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生活中的民族艺术创新

2022-04-23郭晓英

艺术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剪纸群体民族

□郭晓英

民族艺术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所具备的民间性、差异性和自由性能够很好地切合当代需求,不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能够得到更加自由的释放。一般来说,只要符合民众的审美意识,或者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都会引发广泛关注和参与。从艺术认同层面分析,现代生活中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文化同质化倾向,作为民族意识代表的民族艺术在民族发展中更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出发,对民族艺术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体验和交互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对文化和艺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文化同质化越来越脱离环境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文化得以兴起,并且为民族艺术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民族艺术在创新过程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如过分关注表象、存在恶性竞争及媚俗化等情况。如何更好地推动民族艺术创新,是解决当前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核心所在。

一、相关概念

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不论处于何种阶段的艺术传统和艺术形式,都会被归于国家和民族总体文化的一部分,而具备国家及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就是民族艺术。换言之,民族艺术一般被用于国家性概念,指的是构成国家的单一民族或者多民族的艺术。民族艺术既包含了“土生土长”的艺术,也包含了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艺术。依照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可以将民族艺术分成两大类:一是表演艺术,包括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如图1)、戏剧等;二是视觉艺术,包括民族美术、书法、摄影等,其中民族美术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创意设计等全部囊括在内。

二、现代生活中民族艺术发展的要素

艺术的创作与民族、环境及时代存在紧密的联系,其中民族是创作群体最基本的属性,环境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场域,时代则会直接影响艺术创作的内容和方向。对于民族艺术而言,在创生期,最核心的要素和最基础的条件,是群体属性和创作场域。

图1 民族舞蹈

在以往的民族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一般都是选择把生活状态、民间习俗等作为基础,通过自觉及自发的状态完成群体参与。创作者不仅具备能够得到群体广泛认同的才艺和智慧,而且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也有着极大的热情。这些创作者生活在普通民众群体中,能够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精神,处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前沿,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民族艺术进行创作、加工、创新和传承。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迭,很多传统艺术的传承人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基于此,在2008 年,文化部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传承人授予了国家级和省市级传承人的称号。这也是我国民间艺术首次被官方认可。需要明确的是,相关规定中并没有将集体纳入非遗传承人的范畴,同时还强调传承人要传承谱系详细,有着明确的传承序列。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传承人认为,只有自身的嫡系传承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体利益,继而将缺乏相关经验的子女纳入传承序列中,使艺术创作和传承技艺出现“私人占有”的问题。民族艺术类型烦琐,而且很多都是群体智慧长期实践的成果,如果将群体与个体的联系剥离,就会导致传承个体和群体间产生矛盾,影响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工艺美术为例,不少传承人有着良好的艺术审美和设计能力,但是本身的动手能力不足,需要与手艺人合作完成作品,而手艺人的意见会对作品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传承人制度的实施,使两者间的利益点出现了一定的分化,无法很好地保障作品质量。传统艺术中存在的世俗观察力和表现力主要体现在群体意识层面,反映出的艺术作品需要社会性及群体情感化,而人作为创作个体,在民族艺术传承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以等级化对传承群体进行区分显然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性。

从历史生成和传统结构层面分析,民族艺术传承者与对应的艺术受众群体通常都会集中生活在某个特定区域,面对一样的自然环境,遵循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致的生存状态,这样更容易在文化认同层面达成共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民族文化主体的群体会在共同生产生活模式、信仰习俗、审美价值取向等内聚性文化结构的影响下,借助多样化的途径,将由此产生的民族艺术传递给每个受众,形成最能被接受和认同的艺术形式。现代生活中,不管文化的变迁还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破坏了传统艺术在场域空间内的固有规律,而受众本身越发个性化的文化诉求,使传统民族艺术需要及时改进和创新。

三、现代生活中民族艺术的创新发展

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发展要素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笔者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传统文化的保护能够帮助部分民族艺术在面对现代文化冲击时,暂时性摆脱消亡的危机,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要确保民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传承艺术内涵的同时做好创新工作,为民族艺术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文化需求。民族艺术的创新,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制度化和格式化。在经过长期积淀后,传统民族艺术具备极其丰厚的内涵,不过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程式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艺术在创新发展中需要保持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质,这也是其存在的根本,不论专业层面的发展还是民间层面的创新,都必须始终连通民族血脉,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交织,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入侵引发了文化同质化的问题,因此必须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再生资源,适应现代生活中的强势文化,才能切实保障民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与其自身的生存条件和能够激发其生命力的系统机制存在密切关联。艺术本身源于现实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情感表达和观念呈现的需要会开拓各种各样的艺术行为,使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色。民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强烈的敏感度,例如,在封建体制下形成的绘画艺术,因为受到传统宣教功能的束缚,无法很好地应对社会变革,这也使所谓的“文人艺术”和“宫廷艺术”逐渐被民间实用美术和通俗绘画所取代。传统民间艺术对现实的敏感性,是其得以长久发展的原创动力,所欠缺的仅仅是如何强化这种敏感带给人的思考。

民族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追求的是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说处处体现着生活化的气息。例如,同样是对门神的表现,天津的绵竹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杨家埠的木板年画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各自强调的是艺术的原创性和本土性,创作过程中采用的手法多种多样,表现风格很多都是来自民间,通过本土化和个体化的特征,将文化的本质投射出来。从当代消费者群体的角度分析,其并不需要最新潮的经营艺术,而是印刻在思维深处的“世俗艺术”,这也是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在推动民族艺术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将传统艺术中过分强调继承性的生产方式及过分依赖的“模本”摒弃,这样才能保证创新的效果。

图2 剪纸艺术

以剪纸艺术(如图2)为例,其本身是一门十分纯粹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张经典名片。剪纸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一方面是无数匠人的坚守,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吸引无数的外国游客,依靠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在其中也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在对剪纸艺术进行创新时,创作者应该将其融入现实生活中,精心剪出一幅作品,将其贴到玻璃上或者墙壁上,使人们每次瞥见它就会想到漫长的发展历史。直到今天,在进入商场或者庙会后,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剪纸,甚至不少地区还有专门的剪纸店铺,这既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也是对现今美好生活的反映。对于剪纸艺术创新,人们首先想到的并非内容,更多的是方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剪纸艺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以陕西省为例,其已经建立了剪纸自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借助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登录平台欣赏样式繁多的剪纸作品,领略剪纸文化的魅力。而且这样的形式实现了图片、声音的有机结合,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呈现剪纸艺术,创造出一个能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空间。从实现剪纸艺术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创作者可以将其内容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中,丰富剪纸中蕴含的古味。传统剪纸作品多是对动物、植物、生活器具等的体现,在现代生活中,应该将现代化的气息融入剪纸艺术中,为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现代人的目光。

总而言之,民族艺术的创新在现代生活中有着新的内涵,虽然传统的场域空间在发展中被打破,但是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更好的释放,大众的参与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在文化同质化现象越发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民族艺术可以说是民族意识的代表,对一个具备悠久历史的民族而言,显得非常珍贵。民族艺术的创新,可以通过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产动能,推动国家文化的发展和输出,这也是实现文化复兴的现实需要。

猜你喜欢

剪纸群体民族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剪纸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MINORITY REPORT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传承 民族 文化
剪纸
剪纸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