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氮平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合用致横纹肌溶解1例*
2022-04-24朱朝江张建伟陈文婷魏高辉王旭开
王 康,张 川,朱朝江,张建伟,陈文婷,魏高辉,王旭开△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1.心内科;2.神经内科 400052)
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RM)是指由运动、挤压、药物等多种原因所致横纹肌损伤,使得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进人体血液循环,引起身体内环境紊乱,甚至急性肾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1组临床综合征[1-2]。本研究报道笔者收治的1例RM患者,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信息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该病诊断能力,增加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使临床医生能对 RM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因“头昏、四肢乏力3 h”于2021年2月1日入院,3 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伴双下肢乏力,跌倒在地,无肌肉疼痛、言语不清、四肢抽搐、晕厥、黑曚等不适。40年精神分裂异常病史,长期服用氯丙嗪50 mg 1次/晚,氯氮平25 mg 1次/晚。 查体:四肢肌力正常。检查:心脏超声正常。血常规:白细胞(WBC) 11.36×109/L,血红蛋白(HGB)155 g/L,血小板(PLT)243×109/L。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475 U/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6 U/L,乳酸脱氢酶(LDH)285 U/L。肌酐(CRE) 106.16 μmol/L。尿常规:尿蛋白(-),隐血(-)。甲状腺功能6项正常。糖化血红蛋白6.0%。2020年10月于本院行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部分明显狭窄,长度约2.5 cm,狭窄约84%。
入院诊断为:(1)左侧椎动脉狭窄;(2)颈动脉硬化;(3)精神分裂症。考虑颈动脉硬化及椎动脉狭窄,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1次/晚,同时继续原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患者于治疗第3天双下肢肌肉乏力加重,无肌肉疼痛。追问患者家属及查看患者药盒,经详细调查得知患者自行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3次/天,共服用3 d。立即(2021年2月4日)予以复查心肌酶谱:CK 11 227.00 U/L,CK-MB 365 U/L,LDH 800 U/L,肌红蛋白1 755.13 ng/mL,CRE 83.2 μmol/L,尿酸(UA) 361 μmol/L。复查尿常规:隐血(+)、尿蛋白(+)。血气分析:pH 7.36,乳酸 0.8 mmol/L,HCO3-22.8 mmol/L,Na+141.8 mmol/L,K+3.76 mmol/L。请肾内科会诊后考虑他汀类药物致RM,但患者肾功能、尿量尚可,血气分析无代谢性酸中毒,且临床症状不重,无透析指征,暂不透析治疗,治疗期间动态监测肌肉不良反应、肾功能情况。停用他汀类药物,建议停用抗精神药物,因患者家属担心停用后精神分裂症复发,拒绝停用氯氮平,故治疗过程中未停用氯氮平,继续原有剂量治疗。同时加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辅酶Q10营养心肌、大量补液治疗,每天保持尿量2 000~3 000 mL,维持出入量平衡。2021年2月6日复查心肌酶谱:CK 8 809.00 U/L,CK-MB 357 U/L,肌红蛋白 1 167.32 ng/mL,LDH 522 U/L,CRE 81.7 μmol/L。2021年2月9日复查心肌酶谱:CK 1 322.00 U/L,CK-MB 63.00 U/L,肌红蛋白 1 167.32 ng/mL,LDH 188 U/L,复查肾功能、尿常规正常,双下肢乏力减轻,治疗整个过程中患者无肾区及四肢肌肉疼痛症状,予以出院。患者入院后CK、CK-MB、LDH动态变化见图1。
图1 患者入院后第1~9天CK、CK-MB、LDH动态变化图
2 讨 论
他汀类药物相关的RM的危险因素包括多种,如既往有CK升高史 (>10倍正常范围的上限)、高龄(超过80岁)、女性、低BMI人群等因素[1]。RM和种族、性别相关,在发病率方面:男性高于女性,非裔美国人比高加索人有更高的风险[3],酗酒、创伤、药物滥用、高强度训练[4-5]、高温中暑是RM的危险因素。有报道1993-2001年Johns Hopkins 医院475例RM患者的病因,毒品酗酒、药物使用、肌肉疾病居前3位,约60%患者合并多种病因[3]。药物所引起的RM发病机制并不是十分明确,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阻断了辅酶Q10合成的前体而抑制辅酶Q10的合成造成循环和组织中的辅酶Q10缺失从而引发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发生,严重者可发生RM,造成患者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依从性[6-8]。
联合用药亦是导致药物性RM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与可能抑制他汀类药物代谢、升高其血药浓度的药物合用可增加RM的风险危及生命;此类药物性RM多发生于联合用药,精神病药物诱发RM的机制不明,有研究显示,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间歇性地增加骨骼肌细胞膜通透性,促进CK的渗透,另一种机制学说是药物阻断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导致CK升高。对多巴胺受体阻滞弱的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升高CK作用弱[3],主要在肝脏通过CYP1A2和CYP3A4代谢,阿托伐他汀为亲脂性药物,主要通过肝脏CYP3A4同工酶代谢和消除,与氯氮平联用时,就会导致对CYP3A4同工酶的竞争性抑制,增加他汀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如同时服用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药物,其他典型或者非典型精神病药、苯二氮类镇静剂、抗癫痫药、他汀类血脂调节药、抗帕金森氏病药时更易发生,因此更需警惕。
笔者本次报道的病例,患者入院前已有肌肉乏力,既往长期服用氯氮平,无他汀类药物服药史,入院时心肌酶谱已出现轻度增高,不排除氯氮平导致心肌酶谱轻度升高。患者在自行加用较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后CK、CK-MB短期内进行性增高10倍以上,停用他汀类药物,大量补液、碱化尿液、辅酶Q10治疗后CK及CK-MB逐渐下降,而CK与肌酐水平的变化不一致,可能与患者年龄不大,基础疾病不多,肾脏代谢、储备能力尚可有一定关系,故继续单独使用氯氮平,心肌酶谱及肌红蛋白未再次升高,根据患者病史、查体及相关检查,排除心肌酶谱增高原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应激性心肌病、中毒性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对于临床上有肌无力、四肢酸软的患者,同时伴有心肌酶谱高,应想到他汀类药物所致RM可能。而此例患者有明确服药史,停药后相关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可以认为RM由他汀类药物导致,氯氮平合并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是发生RM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同时接受2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或者伴有其他因素共同存在时,RM发生率高,临床医师应当引起重视。
目前他汀类药物临床使用广泛,合并用药引发的肌肉酸痛、疼痛或无力时有发生,应用前可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如存在他汀药物相关RM高危因素,但患者必须使用时,可利用他汀类药物导致辅酶Q10减少的发病机制,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时同时补充辅酶Q10。通过辅酶Q10制造充足的ATP,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辅酶Q10虽然不能明显降低他汀类药物相关肌损害患者的CK、CK-MB、LDH水平,但能明显降低肌红蛋白水平并缩短患者CK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7]。在使用辅酶Q10治疗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损害还需注意个体化用药,但因缺乏大量临床研究,目前尚有一定争议。对于联合用药者,尽量选用不同代谢途径的药物,避免药物叠加增加不良反应。当患者在联合用药期间出现急性肌痛、肌肉乏力、肌肉水肿、茶色尿及ARF等临床表现,尤其在更换药物、增加剂量时,临床医师应及时对患者重新进行评估,同时及时完善临床实验室检查。通过监测CK、CK-MB、LDH和其他肝、肾功能指标,判断是否发生RM。对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试用依折麦布或改用非他汀类药物进行代替,或可减少RM发生。对于已经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RM的患者,治疗的重点仍然是保护肾功能、预防ARF,早期输注大量液体,输注辅酶Q10抑制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损害。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增加肌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性,以维持足够的尿量,对肌红蛋白尿引起的ARF至关重要。补液速度依赖于肌红蛋白尿的严重程度,补液目标争取达到尿量大于300 mL/h,若治疗过程中出现ARF、高钾血症、高钙血症,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及早进行血液透析[9-11]。大多数预后较好。此外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临床医师对疾病往往认识不足,极易延误诊治,影响患者预后,应引起重视。
本文报道了1例氯氮平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合用致RM,对使用氯氮平的精神病患者,需要合并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药物监测及安全使用量评估,并进行生化指标的监测,警惕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