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2-04-21李永
李 永
(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云南 保山 678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急性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且患者中年轻人的比例有所提升,这引起了临床上的重视。急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据统计,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达到80%[1]。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核心目标是恢复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和减轻灌注损伤。有研究指出,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如下:脑部存在血流障碍致使局部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脑组织因此坏死并引发各种神经功能障碍[2-3]。本文对我院于2020 年2 月至2021 年5 月期间收治的60 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对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0 年2 月至2021 年5 月期间收治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1)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不超过72 h ;2)病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其排除标准是:1)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存在过敏反应;2)合并有重要脏器的功能受损、感染等情况;3)存在凝血功能障碍;4)存在明显的出血倾向;5)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6)明确表示拒绝配合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其年龄为67 ~86 岁,平均年龄(76.54±8.15)岁;其病程为6 h ~6 d,平均病程(4.03±1.52)d。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其年龄为66 ~87 岁,平均年龄(75.98±8.12)岁;其病程为4 h ~6 d,平均病程(4.07±1.49)d。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分布、年龄范围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进行,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包括对其进行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调节其血脂血压指标、告知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结构、指导其进行相关康复训练等。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吡拉西坦进行治疗。吡拉西坦(生产厂家:济南华润双鹤利民药业有限公司)的用法是:将6 g 的吡拉西坦溶于100 mL 浓度为0.9% 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1 次/d。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方法是:为患者缓慢静脉推注0.09 mg/kg 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然后为其静脉泵注0.81 mg/kg 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 h 内完成泵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最大剂量不得超过90 mg。进行溶栓治疗1 d 后对患者进行头颅CT 复查,若未发现其发生脑出血,指导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辅助治疗。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的用法是:口服,100 mg/ 次,1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分别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越严重。2)临床疗效。痊愈:治疗后,患者的NIHSS 评分降低90%以上;显效:治疗后,患者的NIHSS 评分降低46% ~90% ;有效:治疗后,患者的NIHSS 评分降低15% ~45%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疗效未能达到上述标准[4]。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对比
治疗前, 对照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29.51±4.52)分,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29.86±4.49)分;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22.56±3.58)分,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16.32±3.25)分;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对照组(n=40)29.51±4.52 22.56±3.58 7.623 0.000观察组(n=40)29.86±4.49 16.32±3.25 15.450 0.000 t 值 0.347 8.162 P 值 0.729 0.000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痊愈的患者有7 例(占17.5%),为显效的患者有8 例(占20.0%),为有效的患者有14 例(占35.0%),为无效的患者有11 例(占27.5%),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 ;观察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痊愈的患者有12 例(占30.0%),为显效的患者有11 例(占27.5%),为有效的患者有15 例(占37.5%),为无效的患者有2 例(占5.0%),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此病是指多种因素导致脑组织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进而引起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的情况[5]。此病患者的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域、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及时对此病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损伤的情况。发生再灌注损伤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再灌注损伤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机制在于导致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使神经细胞出现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细胞造成毒性损伤等。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重视对其缺血半暗带内神经细胞的保护[6-7]。急性脑梗死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即便及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治疗,其仍然存在发生后遗症(例如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沟通障碍等)的风险。有研究指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得以恢复,避免其脑缺血情况进一步恶化(可采用诸如溶栓、稳定斑块、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措施对其进行治疗);2)应注意控制再灌注损伤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采用诸如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抗氧化等脑保护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在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确保治疗方案能全面提升其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吡拉西坦属于γ- 氨基丁酸环形衍生物。此药与谷氨酸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性,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加快腺苷二磷酸生成的速度,提升脑细胞中腺苷三磷酸的含量,对脑细胞的代谢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从而可起到保护脑组织、改善思维记忆能力的作用[8]。有研究指出,静脉溶栓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液供给常用的手段。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 h 内对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脑血流灌注情况,减轻其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其残疾率和死亡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新型的静脉溶栓药物。此药可选择性结合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加快纤溶酶原向纤溶酶转化的速度,降解纤维蛋白,使局部血流量得以恢复。有研究指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加快梗死位置纤维蛋白原的分解,恢复局部血液供给与氧气供给。相关的研究表明,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地阻止其脑组织的坏死,恢复其脑组织的局部血液供给。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NIHSS 评分〔(29.51±4.52)分〕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29.86±4.49)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16.32±3.25)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NIHSS 评分〔(22.56±3.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控制其病情的恶化,改善其缺血半暗带的受损情况,缩小其脑梗死的面积,促进其神经功能的修复。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