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ython语言分析《外科正宗》中的轻粉用药规律
2022-04-20杨华,严建
杨 华,严 建
(1.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外科正宗》是明代著名医家陈实功的著作,其全面总结了明以前外科实践经验,记载了许多手术方法和外用内服制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其“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在中医外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书中记载外用方剂达141首,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轻粉[1]。轻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亚汞,可用于治疗疥疮、顽癣、臁疮、梅毒、疮疡、湿疹等多种皮肤病,但其毒副作用限制了轻粉在临床中的应用。Python作为一种解释型开源编程语言,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易于学习,可运用Numpy、Pandas、Matplotlib等模块编译简单的代码实现大样本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展示[2]。本文通过python语言整理了《徐评外科正宗》中有关轻粉的记载,并分析其配伍使用规律、所用剂量及主治疾病规律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徐评外科正宗》电子版书籍作为主要挖掘对象进行数据收集。
1.2 处方筛选
全书共检索出109段包含轻粉的内容,运用Python语言中Pandas模块将包含关键词“轻粉”的段落及前后各一段内容储存至Microsoft Excel表格中。对照电子书版原文删除重复内容,并录入含有轻粉的方剂在书中所治疾病及用药特点、完整方剂组成、剂量、剂型、服用方法等,共录入55首方剂。
1.3 数据处理
1.3.1 统一药物名称 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第10版将白砒、金顶砒、砒霜统称“砒石”,官粉、黑铅、黄丹统称为“铅丹”,杏仁统称为“苦杏仁”[3],删除炮制名称,如煅石膏统称为石膏。
1.3.2 转换药物剂量 按照明朝与当今计量单位折算公式[4]将组方中剂量转换为克(g),未明确记载剂量的参考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所藏相关中药重量估算。如1条蜈蚣约0.6 g,1粒杏仁约0.4 g,1个斑蝥约0.04 g,1颗丁香约0.06 g。如无此药则参考其他文献记载估计重量,如无明确记载则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量取中位数。
1.3.3 其他 如鹅黄散中百药煎为五倍子同茶叶等药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故将百药煎改为五倍子、茶。
1.4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将Docx模块导入Python环境中,运用Python语言提取电子图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药学 第10版》中药的功效、性、味、归经、是否有毒等关键内容。利用Pandas模块整理出组方中所有中药的功效等相关信息,部分《中药学》中无记载的中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进行补充。
1.4.1 频次统计分析 对录入的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及单味药的频次统计,并运用Matplotlib模块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
1.4.2 关联规则分析 将Apriori模块导入,执行“Python apriori.py -f tesco.csv”命令得到关联分析结果,支持度表示所有处方中2个及以上药物同时出现的频率,置信度表示当A药物出现后,B药物出现的概率。
1.4.3 词云分析 利用jieba模块将“1.2”中获得的包含轻粉及其上下文段落进行词语拆分,删除词语“轻粉”,运用Worldcloud模块制作词云图片,同理分析所有组方中药的功效。词云分析中相邻的同种颜色表示一个词语,词语所占面积越大表明其出现次数越多。
2 结果
2.1 频次统计分析与可视化
2.1.1 《外科正宗》中包含轻粉的方剂单味药物频次统计 《外科正宗》中与轻粉共同使用组成方剂药物112味,药物出现总频次为317次。通过频数统计得出使用频次≥4次的中药共26味,频次为189,占总频次的59.6%,乳香、雄黄、麝香、白矾、铅丹、没药、石膏、黄柏、樟脑、血竭、冰片是最常与轻粉共同使用的药物,≥4次的药物频次统计。见图1。
图1 与轻粉组方药物出现频次
2.1.2 组方用药的性味归经及毒性药物分析 对55首方剂进行性、味、归经、毒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寒性药物和温性药物应用最多,其次为平性和热性;辛味药物应用最多,其次为苦味和甘味;归肝经的药物应用最多,其次为心经、肺经、胃经、肾经、大肠经。除去轻粉的112味药中18味有毒,3味有小毒,3味有大毒,分别是砒石、斑蝥、巴豆霜。结果见图2。
(a) (b) (c)
图3 轻粉主治疾病
图4 轻粉使用剂量
2.1.3 组方服用方法和剂型分析 55首使用了轻粉的方剂中51首为外用方,4首为口服方,为黍米寸金丹、梅花五气丹、蟾酥丸、加味太乙膏,其中加味太乙膏既可外用,亦可口服。原文载“凡疮最忌风寒侵袭,初起或已灸之后,俱当用太乙膏盖贴顶上;又男子遗精,妇人白带,俱贴脐下。脏毒肠痈,亦可丸服。”[5]使用轻粉的组方中35首为散剂,11首为膏剂,8首为丸剂,1首为水剂。
2.1.4 组方治疗疾病分析 据《外科正宗》记载,轻粉可用于65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其中治疗最多的是脑疽、疔疮、发背、痔疮、杨梅疮、脱疽。治疗频次≥2的结果见图3。治疗疾病范围最为广泛的是生肌红玉膏,可用于痈疽、发背、脑疽、疔疮、脱疽、瘰疬、乳岩等23种疾病的治疗。
2.1.5 轻粉用量统计 轻粉在55首方剂中的用量从三分(约1.12 g)至三两(约112 g)不等,最常用的剂量为1~5钱。统计结果见图4。
2.2 《外科正宗》中包含轻粉的方剂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对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结果见表1。常与轻粉配伍的药物为乳香、雄黄、麝香、石膏、没药。
表1 关联规则分析
2.3 《外科正宗》中包含轻粉的上下文及药物功效词云分析
利用Jieba模块对包含轻粉段落及其上下各一段原文拆分,通过Wordcloud模块进行可视化得到词云图片(图5)。图中较大的字词是:搽、二钱、不、散、疮、治、一两、一钱雄黄等。同法拆分组方药物功效得到图6结果,图6中较大的字词为:止痛、解毒、疮、止血、清热、外用、燥湿、杀虫、消肿、活血等。
图5 含轻粉段落词云分析
图6 与轻粉组方药物功效词云分析
3 讨论
轻粉是水银、白矾、食盐等升华冶炼后的产物,即氯化亚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中记载其性状为白色有光泽的鳞片状或雪花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遇光颜色缓缓变暗,须避光保存,气微。药性寒,味辛,有毒,归大肠、小肠经,外用可杀虫、攻毒、敛疮[5]。对上下文的词云分析显示轻粉主要用于外科疮疡的治疗,且多为散剂外搽。应用轻粉的方剂多治疗脑疽(生于脑后的有头疽)、疔疮、发背等感染性疾病,以及痔疮、杨梅疮、脱疽等,将制成的散或膏直接作用于患处,正是发挥其性寒清热和攻毒敛疮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轻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较好,且抗菌谱大于庆大霉素和氯霉素[7]。玉红膏和珍珠散在外科正宗中使用频次较高,其中玉红膏现已经广泛应用于肛瘘、烧伤、脱疽、糖尿病足等慢性难愈性创面且具有良好的疗效[8-11]。
对性、味、归经分析发现性温、寒、平,味辛、苦、甘出现次数最多,多归肝、心、肺、脾经。辛能行能散,温可助阳生肌,辛温药物外用具有生肌敛疮的功效,与申斗垣《外科启玄》中将太乙膏贴之以“煨脓长肉”的观点不谋而合。苦能泄能燥,寒则清热,苦寒药物多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用于各种外科疾病的早期。甘以缓急调和药性,配伍甘平药物可增强止痛效果并缓和寒凉药物对脾胃的刺激。轻粉常与乳香、没药配伍使用,取其消肿生肌之效,如治疗臁疮的乳香法纸、三香膏,用于疮疡愈合的生肌散、敛瘤膏、生肌雏凤膏等;配伍雄黄杀虫止痒,治疗阴疮、阴虱、疥疮、杨梅疮等;配伍铅粉以拔毒生肌如枯痔散、枯瘤方、枯矾散;配伍麝香以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轻粉在古时应用于各种外科疾病,在17世纪的印度轻粉等汞制剂也十分受欢迎,但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重金属中毒成为轻粉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多为过量使用导致的肝肾功能损伤[12]。《外科正宗》中55首使用轻粉的方剂中52首均为外用方剂,最常使用的剂量是一钱(约3.73 g),仔细查阅原文,发现并无明确每日剂量记载,使用方法多为适量外搽。邱恒等[13]对轻粉外用的安全性评估认为:成年患者可承受连续用药2周,每日用药量不超过1.1 g,曾有外用轻粉1.5 g致汞中毒的个案报道。通过对单味药的使用剂量统计发现雄黄、乳香、没药的常用剂量也均为一钱,因此笔者认为彼时医家尚未明确认识到轻粉的毒性,仅将其作为散剂按常规剂量使用。因此,对轻粉外用中毒剂量的探求可查阅明朝之后的文献及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
词云展示中“不”字亦是关键词之一,查找原文发现轻粉擅治创面不敛、久不收口,如“立马回疔丹治疔毒走散不住,铅粉散治冷疔经久不瘥;五倍子散脏毒肛门泛出肿硬不收;治痔枯药后脱落孔窍不收,宜掺生肌散;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宜珍珠散”等10余条内容。目前研究表明蛋白水解酶水平升高、细菌定植和生物膜形成等是创面难愈合的原因[14]。轻粉是否具有抑制定植菌或耐药菌以清除慢性感染、清除生物膜、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等作用仍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通过运用Python语言对《外科正宗》中轻粉的使用规律分析及可视化呈现,体现了轻粉在外用药物中的重要作用,运用Python语言的词云分析迅速有效地从海量文字中获取关键词,为研究古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丹药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达到鼎盛[15],《外科正宗》作为明朝时期中医外科的重要发展成果,大量应用轻粉也可能夹杂着时代原因。学者可收集整理不同年代的外治方剂组成,扩大数据库,以进一步探索轻粉外用的发展变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