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4-20黄晓涛冯佳雄孙泽光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4期
关键词:负压炎性创面

黄晓涛,冯佳雄,孙泽光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1外五科,2烧伤整形科,广东 汕头 515011)

难愈性创面是指因内外因素导致的,经1个月以上规范治疗而未能痊愈,出现病理性炎性反应的创面[1]。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病情缠绵,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继发感染后会导致创面脓毒症的出现[2]。微动力负压技术在临床中常用于创口及创面治疗,其治疗原理为特种聚乙烯醇医用生物敷料停留于创面,可在吸收渗出液体后膨胀,从而产生负压,可有效改善创面血液循环,消肿能力强,可有效加快肉芽组织及上皮细胞康复速度,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本研究探讨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难愈性创面患者共80例。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持续5个月未愈合;压疮3期以上、糖尿病足2级及以上;因静脉曲张伴溃疡等导致;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骨髓炎;近期采用抗凝药物治疗;临床资料不完善。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05±10.04)岁,平均病程(195.41±16.34)d;观察组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 (59.71±11.77)岁,平均病程(196.02±17.54)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患者在入院后如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等,给予对症治疗及营养支持等,合并感染患者则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液体伤口敷料(深圳市化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国械注准S20010038)和凡士林油纱(新乡市华西卫材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83141930)治疗,液体伤口敷料涂抹创面,将油纱和创面进行接触,外侧以纱布进行固定,每2天换药1次。观察组采用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采用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深圳云科医疗有限公司,湘械注准20192140032)和液体伤口敷料,先将液体伤口敷料覆盖于创面,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依据患者的伤口大小进行裁剪,伤口敷料覆盖半透膜,保证覆盖的密封性,观察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的情况,若出现材料污染、渗出物集聚、材料隆起膨胀则进行更换,留置时间>72 h,每2天换药1次。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面积、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使用数字评分法(NRS)[4-5]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面情况和住院时间治疗前,两组的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创面情况和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创面情况和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n 创面面积(cm2) 创面愈合时间 (d)住院时间(d)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19.97±1.79 10.05±1.77 27.18±3.69 30.04±4.79对照组 40 20.26±2.33 15.41±2.10 38.41±4.19 45.52±6.52 t 0.624 12.340 12.722 12.103 P 0.534 0.000 0.000 0.000

2.2 WBC和CRP水平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BC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WBC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WBC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BC和CRP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BC和CRP水平比较(±s)

组别 n WBC(×109/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14.01±2.01 5.16±0.57 5.84±0.72 1.12±0.21对照组 40 13.52±1.52 7.52±0.68 5.52±0.89 2.41±0.52 t 1.230 16.824 1.768 14.553 P 0.223 0.000 0.081 0.000 CRP(mg/L)

2.3 NRS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4.64±0.79 1.31±0.20对照组 40 4.84±0.87 3.52±0.19 t 1.076 50.673 P 0.285 0.000

3 讨论

难愈性创面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国际统一的定义为:经及时、有效的修复后,未能恢复解剖或功能上完整状态的伤口。伤口愈合的过程较为复杂,其病因包括局部伤口感染、系统性疾病、药物作用等。目前研究[6]表明,伤口中基底金属蛋白酶及炎性因子的高表达,会导致继发感染的出现,进而导致创面炎症阶段延长,伤口愈合较慢。

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原理为,以新型材料覆盖创面后通过透明膜进行密封,创面处于密封环境中,覆盖创面的材料吸收渗液后出现膨胀,贴膜在封闭的环境中被升高,形成密闭的真空环境,创面及周围软组织在海绵体吸附腔作用下产生微负压吸引力,因此创面会吸入敷料,渗出液渗出,起到了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7]。苏玉娟等[8]观察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患者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创面面积缩小较为明显,且肉芽组织病理学评分升高。本研究采用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创面面积、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难愈性创面的特征为炎性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水平失衡,炎性因子影响伤口愈合进度,因此治疗难愈性创面需注意炎性因子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WBC和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NRS评分较对照组低,表明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机体炎性反应,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猜你喜欢

负压炎性创面
综述: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间的关系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封闭负压吸引治疗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研究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银离子敷料治疗骨科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研究
复方雪莲烧伤膏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