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巧妙融入环境卫生学“课中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2022-04-17关素珍徐海明张亚娟李玲李丽萍李宏辉德小明

高教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关素珍 徐海明 张亚娟 李玲 李丽萍 李宏辉 德小明

摘  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在多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已尝试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环境卫生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文章拟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试图有效地挖掘国家各项环境政策、案例和历史事件等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中,进而初步建立课程思政融入环境卫生学“课中课”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最终为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公共卫生接班人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8-011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m, we ne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each course. In many basic courses of medical specialty and specialty,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ried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Environmental Hygiene is one of the required courses for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Guided by the core valu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ffectively explore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cases, historical events and othe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killfully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initially establish a multi-perspective teaching mod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strive to form a professional course. The education pattern of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ame direction lays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health successor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nvironmental Hygiene; the teaching reform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中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课程思政融入课题教学建设,要创新课题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灌输对于培养医疗技术精湛的医生固然重要,而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更需要医者仁心教育。

医学生教育培养方案中,多院校在大学一年级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生命教育等,而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四年时间全部为医学专业课程的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正是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时代发展,在多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医学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不忘教育初心的同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开展以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升了课程思政的质量效率,如此下去,才能把医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有灵魂、有温度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卓越医学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公共卫生专业人士在防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了更多关注和教育改革思考。环境卫生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環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可见,其专业性和实践性强,但如何在此专业类课程教育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何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国家各项环境政策、案例和历史事件并有效融入到课程中,如何能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最终为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公卫接班人奠定基础,目前,我们在设计思路及实施措施上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融入思路

全课程紧紧抓住课堂主战场,以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生态文明、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主线,渗透到整个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伦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深化“课堂思政要素教学改革”同向同行模式,通过课程设置优化、教材讲义修订、教学内容及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研究、教學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开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学业评价,形成体系化教学改革成果,最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实现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和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行为转变等。

教学中始终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国家环保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有关生态文明的论述,紧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人类健康。因此,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思想与人和环境的辩证统一联系起来,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树立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梦是每个预防医学人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的信念。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的初探

(一)将课程教育与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

将国家大政方针与环境卫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确定了生态文明、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三条主线,明确课程中必须涉及的基本教学内容。

在绪论章节,介绍党和政府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理论,如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概念、“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等,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有直观、深入的了解。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章节时,引入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说明“绿水青山”即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绿水青山”所创造的优美环境,也可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此加深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党和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的理解。

在学习全球环境健康问题时,融入《巴黎协定》案例,介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不遗余力地作出表率,先积极促成《巴黎协定》生效,之后主动挑起生态治理的大梁,为全球气候问题解决方面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举措和中国智慧,体现了一个大国肩负起人类命运的气魄和决心[2]。以此来了解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我国对全球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

(二)将课程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开篇强调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比常人多两观:预防观和环境观。在地方性氟中毒章节教学中,可引入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创制改水装置及措施的杰出贡献,包括宁夏盐池县改水治氟的典型案例。2017年,国家地病中心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分别授予6名同志地方病防治研究终生成就奖、13名同志地方病防治研究终生荣誉奖、45名同志地方病防治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这是我国首次给从事地方病防治研究的专家授予终生荣誉称号,以此激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疾控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献身科学精神。

(三)将课程教育与辩证思维教育相结合

在讲解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演变过程时,融入远古时代儒家的“天人合一”及“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观点;农业文明时代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国沦为一片沙荒的事件;现代工业时代的伦敦烟雾事件、全球面临的荒漠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和人与环境之间必须保持平衡。

在讲解次生环境时,可引出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运用的专业术语“人化自然”的概念[3],人化自然的关键思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关系,马克思的这一生态学思想很好地解释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最基本原因,也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引入美国“生物圈2号”失败为例,说明地球是人类唯一存在环境。进而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有深刻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应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锦衣豪车还是低碳环保?

(四)将课程思政与时事政策相结合

在学习环境污染与健康这一章节时,可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时事政策,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要努力建设一个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美好生活愿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再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体现从地球中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为寻求全球利益共识而提出的更高目标。课程教师紧随时代发展,不断补充完善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每年的各种环境保护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干旱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和世界人口日等进行宣传,加深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认识。

(五)将课程思政与知行合一结合

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和提问答疑等方式,通过PPT、视频等形式,深入阐释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在心中深植下一颗绿色的种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立融入课程思政的多视角教学理念

(一)整合教学团队,优化课程设置

在整个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将环境卫生学课程中实验课部分从整个课程体系中分离出来,引入案例分析和基础实验。教学思路是通过理论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基础实验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其中找准切入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由任课教师编写案例讲义及实验课教材,并对案例和实验部分进行针对性的考核。摒弃过去验证性实验,增加綜合性实验及结果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融入路径和方法

1. 结合教学素质目标,明确德育目标。明确德育目标是实施好课程思政的前提。授课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中的教学素质目标进行进一步挖掘,以明确德育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德育目标,进一步挖掘思政元素。

2. 根据授课内容及学情分析,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切入点和切入方式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课程内容往往环环相扣,“浑不吝”地插入思政内容,很有可能影响专业内容的授课效果。切入方式有案例导入式、多场景体验式及情景联想式等。此外,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的案例不同、每人理解的不同而不同,是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内容。

3. 优化教学设计,灵活把握思政内容的量。随着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全面推进,许多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都被压缩,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也不例外。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灵活把握课程思政内容的量是摆在所有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可以结合授课实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兜底”的方式。

4.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依托学校在线学习平台,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在案例筛选过程中,兼顾案例内容和德育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不同教师选取的案例不同,德育目标可以是相同的,这样可以起到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三)完善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1. 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考核评价,改变了学生过去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略了实践技能及实际应用能力锻炼的学习态度。

2. 通过考试时设置“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以及编写专门的调查问卷,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3. 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评价,线下考核撰通过写综合性的实验报告及评价报告与传统的笔试、口试及实践技能考试。线上主要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

四、融入课程思政的“课中课”实施具体方案

(一)合理利用学科天然优势,积极开展案例教学

环境与健康领域有大量的现实案例,我们应充分挖掘,围绕学习目的进行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预防医学五年导师一贯模式,不间断进行专业培养

我国的导师制最初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本科生招生的扩大,近几年也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一贯制是作者所在院校的一项改革创新,本科生入校后即与教师签订协议,教师在今后的五年中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直至完成毕业论文。本学科已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文献阅读、科研设计、资料整理、语言表达和行文撰写等方面得到锻炼[4]。这种学习形式区别于传统的灌输知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实验教学,使专业课程更地气

以往实验教学都是老师配好试剂、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学习积极性不高。本课程通过综合性实验,对宁夏地区大气、水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实验设计、试剂配制、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讨论均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感到理论知识高高在上。

利用本学科社会服务平台,配合老师开展环境有害因素检测、环境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发挥高校职能。

(四)多方合作,助推课程思政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因此我们一贯重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经常邀请各级疾控部门专家及往届毕业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开展PBL教学。如疫情期间,邀请赴湖北抗疫的校友开展讲座,学生纷纷表示了强烈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创新点

(一)育人理念创新

以思政教育元素为突破口,系统拓展专业素质,实现专业学科教育由单一专业知识学习向综合素质提高、全面能力发展的转变。强化教学育人理念,潜心思考,将德育教育和人文价值引领贯穿始终,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有效融入,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初步探索知识传授与人文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途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奠定基础。

(二)教学模式创新

以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根据本系承担的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在理论、实践课程中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设计、修订教材讲义和优化评价效果方式等方面,实现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和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行为转变等。

(三)实践教育创新

以“课中课”同向同行模式为指导,以环境卫生学课程大纲为基础,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评价“教书与育人”“智育与德育”的教学效果,开展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实践,近年来举办了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和环境卫生现场实践活动等校级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和立德树人的成效。

四、预期效果

通过具体教学策略的实施,本门课程形成了思政元素融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课中课”同向同行创新实践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确保了 “入脑、入心、入行”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解决了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到“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问题。

(一)思政元素融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课中课”同向同行创新实践模式

主要采取“三步走”的方法,通过教学研究确定教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通过集体备课挖掘在具体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以多种方式融入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

(二)实现了“课中课”的深度融合,确保教学效果

在理论、案例及实践三个方面找准切入点,以多场景体验式、情景联想式及案例导入式等方式切入课程思政元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环境卫生学课程第五章饮用水卫生为例,在讲到涉水传染病这一概念时,可以十分自然地联想到《枯木逢春》这部建国初期反映血吸虫防治的电影和毛泽东主席有感而发写的《送瘟神》,根据实际授课效果来看,一方面,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另一方面,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了本次课的德育目标。

(三)教师及学生的转变

通过成果的实施,教学组教师潜心思考,转变思维方式,强化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德育教育和人文价值引领贯穿始终,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将理论、案例及实践教学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对于学系教师而言,真正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完善。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碰撞、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的共鸣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促进自主学习、社会实践及探索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干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 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N].中国环境报,2019-01-28.

[2]郭慧.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9.

[3]亢佳欣.马克思主义生态觀视阈下美丽中国建设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4]陈琳,徐志鹏,季旻珺,等.《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4):431-433.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课程思政精品项目“环境卫生学-将绿色发展种子深植学生心中”(NXSZ20203081);宁夏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冠疫情下移动互联网教学对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其提升策略研究”(NYJY2024)

作者简介:关素珍(1983-),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卫生与健康。

信作者:德小明(1968-),男,满族,北京人,学士,副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环境卫生与健康。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