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重点再理解
2022-04-18孙潇然
孙潇然
[摘 要]“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的重难点在于将行列法改成数对法,使方位符号化,初步建立直角坐标系。为此,教学中,教师先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则,创造数对;再绕开行列,引入数轴,接轨坐标;最后追本溯源,丰富结构,凸显符号思想。
[关键词]数对;确定位置;重点;解读;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5-0066-03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学过“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列”,其实这就是数对的知识,可教材为何还要编排“用数对确定位置”?有序数对“先列后行”的编排规定与日常生活中的“先行后列”的习惯相去甚远,教材为何非得使用数对表示位置?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提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点表示位置,能将数对与点位一一对应起来”,由此看来,用数学方法描述点的位置是教学总目标,因此“方法”“过程”“思想”缺一不可,应该整合起来。本课重难点是:将行列法改良成规范的数对法,扭转和纠正学生“行在前,列在后”的习惯;使方位符号化,初步建立直角坐标系。
一、问题驱动,发现规则,创造数对
【教师1】
(出示电影院座位表,学生尝试采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A观众的位置。)
师:如果请一位数学家来描述,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呢?
师(板书:(4,2)):你们觉得这两个数字指的是什么?
生1:我认为指的是从上往下数第4排,然后从左往右数第2个座位。
生2:我认为是从下往上数第4排,然后从左往右数第2个座位。
生3:我觉得应该是从下往上数第2排的第4个座位;也有可能是从上往下数第2排……
师(圈出所有可能的点):怎么会有这么多种可能?(暴露数对指向不明的问题)
师:老师再给出其他线索。A观众的好友也一起来看电影,他的座位用同样编排规则的数对(2,1)来表示。(教师在座位表上标出该友人的位置)
生4:这位友人的座位数对是(2,1),根据图示,正好是第2列、第1排。这样就清楚了,数对的前一个数表示列数,后一个数表示排数。A观众的座位位置数对是(4,2),说明他的座位在第4列、第2排,都是从左往右数列,从下往上数行。
【教师2】
(出示座位表,学生采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A观众的座位在哪里。)
师:大家都能很好地描述座位了,那么接下来要学习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有更简洁的表示方法。
师:那么到底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呢?现在就有请第四组的同学对“第3排第4个、第4排第3个”进行压缩改造,使其更简练。
(学生的探究结果如下:①4排3个;②4~3;③4·3;④竖4横3;⑤4↑3→;⑥4,3。)
师:每种方法似乎都很简练,到底哪一种才是正宗的数学方法呢?(生答略)
师:第⑥种方法才是正宗的数学方法:用行列来表示位置,并默認将列数写在前,行数写在后。
【解读与评析】虽然两位教师对于数对的引入方式不同,但都是在对行列表示法进行精简改良的基础上引入数对法。前者直接出示数学家的“数对”表示法,让学生根据一个已知数对和确切位置来推理两者的对应关系,而后者则是让学生自主构建编码规则,然后甄选出最优项。前者重在推导,后者重在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已经很出色了,唯一值得商榷的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探寻“简洁方法”来确定座位,然后找到“有序数对”。然而“有序数对”就一定是最简洁的吗?日常用语中的“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已经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了。如果硬要缩简,直接采用“几排几座”,比如“4排2座”,语意也很明确,而用(4,2),反而模糊了行列的界限。那么“有序数对”的价值在哪里?又用在哪里呢?其实课程标准已有明确的交代,即为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数对其实就是坐标的前身,有了数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动点的轨迹描述就十分明了了。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座位图抽象成点阵图(如图1),并以点阵图为背景来探究数对表示法,促进学生建立动态位移的数对认知。比如,把点(1,5)每次右移1格,将会得到哪些点?(2,6)、(3,6)、(4,6)、(5,6)……(x,6),从这些点的坐标中可发现什么规律?如果把点(2,5)不断地上移或下移,得到的新坐标会有什么规律?把点(1,2)、(2,3)、(3,4)连成线,会有什么奇特的现象?以此类推,下一个点应该是什么?等等。由此使有序数对成为描述位置的新方法,让学生在新情境中感受数对表示法的优越性和准确性,并学会其规则。
数对的来源其实是为了解决平面坐标的确定问题,直线上的位置可以通过一个数来确定,而对于平面上的位置,由于存在横纵坐标,所以一个数字无法确定,投射到生活中就是对座位的确定和描述。一个平面内的座位,需要借助对行和列的限定才能最终确定,这个行和列其实就是平面坐标系里的横轴、纵轴,而行数和列数就是横纵坐标,只不过表述的顺序没有统一的标准,生活中习惯先说行后说列,而坐标系则是先横后纵,列数就是横坐标,行数就是纵坐标。再有,生活中的排列顺序很随意,行数的排列可以从左至右,也可以从右至左,列数的排列可以从上至下,也可以从下至上,而数学则是硬性规定的,横坐标从左至右,纵坐标从下往上。
二、绕开行列,引入数轴,接轨坐标
数对学习的经验基础是一年级的“方向”辨认,还有二年级的“找位置”的行列描述法,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数对表示法。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形成负迁移,能否避开排与座、行与列这些惯用语呢?
【教师3】
师(出示座位表,如图2):谁能找出王俊凯的位置?
生1:从左往右数第4个。
师:图2有方向,也有数,像什么?
生2:数轴。
师:严格来说应该是横着的数轴,也叫作“横轴”,如果是竖着的数轴,则可称之为“竖轴”。
师:由生活中的位置可以联想到数学中的数轴。有了数轴,描述位置就变得简单易行了。(教师出示电影院的座位表,再抽象成点阵,如图3)
师:现在,如何表示王俊凯的位置?(学生探究后反馈交流)
生3:(4-3),(4·3),(4↑3→),(4,3)……
师:为了规范化,必须事先约定,先看所在列,再看所在行。列数一定,行数一定,位置也就唯一确定。为了以示区别,两数之间使用逗号间隔。这样的一对数称为数对,并用括号括起来表示,是一个整体。(板书:(4,3))
【解读与评析】怎样引出数对呢?利用已有经验,先从一维数轴切入,横着数就是从左至右,竖着数就是从下往上。因为是借助数轴,所以在数轴箭头的暗示下,数的方向非常明确。在二维坐标系中,学生先尝试描述位置,然后由教师介绍数对法——先从左到右横着数,再从下往上竖着数,简称“先横后竖”。这样教学直接抽象成数学点位,删减了实物对照,省去了优化过程,直接硬性规定先横看再竖看。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可能会在脑海中用符号“ ”过渡,而这先横后竖的形象,正好对应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用数轴教学,与生活化的“行列”描述法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如果是为了避开错误就弃用行列描述法,人为地将生活与数学割裂,也不利于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坐标系的模型。而教完点阵图,再回归座位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这种教法一开始就将数对的最本质特征暴露出来,先通过一排座位简单地引入,然后马上抽象出横向坐标轴,因为数轴自带方向性,不需要重新规定横轴的排列方向,接着自然提到将横轴竖起来就是纵轴,这样在类比之下,学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来认知纵轴。问题集中在先确定横坐标还是先确定纵坐标上,在象征性地让学生自由描述王俊凯的坐标位置后,教师直接提出硬性要求:必须统一标准,先看横坐标,再看纵坐标。这样规范的数对表示法就新鲜出炉了。最后回归平面直角坐标系,实际上就相当于回归到座位图,后期学生就会先入为主地尊奉这种坐标表示法,而行与列的说法则没有抬头的机会。
三、追本溯源,丰富结构,凸显符号思想
用数对确定位置不能粗暴地将“行、列、排、座”进行数学化处理,而是要有逻辑性地逐步推进。点的位置在线性、平面、立体空间中的参照维度不一样,有序数对是二维参照法。能不能根据空间延伸的层次性来展开教学呢?
【教师4】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岳云鹏为大家说相声,只不过他藏身于幕后。(在黑板上画5个点)你们知道岳云鹏藏在哪里吗?
生1(疑惑):每個点都有可能,信息量不够。
师(板书数字“2”):现在呢?
生2:我觉得要么是顺数第二个点,要么是倒数第二个点,皆有可能。
师(标出方向“→”):现在呢?
生3:从左至右第二个点。
师(画出5行5列共25个点):岳云鹏此时又在何处?(板书(2,5),随后圈出所有可能的点)
师:还缺少什么信息?(画→,↑)这是什么含义?这样能帮你找到岳云鹏吗?
师:没错,就是从左至右第二列,从下往上第5行,可以用数对(2,5)表示。(2,5)在数学上叫数对,列在前,行在后,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一个整体。你们会写了吗?
【解读与评析】以上教学中也用到了猜位置的游戏,略有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维度升级的发展变化过程:①在一维线段,确定点位只需要距离和方向,此时只需要一个数字和一个约定的方向。②在二维平面,学生发现一个数字和一个方向不够用了,需要两个数字和两个方向才能确定。教师“还缺少什么重要信息”的问题,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启示学生继续探索新的方法。像这样建立在维度升级上的引入,把一个几何概念的来龙去脉全部展示得清清楚楚。有的教师可能会质疑这种方法难度过大,其实适当加入数轴后,借助数轴,对应关系更加明显。毕竟,点与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数形结合思想的生动体现。
很多教师都是将先学生置身于坐标图中,然后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方位中慢慢摸索,像走迷宫一样,教师再一步步引领学生找到合适的准确描述位置的方法,期间还要不断地强调和规定顺序,这很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而最后一种教法则可以完全避免上述麻烦。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再让学生自己根据现实需要去创造规则和补充条件,由一个无序的坐标排列入手慢慢丰富各种线索。先完善横坐标的各项要素,然后扩充到平面二维坐标,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补充一个数字的需求,再根据数对(2,5)画出所有可能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操作,让学生自动迁移第一次的经验和做法,根据现实需要规定纵坐标的方向。整个过程逻辑严密,丝丝入扣,学生排除一切干扰,顺其自然地边操作边归纳出二维坐标的位置确定法。
综上,数学规则的形成既有人为规定的成分,又有科学发展的必然性,不同的解读方式产生不同的目标设定和教案。“教什么”与“怎么教”是一体两面,不可偏废。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