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拳的研习方法及身体的生物适应性研究

2018-03-12

运动 2018年20期
关键词:泰拳研习沙袋

高 敏

(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泰拳又被称为八臂拳法,因其多样的进攻手段,近乎硬碰硬的防守技巧、飙发电举的反击,令研习者痴迷其中,逐鹿争锋。泰拳又分为古泰拳和现代泰拳。古泰拳是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适应生存发展而创立的一门拳法,其运用身体部位攻击对手的方法甚是多样,其中包括拳、腿、肘、膝、抓、挠、咬、抱等,后来随着人类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以拳、腿、肘、膝为基础的现代泰拳。现代泰拳虽然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但其研习过程却异常艰辛。泰拳技法以功力为基础,而功力必须通过技法来发挥,技法威力的发挥必须有上乘功力与之匹配,因而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格斗高手。为适应比赛的高强度对抗,需要身体具备高度发展的力量、耐力等素质及身体对于强力打击的抗击打能力。在长年的研习中,研习者的身体形态及身体机能或多或少都发生了生物适应性变化。

1 泰拳拳、腿、肘、膝的生物适应性

1.1 拳的生物适应性

泰拳的拳法可分为直拳、勾拳和摆拳3种。在泰拳的研习中,拳法的基本功研习是首当其冲的。研习泰拳拳法起初从对镜站姿、击影等开始,研习1~2月后,开始缠手带、戴拳套击打沙袋和汽车轮胎(外胎)、墙靶等。由于泰拳的拳法对出拳的力量和速度要求极高,因此在平时研习基本功时也会把力量、速度及身体承受反作用力的能力考虑在内。在研习击打沙袋的基本功时,由刚开始时的双手各100~150拳为1组,每天2~3组,逐渐升至双手各1 000~1 500拳为1组,每天2~3组,并长期保持。长期下来,部分手指会出现轻微弯曲变形,伸直时无法完全并拢,拳头的凸出部分会因长期磨损渐平渐宽。跳绳、击打轮胎等研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手腕的力量和承受反作用力冲击的能力(因泰拳运动其比赛的高强度对抗性特点,在击打对方的同时,自身也要具备能够承受自己力量击打对方的反作用力以及对方击打的力量)。跳绳的研习主要以两指粗的绳子为研习工具,外硬内空为最佳。研习时双臂夹紧,大臂紧贴身体,以手腕转动为主要研习方法研习次数因人而异,大致从50~100为1组,每天3~5组,逐渐升至300~500为1组,每天2~3组,并长期保持。击打轮胎的研习可以说是手腕研习的重中之重了,初学者一般为2~3min为1组,每日2~3组,逐渐升至5~8min为1组,每日2~3组,并长期保持。由于轮胎外胎十分坚硬,初学者在刚开始研习时很难打进去,且手腕容易受伤。故应在尽量不受伤的前提下,每日击打足够组数即可,循序渐进。研习2~3个月后渐渐会感觉拳头的1/4或1/3能够打入轮胎表皮,研习半年后拳的1/2或3/4甚至全部能够打入,这时手腕的承受能力的研习已算是有所小成,握紧拳头时,由手掌背部至手腕三指处,会有一条异于常人的粗壮的肌肉线条,且小臂十分紧实。

1.2 腿的生物适应性

泰拳的腿法众多,但总结归类来讲,大概分为扫踢和蹬踢2类。跳绳、跳轮胎等研习为其共同的基本功,主要锻炼的是前脚掌的蹬地力量、脚踝的力量及灵活性,研习日久,足弓平而脚掌厚。至于各自深层次的研习,从基本功来讲,表现出差异性。扫踢的基本功研习分为2种,即单扫腿研习和连扫腿研习(单腿连续不间断击打2次及以上)。单扫腿的基本功研习从入门时的正常力量(个人最大力量的60%~70%),2条腿各踢沙袋20~30腿为1组,每日2~3组,然后再用最大力量(最大力量的80%~90%,甚至接近100%),双腿各踢10~15腿为1组,每日2~3组,逐渐增至正常力量各200~300腿为1组,每日2~3组,最大力量各30~50腿为1组,每日2~3组,并长期保持。连踢腿的基本功研习也是踢击沙袋,从刚开始时的连续单腿不间断踢击2~3次开始学习,随研习时日而累加,待初学者彻底掌握了连踢腿的技术动作后,以每条腿5~10次连续正常力量踢击为1组,辅以最大力量连踢2~3为1套,每日2~3套,并逐渐增至正常力量单腿各连踢50~60腿为1组,辅以最大力量各15~20腿为1套,每日2~3套,并长期保持。为增加腿部正面的坚硬程度,平时要手持钢管等硬物经常碾压胫骨等部位。由于腿部表皮经常与硬物剧烈接触,长此以往,胫骨表面生成死皮,不生毛发,更有甚者,许多世界顶尖选手,以播求(K-one2004、2006年冠军)为例,胫骨的迎面骨的棱角都被磨平,脚趾背部常年伴有老茧,脚部表面毛发极少。蹬踢的研习方法与数量和单扫腿类似,亦有单蹬踢和连蹬踢,只是连蹬踢在实战中运用较少,基本的研习也慢慢弱化了。研习蹬踢的基本功时,蹬踢发力方式和用力部位是与扫踢截然不同的,蹬踢主要是腿部力量和前脚掌的力量相结合来发力的,且攻击路线基本为直线;而扫踢是用上身带动腰,用腰带动腿发力的,攻击路线为弧线。长期的蹬踢研习会使大腿粗壮紧实,小腿后部肌肉呈球状,前脚掌肥厚并伴有老茧。

1.3 肘的生物适应性

肘法在泰拳的攻击技法中,素以凶狠著称。肘法动作短促、力度大、速度快,在近身实战中常令对手防不胜防。古谚云:宁挨十拳,不挨一肘。泰拳的肘击可分为平肘、上肘(由下而上肘击)、下肘(由上而下肘击)3种。其基本功的研习方法很多,大致有5种必练的,分别为对镜空击、泳池(假想敌)、(真人)打靶、沙袋和墙靶等研习。初学者首先要进行击影的空击研习,每种肘法双臂各10~20次为1组,每日2~3组,逐渐升至各30~50次1组,每日2~3组,并长期保持。泳池(假想敌)和击影研习次数和组数相同,但是在装满水的泳池里研习,想象对方就在自己面前,用肘击击打对方。水深以自身身高的胸部上方或颈部为最佳,借助水的阻力,使肘击更具穿透力。沙袋研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击影和水中研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完全掌握肘击的技术动作),方可进行击打沙袋研习,否则容易造成自身受伤(发力方式和技术动作不对造成的)。肘击的沙袋研习方法为每种肘法从起初的双臂各10~15次为1组,每日1~2组,逐渐升至各30~50次为1组,每日2~3组,并长期保持。研习沙袋1个月后即可研习墙靶,研习方法和沙袋研习一样,只是由于墙靶硬度较强,因此研习次数为沙袋研习次数的一半为宜。至于(真人)打靶研习,可因个人状态,研习时日,身体素质不同等差异而各异。经过长期的肘击研习,研习者肘部异常坚硬,时常伴有淤青,皮肤出现死皮,表面不生毛发,甚至经常压迫肘部都很少出现酸麻感。

1.4 膝的生物适应性

膝击是泰拳四大攻击手段之一,同时又是基本功研习中必修的贴身技术之一。泰拳的膝法大致分为4类,即顶膝、抖膝、连膝和飞膝。膝法的基本功研习主要是通过击影、沙袋、打靶、模拟实战等方式来进行研习,其中顶膝是以沙袋、打靶研习为主,击影为辅;抖膝采用击影、模拟实战为主,沙袋、打靶为辅进行研习;连膝是以顶膝和抖膝为基础,其研习方法与泰拳的练扫腿的研习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膝击的连击(单腿连续不间断攻击)次数受到了限制,连续膝击次数不得超过2次;飞膝的研习则不可轻易为之,就大众而言,从入门开始学习泰拳,研习8~10个月后,方可适当研习飞膝,1.5~2年之后,方可得窥门径。泰拳膝法的基本功研习较为繁杂,从入门开始,每天用膝盖循环顶沙袋各30~50次为1组,每日2~3组,逐渐升至1 000~1 500次为1组,每日2~3组,并长期保持;击影(单腿抖膝)空击20~30次为1组,每日2~3组,逐渐升至80~120次为1组,每日2~3组,并长期保持;此外还包括打靶和模拟实战之中的长期研习。经过长期基本功的研习,研习者膝部表面会留下很多永久性的伤疤,膝盖表面异常坚硬,腿部弯曲时,膝盖表面比常人较平,并时常伴有淤青。另外,作为一名亲身研习者来讲,还有一些特殊的体会,即从此膝盖会惧怕严寒,甚至是空调房等气温稍低处都不能长时间静止不动,不然膝盖会出现麻、痛等症状,但要说明的是,此症状并非医学上所说的风湿,仅是多年研习对身体造成损伤的正常反馈。

2 身体其他部位的生物适应性

由于泰拳运动强烈的对抗性特征,为了竞技比赛的需要,研习者需具备较强的抗击打能力(主要体现在头部、颈部、背部、腹部等对受到打击的耐受能力)。其中,颈部的适当训练是可以增强颈部和头部的抗晕及耐受能力的;腹部的训练可以增强腹部和腰部的抗击打能力;背部的训练可以增强背部、腰部的抗击打能力及身体对于冲击的缓冲能力。颈部的研习大概分为两种一种为负重研习,一种为角力研习。颈部负重研习的方法为用绳拴住杠铃片或30~50斤的铁球,绳子另一端用毛巾裹住,用牙咬住毛巾,身体保持直立或半蹲,上身前倾15。~25。,双手背后,然后紧咬毛巾,颈部用力使杠铃片从地面慢慢托起,渐渐远离地面至颈部颈部抬头向上弯曲至最上为1次,连续多次为1组,其间杠铃片不能落地,从刚入门时的3~5次为1组,每日2~3组,逐渐甚至30~50次为1组,甚至70~80次为1组,每日2~3组,并长期保持,研习日久,颈部基本与头部同样粗细,斜方肌较为发达,呈圆弧状;角力的研习一般安排在模拟实战结束后(一般研习3~5个月后,每周会安排1~2次模拟实战对练),2人1组,戴拳套或空手贴身抱颈部研习(包括抖膝、贴身摔、挣脱、肘击等综合性研习,注意徒手习练时,双手十指不可交叉),研习日久,颈部粗壮,反应灵敏,耳部外翻,类似于摔跤耳。腹部的研习方法为仰卧起坐研习为主,辅以击打腹部(每当起身时教练或协助人员用拳击打腹部1次),从起初的10~20次为1组,每日2~3组,逐渐升至100~150次为1组,每日2~3组,并长期保持。长此以往腰部力量较强、腹肌明显、抗击打能力较强。背部的研习方法为单杆研习为主,如果初学者上肢力量较差,一个也做不了,可以先借助弹力带或让他人托举练习,待自身力量慢慢增长,就可循序渐进地研习了,起初从3~5次为1组,每日2~3组,逐渐升至12~15个为1组,每日2~3组。经过长期研习,背部和后腰抗击能力较强,背部肌肉较较为发达,侧看身体较厚实,背阔肌呈扇状,同时三角肌也较为发达,肩部三角肌呈圆球状,肩较宽,远观身体上肢倒三角较为明显。

3 结 论

本文从泰拳的拳、腿、肘、膝及身体其他部位等5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泰拳基本功的研习方法和因长期研习引起的身体的一系列生物适应性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竞技体育的残酷,另一方面说明人类在残酷环境中的强大的适应能力。虽然泰拳的研习会给研习者的身体带来一些伤痛,但在伴随着研习者共同成长的路上带给研习者身上和心理上的喜悦却是不可磨灭的事实。由于其强烈的对抗性和高强度的训练,在身体上,研习者异常强壮,往往令常人称羡;在心理方面,研习者在研习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在锤炼着内心,犹如灼火淬心,百炼成钢,使其更加坚毅,面对困难一往无前。

猜你喜欢

泰拳研习沙袋
研习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的探索历程与实践模式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吊沙袋赶走老寒腿
ACE MUAY 传承泰拳 开发泰拳健身教育国际标准
空中菜园
泰拳少年被打死令泰国反思
左手创造奇迹
想不到我的左手那么管用
泰拳:最刚猛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