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四手联弹《鹅妈妈》音乐形象
2022-04-23王美慧
□王美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正值动荡不安的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及印象派作曲家杰出代表人之一——莫里斯·拉威尔,于1875 年出生在法国与西班牙接壤的小镇。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加之其母是西班牙人,拉威尔从小就受到了两国文化的熏陶,这在其音乐创作中也有所体现。拉威尔创作早期主要受到了德彪西的革新思想及世纪末音乐思想的影响,此时创作的作品大多体现了印象派风格;其后受到了萨蒂、夏布里埃等人的影响,开始追求更为清晰、明确的音乐表达。
作为印象派杰出的作曲家,拉威尔在追求自由乐思和丰富音响色彩表达的同时,严守着古典主义严格的形式和艺术规则,诸如其钢琴曲《鹅妈妈》、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等作品都明显具有古典主义创作风格。在“新”与“旧”的交织与碰撞中,拉威尔逐渐形成了风格鲜明、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拉威尔的钢琴四手联弹组曲《鹅妈妈》是一部真正意义上为儿童所创作的四手联弹组曲,作品内容源自法国作家奥努瓦夫人、贝洛和博蒙夫人笔下的童话故事,是1909 年拉威尔为其好友的两个孩子而作,1910 年4 月于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音乐会上成功首演。演奏技巧方面,作曲家本人曾明确说明:“我创作这首作品,就是为了唤起童心的单纯和诗意,所以,在演奏手法上,也要简单明了。”可见这首作品的技巧是考虑到儿童的演奏能力来创作的。总体来看,作品无论从题材、创作初衷,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是为儿童“量体裁衣”。虽是为儿童而作,但作品中包含的艺术价值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认可,每首曲子小巧精致、个性鲜明,并被巧妙地连成一体,内容简练,富有诗情画意。
形象作为抽象的对立面被涵盖在美学范畴中,基本规定性是“个别”,即形象,“一般”即抽象;《辞海》中亦有对艺术形象的定义,作为具有“个别”这一特性的“音乐形象”是从“艺术形象”这一概念引申而来。“在音乐作品中,用特有的音乐手段表现出来的音乐内容是具体地体现在音乐形象之中的”。音乐形象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环境、创作意识、个人思想情感紧密相连,因此,它可作为衡量一首音乐作品是否具备艺术价值的标准。由于音乐形象的存在方式、展现方式是听觉性而不是视觉性的,具有情感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形象分析时,笔者本着“求大同,存小异”原则,在“音乐事实”即音乐总谱、音乐音响、音乐背景的基础上对拉威尔《鹅妈妈》组曲这首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这首取材于法国古老童话故事而创作的标题音乐组曲由五个部分组成,这五部分分别为《睡美人的帕凡舞曲》《小拇指》《丑女人——塔的女王》《美女与野兽的对话》《仙女的花园》。拉威尔运用独具中国特色的五声音阶、不同织体、别出心裁的装饰音,或欢快或沉静的节奏描绘风格各异的梦幻场面,把听者引领到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一、《睡美人的帕凡舞曲》
《睡美人的帕凡舞曲》又称《睡美人》,讲述了公主因被纺锤刺破手指而深深沉睡,只有王子的“真爱之吻”才能唤醒的故事。拉威尔用音乐描绘了万籁俱寂的古堡及公主朦胧的梦境。全曲短小精悍,仅有20 小节,但是结构完整,为ABA 式三段体结构。相较于自然调式,拉威尔使用了更为柔和优雅、独具特色的中古调式及爱奥利亚调式。Lento 的速度下,第一乐句使用了复调化的织体,第二钢琴声部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长线条的旋律,使人感受到公主陷入沉睡的宁静(如图1)。
图1
第二乐句旋律上移到了小字三组,由第一钢琴演奏,第二钢琴的高声部则出现了拉威尔独具特色的“水平半音移动线条”。半音的不协和性,使音乐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第一钢琴的高声部旋律与第二钢琴高声部多次重复,相同材料相互交织,并在下属音E 做持续声部的支撑下,营造出公主沉睡,但时间依旧在流动的缥缈之感。
乐曲的中段出现了三声部复调织体,第一钢琴高声部最先出现,其次是第二钢琴高声部。随后是第二钢琴低声部。各声部旋律线条继续保持主题的风格特点,此起彼伏,相互交织,使音乐具有空间感。因此,虽然这首乐曲的力度范围仅仅是pp~p,但是在拉威尔巧妙的设计下生动地描绘出了美丽高贵的公主沉睡在古堡中的画面。
二、《小拇指》
《小拇指》运用了c 小调,复二部曲式,中庸的速度。相较于第一首只有20 小节的《睡美人的帕凡舞曲》,这首乐曲的篇幅较长,共78 小节,讲述了被狠心父亲抛弃在森林里的小拇指发现来时为了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而偷偷留下作为路标的面包屑被小鸟吃掉的故事。乐曲在一开始就在第二钢琴使用了八分音符组成的音阶(如图2),并通过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四五拍的变换,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无助和彷徨。
图2
紧接着第3 小节第一钢琴的高声部,同样在旋律中出现了很多不稳定性较强的二度,与第二钢琴相互呼应,展现出无助、彷徨的情绪。在第23 小节处,在第一钢琴的低声部和第二钢琴的高声部均出现了一条由八分音符上行再半音级进下行的旋律线条,两条旋律构成平行三度的形式,运用同步式旋律的写作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在第50 小节处(如图3),第一钢琴出现了客观描写性的音节,拉威尔用极高音区的装饰音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生动地描绘出了两种鸟类的叫声。
图3
在第66 小节处还出现了一连串的平行五度向下跳进,增强了小拇指在幽深的森林里的绝望感受。
三、《丑女人——塔的女王》
在拉威尔的印象主义风格作品中,在调式材料方面,其喜爱运用五声音阶,从其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不包含半音,仅仅使用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的“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五声音阶的运用使音乐具有东方色彩。《丑女人——塔的女王》就是在#F宫无声音阶的基础上而作的,四二拍,复三部曲式,描绘了东方公主在沐浴时载歌载舞的画面,其间侍女们还用核桃壳做的小鼓和杏仁壳制成的提琴为公主助兴。乐曲开始,拉威尔先在第二钢琴上奏出了长达8 小节的引子,通过弱起及加跨小节连线的方式模糊了每一小节的节拍重音,营造出清风徐徐之感。瓷娃娃主题旋律在第9 小节的第一钢琴高声部出现(如图4),此处旋律被安置在了小字三组,由流动性强的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跳音组成,奠定了作品活泼、跳跃的基调。
图4
在第24 小节处,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均出现了快速密集的柱式和弦,短促跳跃,模仿打击乐的音色,表现出了热闹欢腾的场景,把音乐推入一个小高潮。中段进行到65 小节时,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一改开头活泼、跳跃的气氛,就像镜头突然被拉远,由二分音符组成的长线条的旋律在第二钢琴的高声部响起,犹如古老的钟声响起,随后这一旋律在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交织响起,让人产生一种浑厚的钟声在山谷间回响的联想。
随后瓷娃娃主题在乐曲第139 小节再次出现,音乐再次回到了一片欢腾热闹的气氛中,最后在由模仿打击乐二度叠置和弦以ff 很强的音响中结束了这首乐曲。
四、《美女与野兽的对话》
《美女与野兽的对话》取材自博蒙夫人的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这部童话故事曾被著名的动画制片厂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讲述了王子因诅咒变成野兽,只有当真爱降临时诅咒才会解除的故事。虽然英俊的王子变成了野兽,但心灵依旧善良。终于有一天,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出现了。乐曲是舞曲风格,四三拍子,F 大调,复三部曲式。乐曲开始先由第一钢琴在高声部用pp 的力度出现了具有标题联想性主题特征的美女主题旋律(如图5),旋律从小节弱拍开始,经过持续三小节发展后,又出现一个在弱拍开始的长音,持续三小节。拉威尔在A 上持续了四小节,运用了一种背景式音型,这样能够奠定氛围,并给第二钢琴像圆舞曲节奏的节奏型进行留白,加深这一节奏型在听觉上的印象,增强音乐的立体感。
图5
在进行到第49 小节时,突然在第二钢琴的低音声部出现连续下行的旋律线条,并夹杂着具有不稳定感的三连音,仿佛是野兽踉跄沉重的舞步,第59~62 小节在第二钢琴的高音声部运用了非三度叠置的柱式和弦,强烈的不和谐感与美女主题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旋律整体在较低音区,塑造出了“野兽”的形象。
在第106 小节处,美女主题旋律再次在第一钢琴高声部出现,与第二钢琴低声部的“野兽”交相呼应,形成复调式织体,各声部此起彼伏,烘托故事中美女与野兽相拥翩翩起舞的场面。
五、《仙女的花园》
这套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拉威尔运用了明亮的C 大调、四三拍的舞曲节奏,试图唤醒人们童年时心中怀揣的那份天真与快乐,也使整首乐曲达到情感的最高点。整首作品为缩减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乐曲的开始再次出现了《睡美人的帕凡舞曲》中出现的复调式织体,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共四个声部,各自按照不同的旋律起伏波动,各声部多为级进,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梦幻的基调。值得注意的是,在第23~29 小节,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均使用了模仿竖琴音色的琶音,体现了拉威尔在创作钢琴作品过程中的交响思维,让钢琴作品色彩纷呈。四分音符构成的琶音平稳地进行,仿佛万物即将复苏,公主也将在沉睡中苏醒,展现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第50 小节处(如图6),第一钢琴高声部出现了持续5 小节的刮奏,短促又频繁高音区的刮奏就像仙女在空中快速飞行时留下的一串串光束。
图6
再伴以第二钢琴声部的TSD 功能和弦进行,展现出了拉威尔的古典主义创作风格。跳跃的和弦中,仿佛钟声齐鸣,公主与王子得到众人的祝福,乐曲在光辉圆满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