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测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以《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测评为例

2022-04-22谢中谋

中学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整本书红楼梦命题

■ 谢中谋 孙 渊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修订)》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之一,也是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研究层面来看,目前“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文献多聚焦于阅读过程中教学策略的探讨,而教学策略中又以教师的指导策略为主,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尤其是测评问题则关注不足;从实践层面来看,由于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和科学有效的测评方式,整本书阅读还存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浅阅读”和“伪阅读”问题。[1]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特别指出:“测评与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2]因此,用名著阅读的评测来撬动阅读教学的改进,可能是一条面向现实的好途径。[3]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测评方式,对于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整本书阅读测评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测评内容来看,题目偏重于文本知识的识记。当前整本书阅读较为常见的测评题目是用选择题或填空题考查文本知识,如以下试题:

1.《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共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首歌行体长篇诗作。

2.《红楼梦》中有很多行酒令的情节,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众人行的是__________,宝玉生日时在红香圃众人行的酒令是___________和 ________。

这类题目需要读过整本书并准确记忆才能作答,甚至读过整本书的也未必能答出。此类命题显然违背了新课标“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的要求。温儒敏曾指出:“那种指定读若干种书,考试就考有无读过,其效果就值得怀疑。因为有些应试的办法就是对付这种考试。”[4]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目的应在于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非仅限于文本知识。阅读能力具体包括哪些?倪文锦总结了现有阅读能力研究的缺憾与不足,提出阅读能力的五个层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分别为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新力。[5]阅读感知力指向是否“读过”整本书,阅读理解力和鉴赏力指向是否“读懂”整本书,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新力指向是否能够从整本书“读出”个性和自我。因此,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测评应涵盖“读过”、“读懂”和“读出”三个层面的内容。

其次,从测评形式来看,题目生硬套换高考的阅读题型。如不少模拟题将《红楼梦》中的某个片段生硬地放在现代文阅读试题,将原来的课外小说变成《红楼梦》篇章节选。这样的测评实际上脱离了“整本书阅读”的“整”,变成了单篇阅读鉴赏。曹勇军认为这种命题方式是把整本书肢解为单篇文本,沿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模式来命题,违背了整本书阅读的规律,“评”与“读”分离,无法有效评价并推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结果是打着整本书阅读的旗号,重蹈机械训练的覆辙。[6]整本书阅读的考试命题的确应从高考题型切入,但不宜直接替换原有的现代文阅读。近几年全国卷命题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变的原则,试卷结构整体上由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和作文四个模块组成,整本书阅读的命题应在这四个模块中进行有机渗透,而非简单地套入或替换。

二、整本书阅读有效测评的探索与反思

当前北京市和江苏省在高考上已有一些积极的尝试。北京卷近五年以微写作的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命题,如2017 年的微写作题: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这道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红楼女子和比喻修辞的理解,同时微写作题型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指向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等语文核心素养。

江苏省以附加题的形式进行名著阅读测评,近几年题型为多选题和简答题。多选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名著相关常识,除《红楼梦》外,《三国演义》《狂人日记》《家》等名著也会出现,偏重识记层面。简答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2019 年江苏卷简答题第一小题:阅读《红楼梦》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请同学们围绕“任是无情也动人”思考,结合原著情节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这道题从红楼人物入手,综合考查学生对原著的人物、情节的理解,指向语言建构、审美鉴赏创造等核心素养,能够较好地区分读书和不读书的学生。

北京和江苏没有使用全国卷考试,命题的自由度相对较高。而对于使用全国卷的地区而言,则要考虑整本书阅读测评与当前全国卷命题的契合。2021 年深圳市高一语文期末调研考试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为期末考试必考内容,在语言文字应用模块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测评,具体在语段补写题中考查文本知识,在微写作题中考查文本理解。

下面以深圳市测评试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在语段补写题中考查文本知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红楼梦》阅读探究活动。完成21—22 小题。

21.请你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符合原著,要求句意完整,

逻辑严密,表达连贯。每处不超过10 个字。(5 分)

《红楼梦》前五回是整本书的序曲,是全书故事情节的纲领性开端。关于《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甄士隐的作用,师生展开了对话。

老师:《红楼梦》为什么要让甄士隐先出场?一是借甄士隐联系神话与现实,引出中心故事。二是通过他传达作品蕴含的主题和倾向,便于提纲挈领。这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同学甲:小说借甄士隐的午睡梦见___①___的神话故事,揭示了宝黛爱情的前世今生。

同学乙:甄士隐的故事具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先是丢失独女,又受葫芦庙失火之殃,家道败落。正在此时,跛足道人出现,念诵《好了歌》。甄士隐彻悟,顿作《好了歌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寓示着 ② 。

同学丙:甄士隐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引出贾雨村的出场,由贾雨村抛开甄家事,引出___③___的情节,粗线条勾勒了贾府的人物关系图。

新课标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该试题很好地遵循这一理念,以班级开展《红楼梦》探究活动这一真实情境为载体,以课堂讨论内容为考查对象来设置命题。在语段补写中考查对《红楼梦》相关知识,指向“读过”和“读懂”两个层面的阅读能力。从命题内容上看,第一空和第三空实际都是名著常识的考查,学生认真读过《红楼梦》前五回应不难答出。第二空则指向甄士隐故事的象征性,对学生是否“读懂”有一定的要求,但从上下文情境不难推断出答案。这道题结合了语段补写和名著常识两种试题进行考查,具有一定创新性。

2.在微写作题中考查文本理解

22.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对《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展开探究,请你依据下面的材料,以“红楼女子的两面性”为话题,准备一段发言。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不超过120 字。(6 分)

鲁迅评《红楼梦》时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红楼梦》为女子立传,诸位女子各美其美,但并非十全十美。

新课标提出考试要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22 题以学习小组探究发言为体验情境,以阅读材料为学习情境,以探究“红楼女子的两面性”为典型任务,要求考生进行微写作。本题的材料源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2“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对红楼女子作出分析和评价。学生可以从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和探春或袭人、晴雯、司琪等女子进行相关论述,该试题能够充分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展现学生智慧,考查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指向“读懂”和“读出”两个层面的阅读能力。

三、整本书阅读有效测评的未来展望

1.重视考试评价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作用

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偏重过程性评价或表现性评价,如读书报告、小论文或课堂参与等具体评价方式,但缺乏科学有效测试评价。程翔认为在我国当代语文教学中,关于整本书的教学和考试,既无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无可资借鉴成熟的实践经验,目前不宜纳入考试范围。[7]8不少教师也认为考试会破坏读书的趣味,整本书阅读就应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阅读,没必要进行考试。但从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上看,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同学也不会读《红楼梦》,他们宁愿选择《十宗罪》或《解忧杂货店》这类他们能够轻松读懂的小说。李卫东认为简单的提倡和一般化的结果验收,无过程指导和监控,学生究竟读没读,读得怎么样无从得知,近乎放任自流的状态。[8]这是一线教学的真实写照,也是从深圳高一统考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没有考试的要求,难以让全体学生走入《红楼梦》的世界,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在试题中会有学生把贾宝玉写作贾黛玉,把刘姥姥作为红楼女子来分析。程翔认为目前不宜纳入考试范围,不代表不必纳入考试。[7]11在缺乏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现状下,更需要全国各地教研员和教师对整本书阅读考试命题进行更多探索、反思和总结。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只有重视考试评价,注重有效测评,才能让全体学生更积极地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2.积极探索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测评体系

要真正做好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需要探索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测评体系。测评体系的建构首先要确立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和测评目标。

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这样表述:“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根据课标要求,《红楼梦》测评内容应关注学生阅读体验,从人物、情节、场景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命题,注重整本书的架构梳理和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究。

关于测评目标,周梦箐在倪文锦研究的基础上将整本书阅读测评目标可以整合为“识记”“理解”“批判与建构”三个阅读能力层级。[9]整本书阅读测评题目,应释放出积极导向,应引导学生由浅层次的信息分辨到深层次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诠释和运用由浅阅读到深阅读形成读教考的良性互动。[10]结合《红楼梦》文本内容、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和测评目标,在三个阅读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可将测评层级分为文本知识、文本理解和文本建构,从浅阅读导向深阅读,初步建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测评体系,具体见表1。

表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测评体系

1·文本知识层级: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读过”《红楼梦》,对整本书有整体的了解。如深圳高一调研考试试题中的21 题语段补写题对“木石前盟”的内涵、“冷子兴演说红楼梦”等相关问题进行考查,涉及《红楼梦》的著名情节片段、典型人物和关系、重要诗句等知识性的问题。题型上,可在语段补写题考查情节内容或在语境选择题中考查文学常识、语言修辞等内容。

2·文本理解层级: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读懂”《红楼梦》,对整本书的思想主题有深入的理解。“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懂《红楼梦》并不容易,很多问题也存在学术争议,在命题上应该选择有明确结论的材料进行命题。如深圳高一调研考试第22 题的人物微写作题要求对“红楼女子的两面性”进行分析,还可以从《红楼梦》的主题探究、写作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考查,在赋分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

3·文本建构层级:主要考查批判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检测学生能否“读出”。“读出”就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能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应用解答。如“假如你是大观园的一位导游,请为游客安排观览路线,并选择两处重要景点拟写一份解说词”或“假如让你从金陵十二钗中选一个做闺蜜,你会选择谁?说说你的选择理由。”通过创设情境,以主观性、开放性的微写作题,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测评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认真读书,既要避免考试对于阅读趣味的消解,又要避免只刷题不读书的应试行为;既要形成科学的命题体系,又要避免考试命题的模式化。整本书阅读有效测评的研究任重道远,未来还需要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突破。

猜你喜欢

整本书红楼梦命题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