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22-04-20张玉辉
张玉辉
摘要:德育工作是一项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系统工程。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灵魂,是学生心灵的守护神。唯有爱的艺术,才能感动、感化并感召学生。本文从三个方面:一“关爱”是教育的灵魂;二“亲其师,信其道”源自于沟通与关怀;三关爱就是鼓励、信任、尊重、接纳;粗浅地谈了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艺术,以期盼德育工作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滋润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爱的艺术;沟通;鼓励;尊重;接纳
一、“关爱”是教育的灵魂
如果没有爱,任何千遍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
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触动一颗冰冷的心;
惟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黑暗,收获硕果。
关爱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然而,不明智的教育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应。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刚检查完早读纪律回到办公室,一个女生哭哭啼啼地找到我。
“老师,刘旺常常用粗口骂我。”
我一听,忙找刘旺来询问。好半天,刘旺才来到办公室,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松松垮垮地站在我面前。
“为什么粗口骂人?”
“不为什么,就是看她不惯。”
天下竟有这么无理的事,就因为看不惯别人,就可以骂别人?眼前这个叫刘旺的孩子,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啊?
“不能因为你看不惯别人,你就可以随便骂人!你讲不讲道理?”
刘旺撇撇嘴,没说话。
“如果别人也看你不惯,也骂你,你想想看,自己有什么感受?”
刘旺翻翻眼睛,一脸不服气,还是没说话,眼神却分明在说“他敢”。
我压了压心里的火,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不管怎么说,你骂人就是不对,回去向你的同學道歉,以后不许骂了。”
听完这话,刘旺扭头就走了。
在这之后,女生又几次哭着跑来告刘旺的状,说刘旺不但不道歉,而且还是骂她,多次找刘旺谈话无效。我只好给女生调了座位。可是,就在调座位的第二天,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另一个被安排在刘旺面前的女生也被骂了!我马上找到刘旺,刘旺竟将脖子一扭“我也看不惯她!”
我强压住心里的火,跟许多班主任一样,也想到找家长。打了好几次电话之后,刘旺的家长始终都没露面。只能亲自家访,我终于见到了刘旺的家长,但不是刘旺的父母,而是他的姑姑。原来刘旺父母离婚,两人都不想要刘旺,外出打工不回来,刘旺只好跟着姑姑,姑姑忙着摆地摊生意,无暇顾及他。
事后,我静静的思考:这样的“教育”错在哪里?面对情感与教育上有缺失的学生,教师能否试图一下子把他身上的毛病改掉?可否先不要提他骂人的事,尝试着慢慢走近他,看看他对什么有兴趣,争取和他先玩在一起?
教育教学是一门十分微妙的艺术,当孩子感到老师在教育他的时候,他会同时感到老师对他不信任、对他心怀不满。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其原本就很容易产生的叛逆心理就会膨胀起来。这样一来,他不但不会接受老师的批评,反而会故意做出那些不被允许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在试图教育他,要千方百计与孩子建立共同的兴趣。”当孩子把你看成是他的朋友时,你对他的教育才会成功。
二、“亲其师,信其道”源自于沟通与关怀
让学生“信其道”,老师应该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亲其师”吧?如何去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对学生漠不关心,冷若冰霜的老师能让学生产生想“亲近”的愿望,更谈不上“信其道”了。“关爱”一词成了维系师生情感的最重要的桥梁。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成了必然的要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同一位教师,同一个班级,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智力水平,而学生的知识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在其调查研究后发现,在一个班级中最聪明的孩子,最终或许不会成为最富有或最有成就的人;在公司里工作最出色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智商最高的人,而那些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和谐的人,远比那些不善交际,孤家寡人的天才,更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为解释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应当将思考的重心放在 “非智力因素”上。我们都知道,“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一个人智力因素以外的诸多因素,包括他的一切心理活动,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智能的充分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也是形成、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要素。而在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一个“爱”字。
三、关爱就是鼓励、信任、尊重、接纳,真正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我们或许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不经意间用了一个“否定”字词来评判学生的努力时,映入老师眼帘的往往是学生满脸的失落、歉疚,甚至是绝望。而当我们脸上带着微笑,轻柔而又坚定地说出“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做得更好”时,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感激、信任和壮志豪情。一个笑容,能扫去他们心中的阴霾;一句暖心的话,能驱除他们灵魂中的污渍;一道鼓励的眼神,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知道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着一个动机问题。只是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隐蔽;有的是稳定的,有的是易变的;有的简单,有的多元;有的好,有的坏等等罢了。人的动机可谓千差万别、各式各样的。给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就是给他们多一些“成就动机”。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个人无论是工作或学习总是希望自己成功,避免失败,有所成就。既然如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何不多用一些“相信自己,你是可以的”,而少用否定词句呢!这样的话,是不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就会少一些挫败感,多一点成就感?是不是就会少一些自卑感,多一些自信心?是不是就会从性格的畸变中摆脱出来,更加开朗地面对人生?教师多投入一些情感,多投入一些爱,学生是不是就会在爱的暖流中锻炼意志,铸就坚强的性格?果若如此,善莫大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开发智力、获得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而我要说:情感更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第一营养源!
“爱”写出来是一个字,思考起来是一片海,奉献出来是一团火,学生正等着我们“润物无声”真诚的爱去洒向他。有了“爱”,学生才有可能“信其道”,而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兴致盎然地“信其道”,并在“信其道”的基础上有所成就、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正是“春风化雨”教育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