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学习任务群”观照下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体例

2022-04-22叶方碧

中学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研习选择性

■ 叶方碧

统编版语文教材本着立德树人的要求,同时为助力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按照18 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进行编写,注重创新体例设计,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安排学习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使用三年,在浙江地区已经是第二年使用。相较于苏教版按照人文主题来进行编写,统编版教材既兼顾到人文性,又在文体上进行落实,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

厘清核心术语概念,共赏语文教材风景,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就“学习任务群”视野观照下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学习要求的厘清是课堂教学前的必要准备,也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

一、18 个任务辐射轮凑,直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为、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对接适应新世纪的核心素养,将语文学科分成18 个任务群,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好这18 个学科任务群,方能助力学生培养四大语文核心素养。

表1:

续表

根据表格的梳理,我们发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加上选择性必修一共五册,28 个单元,其中必修16 个单元涵盖7 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12 个单元,涵盖9 个任务群。通过这28 个单元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四大核心素养。

相较于老教材,语文新教材淡化人文主题,而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进行单元整合,则更加强调要进行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教学,要打破文体形式,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多文本阅读为学生带来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助力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二、三大提示相互补充,助力深度学习

课本如何学,是不是以语文教师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答案是否定的。统编版新教材相较于苏教版教材更强调教材的使用,通过学习教材,按照教材布置的知识点,以知识点为跳板,通过情境体验和创设,进行深度学习。以往以人文主题来统合的苏教版教材,因为要凑齐相同主题的缘故,可能对文体就有所忽视,再加之因为教师个人素养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哪一块喜欢教的就多教一点,哪一块不喜欢的就不教,甚至少教。教材与教材没有一定的关联,甚至课文和课文之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连缀关系,往往前一篇文章的重点和后一篇文章的的教学重点相一致,导致教学的低效化。而统编版新教材在确定“教学内容”这一块因为“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等教材三大提示系统的存在,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更显明晰化。

新教材如何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其实也不是像以往的教材一样,需要老师自己费尽心力去寻求,而是要依据三大提示系统来进行落实。我们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试看如何借助三大提示系统来确定教学目标。

统编版教材单元学习提示一般都为三段话,第一段话是对人文主题的解说,第二段话是对单元课文的逐段分析,第三段话是对单元学习目标的解说。我们来看第七单元关于学习目标的解说: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以及情境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在《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赤壁赋》《登泰山记》等课文后面有学习提示,我们进行提炼,列于此处。

1.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式去细细品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荷塘月色》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多加体会。

2.阅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文章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的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还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阅读时要重点关注;注意欣赏文章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的感情,闪现思想的火花的。

3.阅读《赤壁赋》时要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阅读《登泰山记》要注意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和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明的特点。

而对于每个单元后面的单元研习任务更是不可或缺,我们将第七单元罗列出来。

(1)写一段点评文字。

(2)分析《故都的秋》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探讨文人寄托在泰山和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3)写一篇《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_______》的散文。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

(1)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了解相对应的描写技法和描写角度。

(2)反复咀嚼涵泳,关注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能够从用字词、句式等方面来进行细细品味。

(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初步感知情景交融中景映情,情限景的特点。

(4)分析情理结合的手法,抓住文章情隐理现,理明景“变”的特点。

为避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真实情境”和“典型任务”两个维度出发,进行了单元的整体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特别注重三大学习提示的研究和使用,就此确定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形成“闭环”状的学习进程和结构,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图1

三、两种必修循序渐进,强化能力养成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是“必修”,高二是“选择性必修”,那么这两种必修有什么区别?仔细研究我们发现高二的选择性必修和高一的必修大同小异,都是必修,前后是贯通的,编写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和栏目都大体相同。“高二和高一的语文都不再按照知识体系来安排,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释、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而采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温儒敏《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语文学习》)。但是必修上册下册是“单元学习任务”,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是“单元研习任务”,“学习”“研习”一字之差,却也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

高一有7 个任务群,而高二有6 个任务群,高二的六个任务群分别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和高一是贯通的,高二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逻辑的单元。高一和高二就任务群的提法和要求上又所不同,高二特别突出“专题学习”。如果说高一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仍然有按照主题来分类的旧痕迹(第一单元“激扬青春”就有这种趋势),那么到了高二选择性必修阶段,“文学阅读与写作”就划分得更细了,光这个任务群,就被分成了革命传统作品、现当代作家作品和外国作家作品3 个任务群,是按照“专题研习”来设置单元的,也就是说,选择性必修是对必修的细化,而18 个任务群也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

表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

续表

我们将18 个任务群进行排列梳理的话,我们会发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单列的,而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均有一定的关系,而必修阶段的学习,恰恰是选择性必修的研习的基础和补充,从学习到研习,是不是更加能够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实呢?

四、三项“学习”分头并进,研习研读齐飞

普通高中阶段课程结构分为“学习”“研习”“研讨”,必修的“学习”,“选择性必修”的“研习”,选修的“研讨”,三项“学习”分头并进,共同助力高中语文学习。我们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例,在必修阶段,《青春激扬》《生命的诗意》《自然情怀》《良知与悲悯》《观察与批判》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而选择性必修阶段,《历史现场》《多样的文化》《苦难与新生》《百家争鸣》《丰富的心灵》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也可以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等任务群,也就是说,各个任务群有交叉。但是新教材选择性必修阶段,更加侧重于研讨,而选修阶段则更加强调研习,必修阶段更加强调学习。所以编者在编订教材的时候有意识地将高中学段的学习方式区分开来。高一强调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同时,能将习得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选择性必修中。而选择性必修强调的“研讨”的教学方式则更加强调学生自主的能动性和操作性,强调学生自主地阅读、自主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进行训练,进而达到提升语言文字整体运用的能力。就选修阶段的“研讨”而言,就更有研究的感觉,对文章就有触类旁通之感,碰触一文,而要知此文相关的许多材料,碰触一篇节选就要知全篇,因此这样的文章学习其实更强调的是对文章课外东西的探求和相关方法的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学习”“研习”“研讨”,三种学习方式既有区别,又能够相互贯穿,连缀在一起,起到相互辅助的作用,最终的指向都是促成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核心素养的落地,“语言积累与运用”是语文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最不可少的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他学科也有,但是在语文学科上也必不可少,这样通过三种学习方式落实四大核心素养,将指向更加明晰化。

语文教科书的编订越发走向科学化和明晰化,编排体例科学、主要架构清晰,两册的必修和三册的选择性必修如让人置身于语文世界的海洋。清晰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导语、明确的学习方式无不让人对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落实充满了信心,同时教科书合理的编排也为深度学习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能够让老师在教学语文学科时更有尊严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更加有敬畏感。对教材的分析和解读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洲吹取三山去。”我们要抱着虔诚的问学态度探索教材,依据教材开发合理的教学方案,助力学生更好地提升,于自己,是一件提升专业素养的必修课,于学生,则能助力学生更好地读懂教材,提升能力,甚至于国家,这就更是一件功德无量、利国利民的“大”事了。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研习选择性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选择性听力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2R,3R)-2,3- dimethoxy-1,1,4,4-tetraphenyl-1,4-diol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泰拳的研习方法及身体的生物适应性研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2016年中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赴英留学研习点滴
选择性Bcl-2抑制剂ABT-19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放疗增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