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2022-04-26张奎彦

高教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摘  要:高职院校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193-04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nd perfect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dail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construct the pattern of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three qualities" to integrate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help students shape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operative education; along-term mechanism

發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关键在于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一建设逻辑[1],积极探索构建能充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具体来讲,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运行机制

(一)任务引领机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一直思考和探寻的根本性问题。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把“立德树人”明确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这是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课程建设而言,离不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积极构建。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授和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培育的重要任务,是巩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塑造当代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价值观的主渠道[3]。而“课程思政”就是要全面深入挖掘职业院校其他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协同配合、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4]。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有效运行的根本引领与目标指向。

在这一根本任务统领之下,在审核制定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授课教案等时,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要求的同步部署,注重立德和树人、育才和育德、显性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着力破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孤岛”和里外“两层皮”现象,积极探索构建全部课程参与教书育人的课程体系,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发挥正向作用力,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和整体育人合力。

(二)合作交流机制

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转,就要积极探索搭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日常沟通交流合作平台与机制。

一是要积极搭建教师内部交流合作平台。要充分利用微信、QQ等现代信息交流技术,积极搭建虚拟网络学习、交流、合作空间,为教师提供一个能日常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在平台上,思政课教师能适时了解一些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案例,学会能在适当时机恰当合理地将一些相关知识案例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中,而专业课教师也能在这个平台上学到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技巧,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是要积极建立完善教师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一要以教研室为单位,不断建立完善教研室成员集中备课制度,定期讨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方法及技巧,集中研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总结实施中的成效得失。二要逐步建立完善思政课、专业课教研室联席例会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制度、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指导联系制度等,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不断优化教学思路,丰富授课技巧,促进优势互补,逐步提高任课教师的备课、授课水平。三要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示范公开课、集中听课评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是要主动参与构建区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优质资源共享交流机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牵头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组织各高职院校开展经常性的教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职业能力比赛、现场教学观摩、教育教学培训、典型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同层次、同类型院校间的共享共用,不断提升协同育人的组织实施水平。

(三)组织领导机制

要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及时成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定期研究解决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不定期组织专人检查指导各系(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工作开展情况,逐步建立完善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系(部)具体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也要组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指导委员会,就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加强研究,建立教学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定期或不定期搜集、释疑制度,不定期地组织专家深入教学一线强化指导,确保协同育人教学指导工作贯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覆盖全体教师。各系(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各系(部)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教研室主任是直接责任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是责任主体,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绵绵用力、有序推进。

二、动力机制

(一)思想动力

列宁同志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5]”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单纯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其他专业任课教师的共同责任。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首先就要解决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问题,然后才能在行动上实现他们对于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相关职责的落实。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加强学习、以身作则,切实提升对于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承担起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规划者、先行者、推动者职责;同时要教育引导广大任课教师不断提升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其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自觉实现教学思想与教学行动的同向同行、保持一致。高职院校管理者与任课教师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于成长成才的认识,纠正只重视技能提升,不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二)組织动力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一要严格落实高职院校党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主体责任。要把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与不断完善列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机制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针对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组织机制、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务实有效措施;要把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情况作为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考核和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二要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制度。党委书记、校长作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深入教学系部现场调研,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落实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工作职责。三要不断建立、完善听课指导制度。党委书记和校长,分管党建、宣传、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领导,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组织实施情况,每人每学期至少听1次课;系(部)领导班子成员,在一个任期内要对所有授课教师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做到听课全覆盖[6]。“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好咨询、指导、培训、督查等作用,及时研究发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题教学指南和各门课程教学建议,加强对教学系(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重、难点问题的研究解答,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教学展示、讲评活动,不定期组织专家“推门听课”等[7]。

(三)科研动力

要持续有效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需要理念先进、务实管用、源源不断的研究成果加以指导与支撑。一是科研部门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作为年度重点研究方向,优先立项、重点支持,引导教师就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进行重点研究,并加大对相关优秀研究成果的支持、表彰和推介力度。二是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心、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教学研究指导组织的作用,扩大机制建设研究的主体,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体系,推出更多相关研究成果。三是要积极引导任课教师将相关研究成果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加以应用,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应用与实践,以协同育人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

三、评价机制

(一)评价主体要多元

考核评估是检验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有效手段。制定科学合理、务实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认真研究转变以往单纯自上而下的纵向、单一评价体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横向、纵向并重的多元评价机制,综合采用学生打分、教师自评、同行评议、督导点评和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系(部)及教师个人履行协同育人机制职责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综合、多维的评价,以此查漏补缺、推进建设。

(二)评价标准要科学

一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指导委员会、科研部门、教学督导等部门的作用,把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评价标准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加以重点研究、重点来抓。二是在考核评价指标设置上,明确将育人要求纳入评价体系,紧密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课程建设要求,统筹规划知识传授能力评价与思想政治能力评价的占比,将以往过于偏重知识传授能力评价的考核方式转变为知识传授能力与思想政治能力并重,以此引导育人要求的具体落实。三是评价标准要体现教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情况的考核。要将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科研成果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作为任课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促使任课教师将育人要求转变为教学实践和行动自觉,避免出现教学、科研相脱节、上下“两层皮”的现象。

(三)评价奖惩要兑现

一是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情况纳入系(部)和教师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支部落实党建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聘用、选拔任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绩效分配等方面直接挂钩并兑现。二是教务、督导等部门要将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要求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落实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修订教学大纲、编审选用教材和教案课件编写评价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和作业论文等教学过程各环节,每学年要研制、发布各系(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状况年度报告并在校内公开发布。三是党委要不定期组织力量对系(部)、教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情况、实施质量、教学效果等进行督导检查并及时将结果进行通报反馈。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系(部)、教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对落实不到位、敷衍塞责的系(部)及个人要及时通报批评、依规问责,做到依章依规、赏罚分明。

四、保障机制

(一)教师素养保障

要有效实施好协同育人工作,教师是主体,也是关键。一是要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以来系列重要会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任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认清育人责任,加强政治学习,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精神,自觉提升育人意识与能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任课教师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六要”标准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政治立场。要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的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作为一名从事社会主义教育的教师,不管你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不管你是中共党员,还是无党派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都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一定要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2)优化知识结构。上好思政课不容易,涉及多学科知识,对教师各方面素质要求都很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彼此学习、取长补短,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修养,也要利用空闲时间广泛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等等,开阔视野、优化结构,为实施好协同育人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3)坚持以身作则。作为一名任课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经师,更要立志做学生的人师。要教育引导广大任课教师提高认识、提升素质、严以律己,学会以坚定的信仰引导学生,用精湛的业务赢得学生,凭高尚的师德引领学生,以过硬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指引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要加强任课教师专题培训。高职院校要积极挖掘利用校内资源,把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专题培训等;要积极利用校外资源,采取外派选送方式选拔优秀年轻骨干教师外出参加专题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等,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组织实施能力。

(二)教学方法保障

一是教学方式方法要务实。不管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自觉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紧密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要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虚实结合、入情入理,富有感染力,帮助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现实感、获得感与主动性。二是教学方式方法要多元。一方面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传授,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发挥实践教学、网上教学等教学方式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的作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不断探索丰富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实践,以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三是教学方式方法要创新。注重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鼓励任课教师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实现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努力使思想政治教学能跟得上时代,吸引到学生,体现“形式”新颖、“内容”精准、“包装”时尚的时代特色,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务实管用的方式方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讲好“思政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与人文素质培养。

(三)政策资源保障

一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对于职业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完善政策制订,强化措施配套,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强力支持高职院校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二是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统筹各类资源,在年度经费预算中,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设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相关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等方面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三是高职院校要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机构和人员设置,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并配备到位;同时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在校内推动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浓厚氛围。

五、结束语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内容。高职院校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6-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rmzxb.com.cn/c/2018-09-10/2166075.shtml.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EB/OL].(2020-06-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9.

[6]新华网.中共中央辦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8/31/c_1126434567.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20年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B27)资助

作者简介:张奎彦(1977-),男,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长效机制的探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