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2-04-20沈永萍
沈永萍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考中所占分数比例也较重,同时,学习文言文也是我们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显得迫切而必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针对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会形成一种功利性的思想,即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在中考中,文言文的考查以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为主,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不遗余力地一字一句地帮助学生翻译,并让学生对考试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想象是很美好的,但现实是很骨感的。在这种功利性教学的指导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结果往往是学生考试成绩达不到要求,又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打造初中文言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语文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文言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就是成功的开始。例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时,篇幅长,内容多,知识点丰富,笔者不急于讲解,而是先播放动画片“木兰代父从军”。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并且通过观看影片,学生对木兰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她的事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言文教学,就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习热情高涨,在对于战事的紧急、环境的恶劣、战况的惨烈等内容的理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課堂氛围,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学习《狼》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说出带有“狼”字的成语,课堂氛围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兴趣浓厚。继而再引导学生思考,狼到底是怎样的动物,它又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和它相关的很多成语都是贬义词,并在《狼》一文中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并借助工具书,很快就了解了《狼》一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意思,就显得轻而易举了,可见,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氛围,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合作探究,构建小组学习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针对一群学生进行教学的,当初中生一个人面对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课堂上,不难发现,单独问一个学生的时候,他说不出来,让集体回答的时候,却能对答如流。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群体效应”。而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枯燥无味的,是距离遥远的,是不知所云的存在。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学效应,在班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小组阅读模式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增添更多的乐趣,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比如,教授《卖油翁》一文,采用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可以利用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引导他们找出文有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找准切入点,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技高不应自夸的道理。合作探究型的小组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三)巧妙设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问题是撬动思维的杠杆”。课堂上的引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设疑提问来完成的,巧妙的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字中找寻答案,不断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能使学生始终处在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爱莲说》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西施和凤姐站在一起效果怎样?西施与貂蝉站在一起又叫什么?正当学生欲一探到底时,该老师马上进入课题:正衬与反衬在文中的作用,这样做,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到焦点上来,为探究牡丹与菊花的作用,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在理解文章中心时,该教师又提问:为何作者独爱莲花?经过点拨,学生理解了莲的形象,并用明白了莲花比喻正人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高洁傲岸的情操。这样的设疑,既能干脆利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探究解疑,获得答案,加深印象,获得成就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熟读成诵,领悟文中内容情感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首先是“通”,要“通”必须“熟”,而“熟”的基础是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能增强语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使诵读的过程成为一个化古的过程,成为一个把古文变成白话文的过程,熟读成诵,其意自明,最后达到领略文言文内容情感的目的。同时,诵读也是一个“温故”的好方法,反复朗读背诵,就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基础知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如果文言文教学中忽略了“诵读”这一环节,将大大降低课堂效率。有一位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时,以“读”为核心,通过听录音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竞速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读代译,熟读成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达到了熟读背诵、翻译全文、悟出道理、把握感情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结束语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并无固定的套路,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多样化地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妙的提问,把学生带入文言文的世界,)提升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为其文言文阅读提供良好的空间,从而构建出高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促使其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慧丽.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刘红智.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曹丽.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J].课外语文,2016(22).2784043C-96F6-4102-9338-0FC6918F30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