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04-23欧枝华
欧枝华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041-02
摘 要 近些年,体育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关于体育产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本文围绕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了高校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的必要意义,并分析了我国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的现状,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希望能为高校培养优质体育产业人才带来参考意见。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体育产业 创新人才 培养机制
伴随我国的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时的一种支柱产业。目前,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将增强人民体质及提高群众健康水平视为根本目标,致力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将体育产业打造成朝阳产业及绿色产业,确保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新时期的高校要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体育产业人才的重任,为我国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一、新时期高校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我国体育市场产业化发展,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体育产业以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育行业制度。正是在这一时期,带动了我国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体育建筑业以及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国家,亦或者体育产业,在发展时,竞争力的提高本质在于人才与人才间的竞争。我国体育产业平稳发展,急需得到大量优秀体育经济方面人才的支持,要求体育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而且精通体育产业专业知识。体育产业人才孕育,关键场所在于高校。因此,高校要肩负起自身职责,开设好适合体育市场需求的有关课程,致力于为体育专业培养更多高素养人才。目前,我国从事体育产业的大致有两类人,一是原本体育系统内的工作人员,比如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官员,这一类人员对体育本身有着较强的认知,但由于欠缺经济学科背景及管理背景,无法跟上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步伐。第二类则属于商人,这一类人员有着敏锐的嗅觉,早已嗅到体育产业具有丰厚利润。然而,并未认知体育产业的特殊性。巨大的体育市场,急需得到专业优秀人才和高素养人才的开拓,才能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质量持续蒸蒸日上。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及社会互相脱节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之际,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及思路影响,不能高效地展现自身优势及经验,无法针对自身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精准定位,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教师队伍素养并不高
在新时期培养高校体育产业创新人才时,急需打造高素养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教师胜任高校教学及实践课程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大多高校教师仅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欠缺培训经验及实战经验,不能有效地整合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无法将有关经验传授给学生。在学生实习及有关实践过程中,得不到合理建议,实践操作水平不能被有效提升,难以真正适应岗位要求。
(三)培养创新人才时忽略产教融合
在具体培养体育产业创新人才时,高校仍拘泥于较浅的合作层次,通常实施顶岗实习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例如,在实际顶岗实习时期,企业及高校间欠缺沟通,不能真正将企业要求反馈至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及实训,导致学生丧失体育产业实习机会,而高校也因此丢失合作机会。在订单式培养人才过程中,相关课程不具有连续性特点,学生针对企业具有较大期望。然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却发现专业所学的内容及岗位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进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1]。
三、新时期高校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融合教学实践,提高就业创新能力
在培养体育产业创新人才之时,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互动转换理论教学及实践工作。伴随体育经济快速发展,各大高校教学时不断的尝试将“体育旅游”等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际,尝试使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工具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一专多能”、“素质”和“精准”等已成为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词。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提前认识到未来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并在相关方面提高自身的技巧和专业水平,从而最终能够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标准。企业针对学生进行全面性技能培训,尤其是数据画像、数据分析等技能,为学生提供学生试岗的机会,并对较满意的学生进行选择,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将大大提高学院学生的就业率,有效缓解体育专业毕业生剧增与就业市场吸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综合成长
在高校体育文化、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专业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哪一学科,都无法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发展。实施跨学科教学,进行多科深层次交融,能不断丰富学科内涵,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多项技能。近些年,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已成为辅助各专业教学以及创作的关键手段,也是拓展学科维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新时期,学科与学科间的跨专业、跨領域融合,已成为不朽的命题,是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时应为之努力的方向。因此,学校应整合各专业内容以及其他学科内容,整合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方案,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学科的界限,实现跨界共融教育效果。于学校来说,教育活动应紧密结合其他学科内容,确保各学科形成和谐整体,以保障各种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加大力度整合学科和学科教学工作,促进跨界交融,更易于各专业人才不断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积极为学生创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以确保学科其他学科门类互相融合,实施跨专业选课机制以及跨学科专业交流研讨会,以促进各专业师生共享学习资源与发展资源,进而促进各专业人才综合成长。
(三)实施双师教育模式,提高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反馈
设置专业的“高校-企业”双导师信息反馈渠道,以便及时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之处,釆取高效的应对对策。注重針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反馈,包含学校专业老师信息反馈、访谈老师信息反馈、数字技术手段信息反馈等。学校专业老师反馈是对在校学情进行全面了解及掌握,主要通过专业学习辅导报告、学生模块学习评价记录与日常专业学习评估。学校专业老师综合反馈状况,结合各模块的讲授情况进行对应的讲解,并结合具体信息进行专业反馈[2]。学院根据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较大学生,接受来自专业教师的建议,和专业教师共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访谈老师反馈是通过与学生、企业主管交流,掌握工作期间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三者沟通的桥梁。沟通途径主要有实地访谈、电话、日志、电邮等方式。在具体落实访谈任务之际,指导教师单独与学生和企业主管交流,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做出评价,并与企业及时沟通,对实习计划作出适时调整。数字技术手段信息反馈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如实习综合平台、小视频、微信等方式定期访谈、调查培养对象对教学与实习环境的意见,为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实践方案调整提供信息。
总之,若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就需要得到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支持,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生产动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是改变教师观念,促使体育经济及体育管理相关教师明确产教融合具体内涵,能够审视自身教学时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展现自身优势,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准。掌握人才培养目标,以便能切实实施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需要从企业内部引进更多的“能工”及“巧匠”,邀请极具实践经验的专家以及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任务。当然了,高校也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面向政府部门提出人才需求方案,发挥政府“牵头”作用,引进更多高端人才,以便能为高校产教融合带来前沿资讯,为提高学生能力奠定坚实师资基础[3]。如今,伴随经济结构日渐调整,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有所改变,使得高校关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标准,产教融合模式。在培养人才时,属于复杂性系统工作,需要得到企业及高校的高度认可和配合。结合具体的政策法规、专业认证以及收益分配等,展开深入研究,以便为相关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学习经验,为学生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四)融入人文内容,增强体育人才素养
在新时期培养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应转变人才培养视角,加强人文教育指导,以便能提高该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及个人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如今,在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难免会受功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培养人才时,就应提高战略高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渗透人文内涵,以确保学生更具开拓精神,拥有广阔的视野及胸襟,逐步提高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个人素养与艺术思维习惯,又要重视文化素养以及综合思想方面的教育,以促使该专业人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发展观,促使其有底气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真正扎实专业基本功,积累更多就业经验,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下抢占发展先机,提高就业机率[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创新创业已成为高校培养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根本思路。因此,需要相关教育人员把握世界体育发展动态以及学科前沿知识,参照体育运动发展成就,了解新时期体育经济及体育产业格局,结合体育学科学习特点,强化体育专业学生认知,争取培养一批又一批体育理论功底扎实,体育实践能力过硬,且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人才,为学生日后创业及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巍,熊本龙,王迪.冰雪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技能+管理”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3):236-237.
[2]王博识,葛翠柏.工匠精神引领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技术,2021,20(11):103-108.
[3]许月云,庄志勇,陈霞明,董婧涓,王延婷,刘光鼎,吴玫.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21,40(05):81-83+88.
[4]谢吉春,殷炳诚.工匠精神引领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营销界,2021(39):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