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界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品牌整合设计工作室”为例
2022-04-16张勤
张 勤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审美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并随着时代的更替而不断追逐新风向。这种变化不仅成为培育跨界人才的肥沃土壤,还促使当代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及表现方式也发生重大改变——着重追求不同门类艺术、设计的融合与碰撞。安迪·沃霍尔的启蒙老师——安东尼奥,就曾预言未来艺术将会倡导跨界艺术(1)许海.跨界设计视域下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6,(9).。跨界,顾名思义“跨越边境”之意,延伸为“跨界合作”。它是指通过不同的产业、领域、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产业、领域、模式和新风格等。跨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思维定式的突破,体现了设计创新的态度。一直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规划都将推动创新设计产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强调各行业领域的设计创新发展,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设计专业领域开始贴近、融合,跨界设计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目标(2)周潮.跨界设计与跨界教学[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这代表一种广阔的设计视野和多元的表现方法。在不同专业相互交融中,一种崭新的视觉形态和特质脱颖而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关注这种社会行业的新态势、新方向。
一、导致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目标的成因
古人云“习学六艺方得要领”(3)王方,祁雅婕.数字时代艺术类院校“跨界”人才培养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3).,这就是一种“跨界”学习的原因。一方面,在新的跨界设计思想引导下,各行业、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企业更需要的是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多方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设计学科不断拓展新的行业领域,产生多学科交叉复合的高端产品。虽然社会分工的细化在促使专业名目不断增加,并逐步形成各自的专业界限,但这种专业界限的桎梏却使设计行业在内外的发展中形成单一固守的状态,阻碍自身创新创意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培养跨专业的人才成为近年来不少高校所倡导推行的教育培养目标。作为诸多高职院校设计学科中的传统专业——艺术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但这种扩张只是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而缺乏专业建设上的内涵深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过于狭窄,专业方向的划分过于细致。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多元、多维、多领域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能力水平单一,在未来的就业中,竞争能力不高。有的因为专业划分过细,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少,迫使许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不得不换行业,换工作。因此,那种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此外,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领域。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作相应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的跨界设计人才为培养目标,进行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改革。
二、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围绕跨界人才的目标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有三大素质要求:
(一)整体设计的洞察力
当代整体美学强调的是设计具有整体性,从而能产生和谐效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交融等思想同样对应于设计的跨界思维表达,要求设计者面对设计项目的外观、结构、功能、生产、市场环境等要素时具有清晰的认知,能将其诸多方面综合成一个整体而进行全盘思考,摆脱闭门造车的孤立设计。把握细节是设计者入门的基础,而整体设计观念是需要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4)宋江超.跨界设计思维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二)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设计师才能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融合古今文化、东西方文化,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易于被人们接受的艺术作品,实现审美文化的不断推陈出新。人文素养是人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它决定了设计者的思维表达模式和眼界宽度。跨界设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宽广的人文学科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些将会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资源。
(三)专业团队的合作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设计综合能力,还特别需要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首先围绕企业设计项目,将同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成员组织在一起形成设计团队,所有参与人员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开展设计活动;其次,在项目导入过程中,不同专业成员能够准确自我定位,站在不同专业角度与他人取长补短,融汇观念,技能协作,促进团队成员共同进步,将集体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当今高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跨界人才的产出目标,并在高校教师群体内达成培养跨界设计创新人才的共识;同时围绕该培养目标,研究当前设计产业的新形势,分析学生能力层次的构成,确立学生学习的达成目标,建立艺术设计专业适应跨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三、基于跨界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基于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的三大素质要求,在对传统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检讨的同时,增加和完善相应的改革举措,以此生成有效的跨界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本文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品牌整合设计工作室”的案例来探讨基于跨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品牌整合设计工作室”因社会需求成立于2018 年。品牌整合设计是对品牌推广媒介的视觉整合,围绕品牌全新塑造的核心理念,将其在平面、产品造型、空间、影视、动画、网络等媒体上的视觉片段进行统一,通过风格化的识别建立起品牌视觉的个性,从而有效传达品牌的视觉形象。正是因为该专业具有明确的跨专业需求,近年该工作室在跨界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模式上,无论是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设置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曾指出:“不要去做设计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知识涉猎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5)宋江超.跨界设计思维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事实证明,专业过窄容易限制设计者的视野,没有大局观,无法与时代同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应适时改变,以综合素质培养为重。培养学生视野开放的格局,能够有意识地将设计形式与其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消费者的感官体验相结合,把握丰富的层次表达,融合多元化的元素概念、目标诠释,以此获得全新的设计观念。
跨界设计的课程体系应以设计与市场的关系为基础,结合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对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品牌形象的整合设计问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涉及的专业有平面专业、室内专业、环艺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影视专业等。在品牌整合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集中体现跨学科性:一年级是专业基础课程,是不分专业方向的大平台课。通过各专业通用的课程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实际上,多年来国内高职教育始终强调设计职业能力的提高,这造成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和学时被大幅度压缩。如我院高年级专业课程课时不够就砍掉立体构成、装饰图案等。加上跟不上时代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这种简单处理方式致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影响了对专业高端知识和多元领域知识的深度吸取,削弱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表现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围绕专业技能和跨界设计思维培养进行设置,其中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构成基础、图形图案等课程不可动摇;教学过程中要破除传统教学禁锢,需要教师从设计的形式手法、表现风格、维度空间、多材料应用、多样工艺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尝试,促使学生在低年级学习阶段逐渐掌握跨界设计的基础能力和思维习惯,为高年级以主题导入的跨界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第一学期以平面类专业课程为主,如书籍应用设计、标志形态设计、广告创意设计、包装设计、品牌整合设计课程等。二年级第二学期进入空间类课程的学习,如AUTO CAD、三维软件基础、三维软件应用、空间整合设计等。特别要注意结合品牌设计项目整合理论课程和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在平面类项目的视觉整合设计和空间类项目的视觉整合设计等方面多加训练。虽然品牌整合设计的项目专业跨度大,但并不意味该专业就要全部学完,而是有所侧重,重要的是掌握视觉形象的策划和视觉整合的理念。不同专业的设计虽然形式不同,但在设计本质上有很多共通之处,都遵循共同的审美规律和评价标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宽口径培养,能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成为多视角下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以素质为本的专业教学模式是以专业为重而适度跨界,在拓宽视野中形成自己的专长。
(二)以主题为主的课题训练模式
课题训练教学是一种现代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最早追溯于包豪斯的“做中学”师徒教学。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最终将教学、实践、研究综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题为主的课题训练是现代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在新行业背景下的改进,是当代社会、企业对设计人才的新需求,是一种针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新型课题训练形式。主题为主的课题训练以项目问题为先导,任务为驱动,指导老师根据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要求将课题研究分为不同的问题模块,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前期的社会调研、资料收集、分析对策、设计定位与开发、实践和创作等阶段在做的过程中求知。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专业教学模式过于偏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即使进行项目导入的教学,也大多侧重专业内的技术灌输和技术呈现,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也缺乏对实物探索的创造精神。加之传统课程的狭窄式和封闭式教学,致使学生缺乏问题的发现、分析、归纳、延展、解决等能力,缺少多元的学习能力和整体设计的洞察力。面对跨界设计这一社会发展趋势,高职类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严重背离了新时代下的行业发展要求。
结合当代对跨界人才的需求,也结合品牌整合设计的专业特色,“品牌整合设计工作室”在以主题为主的课题训练中适时导入企业视觉形象整体设计项目,如安庆监狱、安徽省未成年管教所等监狱的文化品牌整体形象塑造工程。这些项目的设计涉及了不同专业领域,包含文化品牌标志设计、文化海报、监区室内改造、监区门头设计、浮雕、文化品牌雕塑、小型园林设计等。在项目导入过程中,工作室负责人在该领域已经具有丰富的设计实战经验和能力。作为项目教学的实际掌控者,首先进行项目教学的整体规划,划分不同进度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任务目标,以此适时进行问题设置并引导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同时在主题项目的课题训练中,“品牌整合设计工作室”首先吸收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参与项目教学(因为项目中有室内设计、环艺、数媒类等),通过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学,拓宽学生对设计的视野和视角,培养跨界设计和多元思维的应用能力,以及整体设计的洞察力。其次,吸收其他与项目相关的不同专业学生与本工作室学生搭配组成项目小组,组内成员运用各自不同专业的技能进行不同问题的解决,这有利于设计思维的磨合和碰撞并迸发创造的火花,形成新的设计理念,这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课题训练模式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需要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能力与拓展视域空间的可能性,并对导入的不同跨界项目进行严格审核,挑选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校企合作项目。
在项目结束的教学评价中,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地位。在项目设计开展过程中进行分阶段评价,在项目收尾阶段进行成果评价,形成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并根据每次项目的大小、时间长短等不同情况进行两种评价体系的比例划分。阶段性评价需要结合项目导入全过程,根据节点划分阶段并设立评分标准的分值,并在项目开展之前将资料分发给学生,详细讲解,以此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过程学习中,配合教师圆满完成任务。该举措打破了传统评价以作业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陋习。
(三)跨专业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
跨界的教学和实践必然需要“跨界”的教学团队。在“品牌整合设计工作室”的“跨界”课程教学改革中,因为涉及企业VI 系统设计,其“跨界”团队包含:1.来自学院内部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如室内设计、环艺、数媒等专业工作室教师;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从而促进优秀教学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在项目教学、设计开展中达到互利互助,深入推动课程和教学改革(6)吴昀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跨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2.以学校专业教育为本,推动与企业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引进业界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的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企业项目设计运营流程,充分利用外界的技术和经验,有力促进跨界教学效果的提高,加强在校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结合。通过跨界的教学实践,学生在还未毕业时就能提前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提升专业设计的社会竞争力。
跨界教学是团队联合教学,能兼顾多方资源优势。高职教育中的教学一线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一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教学,未曾在企业一线工作过,无法胜任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在跨界教学团队建设中,这些教师能与企业兼职教师、业内专家进行专业活动方面的沟通。这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学院“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另一方面,企业兼职人员也可向校内教师学习教学管理和教学技能等,将企业分散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比较系统地总结出来,避免企业兼职教师因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技能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
当然,在跨界人才培养过程中,创建一支相对稳定的能够进行教学与实践兼备、理论与业务共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校专业教学得以高质量开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权威型教育范式,正逐步被以学生为主导的新范式所替代。以互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吸收,将成为当代教育有效的教学手段。但这种教学范式相较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言,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等综合素质要求更高(7)张谦,陈勇军.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跨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初探——以艺术管理专业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5).。因此,首先要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激励教师投入到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中,并提升学历层次,参加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开展与一流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等。此外,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外部链接,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并明确规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培训时间,使外部实践环境成为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综合素质的有力手段,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品牌整合设计工作室”先后与合肥市传奇广告、合肥市山水装饰等企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其中包含设立教师实践基地,引导专长突出的青年教师在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全面投入到企业第一线的各类设计项目中,丰富跨专业实战的经验。
(四)多元化的跨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1.跨专业的工作室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立跨专业的工作室是一种站在顶层设计高度的对各专业工作室进行规划建设的举措。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跨专业的工作室能促进各学科各专业工作室教学资源共享,使之有效配置,能全面发挥各专业优势互补,使学生在具有交互的专业学习中展开合作并形成创新思维。同时,这种工作室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获得更多来自企业的技术支持和项目支持。当然,这种专业跨界合作难度较大,更多的是以点为基础的合作方式(8)柴丽芳,蒋雯.基于OBE理念的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设计,2019,(10).。如由“品牌整合设计工作室”牵头成立学生设计社,由不同专业工作室挑选出优秀学生组成,所有师生围绕从企业导入的真实项目,进行跨界项目设计实践。这种来自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首先进行分组,在项目负责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进行教学研讨、设计合作等。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跨界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跨越不同专业界线的视野培养,更是跨越企业与学校边界的职业能力培养。“跨界”教学带来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突破了学校关门办教育的传统模式,教学的空间向外延伸,课程的实施在校内和社会两大区域中进行切换。学院工作室和企业设计岗位通过深度合作,能为“跨界”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这种跨界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灵活制度保障,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自检和改进。“品牌整合设计工作室”的跨界教学平台建设举措有:首先,进行“跨界”课程教学,开展过程性的责任划分,企业负责客户需求、市场调研、技术材料、方案实施与后期管理等;学院工作室负责项目分析、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的制定、设计元素的开发和整合,以及设计方案的呈现等(9)姚日再,吕楚玉.基于工作室的跨界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1,(12).。从项目导入开始的整个过程,围绕不同阶段教学,企业和学院工作室适时开展不同教学;学生经历从项目导入、调研、分析、定位、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跨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为学生创新合作能力和实践沟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跨界”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坚持学校教学管理的主导作用。
结语
当今,跨界已俨然成为一种日常的文化现象,一种审美态度,一种思想观念。人们透过跨界设计活动,将不同的视觉符号进行横向交流,并加以“创新与超越”。这种跨界观念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思维定式、逻辑结构、表现形式。跨界设计为人们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开放格局,延伸了设计空间的维度,拓宽了设计思维的广度,丰富了大众消费感官体验(10)宋晓真.浅析“跨界”视域下联合设计教学[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在快速更新换代的21 世纪,跨界设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期望,跨界人才培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跨界设计理念的引入,需要从教学团队、教学资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以此不断促进学生形成创新精神,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