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实践研究

2022-04-26张扬之周旋肖志坚

高教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张扬之 周旋 肖志坚

摘  要:思政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各高校积极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来。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以思政教育融入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必要性为切入点,以EXCEL课堂案例为具体实施,探讨“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技巧,旨为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质,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188-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ital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worldview, values and life view.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course, this paper take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cours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akes the excel classroom case a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skill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aching.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eaching mode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之中以德为先,德育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历来都是作为首要地位看待的,如习武之人从古至今就是崇尚“学习武功先修武德”,又如阐述教师职业操守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都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培养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的被动灌输,更应是“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移默化。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从显性的思政课程扩展到隐性的课程思政,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必要性。

计算机类教师通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深刻学习,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是当前必须提上日程的重点工作。本文旨在通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摒弃传统教育中只注重传授专业技能的思想,对如何培养学生探索、严谨、精益求精的科学和工匠精神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与价值

“课程思政”是一项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进来,在教育教学全方位各方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把思想教育贯穿课程教学活动始终,并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实现既教书又育人,既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又有崇高的思想精神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挖掘所有非思政课程中思政元素,落地培养具有关键职业技能和必备品格的具体目标,渗透并体验人文素养、道德伦理、审美能力、责任感与价值观等隐性资源,培养学生在具有审辩式思维、沟通合作与创新的同时,实现文化理解与传承。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状与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实用的社会型技术人才,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在软硬件上,在计算机技术的精神领域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计算机学习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大专院校学生。它的特点就是知识不深,但涉及面广,不仅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同时掌握,还起着引导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作用,也就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提出在非思政课程中寻找思政元素,通过渗透和体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成为具备必要的职业能力之外,同时拥有高尚的职业情操、人格品性等的高文化、高素质人才,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着课程具体目标的转变对计算机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要肩负起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重任。众所周知,思政课程更多偏向于理论,而计算机偏向于实践操作,学习方式不同,核心思想也不同,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计算机类教师來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计算机类教师思想中依然认为计算机课程主要教授实践操作,至于思想教育则是思政教师的任务,即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近几年已经在不断改变与创新,但是寻找项目案例中的思政元素依然进展缓慢。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正是因为缺乏了精神元素,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懈怠、敷衍的情绪,学习被动,没有努力的方向,导致课堂整体效果不佳,使得这门在日常工作中非常实用的课程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建立体现层层递进的技能及素养要求、提升课程思政的具体载体、符合学情及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产业行业最新发展的项目任务是实现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关键。课程思政的元素可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社会生活的任务、行业的焦点事件、岗位的素养要求、新闻热点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可以是关注在国家层面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社会层面上的民生、三农、环保、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政策;在个人层面上的劳动意识、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具体的内容设计上可以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计算机教师要结合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色,通过国内外“大历史”的背景讲授计算机发展进程,重点介绍在国内的发展历程,通过典型的案例,上下对比,内外映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民族复兴大业的艰辛以及先驱们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与爱国情怀,坚定青年学生勇担时代使命的理想信念,学好专业技能,加强综合素养,为将来投身民族复兴大业、推动构建人类共同发展而努力。

(二)引导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综合体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应当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融入专业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着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引導学生增长知识见识

随着电子媒介和信息技术的兴起,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体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理论部分更应与时俱进,除了介绍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历程,介绍基本原理与软硬件构成之外,更应加入当今最先进的前沿领域介绍,包括本专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走向、国家战略布局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引导学生培养探索与奋斗精神

学生的疑问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是思维发展的基石,而探索精神是指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在教师给予一定引导的前提下,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主进行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国际情势和中国国情,让学生意识到探索精神的重要性,引发探索欲望,营造创新氛围,促进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同时,还可以罗列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伟大人物事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培养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五)引导教师增强综合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理解教材,分析重难点,落地具体目标,掌握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和寓教于乐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其中语言的修养是上好一门课的重中之重。一位善于表达、语言幽默的教师,即使专业造诣不是最顶级,也能带给受教者颇多收获,反之专业水平很高的教师由于语言的匮乏也一样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这说明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用语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实施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设计中不能生搬硬套,准确生动且形象的教学语言才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驱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既达到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又实现了人文关怀与思想熏陶。

四、案例实施

综上所述,下面以EXCEL综合案例课为例,进行思政元素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尝试。本案例由学生在校团委招新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改编,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点进行基本问题处理,如排序、填充、单元格合并等。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点进行实际工作问题的综合处理,如以排序、填充、单元格合并等知识点的综合解决大小不一单元格中实现一键排序和批量填充序号等。

3. 思政元素:教师通过提升语言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

如何将学生引入所设置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在这一部分考虑的重难点问题。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1)醒目的标题。教学中不仅要求掌握技能还要达到思政教育,题目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不管是主标题还是小标题,都要进行巧妙构思,贴近学生的语言习惯,期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通过图1两组标题对比,第一组标题中规中矩,一览无遗,第二组标题诙谐幽默,设置悬念,显然第二组更能引起学生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2)生动的引题。设置好标题之后,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衔接都要进行精心打造,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进入目标主题,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素养。在本案例中,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解决批量处理合并单元格中排序和自动填充,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如果直接将图2中需要处理的原始数据表和处理结果展示给学生,不追求工作效率,只要求正确的结果,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下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只是方法可能比较笨拙。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会造成学生学习被动,思维处于直线式按部就班处理问题的状态,并没有得到发散开拓。甚至大部分学生会安于已有的处理方法,不愿意去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效率很低。

前面提到思政元素融入该课程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本案例除了解决专业问题之外,思政方向重点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提升教师的语言素养。因此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信息技术所起的巨大作用作为引导话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严谨、科学、探索、创新的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教师进行思政方面的前情导入,此时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语言组织,贴合学生心理和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同时引出图3本案例的核心思想——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完成前情导入之后,再将本案例的原始数据和处理结构展示给学生。由学生为主体尝试进行处理,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处理,分组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完成了思想熏陶。在处理过程中会遇到教师预留的如图4所示的问题。此时再次需要教师进行语言组织,引出“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学生需要学会“假设”,也是本案例想要传达给学生的核心思想——多假设,多思考才能有创新,设计结果如图5所示。

2. 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之后,需要對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之前各自处理问题时想到的方法和方案,提炼问题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最后由教师加以归纳总结。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并且回顾已学习知识点与操作技能,达到复习的目的。总结方式建议提炼要点,一目了然,精益求精,如图6所示。

3.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细化问题中包含的相关知识点,然后进行逐步讲解与操作。此部分操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建议教师讲解为主,以免造成部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可以按分析过程中总结的三个具体问题分开进行操作。简单的由学生进行,重难点可以在教师提示下由学生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新旧方法的对比效果。若学生实在无法独立完成,再由教师操作演示。同时课前可以事先准备好操作视频,以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部分讲解过程如图7所示。

4. 实施总结

案例完成之后,可以先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再次强化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如图8所示。

五、结束语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的尝试研究,可以确定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只重技能不重思想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深入学习与推广的。该课程方式的改革落实到具体目标就是需要所有任课教师坚定自身信仰、开拓自身思维,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修养的同时,把思政元素内化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职业能力和高尚品格的人才。今后在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上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在文化基础方面,坚持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批判、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注重人文底蕴的沉淀,审美情趣的熏陶。

(2)在自主发展方面,坚持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意识、勤于思辨、乐学善学的学习精神,同时具备自我管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的生活态度。

(3)在社会参与方面,坚持培养学生具有技术运用、问题解决和劳动意识的实践创新精神,同时具备社会责任、家国认同和国际理解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吴秋房.高校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3):13-14.

[2]于海洋,何康.“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3):17-18.

[3]韦仕英.“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3):25-27.

[4]胡倩倩,尹刚,方正清.课程思政视域下“婴儿抚触”递进式融入德育元素的微课设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3):132-134.

[5]何为.基于疫情后护理本科学生专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3):139-140.

[6]张志强,肖志坚,魏海影,等.信息化教学实践初探——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高教学刊,2021(1):98-101.

[7]孔伊昵,陈汉新,肖志坚.略论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学刊,2020(16):27-30.

[8]陈汉新,肖志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的实践研究[J].西部学刊,2020(12):109-112.

[9]陈汉新,肖志坚.黄炎培职教思想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与启示[J].高教学刊,2020(9):60-62+67.

[10]吴敏,肖志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20(6):117-119.

基金项目:2021年浙江省协同育人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数智造专业群为例”(序号242);2020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专业(群)+工作室’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探索与实践”(jg20190913);2020年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服务科技创新项目“‘专业+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9KXCX-04);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校级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项目“《室内施工图设计》”(ZDP2020XK073);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课题“课程思政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实践研究”(DF2021YB20)

作者简介:张扬之(1981-),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教学。

通信作者:肖志坚(1977-),男,汉族,安徽天长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