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江苏省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的实证调查

2022-04-18潘柏刘钦花金丹魏丽常李艳

江苏高教 2022年4期
关键词:胜任应用型思政

潘柏,刘钦花,金丹,魏丽,常李艳

(南京大学 本科生院,南京 210089)

一、问题提出

在经历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之后,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着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稳步前行。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行业企业对高胜任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当前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虽有改观,却依然存在,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何以具备就业市场青睐的知识能力素质、专业如何与就业实现“供需匹配”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岗位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放缓三重冲击之际,2022 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1000万人,种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市场供需两侧,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复杂。

中小企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在贯彻党中央针对当前新形势作出的“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在保增长稳就业方面,正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新创业的“蓄水池”。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特征的数字经济赋能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时代迎来发展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就业吸纳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不断增强[1]。江苏省是中小企业大省,2018 年全省拥有中小企业接近30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9%,而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则有32.6万人,占当年全省到企业就业总数的90.2%[2],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研究表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不足,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供需错位”症结[3],因而能否培养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预期、更加具备职业胜任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横亘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前的现实考量。

二、研究现状综述

胜任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并用于区分工作绩效优异者与普通者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其内涵彰显为两者在知识、技能、能力、特质具备方面的本质差别[4]。20世纪80年代,Hackett等首次提出职业胜任力概念,并将衡量自我效能对女性职业发展重要性的一组行为和技能称作为职业胜任力。进入90年代后,Arthur与同事借用Quinn的“智能企业”观点,创建智能职业生涯框架,首次提出该框架下与三种公司胜任力相匹配、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个体需要的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谁”。随后Kuijpers和Scheerens引申出职业胜任力的定义,即任何个体发展自己职业生涯所需的胜任力,体现为职业生涯的动机、行为和能力。自此以后,西方学者对涉及职业胜任力的结构与测量、前因与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日趋兴盛。如Akkermans等认为职业胜任力是能被个体影响和开发的、对发展职业生涯极为重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在Kuijpers等研究基础上,针对年轻员工开发了包含动机自省、自我意识、社交网络、自我展示、工作探索与职业控制的六个维度21个条目的职业胜任力问卷[5]。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是从个体层面、工作层面及组织层面等角度,探究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培养机制以及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等特定人群的职业胜任力结构、发展与规划。如刘视湘等研究构建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应用心理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6];张宏如等研究不同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7];王雷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调查问卷中最有效的指标,从核心胜任力、岗位胜任力、角色胜任力及其他胜任力四个维度,评价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8];唐伶以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学生、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及专家填写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出个人特质、自我形象、技能、态度与动机、知识5个因子,用于建构适合该专业的职业胜任力模型[9]。

综合各方观点,在“智能职业生涯”理论视野下,可将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概念解析为:随着时间能被开发的、可供大学生成功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累积性知识能力素质,包括核心素养、职业控制、动机与能力自省、自我规划与发展等,且可从“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谁”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维度,阐释大学生如何应对变化的职业环境和雇佣关系,其主要含义分别如下:“知道为什么”职业胜任力,更多体现大学生在对雇佣组织的规则适应和文化认同中,动态调整职业动机、目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知道怎么做”职业胜任力,强调的是大学生在为雇佣组织贡献价值时,应当具备的与职业价值实现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知道谁”职业胜任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建立于雇佣组织内外的社会关系网络及信息资源。这三种形式互补的“知道”职业胜任力,相辅相成地在大学生职业资本积累中发挥作用。

目前从中小企业雇主视角开展职业胜任力的理论探析和实证研究尚存不足,特别对毕业一年内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真实表现尚未足够了解,相关研究成果也鲜有所见。有鉴于此,通过实证调查,深入研究中小企业雇主对毕业一年内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满意度(简称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深层分析中小企业雇主对大学生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的潜在需求与现实期盼,为科学探究与之相匹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征以及与之相适配的职业胜任力提升策略提供有益参考,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胜任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启新视角。

选择毕业一年内的大学生原因在于,职业胜任力在不同的职业以及职业发展阶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此时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表现关乎其能否顺利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在职业生涯初期站稳脚跟、把握机遇乃至实现职业跃迁,并且雇主也会受首因效应影响对此时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表现留下深刻印象,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能给出相对准确、客观公允的评价,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三、测量工具及样本情况

在充分借鉴“智能职业生涯”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收集整理与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紧密关联的一批大学生能力素质与行为条目后,通过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应用型本科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以及部分江苏省中小企业负责人的半结构化访谈,就进一步分析归类、优化完善该批条目咨询意见,最终确立16个能力素质与行为条目及对应的简要定义,构建大学生职业胜任力量表,并据此编制调查问卷作为实证调查的测量工具。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江苏省中小企业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江苏省中小企业雇主对毕业一年内大学生能力素质与行为的满意度;第三部分是江苏省中小企业雇主最为期望大学生具备的职业品质。

2019年7月至8月,随机向江苏省447家中小企业发放纸质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46份,有效率为99.7%。该问卷填写方是企业负责人、企业业主或人力资源主管。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显示,调研企业所属行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六类行业:制造业(43.4%),批发零售业(1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简称信息业,10.1%),租赁和商业服务业(6.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简称科研技术服务业,4.5%),建筑业(4.5%),较大程度地覆盖江苏省不同行业和经营方式的中小企业,保证实证调查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四、实证分析

1.调查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和SPSS25软件对调查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题项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说明量表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可靠性强,信度高。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81,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近似卡方为2798.474,df=120,Sig=0.000<0.001,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2.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的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毕业一年内大学生能力素质和行为指标对应的江苏省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进行因子分析,并对旋转后各公因子所含每项因子上的负荷值重新排列,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四种因子。

表1显示四种因子的总体方差解释度达到60.628%,即四种因子可以较好地代表毕业一年的大学生胜任企业岗位的能力素质和行为。根据各因子包含的指标内容,分别归纳为因子1“创新与探索”,含知识迁移能力、创新性、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应变能力5个指标;因子2“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含基本工作技能、专业能力、工作实践能力3个指标;因子3“沟通与协作”,含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4个指标;因子4“自我规划与发展”,含心理调适能力、主动性、全局意识、合理目标定位4个指标。

表1 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因子分析结果

将上述四种因子与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两相类比后可知:因子1和因子2是与职业绩效密切相关的个人软硬实力,相当于“知道怎么做”职业胜任力;因子3主要关乎个人社交网络和职业声誉的建立、维护与拓展,相当于“知道谁”职业胜任力;因子4主要涉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及其过程中的职业控制,相当于“知道为什么”职业胜任力。同时每种因子方差贡献率较高,显现满意度均值的大部分变异程度,所以可用这四种因子综合表征职业胜任力。

为了揭示四种因子与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之间的依存关系,建立以四种因子“创新与探索”“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沟通与协作”“自我规划与发展”为自变量,以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检验得知,德宾-沃森检验统计量DW(Durbin-Watson)为1.719,数值接近2,说明模型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拟合度指数较好,但因子3“沟通与协作”自变量对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其缘由可能在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雇主都深知,毕业一年内的大学生职业根基尚浅,社会关系资源积累不足,“知道谁”职业胜任力也大致相近,自然而然,在与之对应的因子3“沟通与协作”上,此时普遍没有过高的期望与要求。

于是在前期模型中剔除因子3“沟通与协作”自变量后,重新对三种因子“创新与探索”“自我规划与发展”“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自变量与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计算结果(见表2)来看,三种因子“创新与探索”“自我规划与发展”“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自变量对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因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终回归方程为: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1.090+0.328*“创新与探索”+0.314*“自我规划与发展”+0.107*“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显然,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三种因子自变量,按贡献率(Beta)大小,依次为“创新与探索”“自我规划与发展”“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即为影响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的第一、二、三要素。这说明如果应用型本科高校能在专业教育中,统筹把握以上三个要素,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既固本培基,夯实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与社会认知[10],也守正创新,围绕大学生知识与技术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适应学习能力等开展课程设计和实践指导,活跃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能力素质训练,那么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一定能获得大幅提升,未来必将促成就业市场上高质量的供需匹配。

表2 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不同行业类型的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差异性分析。总体上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为4.03,处于比较满意状态。与职业胜任力息息相关的四种因子“创新与探索”“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沟通与协作”“自我规划与发展”对应的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其中,“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满意度均值最高(4.049),“创新与探索”满意度均值最低(3.881),说明中小企业雇主对毕业生“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认可度相对最高,而对其“创新与探索”认可度相对最低。这与国内相关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工作技能、专业知识和学习意愿较为满意,但对应变和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等认可度较低的结论较为接近[11]。

为辨析不同行业类型的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差异,对参与调查企业数量较多的六类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建筑业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由表3可知,不同行业类型的中小企业雇主在四种因子“创新与探索”“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沟通与协作”“自我规划与发展”上分别对应的满意度均值参差不齐。比如,信息业在四种因子上的雇主满意度均值在六类行业中均居末位,表明其对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最为不满,而科研技术服务业在四种因子上的雇主满意度的后三项数值居于六类行业之首,相对说明其最为满意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依据《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网络版),科研技术服务业包括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及应用服务业三类[12],通常与之相关的中小企业在人才需求和岗位设置方面,偏好于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这也间接佐证了有关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工科类本科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的结论[13]。

表3 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雇主在四种因子上分别对应的满意度均值

其次,从能力素质和行为指标看,不同行业类型的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差异较大。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在“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合理目标定位”等8个指标方面,某些行业类型间的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而在其余“知识迁移能力”“创新性”“心理调适能力”等8个指标方面,不同行业类型间的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差异不显著。当信息化进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相比其他行业,信息业关联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和行为的要求也更高更严,这点在“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理目标定位”等7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可见,不同行业类型对职业胜任力的评估存在着共性与差异,为此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普适性的职业胜任力构成与发展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群体职业胜任力的核心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表4 不同行业类型的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差异性分析结果

最后,整体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着眼于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个性需要和人才复合化的共性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机制,推动“课程围墙”开放,将人才培养融入产业链、个性需求融入教育链,将行业企业特有的优质资源整合提炼、编排嵌入人才培养的“课程地图”,将行业企业看重的职业核心能力分层分类、适时纳入人才培养的“能力矩阵”,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4.中小企业雇主对大学生职业品质期望分析。品质,即品德素质,包含个人品质素养和职业品质素养两部分,反映了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所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社会和工作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得知,在江苏省中小企业雇主最为期望大学生具备的职业品质中,按选择比例数值由高而低排列的前5位依次是:踏实勤奋(73.6%)、认真负责(72.5%)、协作精神(60.4%)、诚实守信(55.8%)、忠诚可靠(39.4%)。

毫无疑问,上述职业品质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擘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同心圆”时潜在的思政元素,理应转化为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统合进课程大纲与知识点,聚合至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中,充分发挥课程“德育”“智育”双重功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优良的职业品质。

五、结论与展望

概括而言,经分析研究江苏省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的实证调查数据后,主要归纳出以下五点结论:第一,中小企业雇主对毕业一年内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总体比较满意;第二,“创新与探索”“自我规划与发展”“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沟通与协作”四种因子可类比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用于综合表征职业胜任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前三种因子对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后一种因子影响不显著;第三,在“创新与探索”“自我规划与发展”“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沟通与协作”四种因子上,不同行业类型间的中小企业雇主分别对应的满意度均值存在差异;第四,从能力素质和行为指标来看,只有在“问题解决能力”等8个指标上存在某些行业类型间的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的显著差异,而其余“知识迁移能力”等8个指标不存在类似的显著差异;第五,中小企业雇主普遍期望大学生具备踏实勤奋、认真负责、协作精神、诚实守信、忠诚可靠等职业品质。

著名学者迈克尔·吉本斯提出,当代知识生产情境在面对“问题”处理时,正从传统“按照某个特定学科的操作规则”转向“围绕一项特定应用而组织”[14]。由本次江苏省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的实证调查研究结论中不难看出,行业企业对高胜任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知识生产最大也是首要应对和解决的应用情境,而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动因是“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自当以问题导向、系统化思维和一体化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把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向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在与行业企业共建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跨组织知识创新网络里,从影响知识流动效率与效果的三个重要方面[15][16],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围绕创新素养、跨界素养、职业素养的“育”和“教”,全新审视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路径,并因校制宜制订相应策略。

第一,实施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策略,合育大学生创新素养。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的实证调研结果显示,不管从行业整体还是局部视角来看,职业胜任力的综合表征因子之一“创新与探索”,其雇主满意度均值得分最低,但却对满意度结果影响最大,反映中小企业雇主对毕业生创新素养现状既不甚满意又寄予厚望的无奈心态。专业教育是双创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石,双创教育是专业教育发展的内涵延伸,两者共同具备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先天优势,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的策略中,寻求“问题”破解之道。

有研究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创教育普遍存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松散、实训与孵化平台量有余而质不足、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17],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双创教育未能有效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深度融合。双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其深层根基是专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并寓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18]。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方面应当统筹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办学特色与优势,通过在专业教育中引入行业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成果、加入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训练、嵌入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等举措,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相互交融,提升学生创新性学习投入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秉持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系统性与集成性相结合原则,以行业企业真实项目或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造共生共荣、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体系,构筑创新要素齐全、教育功能完备、资源交互贯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推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实践性学习,充分锻炼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产品的创新实践能力。

第二,实施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持续深化策略,培育大学生跨界素养。表3和表4披露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均值存有行业间差异现象,这点在综合表征职业胜任力的四种因子“创新与探索”“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沟通与协作”“自我规划与发展”及其内含的能力素质和行为指标上展现无遗。换句话说,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不同行业类型对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要求,体现为在职业通用能力基础上愈益具体化、多样化、精准化,同时行业内外部的人才和知识的跨界流动逐渐频繁趋于常态化,不仅为大学生发展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提供了充足的职业机会,而且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在不同岗位、职能、角色和组织之间实现成功转换所需的跨界素养。

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紧密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和创新的内生需求,跨界融合行业企业优质资源,依托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教学组织的跨界性、教学内容的融通性与教学空间的多维性,探寻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新模式新路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跨界整合与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持续深化策略,实现“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的共赢”[19]。具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注重深化产教融合,立足行业产业发展对学科专业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现实需求,推动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习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现场的“跨界”衔接,构建有别于传统教学场景,基于“集‘保存—传播—创新—转化’知识于一体的功能连结体”[20]的新型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在跨界学习中反思并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行业企业岗位职责标准的关联性及差异性,增强职业适应性、跨界能力及发展后劲,也要注重深化科教融合,将面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与面向行业企业的应用研发相融通,跨领域、跨专业、跨群体地运用项目式、案例式、问题式等跨界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向“创新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转移,孕育质疑与批判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凝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焕发学生跨界创新意识、特质与潜能。

第三,实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策略,涵育大学生职业素养。潘懋元先生认为,应用型高校的本科课程有个尤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凸显为教育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的交汇点[21]。课程理所当然地成为连接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侧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桥梁以及涵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主阵地。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中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并将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当作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之一。毫无疑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正是课程建设的蓝图,也是将职业素养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成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举措。

正因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根据不同行业类型、专业特性和课程特点,灵活运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策略,将实证调查中发现的中小企业雇主对大学生最为期待的五种职业品质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为一体,广泛整合至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融合至“五育并举”,耦合至讲座、社会调研、企业实践、各类社会公益与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课程承载的育人功能,塑造学生创新进取、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知识获取、迁移与运用能力,实现职业品行和胜任力的双重提升。与此同时,情境认知理论指出,物化的或仿真的“境”能有力支撑学生完成从动机激励、自主学习、经验学习到策略学习的跃迁。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凭此开展“模拟行业技术应用情境”“模拟职业岗位真实情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情境”“沉浸式思政课堂情境”等多范畴、多情境集成的教学活动,运用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认知学徒制等开放式教学模式[22],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并融入时代背景、行业环境和社会场域,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框架下,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点,时时把握国外较为成熟的职业胜任力理论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胜任力实践的契合点,以OBE教育理念构建高胜任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由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参与、持续改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以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策略合育大学生创新素养,以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持续深化策略培育大学生跨界素养,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策略涵育大学生职业素养,有效提高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匹配度,有力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概念内涵、结构模型与理论体系,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小逻辑”服从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大逻辑”,增强应用型本科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胜任应用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