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研究生课程气候与气候系统的思政教育建设

2022-04-17管晓丹何永利陈翠

高教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管晓丹 何永利 陈翠

摘  要:思政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在过去几年里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开展,取得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本科教育,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开展相对较晚,涉及内容也相对有限。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更专业、更深入的学习阶段,其培养的学生也将在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工作,针对这一群体的思政教育是提升未来专业技术岗位人才思政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专业必修课气候与气候系统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出发,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以国际气候发展水平、我国气候发展方向和实际应用为切入点,围绕课程设置的不同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激发学生开展气候研究的动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课;气候与气候系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8-0160-04

Abstract: As the base of high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received widely attention in the past years, and makes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However, compared wit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st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d students is a little bit late. As the senior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more specific and in-depth. Aiming to this specific group,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Our study focuses on a typical educated course of Climate and Climate System. We start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limate change, and assimil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content, which will further stimulate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Meanwhile, we use the improved teaching methods to advance teaching reform and achiev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Keywords: post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s; Climate and Climate Syste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及课程思政在本科教学中广泛开展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思政课程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开展,更多的专业课程被纳入思政建设,涌现了一批专业性强、思政建设水平高的课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2]。为了贯彻这一要求,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确立特色思政教育目标,后转化成课堂教学的具体表达形式。不同专业的思政课程既有共性和共通点,也存在专业特色和专业局限。因此,打造特色思政课、建设专业思政课是思政教育发展的方向。

课程思政教学以提升人才思政水平为目标,将价值观塑造、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等融为一体,明确思政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帮助其建立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将调动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思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与实际获得感作为教学行动指南,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而创新、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作为地球科学学科中的大气科学专业,在近几十年得到了迅速发展。2021年,大气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3-4]。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等问题造成了全球尺度上的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这俨然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在2021年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5]。这就对气候研究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许,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的接班人,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更多的使命和責任,只有在国家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发展,达到成才的目标。

为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6],全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广泛的本科思政教育,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科建设,包括设立思政建设项目、建立思政案例库、设立思政学习小组等。这些举措在思政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展的工作较少。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提高,已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生教育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思政教育在其教育体制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低于本科教育,但是研究生思政教育在高校中却比本科思政教育发展的步子慢、范围小、重视程度低,尤其在理科类专业课程中,思政课程的内容比重更少。C6084D8E-4726-4A24-A912-68DF98A9884C

二、研究生课程的特点及在研究生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研究生课程的特点

从研究生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看,研究生课程具有专业性强、可操作性强、社会实践机会多等优势特点,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高质量的平台与机会;但也因研究生人数和比例日益增加[7],研究生课程教学还存在大班授课、师生对接较少、德育思想传授不到位等不足。

(二)研究生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提升思政水平的重要实现途径[8],是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当前课程思政工作在本科教育阶段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于研究生教育阶段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研究生的规模逐年扩大,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更为精英的群体,研究生相比于本科生在未来就业中有较大机会涉足国家重要行业、从事对社会影响巨大的事业。但目前研究生培养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部分同学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荣辱感较低;对自身所选专业以及未来即将从事的行业不自信、时常感到迷茫;还有的同学道德法律意识欠缺,出现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7]。

因此,针对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展的课程思政,除了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和逻辑思维训练,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信念感与学术规范理念[9],促进研究生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10-11]。

三、气候与气候系统课程的特点

气候与气候系统作为研究生培育计划的必修课程,具有基础性、工具性、适用性、专业性与思政能力建设等多种教育作用。气候与气候系统课程是以经典的气候理论和最前沿的气候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大气科学研究生课程。利用经典的气候理论和研究方法,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现代气候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掌握研究气候及气候系统的主要分析工具,深化对国际气候问题的认知,建立学生开展气候研究的基本思路,提高学生对目前传统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合理相关研究的认知。

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讲授和交叉研究的介绍。基于气候变化在近百年的快速发展,由于新的认知在学界内更新速度较快,在这种发展速度下,我们的课程设置了基础内容。同时,基于这些讲授的知识,解释目前该领域备受大家关注的科学问题,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分析思维。研究内容围绕辐射传输、能量平衡、反馈机制、内部振荡、强迫振荡、气候敏感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等,首先建立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的连续贯通,从本科基础课程中进入硕士研究生课程,把看似零散的来自不同本科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搭建健全的知识体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从该角度去具体分析目前备受大家关注的专业问题。此外,该门课程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增加了交叉学科最新知识的介绍。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思政元素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已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2]。思政内容涉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文明文化和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知识,因而教学内容改革要求教师时常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新,然后与所授课程技能知识融合,找准映射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气候与气候系统作为研究生培育计划的必修课程,是揭示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一)提升教师团队综合素质,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

进行教学课程的改革,首要前提是把握教师的关键作用,注重教师团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古语云“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传授的工作,更要注重此项工作的初衷和落脚点,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力量[13]。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实时关注气候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与前沿的气候问题,增强德育意识,并及时在教学设计中展现[14]。

1. 落实国家思政教育大方针,在教学大纲中增设课程思政内容。组织专业教师团队,修改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德育目标、在课程章节中增设思政教学专题与交叉学科研究板块。培养学生始终具备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荣辱感与集体观念,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15]。

2. 以课程章节为教学主体,在教案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案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计划[15]。在气候与气候系统课程的教案中,不论从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效果两方面,都要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前期教师团队收集课程涉及思政相关政策和资料,结合原有讲义修改教学方案,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式融入课程的全链条教育之中。例如,以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作为案例,引申全球气候变暖等气候问题与碳中和、碳达峰等政治经济讯息,以此提升学生全球大局观,关注气候变化大事,提升低碳生活意识。

(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0]。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先进思想的引领作用[16],创新课程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然课程与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思政水平的提升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1. 课堂是课程思政融入的最佳载体。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气候系统的特征与形成机制,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职业倾向。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气候系统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后期深入学习气候系统内部的机制与原理等高阶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論基础[17]。

2.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或团队优秀教师专心科研、攻坚克难的先进事迹介绍,将学科前沿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更能认识到气候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建立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18]。如中国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与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自归国后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观测站构成的气象观测网,并且每天坚持亲自观察和记录,从不间断,直至逝世的前一天[19]。竺可桢先生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阐明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学习动力。C6084D8E-4726-4A24-A912-68DF98A9884C

3. 结合翻转课堂等形式,丰富教学活动。课堂上提出一个包含思政话题的内容,如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利用讲授法首先进行引入,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分组讨论,将课堂翻转为学生的主场,科学提问、畅所欲言,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树立独立自信的人格,实现协同育人。

(三)完善教学服务体系,在课程考查形式中融入课程思政

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即课程思政不应局限于课堂之上。思政理念应贯穿到教学的每一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2]。

1. 在课后作业中融入课程思政,坚持贯彻全面加强原则。在讲授气候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时,结合世界观与科学发展观,引入某个具体的国家在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时的各项举措,课后让学生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做法表达自己的感想,并回答“如果让你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言,你会怎么做?”,批阅后挑选几名同学在课上进行分享并讨论,为其提供自我展示与公开表达的机会,激发他们内在主观能动性和潜力,更能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在课程结业考核的任务中融入课程思政,将气候相关理论知识与现下全球面临的气候问题进行对接。如将联合国气候大会最新报告和全球气候研讨会议中有关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等前沿内容以背景材料的形式,渗透到试题中的主观分析部分,引起学生对当前国际、国内气候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养成关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习惯[15]。

(四)贯彻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同向同行原则,以课程评价把控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围绕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而展开的综合分析和评定[20],其效果要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21],坚持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22]。在评价体系中以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真实收获作为主要设问点,以调查问卷、学生评教、团队教师互评为开展方式,选取科学合理的要素指标进行检验,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和制度,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检验促进作用,确保后续工作按照正确的发展方向改进[16]。

五、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表明,首先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大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开始关注具体的科学问题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科学问题是否属于国际前沿、国家战略问题,对自己拟开展工作的认知从技术层面、科学层面上升到国家需求层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这种饱满的热情与动力更近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74名学生的考核结果统计,研究兴趣更加广泛,有20%的学生关注了交叉学科(包含一部分人并不是其研究的领域,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表明学生敢于拓展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有60%的学生关注大气领域的分支学科;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表达方式更加多元,有10%的学生采用视频介绍,包括其中一部分还有轻音乐配乐,其中,5%的学生使用人工智能配音,另外5%的学生使用自己的原声配音,整体效果甚至可以和一些专业的科普视频媲美,表明学生对新工具的接受和使用,突破了传统的PPT方式。所有研究生同学考核答辩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整体表现出比往届更高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治学先治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和同学们共“初心”,才能时刻以饱满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实现新一代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楚纯洁,周金风.环境类课程“互联网+思政”教学设计与创新[J].高教学刊,2021(10):82-85.

[2]石建勋,付德波,李海英.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是“三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38-40.

[3]THE NOBEL PRIZE. Press release: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EB/OL].(2021-10-05)[2021-12-05].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1/press-release/.

[4]央視网新闻.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3位科学家获奖[EB/OL].(2021-10-05)[2021-12-05].http://m.news.cctv.com/2021/10/05/ARTIMN0R2okiYaLiIYv34rb1211005.s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4-22)[2021-12-05].http://www.gov.cn/xinwen/2021-04/22/content_5601535.htm.

[6]李蕊.“大思政”格局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图形图像制作》课程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4):111-115.

[7]高珊,黄河,高国举,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0-75.

[8]张红伟,何薇,吴永超.专业伦理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三重维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65-69.

[9]程开玮.课程思政背景下研究生思政课立德树人引领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8):58-59.

[10]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1]王新华,王娜.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52-54.

[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13]何云玲,邓福英.“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生长点的创新与实践——以资源环境监测与生态安全评价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21(8):107-110.

[14]王辉,姜晓,曲振平.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改革——以环境反应过程原位在线分析技术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

2021,7(29):136-139.

[15]高贵兵,彭建华,张红波.工作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20(12):14-16.

[16]陈斌,董莉,王怿萱,等.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卫星气象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6):84-89.

[17]黄建平.物理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8.

[18]闫忠林,问鸿滨.建构新时期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路径研究——以“提升学生综合国防素质”为导向[J].社科纵横,2018,33(10):114-117.

[19]成青.竺可桢的物候学研究与影响[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20]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

[21]王穗辉,潘国荣,张松林.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讨——以研究生“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课程为例[J].测绘地理信息:1-5.

[22]蒋智华.习近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践行方法和历史价值[J].高教论坛,2020(2):1-4.C6084D8E-4726-4A24-A912-68DF98A9884C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