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孔子的故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2022-04-20曹娟
曹娟
摘要:“孔子”这一饱满的中国传统人物形象,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外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故事》描写了孔子从降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故事。内容详实,语言生动有趣、简洁直白,丰富了“孔子”这一人物形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分析《孔子的故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期望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所助益。
关键词:《孔子的故事》;接受美学;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
当今世界,在各国文化交流、冲击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需持续深入的进行。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灵魂人物,一直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的长久、渊远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国外学者研究孔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对《孔子的故事》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让译文更具美感,也让更多给读者了解孔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美丽。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与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该理论学派的奠基人。其理论核心在于: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读者受众为中心,认为只有读者或受众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视野融和,文本才具有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将读者作为主体与中心,与读者的审美感受相联系。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自身主体性以及视野融合两方面着手进行本次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一方面,笔者也是文本阅读的读者之一,且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审美能力等基本具备的条件,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学习以及资料的查询,丰富了笔者对负载词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实现视野的融合,就需要关注译文的精确程度,通过采用替换、意译等多种翻译策略以及通过调整句子结构等方法,使其能够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使目标读者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引起目标读者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兴趣。
2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孔子的故事》中,文化负载词有包括著名历史人物、古地名、典籍和官员职称等,接下来,笔者将在文中一一例举。
2.1 增译
例一: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五十一岁,在鲁国当了中都宰……。
译文:When Confucius was about twenty-six or seven years old, he only became a minor official once or twice Once, he became a “Chengtian”, a minor official in charge of cattle and sheep in Lu State……. Confucius was fifty-one years old and became the Zhongduzai, a local official in charge of criminal affairs in Zhongdu.
如上面的例一所示,筆者对这些文化负载词采取了增译的翻译策略。笔者在查找信息后发现,“乘田”和“中都宰”都是古代官方头衔的名称。“乘田”时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官员的名称,“中都宰”意为都城的行政长官,中都的地方官员,掌管刑事。因此,通过对这些文化负载词信息的查询,笔者从自身阅读理解的角度以及读者对此接受的程度出发,对此进行了增译,使这些官职名称所包含的意思能表达清晰,译文简单明白,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此类文化词的英译也达到了传播交流的作用。
2.2 意译
例一:郑国有了水灾,别人都说要去求神,但是他(子产)说:“天的道理是渺茫的,人的道理是切近的,我们是讲人不讲天的。”
译文:When there was a fire in the Zheng State, others said they wanted to ask the God for help, but he said: “the thought of the heaven was uncertain, but the thoughts of our people were around, we must get the power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not the God.”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人不讲天”这句话意味着“在遇到天灾人祸时,要寻求人民的力量,而不是向上天的神祈求保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以在阅读中的主观感受为基础,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来表达它含义,直接将“讲人不讲天”意译为 “we must get the power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not the God” 。通过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笔者能将原文意思解释的比较准确,也符合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与审美感受,直观的让目标读者感受,以达到对其英译的母的。
2.3 音译加注释
例一:再往下,是豳地民歌,秦国民歌,魏、唐二地民歌。他说:“豳地的民歌,愉快而不淫荡。……。郐地以下的民歌,他是不满意的,但因为身为外交使臣,就不好意思多加批评了。
译文:Next, there were the folk songs from the Bin State (the ancient city name, in today’s Shaanxi Province, Xunyi County, Binxian County area), the Qin State, the Wei State and the Tang State. He said: “the songs of the Bin State are pleasant but not lascivious…….” He wa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folk songs of the Kuai State, one of the Vassal states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ancient ruins of the state still exist, in the east of Mixian County, Xinmi City in Henan Province, but as a diplomatic envoy, he was too sorry to criticize them.
“豳地”和 “郐地”这两个词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地方的名称,而是西周时其的诸侯国。这两个诸侯国所处年代久远,名称也非常生僻,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多加注意。通过搜索查询相关资料后,发现了这两个小诸侯国的存在,也了解了其古今的地理位置。在进行翻译处理时,笔者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使此类词汇的意思准确表达,注释了其今天所处的地理位置,便于目标读者进行查阅,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充分体现了读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展现作用。
2.4 减译
例一:在他住宅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
译文:There was a street near his house called Daxiang Street. One of the people lived in Daxiang Street said: “Confucius was so profound that we even can’t figure out how much he had known.”
“玩意兒”和“名堂”都是带有中国语言文化意义的词汇,国内读者对此理解比较容易,但对于国外读者来说,这类词汇是比较难理解的;假如对其进行冗长繁杂的解释来表达其中韵味,又不符合英文直接明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删减了此类词汇,译文表达也不受影响,译文结构简洁,符合目标读者的直观审美感受。
总结
综上所述,因中外读者的审美感受、语言表达习惯都存在着差异,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寻求合适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尽量使语言表达符合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与审美感受,注重目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在此次翻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翻译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Gary Comstock.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Hans Robert Jauss, Timothy Bahti[J]. The Journal of Religion,1985,65(3):445-446.
[2] 李长之.《孔子的故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李伟.翻译断代史研究之“三景”——评《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J].民族翻译,2018(04):84-89.
[4] 史海英,孙协胜,高凌杰.接受美学视角下编辑、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及其优化[J].天津科技,2020,47(1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