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刺绣传承人群现状调查
2022-04-23黄天瑶刘洪波
黄天瑶 刘洪波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的传承人群现状的调研,整体描述传承人群的分布、年龄、文化层次、传承谱系、创新成果以及生产性实践情况,并重点描述了6位代表性传承人个案,在现代商业环境下,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传承人群从事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平台,形成基于政校行企合作的产学研模式,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刺绣;传承人;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5-009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三江侗族自治县科技计划项目《侗族刺绣产业生态重构及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jxhs202003)。
侗族刺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剪纸作为刺绣的基础造型,再用针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把剪纸图案一针一针覆盖,并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形成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浓厚的刺绣艺术风貌。传统的侗族剪纸绣主要用于侗族妇女穿着的衣服、头巾图案、妇女胸兜、婴儿背带、布花鞋、鞋垫、帐绦、灯芯棉布袋、挎包刺绣等,种类相当广泛。是南侗地区侗族文化、习俗、礼仪、宗法等诸多方面文化的物化呈现。侗族刺绣主要分布在湘黔贵三省交界苗江河、融江河流域的南侗地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中心,以及湖南省通道縣、贵州省从江县、榕江县等地。侗族刺绣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侗族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不论是在美学,还是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范畴都具有重要价值。
绣娘,作为侗族刺绣的传承人,她们始终坚守着对侗族刺绣的喜爱与执着,延续着这一传统技艺,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化和更迭创新,从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深入研究侗族刺绣当前传承人的实际状况,为侗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研究的依据。
一、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刺绣传承人群的分布
三江县境内侗族刺绣传承人分布十分广泛,大部分侗族村寨中的妇女不同程度掌握或参与侗族刺绣技艺,其中以同乐乡的侗族村寨较为典型,调查发现,梅林、福禄、良口、老堡、洋溪、八江、独峒、林溪、古宜等乡镇也有不少妇女坚持开展刺绣活动,从事和参与侗族刺绣的人数达到近万人。2008年,侗族刺绣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2021年,广西已经构建了区级、市级、县级三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和体系,三江县目前具有县级以上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共19人,其中自治区级4人、市级10人、县级5人,均为侗族人。从传承人地理位置分布看,同乐乡10人、梅林乡3人、洋溪乡2人、富禄乡2人、良口乡1人、老堡乡1人,同乐乡占比重高达52%;从年龄分布看,50年代生1人,60年代生8人,70年代生5人,80年代生3人,90年代生2人,其中60年代传承人占42%,平均年龄为48岁;从传承人受教育程度看,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高中学历1人、初中学历8人、小学学历7人,78%的传承人受教育层次仅在初中学历以下。
二、三江侗族刺绣自治区级、市级部分代表性传承人情况
(一)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甜
杨甜生于1962年,侗族,三江同乐乡同乐村平溪屯人,于2009年6月被列入侗族刺绣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也是在三江县侗族刺绣领域最早获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第一人。杨甜自7岁起就跟着母亲开始学习刺绣、织布等手艺,结婚后又跟随婆婆(杨甜丈夫的妈妈)覃奶时清继续学习刺绣,逐渐地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绣娘。杨甜对侗绣的情结来源于家传,第一代是当地谭家的太奶奶谭乃永,而自己的婆婆覃奶时清就是跟着谭乃永学习的第二代传人,杨甜作为第三代传人,经过50多年以来的实践和经验,已掌握了侗族刺绣全部技艺,并带领着更多的绣娘们继承和发展侗族刺绣。在多年的发展中,她也取得了不少荣誉称号,2012年被授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7年被授予“柳州工匠”荣誉称号等等。杨甜代表作有:《吉祥银饰嫁妆》获得2017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八桂天工奖”金奖、《侗族刺绣嫁衣——吉祥如意》获得2018“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侗族刺绣女童装》获得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等。
2012年,杨甜为了让侗绣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向大众所展示,她决定建立一座有关侗族刺绣的博物馆,选址就在同乐乡自己家的房子。经过两年的努力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侗族刺绣博物馆在2014年建成并开始使用,杨甜担任博物馆馆长一职。这是座具有侗族风格的三层木制楼,一楼放有纺织机、大染缸、织布机等制作侗布时所需的设备;二楼摆放有许多侗绣作品和一个供绣娘们相互学习刺绣的大平台;三楼则是杨甜大师自己的侗绣工作室。在这座侗绣博物馆中,一方面是各种侗族刺绣工艺品的展示区来传承侗族的文化瑰宝,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便于绣娘们相互学习的培训基地。
此外,此博物馆还会举办一些有关侗绣文化学习、技艺切磋和研究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近几年,杨甜所在的同乐乡也在大力推动侗族刺绣技艺的发展与传承,为了壮大侗绣的产业化发展,应用了“公司+基地+农户”共存的发展模式,以同乐乡为中心,带领着周边良口、富禄等乡镇的绣娘们参与刺绣生产。杨甜除了在博物馆传授侗绣外,她还积极的使非遗走进课堂,走进各个大中小学,将技艺传授给在校学生。同时走向社会,开启非遗课堂、培训班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侗族刺绣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韦凤仙
韦凤仙生于1962年,三江同乐乡人,2017年9月被批准为广西第五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从10岁左右开始接触并学习刺绣,直至今日已有近50年,对于剪纸、绣花等技艺娴熟,积极传承侗绣技艺。2015年韦凤仙被评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第五届“十佳”民间艺人称号,2016年荣获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7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保护示范户,2018年12月被评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韦凤仙主要代表作品有:《首饰——侗族刺绣挂饰》获2017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侗族剪纸刺绣—吉祥如意金凤凰》荣获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刺绣背带盖——龙凤送吉祥》荣获2020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
1987年至2008年期间,韦凤仙担任同乐村妇女代表会主任。2008年担任同乐村委副主任兼妇代会主任,在担任各种职务期间,韦凤仙仍想着如何能够传承、保护并壮大侗绣产业,她在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三江县同乐苗族乡同乐刺绣协会”,成立了三江县侗族刺绣传承基地,并在家里自己建立了约100平的工作室,为同乐乡的绣娘们提供了培训的课程和场所,每年培训3—4期。她积极传承侗绣这一非遗技艺,长期组织贫困户妇女及女童进行侗绣技艺培训,至今已培训2100人左右,其中已有100人左右能完全的掌握刺绣技艺,独立完成刺绣作品,韦凤仙还尝试着开发除了传统服饰品以外的新产品,将传统的侗绣设计到现代的产品以及配饰中,设计出书签、挂饰、皮包装饰等多种种类的产品。
(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清花
韦清花生于1965年8月,侗族,三江县同乐乡同乐村平溪屯人。2015年被批准为广西第四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和杨甜一样,韦清花的师傅是自己的婆婆(韦清华丈夫的妈妈)覃奶时清。作为第二代传人的覃奶时清是当地刺绣界的招牌,尽管当地的妇女人人都会剪纸、刺绣、制作侗族服饰,但母传女、婆传媳这种单一的家庭传承方式,得到婆婆的指导后,她的手艺开始逐渐精巧。2010年被评为三江县第四届“十佳民间艺人”,2014年被评为首届“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韦清花擅长于在传统的刺绣作品上进行创新。韦清花代表作品有:《千年侗寨,梦萦三江》获得2013广西“八桂天工”奖铜奖、《母背上的记忆》获得201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银奖、《侗族刺绣银饰——幸福花嫁》荣获2018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等。
2012年与妯娌杨甜一同在家中建立了三江县侗族刺绣博物馆,韦清花负责博物馆管理和讲解工作。韦清花2015年1月成立了三江县传福侗绣有限公司,2016年与小女儿覃桂珍一起在三江县城开设了自己的侗绣工作室——清花绣坊,并于2018年创办了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之后,清花绣坊还获得“三江县就业扶贫车间”“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刺绣生产性保护示范户”等称号。近年,韦清花还多次走进校园,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促进非遗技艺代代相传。
(四)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覃林青
覃林青生于1969年1月,侗族,三江县同乐乡同乐村平溪屯人,覃奶时清的小女儿。2019年被批准为柳州第四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覃林青作为覃家第三代传人,从小就看着母亲织布、剪纸、刺绣,自12岁起开始上手学习,比起刺绣,她更擅长于剪纸,这主要继承了其母亲的剪纸手艺。2004年12月被评为三江侗族自治县首届“十佳”民间艺人称号。覃林青代表作品有:《侗族背带盖》荣获三江县第三届民族传承手工艺品制作大赛剪纸类三等奖、《侗族服饰——女装》荣获2021第九届柳州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荣获2021年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服饰大赛一等奖等。
覃林青了为帮助更多贫困妇女掌握手工制作技能,在侗族刺绣博物馆举办过多次非遗刺绣培训班,合计共有百余名学员参加了免费培训。除了自己在家进行组织培训,覃林青每年还会为县非遗中心、县文旅局、县扶贫办等机构组织的侗族刺绣培训班进行授课,对针法、剪纸、刺绣技巧、色彩搭配等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和现场实操教学,同时,她还积极参加由政府及文旅局举办的人才培训班,希望在审美和针法上都能有新的认识与突破,在侗绣的产品设计上也能进行创新。覃林青还受邀到三江县中学、高培小学等学校,将侗族刺绣带进校园,指导学生们手工体验。
(五)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罗素香
罗素香生于1966年,三江县梅林乡梅林村人,2021年5月被批准为广西第五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自7岁开始和母亲罗奶远学习侗族刺绣技艺,属于家传技艺。罗素香主要代表作品有:荣获2016三江县侗族刺绣大赛一等奖、《梅林侗族帐绦》荣获2020年第八届柳州市工艺美术作品展银奖、《侗族帐绦》荣获2020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铜奖等。
罗素香非常注重对徒弟的培养,正式授徒的徒弟有罗彩莲、罗玉月、罗三英、蒙仁平等20人,弟子罗彩莲也于2020年12月被批为侗族刺繡县级第五批传承人。罗素香积极参加对传承人的研习培训及相关展演活动:2019年柳州市民族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传统技艺技能——侗族刺绣培训班、2019年“三区”文化人才梅林乡侗族剪纸刺绣培训班、2020年“三区”文化人才文旅产品开发培训班、2020年三江县粤桂扶贫协作贫困户非遗传承梅林乡培训班、2021年“三区”文化人才专项培训计划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力提升培训班、2021年柳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等。罗素香也多次走进三江县的小学,让学生们了解侗族刺绣以及刺绣文化,让学生们在体验中进行传承。
(六)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覃凤青
覃凤青生于1966年,三江县良口乡产口村人,2021年5月被批准为广西第五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与母亲陆玉英开始学习刺绣,如今除了刺绣基本功扎实外,尤其擅长于侗绣的基础——剪纸。
覃凤青曾多次被聘请为侗族刺绣比赛评委,如2016年三江县侗族刺绣大赛评委、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巧手锦绣 独具匠心”传统工艺(刺绣)技能大赛评委、2020年第三届侗族刺绣大赛评委等。在作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期间,覃凤青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目前,覃凤青正式授徒的徒弟有已有杨玉仙、吴丽兰、杨兰、潘宇旋等35人。
三、三江侗族刺绣传承人群现状分析
近年来,三江侗族刺绣传承人群得到政府各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关注与支持,通过开展各类项目,激励广大乡村妇女参与刺绣传承与生产,壮大了队伍,三江侗族刺绣也在全国乃至国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现象,根据调查发现,三江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推选方面存在广泛性和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侗族刺绣在三江很多乡镇都有较为完好的历史传承,代表性传承人过于集中在同乐乡中心区域,不能充分展示整个三江侗族刺绣的文化价值和技艺。经过对115名绣娘的调查中发现,有57%的绣娘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凭,学历水平偏低会形成其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文化核心价值方面的局限性,以及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能力。近年来,促进侗族刺绣传承和产业化发展的力量除了文化系统内的非遗保护机构以外,工艺美术行业、文旅行业也是推动传承与创新的组织和社会力量,有效地激发了传承人群的参与热情,但也出现传承人群较为浮躁的现象,表现在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把握不清,作品或产品艺术效果较为扁平化,在质量和产量方面未能达到社会期待的效果。
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中要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需要形成基于现代生产和销售环境的年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专兼职结合的传承人群体,并通过示范性基地带动其他乡镇和群体开展传承与创新实践。目前,三江侗族刺绣的示范性基地的就是同乐乡刺绣传承基地,同时也是三江侗族刺绣博物馆,以代表性传承人杨甜、韦清花所在的家族为核心,形成了三代人的家族传承体系,并创办了“清花绣坊”等生产经营实体和品牌,希望通过这个品牌带动更多的乡镇妇女进入到刺绣产品的生产中,但目前从产业规模、产品层次、社会效应、经济效益方面还需要一个探索与提升的过程。
2020年3月,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联合三江侗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与发展中心联合申报了柳州市科技项目《侗族刺绣产业生态重构与推广》,项目通过建立三江侗族刺绣大数据,开展非遗价值研究,以“清花绣坊”等基地为实验基地,构建政校行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形成品牌设计、产品研发、非遗传承、旅游研学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助力三江县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解决乡村闲置劳动力问题,服务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尹红.广西融水苗族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
[2]阿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03):155.
[3]陈结媚.桂北侗族刺绣的审美人类学考察——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为个案[J].柳州师专学报,2010,25(06):28-31.
[4]陈结媚.三江侗族民间刺绣的艺术人类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
[5]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03):114-123+199.
[6]尹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D].南京大学,2016.
[7]张世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柏贵喜,王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标准体系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52-56.
作者简介:
黄天瑶,女,湖北十堰人,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刘洪波,通讯作者,男,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與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