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成人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泉州开放大学为例
2022-04-18陈向荣
陈向荣
(泉州开放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引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体现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也对“三农”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新农村建设由此迎来新的历史发展契机。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5个方面的振兴。其中的,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中坚力量。因此,完善乡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乡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一些高校纷纷乘势而上,尝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如设计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课程[1-2];设计新型农业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4-6]。从已有实践情况看,多数高校尝试改革集中于理论层面,付之行动则少之又少。部分改革由于实践时间较短,至今未有成效,难以评判其改革是否成功。
泉州开放大学作为国家开放大学的下属分部,上承福建开放大学,下辖9个地方工作站,是泉州市成人教育的主要阵地。办学40年来,泉州开放大学一直致力于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2007年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18年拓展“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经过多年的实践,泉州开放大学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乡村建设源源不断培养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实用型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于此,本研究在调查泉州开放大学近年来培养人才经验基础上,探讨适合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特点
(一)智慧农业加速发展
智慧农业是集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为一体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和农业云平台3个部分。智慧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机械化、遥感技术等技术通过设备、指令等对养殖业、种植业进行生产与管理,节约人力成本,实施规模化、高效化、数字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农业生产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快速发展。智慧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农业仅靠经验、人力劳作等生产模式,国家也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出台了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等相关政策,使得我国智慧农业得到迅猛发展。通过物联网、云计算、机械化、遥感技术等方式开展动植物生产、养殖,如监测动植物长势分析、动植物生长环境调节、无人机喷洒农药、牲畜养殖自动喂食、喂水、自动清洗牲畜粪便等。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呈现“农业+”多业态趋势
随着国家对乡村产业的扶持,乡村经济已不再仅靠第一产业的拉动,而是实现了“农业+”多业态的发展态势。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已有17万个农产品初加工设施,8.1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 600多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超23万亿,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达2.4∶1,到2021年,仅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营业收入就达4.27亿元。第二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业+旅游、农业+民宿、农业+康养、农业+文化等“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大量涌现,到2020年底,已有228个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据统计,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在5.8万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一二三”产业融合率高达26%。
(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一村一品”是通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和特色文化等特色产业来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其他产业、形成农业品牌,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模式。截至2020年底,农业农村部已推介3 27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泉州市就有安溪松岩村铁观音、永春溪源村芦柑、德化仙境村猕猴桃、彭溪村菠萝等特色产业。
(四)农村创新创业生态日益优化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随着新媒体、电商平台、休闲旅游等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农民等纷纷返乡创业、转型新媒体小二、播主,踏上传统农业的新时代转型之路,为家乡农副产品、文化和美景代言,成为新时期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针对农村创新创业,政府持续出台政策,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此外,不断推进完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设施条件,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见习、实习、实训、演练场所和机会。据统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1 010万,“田秀才”“土专家”等在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3 150万。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就业人才需求
(一)耕作农业人才需求
从农业技术工人现状来看,目前我国耕作农业中有农场职工、农业技术员等身份,大多情况下操作农业机械的人群身份上仍然隶属农民身份。此外,农业技能人才的地区分布情况各异,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由于具备先天的规模化农场优势,往往最先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最先完成耕作农业全流程的标准化操作。但在华北、西北、四川平原的大量农耕用地上,虽然部分生产流程已采用机械化耕作,但生产效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农业生产效益也无法满足大多数中青年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费用,土地流转的收益并不可观,导致新生代农民对继续从事专职农业生产的意愿不高、积极性不强,尤其对于中青年男性而言,相对于城市提供的待遇与便利,农业耕作并不能为他们提供有力的生活支撑;而部分愿意留在家乡的中青年女性又较少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而在华南丘陵地带,由于地形地势和作物的特殊性,导致耕作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常年维持在较低水平,较多地依靠人力。整体来说,我国耕作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人才需求的缺口大。
(二)品牌农业人才需求
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县市甚至乡镇都已经具有自己的“一地一品”的农副产品品牌,并积极通过网络带货和品牌合作等形式进行不同维度的联合营销,旨在打造自己家乡品牌农业的商业价值。但大多数品牌营销由于缺乏核心卖点和竞争优势,尽管在初期取得一定的销售业绩,但商品复购率和客户忠诚度都未能达到品牌农业的预期目标。其核心原因就是欠缺优秀的品牌运营人才,导致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建设优势农业品牌并打造品牌经营产业化,是县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引进、培养、使用从种材选取、生产试点、成本定价、规模营销的品牌全流程孵化所需人才,是以县乡为单位农业区域应慎重考虑的问题。
(三)休闲农业人才需求
自2010年以来,随着中西部县域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明显提高,农业生态园、农业山庄等富有农业特色体验的项目开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类似采摘园、钓场、认养宠物牛等休闲生活方式也备受广大城市居民喜爱,满足了大多数城市人对于农村生活的向往。同时,由于同质化严重、品质把控不严、游览体验一般等问题,特别是限于地理原因,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只能依靠临近的县市,如果经营者缺少对市场周期、项目周期、竞争对手和预期收益的准确把控,都会导致在短时间内遭受极大损失。据观察,目前休闲农业的主要经营者以本地农户居多,以亲戚关系聘请经营管理者,大多以低成本的采摘园、钓场为主,部分耗资较大的山庄利用率最高的则是其餐饮部分。由于缺少专业经营管理服务人员,虽不乏有商业头脑之士,但在欠缺市场分析、精准营销和收益核算等关键技术基础上,导致多数休闲农业特色少、针对性弱、可拓展性差,始终难以形成规模。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
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情况,本研究特别选取泉州开放大学166名乡村振兴学员开展职业技能需求线上调查。
(一)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需求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办公电子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乡村就业者在实际生活中面对计算机难免无能为力,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计算机在乡村产业中的运用愈发广泛。因此在调查的166名学员中,选择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培训的学员人数最多,共有75人,选择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培训项目的学员人数同样较多,占总人数38%(见表1)。
表1 泉州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员培训需求
(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培训需求量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在乡村产业中休闲农业得以快速发展,不少乡村以农业+疗养、农业+生态为吸引点,打造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因此参加健康管理师培训项目的学员也较多,有近40%的学员(见表1)。
(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多元化
大多学员认为,“多一技能多一条出路”。泉州开放大学166名乡村振兴学员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状况见图1。从图中可知,选择参加3项培训项目的学员占75.45%,选择参加2项培训项目的学员占48.29%,选择参加1项培训项目的学员占43.26%。学员的需求情况是社会的真实反映。这说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呈多元化。
图1 乡村振兴学员选择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数量
五、乡村振兴下产教融合模式探究
通过上文所述可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缺口巨大,尤其对有技术、有专业经营管理能力、具备市场营销经验的人才需求量较多。以泉州市为例,由于地理环境特殊,依靠传统农业,农民始终维持相对低收入水平,难以实现高质量生活。根据当地教育方针,相当数量青年的学历以中职、高职为主,他们会选择如建筑技术、智能制造等专业技术为未来成长方向,较少再从事农业生产相关工作。如何吸引众多中青年加入到乡村振兴队伍中,学习农业生产相关专业技能知识,需要政府与各行业、企业和院校各方面通力合作,根据国家大政方针,由政府层面出台相应适合本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由行业和知名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利用专业院校师资力量,共同培养产业发展人才,实现区域乡村振兴目标。
根据产业形态和市场需求以及人才职业技能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共提出3类指标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主要以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为主,包括培育、种植、养护、采摘等环节。这就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需具备基础机械操作、仪器设备使用(调试)等现代科技技能。培训形式以提高实操水平为目标,以行业或企业培训师为导师,由专业院校牵头,联合村镇单位,与相关农业企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企业订单技术指导。筹备开展3个层级培训:初级培训以实际需要联合农业机械公司对劳动力进行单业务目标性培训.业务特征为:人数多、需求大、业务单一、易掌握。中级培训以镇级为单位联合相关企业公司对表现较优秀人员进行多业务目标性培训;业务特征为:人数相对较少、需求量小、业务复杂、较困难。高级培训以县市为单位联合培养农业机械专业化研究型人才,针对该地区农业产业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增强生产效率。
(二)以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品牌运营培训
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包括2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在现有农产品基础上进行初加工或深加工,提高单品价值,同时适时随市场环境调整种植对象,增加单产收益;另一方面是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根据现代健康生活标准,打造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并以有效营销方式进行推广宣传,形成品牌产业链。这要求从业人员需对农产品有一定了解,并能针对农产品的效用和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进行商业策划与销售。
在培训形式上,主要分为2类:第一类与技能培训相似,参考知名农业企业品牌产品,以提高单品价值为目标,建设分类分层的培训系统,为产品赋值;第二类以品牌运营为目标,引入投资公司,以院校为单位,成立农产品品牌班,建立以村级单位为初创团队的“品牌建设小组—品牌工作室—品牌农产品公司”系统成长路径,以创建品牌产业链为实训方式,由专业院校老师、行业专家(农业商业)进行点对点辅导,最终完成品牌农产品公司孵化。
(三)以农业生态资源运营为目标的市场管理运营培训
农业生态资源包含的内容广泛,整个生态产业链都可以作为构成要素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精品休闲项目。对于村民而言,可以以生态庄园形式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利用庄园的动植物培育生长环境,建造具有新鲜体验的农业生产休闲旅游项目。这要求从业人员需具备基本市场分析和管理运营能力,在农业产业生产链中营造宜观宜休宜体验的生态观光氛围。
对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农业生态资源的运营核心不仅仅在于几个生态园、生态农庄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如何依托原有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打造更为契合都市人心理和生活习惯的农村世界,进而建构具备高品质高价值的农业生态环境。
因此,在培训形式上,一方面以针对村民培训为基础,由村级单位牵头、专业院校建设成立农业生态园市场管理培训班,开设与生态园建设相关的如市场分析、建筑设计、市场营销等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另一方面,由乡镇及以上政府单位牵头做好顶层设计,引入对口产业资本,以专业院校为依托,选取模范村落作为示范点,对全村适龄中青年进行农业生态旅游相关服务培训,对具有一定威望和管理经验的中年人做管理培训,对相关项目负责人做项目发展战略培训,在保证传统生活条件和质量的基础上,全方位实现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战略。
总之,随着乡村规模和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质优德高的行业人才。这需要专业院校提前做好谋划和培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