能、崇尚团队、崇尚诚信的价值取向[8],促进专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增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与价值感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三)协同育人环境不完善,专业文化对学生浸润作用不足

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普遍重视能够体现专业硬实力的内容,如实验条件、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等,对专业文化软实力重视不够,认为只需要团学组织或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或学科竞赛即可。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统设计使得第二课堂的校园活动等通常与专业教育、专业素养、职业理想脱节,使得专业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浸润引领作用在第二课堂环节出现断层。迫切需要构建以专业精神文化为主体,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的育人环境,营造职场化的专业文化氛围,系统推进专业文化进课堂、进活动,使专业文化完全融入学生大学四年方方面面,在学习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有效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文化育人效果。

三、专业文化内化育人的策略選择

要将专业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必须以专业精神文化为主体,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层次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的育人环境,强化专业行为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专业文化进课堂、进活动、进头脑、进生活,使文化育人无形地融入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全过程。

(一)提升教师素养,保障专业文化落地落实

教师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育人先育己”,只有教师的素养过硬,才能保障专业文化育人的良好示范以及对学生熏陶内化的落地落实[9]。首先,教师招聘时除了考察专业背景、教学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指标,还应加大对人文素养、精神面貌和服务意识等人格素质方面的考察。其次,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培训,明确教师职业道德、岗位职责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行为要求与具体规范,培育教师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职业素养。第三,完善校企联动机制。按照“教师与工程师相统一”的原则,组织安排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教育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间的项目合作与研究,鼓励教师将自身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和学科前沿有机结合[10]。完善兼职教师评聘制度,广泛聘请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专家来校兼职,特别是聘请示范性实习基地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兼职教师组成团队,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行业经验与工程实践能力,拓展教师的行业素养与专业精神。第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等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等挂钩,引导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与师德水平。

(二)优化课程体系,保证专业文化“进课堂”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是教育教学中最微观的问题,是课程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但它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只有在课程教学中真正将文化育人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达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统筹规划、科学修订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将专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确保专业文化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11]。首先,应增加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大学生成才必备素质养成等方面的通识选修课程,开设职业发展与生涯指导、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等课程,培养学生人文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其次,开设专业导论等必修课,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历史、专业内涵以及就业领域。通过在专业文化博物馆结合专业发展历史场景介绍专业发展趋势及其存在价值、行业规范及其社会责任,培育学生的专业意识与行业认同。第三,定期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学者以及优秀校友到校开设专业文化、企业文化讲堂等系列讲座,融入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先进文化元素,加强对学生专业精神与职业认知的渗透教育;同时有助于专业找准专业文化和行业文化的切入点,引导专业进一步梳理专业发展脉络,拓展“专业+行业”文化课程内容建设,深化专业文化内涵建设[12]。

(三)拓展课程内容,融入专业文化内涵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迫切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专业文化的渗透教育。首先,在课程大纲中应增加课程思政、专业情感等方面的课程目标,明确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教育功能。如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在设置专业课程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具备良好的食品工业的职业道德和基本操守。第二,加大专业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改造,依照真实生产过程和岗位需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趋势、专业规范与行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提炼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范式,将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和专业的文化内涵,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专业品味与行业价值观[13]。如在结合学生日常饮用的不同类型果汁饮料讲解流体流动时,就不同添加物对食品流动性的影响介绍食品原料对食品品质的重大影响,培育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就学生在实验室经常使用的水浴锅讲解沸腾传热知识,提醒学生掌握设备基本原理与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标准化操作意识。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验实训教学中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特别是在企业开展的专业综合训练、企业课程和企业实训等课程教学中能很好地融入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行业规范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将企业、行业和产业等元素无形渗透和有效融入,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体验并感知企业文化、职业规范与专业精神。第四,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系统梳理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汇编整理典型教案,编写出版教材,将专业文化融入教材。

(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文化内化

学生学习受到教师的教学方式、情境体验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与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共建基于真实生产环境的实习实训平台与实践教学基地,创设工作情境,推进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改革,在职场化的育人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或到企业现场授课,将实习实训、岗位训练及毕业设计等与企业生产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参与解决行业企业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中感知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对接现实工程需求,并将专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自觉[14]。如与维维集团联合开发的江苏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基于3D技术的豆奶粉生产虚拟仿真实训”,学生在经过虚拟场景学习和企业生产实践后,在虚实互补中学习掌握豆奶粉生产工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到食品行业的工艺技术与质量文化,培育学生形成“诚信·质量·安全·绿色”的专业精神,塑造正确的职业操守、技术伦理与价值取向。

(五)完善第二课堂,凝聚文化育人合力

贴近学生生活与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协同育人。首先,加强校园活动与学科专业的紧密对接,围绕学科专业组织开展科研创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和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利用专业知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专业的价值与魅力,体验职业角色与社会责任,促进专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意识的养成;通过活动中的沟通交流与项目完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社会责任等,认知发现自我并感受成长的魅力,可有效避免社团活动与专业素养脱节等问题[15]。同时,如食品专业经常组织开展“舌尖上的安全”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引导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过程中,体验并感知作为食品人的社会责任,培育自身守护社会诚信的职业道德与基本操守。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反思、善于发现等行为品质。将学生的科技作品和竞赛成果等依托专业文化博物馆或者学院楼道师生公共活动场所以文化长廊的形式分类展示,既丰富了专业物质文化,又可以营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对专业价值的感知与认同[16]。第三,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专业成就与创业经验,让学生在与学者、校友及企业专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拓宽专业视野、丰富学术思维、培育专业精神。

四、结束语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已成为时代赋予的使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立足地方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与行业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全面加强专业行为文化建设,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专业文化实物场馆等多层次有机融合的育人环境,在专业教育与校园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切实发挥专业文化的引导与教育功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高度契合行业发展需求,促使学生对专业精神的“认知-认同-内化-行动”,全面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立平,李彦民,常耀霞.论高校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3):175-176.

[2]张新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现路径[J].江苏高教,2017(5):38-41.

[3]李小元,刘敏.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与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7):58-60.

[4]刘敏.论高校专业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8-50.

[5]上官敬芝,王冬冬,王启万.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与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6(11):80-83.

[6]上官敬芝.论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J].江苏高教,2017(2):67-69.

[7]周竞学,杨昌勇.论以专业为载体的素质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6):17-21.

[8]张新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现路径[J].江苏高教,2017(5):38-41.

[9]陈国华,田振华.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转向及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7(6):93-97.

[10]欧小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身份焦虑及其文化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07-110.

[11]袁川.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兼谈社会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4(8):3-6.

[12]张金玲,李宁.传统文化传承唤醒工科专业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J].高教学刊,2020(23):36-38.

[13]张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8(Z1):136-138.

[14]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15]王寶龙.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8):23-25.

[16]周巍蔚.专业文化:大学公寓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15-1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2017JSJG257);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策略研究与实践”(YGJ1903)

作者简介:唐仕荣(1975-),男,汉族,重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与管理。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