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院史馆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探析
2022-04-21季红
季红
摘 要: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是院史馆建立和布展的必备材料和重要基础;而院史馆的建立和布展,则为档案的展示和开发及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和载体平台。文章以苏州市立医院院史馆为例,从深度挖掘院史资源、开发利用融合新技术、院史馆与档案室功能互补相得益彰等视角,对档案在院史馆建设中的应用实践与取得成效进行总结和探析。
关键词:档案;院史馆;医院
苏州市立医院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医院,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苏州市成立最早的公立医院。院史馆从2018年10月开始筹建,到2020年10月正式开馆。建馆期间,在充分利用医院库藏档案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集、开展调研,赴京、沪、宁、鲁等地档案馆及省、市图书馆实地寻访,经过院史梳理,拾遗补缺,档案在院史馆里得到充分运用和展示,从而促进和完善了院史馆建设和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一、 院史资源深度挖掘,红色基因探本溯源
档案是历史的凭证。组建院史馆,就是对医院多种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梳理、甄别考证、了解需要、摸清家底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医院档案史料进行一次深度挖掘搜集、高度整合资源的过程。
1. 追根溯源,厘清院史发展轨迹
在工作实践中,医院本着对历史负责态度,从医院红色起点山东临邑起步,赴济南、临沂、丹阳、陆墓、上海、北京等地走访查档,梳理红色档案;在上海复旦大学、苏州北兵营等处瞻仰华东革大旧址,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以史实为依据,厘清了醫院创立、变迁与发展过程中,医院历经四种不同隶属关系、院名八次更迭的历史沿革“线路图”,分别建档,奠定了院史馆整体布局和框架内涵。
2. 整合资源,拾遗补缺,匡正疑误
在院史馆建设中,医院对各个时期机构内部设置、组织名称、工作职能、干部任职等,一律以档案和红头文件为依据,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例如,在编制历任领导名录时,运用人事档案、红头文件梳理了48个正副院长、38个正副书记任职起止时间,做到严密考证和认真核查。对早期组织调离、分赴各地工作的党政院领导(均为离休干部,现已逝世)的信息,通过所在地的组织部门查询确认后,再奔赴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查阅他们的人事档案,给予认定。
在院史馆建设中,对引用的史料进行把关,即便是正式出版物,也认真核查,严格考证,匡正疑误。例如,在编撰著名专家简介时,发现正式出版的《苏州市志》《苏州卫生志》上,有医院已故小儿科专家顾启华、消化疾病与病理专家宋鲁的词条。在引用的过程中,发现两志对顾、宋二人考入及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的年月记录均有差错,故在撰写专家简介时以他们的档案及毕业证书为依据,匡正了两志之误。
二、 融入新技术,布展“情景化”,存储“海量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存取技术、新型文献载体、大容量数据库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为院史馆建设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手段。
1. 运用新技术,布展“情景化”
多媒体技术运用并融入布展中,改变了原来呆板的布展模式,突破了时空局限,使展区内容主题鲜明、展览形式独具特色、展柜实物异彩纷呈。签名、留言、留音、留影互动系统,点击播放院史影像及翻书系统等应用,充满科技元素,给参观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2. 运用新技术,存储“海量化”
为了更好地向院内外多方位、多渠道展现医院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使得存放的档案变成鲜活的教材,院史馆建有数字化网络展示平台,可以随时更换空间设计模板,并更新或增加内容。此外,大量不便在实体院史馆里展出的院史资料,在这里能够得到“海量”的存储和展示。
三、 院史馆提供载体平台,档案开发利用多元化
医院库藏档案为院史馆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史料基础,院史馆也为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
1. 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化
院史馆中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能补充文本的不足,更直接、真实、全面、动态地记录历史,同时衍生出形式多样化的开发与利用。例如,医院利用图片档案,结合院史馆布展,编写了《杏林韶华七十年》院庆画册。既是医院历史的真实记录,又是医院所有员工的集体记忆。再如,医院利用实物档案开展“我和医院同成长”征文活动,以首任书记何鸿祥同志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医院纪实》手稿原件及院徽、印章、奖杯等实物,讲好医院前身鲁西渤海军区战地医护烽火岁月的红色故事等,将医院员工的征文汇编成册,在院内外广泛交流传播。
2. 对内和对外,开放常态化
院史馆是医院文化的聚集地,在筹建伊始,就确立宗旨:作为永久性的院史陈列馆和充分展示办院成就、发展历程、扩大医院社会声望的重要窗口及教育平台。院史馆开馆后,对内和对外开放常态化,充分发挥了“存史、资政、育人”的宣教作用,拓展了档案开发利用的社会功能。为了贴近员工、贴近民众、融入社会,院史馆随时接待来院患者及民众前往参观。院史馆数字化信息和院史纪录片,分别在门诊大厅、体检中心的大屏幕上择时滚动播放,方便员工工作之余、患者候诊候检之时驻足观看。此外,医院与城市社区具有先天渊源,院史馆传播医学历史和文化,与周边的山塘街社区、中小学校等联动,现已成为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苏州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四、 院史馆与档案室功能互补,相得益彰
档案室为院史馆建设提供了史料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院史馆是可展示的档案室。两者资源共享,实现良性互动。
1. 院史馆的建立,增强了医院档案文化意识
院史馆的建立本身就是对较为分散的档案材料再加工的过程。在院史资料征集活动中,许多老职工纷纷捐出与院史相关的老照片、老物件等珍贵历史实物。例如,呼吸科主任医师曹静康得知医院筹建院史馆,将珍藏三十年、由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题词的“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件墨宝,捐赠院史馆收藏。又例如,医院烧伤科专家严筱鸣将自己获得的全国优秀卫生工作者证书原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原件,无偿捐赠院史馆收藏。院史馆自开馆以来,医院各科室都更加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每个临床科室逐渐养成分门别类、规范存档的自觉意识。
2. 院史馆的建立,丰富了医院档案文化内涵和资源
建立院史馆,既是对医院库存历史档案的全面梳理,又是面向全社会征集历史文献和历史实物、抢救珍贵史料、增量整合院史资源的最佳契机和有效途径。其一,在院史馆建设中,通过省、市、区等地档案馆、图书馆获取了相当多的院史史料,丰富了医院档案文化的内容,将其汇编成册,为院史馆布展更新及今后医院修志,储备了宝贵的史料资源。其二,在院史馆建设中,收到院内外人士提供的实物、文献资料共计150余件,其中许多都是医院以前不曾保存的珍贵档案资料。例如,首任院长黎力、首任书记何鸿祥的后人捐献了父辈们办院纪事手稿,入党志愿书原件,医院前身渤海军区干部疗养所、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医院以及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苏州干部医院时期的院徽、老照片、任命书等弥足珍贵的30余件实物和史料,填补了医院档案资源的空白。其三,院史馆的建立,使实物档案得到有序存放展示,解决了实物档案“养在深闺人未识”等问题,并使实物档案管理更趋规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