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青藏结合部泉盐历史文化的民间叙事及其传承保护
——基于青海囊谦多伦多盐场的调查

2022-10-21范杨文灿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多伦多河谷民间

范杨文灿

民间叙事(Folk Narrative)指不同族群借由口头流传的对一个或若干事件的叙述(1)杨丽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J].民俗研究,2004,(1).,其核心是“讲故事”。民间叙事的历史久远,往往遗存于生活在社会边缘和底层的“无文化”民众中,属于民间文化的精神文化。从学理上定义,民间叙事一般指“以程式化的叙述动作,情境化的叙述话语虚构或陈述带有心理全真意味的民间生活事件的过程”(2)柯玲.民间叙事界定[J].上海文化,2007,(2).。其实,民间叙述话语文类样式众多,包括以有韵语言为载体的歌谣、叙事诗等,以无韵语言为载体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以韵散结合语言为载体的史诗、曲艺和小戏。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记忆(3)屠含章.历史记忆、历史-记忆或历史与记忆?——记忆史研究中的概念使用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22,(1).“历史记忆”是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阿布瓦赫在《集体记忆》中提到的概念,用于指出历史的记忆性。后人将此概念的含义拓宽为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与表述。有学者认为,现代以前“历史与记忆”是一体的,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历史不再等同于记忆。功能。在田野调查中,本文采录的第一手资料有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传统文类。这些传说和故事带有若干叙事要素,兼有真实反映与自由想象,承载着青海南部牧区以泉盐为生计的牧民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是活态的民间叙事形态。

这些活态的民间叙事口头文本收集于多伦多河谷一带。这里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娘拉乡。这里的泉盐曾经盛极一时,是川青藏结合部食盐的重要来源之一,满足了川青藏结合部,即今之青海南部、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西北部交界一带的人畜日常所需。尽管文献记载阙如,但结合自然科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大致了解当地泉盐开采利用情况。基于有限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推断,在川青藏结合部以西羌为主体的族群或许较早掌握了周边泉盐资源。相传自格萨尔时期,多伦多泉盐便曾被开发和利用。最迟或可推至清代中期,多伦多盐点建场。目前,盐场仍在生产销售,维持运营,村民们践行着对泉盐历史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此同时,泉盐历史文化相关的民间叙事却鲜为人知,因此亟待搜集、整理和利用。笔者分别于2020 年8 月、2021 年4 月至5 月到多伦多村进行实地调研,文中所采用的田野资料是这两次调查所得(4)2020年8月5日至20日,以多伦多盐场为中心驻村调研,涉及多伦多村的3 个自然村和西藏莫巴村的7 个自然村。2021年4月22日至5月3日,先后赴日阿忠、达改和娘日洼盐场考察;随西藏类乌齐镇盐商前往孟达村、扎沙村、宗龙村售盐,其间途经吉亚、白扎盐场实地考察;分别随多伦多盐工到玉树上巴塘乡各村、江西沟各村售盐。文中凡未明确注明出处的材料,均来自上述田野调查。。

一、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生成的文化语境(5)彭利元.走出扶手椅,迈向田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论发展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9).“文化语境”概念,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35年在《珊瑚园艺及其巫术》一书中首次提出,关注的是文化差异性。马氏认为情景语境之外,是文化语境,词语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同语言上下文、情景语境,形成了“三元论”语境观。语言学家韩礼德指出,文化语境包括社会行为背后的文化历史。笔者借此概念,思考和分析泉盐历史文化的民间叙事生成的人文地理环境、传统生计模式、聚落分布等因素。

囊谦县地处青海省最南端,北与青海省玉树市为邻,南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毗连,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德格等县相通。囊谦县泉盐资源广布,据1944 年报道称,“囊谦县之产盐区,大小共有十三处,然其最著者只有五处”(6)倪锴.囊谦及其附近[Z]/ /张羽新,张双志.唐宋元明清藏事史料汇编(第91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59.。地质学研究数据显示,囊谦盆地拥有自然界中目前发现的浓度最高的盐泉,其中多伦多盐泉浓度为最高(7)韩凤清,陈彦交,韩继龙等.青海囊谦高浓度盐泉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J].地球学报,2016,(6).。

多伦多盐泉在多伦多河谷(图1)之间,这条河谷是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及其民间叙事生成的核心区。从《玉树近事记》《边藏风土记》《西康图经·民俗篇》等晚清民国文献中,可以找到载有多伦多泉盐的有关信息,其中将多伦多记以“多隆多”“荡仁多””打人垛”“垜零夺”等藏语音译之名。“多隆”或因附近寺院多隆寺而来,因寺得名。根据当地人和随行译员的解释,“多”取自地形,藏语意为聚集,即在楔形地的尖头出口,山谷交汇的水流出处。由此推测,“多隆多”为寺院名音译和表示地形特征的藏语读音。在由藏语音译载入文献时出现讹误,今名“多伦多”保留了地形特征含义。在地势上,这里易守难攻,便于当地游牧部落占有和守卫泉盐资源,进而逐渐在此形成聚落。随四季更替,人们半定居半游牧于多伦多河谷内外的高、中、低山牧场之间,逐渐形成了环盐而居的聚落形态。据史料记载,20 世纪20、30 年代,多伦多河谷即已形成以多伦多盐场为中心的自然村落,往后村落规模略有增减,也有迁居附近居住的情形,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村落空间布局。

图1 多伦多河谷示意图

在多伦多村的河谷区域,里外散布6 个自然村,行政区划上属于多伦多行政村。河谷内由上游到下游依次排布着东代、查哈(藏音译,意译为盐)和多伦多三个自然村。查哈村距离多伦多盐泉最近,与多伦多盐场仅一河之隔,这里属于澜沧江源区的子曲流域。“查曲”(藏音译,意译为盐河)为子曲支流,源自蒙达峡谷,经东代村上沿山麓的木拉溪,由西向东顺流而下,与多伦多盐场西侧查哈溪汇合后,潺潺而下注入子曲,流域长度约18 公里。查曲及其支流查哈溪流经的区域为多伦多河谷一带,查哈溪谷曾是驮盐队伍行经抵达多伦多盐场线路中的主要节点,这条河谷涵养着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记忆。

村落的形成是多伦多盐泉由自然盐向人工盐、商品盐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农牧区差异化的传统生计方式则是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生成的必要条件。多伦多河谷谷尾延伸至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诺区面达乡莫巴行政村地界。多伦多、莫巴两村将多伦多河谷分成两段,河谷西段为青海省,东段为西藏自治区。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河谷两段自然生态面貌迥然相异,产盐地区和食盐地区的人们与周边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分别拥有两种不同的生计方式。恰是这样的差异性,促成了川青藏结合部生计方式及其生活产品的互补,从而建立起了周边各部族之间最早以泉盐和青稞为主要交换物的经济联系,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延续这样的惯制。农区为食盐消费的地区,主要生产青稞。由于缺少食盐资源,西藏东北、四川西北一带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季节性地组织牦牛驮队到青海南部牧区驮盐。盐业生产区的主体为牧民,以牧业和盐业结合的方式维持生计。在多伦多河谷,盐业和牧业分别占全年总收入的70%和30%,仅有少量农业。随着食盐和青稞在各自产地和销售地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日益稳定牢固,逐渐形成了以青海南部为起点,以川西北、藏东北地区为终点的生活物资交易网络。可见,这种经济生活来源于川青藏结合部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传统生计方式,是多伦多河谷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二、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的解析

多伦多盐场的田野调查搜集和整理了当地流传的与泉盐历史文化相关的一系列传说和故事,其中一部分以前曾被记录,而今仍于口头存活,完成了文本化;另一部分一直以口头形式流传,没有被记录,未完成文本化。按内容划分,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神崇拜中的神话传说;二是格萨尔文化传统中的传说;三是驮盐古道上的传说故事。这些民间叙事话语大多与多伦多河谷的物质文化遗存共生,反映了自然崇拜、地方事件及社会变迁、日常生活等内容,扭结着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因素,再现了多伦多河谷泉盐资源及相关社会生活,具有历史性、故事性和民俗性的特点。

(一)自然神崇拜中的神话传说

自然神崇拜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加以崇拜,这种古老的信仰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初的自然神是具体的自然现象,后来自然神被拟人化,山神由自然的山的形象发展为人格化的神灵,使自然神具有了人的属性,从而有了男女性别之分、性格禀性之别。自然崇拜中的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的民间传说叙事与人们的生计紧密相关,存在于当地山神崇拜信仰系统中。目前搜集到的为残存于口述传统中的只言片语,其中蕴含着当地人与生态自然的互动关系,折射出世代盐户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在多伦多河谷,人们传承着“靠山吃山”的生计传统,视生之养之的山峦为神灵。从事泉盐生产劳动的盐户对日常生产生活的地理空间,产生了一套超自然的理解和认知。多伦多盐场四周山峦环绕,整条河谷从北向南共有六座神山,分别是“查弥”“查吉”“卓列”“扎琼”“达萨”和“波哇永措”。这些山峦被当地人奉为世代敬仰的神山,赋予人格禀性,加以性别区分,成为村落和盐泉的保护神,护佑着多伦多河谷的众人平安、盐泉不断和牛羊繁殖。可见,神山对当地人的意义非凡。一旦冒犯神山,就是对山神的不敬,山神会施以责罚,将人们置于灾难之中。多伦多盐泉的泉眼在盐场东北侧“查吉”神山的山麓。传说,这里有一位名叫“查麦·雍中·尕莫”的女神,护佑着盐泉淙淙,涌出不尽。由于当地长年维持着传统的晒盐技艺,盐户利用盐泉附近空地修造盐畦,集体作业完成盐粒收取。这种集体劳动方式是当地部落制时期的遗留物。在人们思想观念里存在原始思维中交感巫术意识的痕迹,希望借助女性孕育的自然之力作用于盐泉之上,赐予人们源源不断的生存来源。

生存的另一面是对生命的关注。在多伦多河谷民间流传着食用泉盐防病治病的传说。传说年代较晚近,至迟在以机器生产的川盐供应多伦多河谷东段莫巴村以后,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了人们对食盐的日常经验和认识感受。矿物藏药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自然生存与社会实践中,用无数经历和观察积累的民间医疗经验总结而成。1736 年刊印成书的《晶珠本草》,列有大青盐、光明盐等约40 种59 味盐碱类药物。泉盐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功效,在多伦多泉盐的消费群体中,表现为身体消化系统对泉盐的接受和适应,在文化心理上对“查麦·雍中·尕莫”女神信仰的认同。

(二)格萨尔文化传统中的传说故事

川青藏结合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格萨尔文化传统流布辐射于此,并在其后的历史发展阶段产生了深远不一的影响。在多伦多河谷一带的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话语中,同样也流传有一系列以格萨尔文化传统为基调的传说故事,叙述着格萨尔与地方社会的关联,如多伦多泉盐的来历、部落间的征战等内容,并往往与当地相关泉盐的物质文化遗存相互依存。这些传说故事的叙事内容和结构较完整,存在文本化痕迹的同时,也保留了人们对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的一套叙述和阐释,是河谷民众共同建构的集体记忆。

当地人习惯于将多伦多盐泉的来龙去脉同格萨尔王传说联系在一起。相传,该泉眼是由岭部落首领森隆(格萨尔之父)拔箭射击喷涌而来。在人类产生之前,囊谦盐泉已经形成。近年对囊谦盐泉演化过程的自然科学研究显示,囊谦盆地出露的“古近系贡觉组为含盐地层……其间有石膏沉积并含盐”(8)韩凤清,陈彦交,韩继龙等.青海囊谦高浓度盐泉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J].地球学报,2016,(6).,盐层形成于较封闭的盐湖,受地壳运动影响和地下水溶滤作用,转化为侏罗系盐卤水,在压力作用下涌出地缝。盐泉大多出露在岩盐分布区,厚度约3400米(9)杜后发.囊谦古近纪盆地贡觉组膏盐岩及其硫同位素特征[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从1932 年《玉树近事记》载有的一帧多伦多盐场照片看,当时泉盐自流成扇形,随文记载泉盐“色白味甘,惜用土法採取,仅供土人之用而已”(10)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附设边事月刊社.玉树近事记[Z].南京:京华印书馆,民国年份不详:157.。时年,“苏莽居民间有举办食盐”(11)玉树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Z]/ /王昱.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21:282.。清末民国时,这里是一片荒坝,为苏莽百户辖地,“广约一里,未筑庐舍。附近有居夷,筑室二十余座”(12)查骞.边藏风土记(卷一)·边南北盐产[Z].中国藏学史料丛刊(第一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十八.。环居盐泉的盐户至少有20 余户,由百长组织采掘劳动。百长是隶属于玉树二十五族之一的苏莽百户。据多伦多村民指认描述,在查哈村和东代村之间,有一处平阔草甸,那里曾有若干房屋,相传是百长的住所(13)据查哈村民美求(1970年生,现任多伦多盐场经理)、洛巴(1967 年生,时任查哈村长)现场指认,并讲述他们的记忆和见闻,他们听说这里曾有不少于八九十间房屋。对上述两位报道人所言内容,分别求证于乃美卓玛(1934 年生,美求姨妈)、阿曾(1939年生,女盐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外籍迁入)、多杰(1942年生,国营盐场时期任村干部)、吉藏(1949年生,美求母亲),对房屋数量另有说法存疑。。在查哈村的玛尼石堆中,有一块刻有佛教六字箴言的石碑,相传自清代流传下来,这佐证了聚落存在的年代。

多伦多河谷上游流传的两则传说——林巴曲嘉灵塔传说、玛永郭萨(格萨尔之母)碉房传说,也反映出以泉盐为中心聚落形成的史影。相传,岭部落首领森隆派遣大将林巴曲嘉前往征讨郭部落,激战中大将的护身符被一种不祥之物——当地女子的织布机所破而战死沙场。森隆得知消息后,愤怒不已,于是亲率众兵再次征讨,不料郭部落早已闻讯迁离。森隆率兵抵达郭部落居住地后,偶遇尚未出逃的郭部落女子玛永郭萨,娶之为妻。古代部落间的征战往往基于对土地、矿产和人口等资源的争夺和占有。人们通过理解、阐释和想象,赋予部落战争这样的历史事件以历史想象,通过传说故事的记忆方式实现历时性的传布,并将这样的民间叙事同村落中遗存的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相联系。可以看出,这则传说结尾隐晦地叙述了玛永郭萨作为战败部落人口被战胜部落占有的事实。同时,也暗示了多伦多河谷一带历史上的聚落迁徙现象,以及泉盐资源权属变更的历史信息。

两则传说分别同东代、多伦多两个村构建起历史联系。林巴曲嘉灵塔传说被寄托在位于东代村下游两三公里的一处物质文化遗迹上,当地人称“然果次”。多伦多河谷一带被视为玛永郭萨的故乡。传说在多伦多村开阔的高坝上,一处建筑面积约1369平方米(14)数据于2020年8月田野调查时拉皮尺实测,按三步两米步测计算所得。测算数据显示,墙基宽1.6 米,墙底锥形1.4 米,整墙估高6米,现存约4.5米。墙郭高1.6米。碉楼四角有菱形哨台,墙角外伸1.6 米,菱形嵌入墙内2.3 米。从建筑墙郭一端菱角处至另一端步测为55步,墙郭长约37米。的碉房建筑是她的住所,碉房民居可用于防御侵扰。据实地观察,此处位于青海和西藏边界的交通要道,地势较高,战略位置重要,与多伦多河谷上游险要地形成掎角之势。1932 年以前,青海、西藏在此区域划界而治。青藏战争期间,青海马步芳家族地方势力在此设卡,多时可驻一连兵力(15)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附设边事月刊社.玉树近事记[Z].南京:京华印书馆,民国年份不详:157.。在碉房的一侧墙壁外,依稀可见嵌入外墙内的几处拴马桩,或为马氏骑兵所用。马氏家族地方势力统治青海期间,曾在此设哨所营房,派驻“查长”,安设兵力,兼理泉盐经营。由于年代较近,能和民国文献记载、村民口述相互印证,因此更加接近真实情况。由此判断,这一带聚落较早于查哈村的形成时间。

以上传说是人们在格萨尔集体记忆框架下,对多伦多一带聚落迁徙历史记忆的叙述和阐释。从中可见过去的持续与变迁、连续与更新的复合体,勾连起了多伦多河谷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也反映出集体记忆积累和持续的一面。

(三)驮盐古道上的传说故事

驮盐古道途经多伦多盐场西侧两座神山之间的“查哈”溪涧中的一段,为驮队抵达多伦多盐场的一条主线,其上承载着三则叙述不同时期的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的传说故事,是对驮盐古道上风物的解释性说明。

泪泉传说。从内容上看,泪泉传说隶属于格萨尔文化传统民间叙事,与上述相关传说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郭、岭两部落历史事件情节。其传承空间和物质载体在山涧深处,一处为飞瀑处。传说这处倾泻而下的水柱是玛永郭萨的泪水,故名“泪泉”,又因泉水恒温、四季流动,也称“不冻泉”。沿“泪泉”而上约50 米处,有三块巨石叠压阻挡住前路。这里最宽处约4 米,最窄处不足2 米。人立于此仰头而望可见峰顶,直线距离约500 米,峰顶向上属于西藏自治区地界的面达乡江西林场。相传,郭部落派遣的刺客成功刺杀林巴曲嘉后,连夜沿路潜逃到此,以三块巨石叠落封堵追兵来路,从而成功逃离多伦多河谷。

牦牛驮队和驮盐古道的传说。沿查哈溪往上有一岔口,左路到溪涧,右路向上是“波宏”山,山脚下有藏式古桥“波宏萨”桥墩遗存。经过这座桥可以抵达江西林场,多伦多泉盐经过这里再分别驮运到西藏东北各县的乡村。20 世纪90 年代末至21 世纪初,在公路修通以前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驮道在历史上承担着连接川青藏结合部泉盐和青稞民间交易交通的功能,是驮队来往多伦多盐场,连接昌都地区、德格一带的主要节点。据查哈村民回忆和描述,运输多伦多泉盐的驮队多时有成百上千头牦牛。在流通过程中,由藏商来往于川青藏结合部广大农牧区之间,从事盐粮以及其他生活物资交易,将泉盐移动到多伦多村以外的地方。自公路通车以后,大规模驮队被取代而消弭不再,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变为历史陈迹,驮盐人年岁已高相继离世,其中相关历史文化随之而去,或有传说和掌故亟待搜集。

白玛拉宗的传说故事。在溪谷之外,有前后两处修行场所,一处为在崖壁上的岩穴,一处是隐蔽在三座竖状巨石后侧的木栈岩穴。据报道人称,前者是200 多年前被宁玛派堪布,人称“白玛拉宗”发现利用。据田野调查实测,这一修行场所在海拔约4000 米、倾斜约70 度的山坡上。洞口呈方圆形,宽1.3 米、高1.5 米,距地面2 米。洞内高2.2 米、深3米,面积有6 平方米,能容纳6 人盘腿而坐、2 人躺卧。洞壁上嵌有佛像若干,其中一尊为宁玛派活佛。史载公元838—842 年间的朗达玛掀起的灭佛运动,或为以上传说故事的历史依据。灭佛运动以后,一部分宁玛派教徒被驱逐至川青藏结合部,利用和改造所在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的岩洞修行。20 世纪50年代以前,村中年迈的盐工尤其在节日时常来此焚香修行。另一处据推测或为苯教修行场所。全洞为直角弯道形状,总面积近20 平方米(16)从门到修行小窝洞宽为3.6米,从窗户到内壁3.6米。弯道高2.8米、深2.5米。,洞穴内凿有小型修行洞(17)洞口宽0.7厘米、高1.4米,内宽7.4米。设有木门窗,窗宽1.6米、高0.6米。其内小型修行洞宽0.7米、高1.15米、深0.95米。。苯教和藏传佛教信仰下的传说故事及民间宗教活动场所遗迹,暗示了多伦多河谷内民间信仰兼容发展的历史线索和过程。

储粮洞的传说故事。在“查哈”溪上段有一个平均直径45 厘米、深3 米地下洞穴,洞口隐蔽,可用石板或石头遮盖。相传,在战乱兵荒等非常时期,人们曾利用这个自然形成的空间,储藏口粮以安度时日。储粮洞的传说故事来自报道人口述传承,将不同时期动荡的社会生活情景化约为河谷盐户的集体际遇和历史记忆,由此得以延续。

三、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的传承与保护

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的民间叙事是川青藏结合部泉盐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来自牧民盐户群体社会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反映了河谷高、中、低山随季节分层的牧业放养方式,以及原生态的产盐技艺和驮队运输贸易的生产方式;传承着当地沿袭藏族传统习俗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整个河谷的一种活态形貌的文化模式,再现了当地人的信仰结构,即对世界和人生的一套超自然解释——赋予周围山峦各种禀赋,兼容苯教的自然神信仰与藏传佛教的多神信仰。这些民间叙事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都植根于川青藏结合部泉盐的历史文化之上,具有民俗性、故事性和历史性的特征。因此,多伦多河谷的每一段都有突出开发的旅游价值,可以作为景点进一步保护和利用。

经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对传统村落承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进行了一些保护,但保护措施不充分,保护力度不够大。自2013 年,多伦多行政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多伦多盐场被纳入青海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立起了一块文物保护标志碑,当地文化部门邀请组织各级各类媒体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报道;当地水利部门针对雨季水灾频发冲毁村道的情况,在多伦多盐场河段围筑起了长约1500 米的防护堤;盐场持续生产至今,践行着对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同时,在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不足和缺漏。一是物质文化遗存长期暴露于室外环境的情况较为普遍。多伦多盐场传统手工制盐场所规模减退,晒盐作业面积缩小,主要表现为盐畦数量减少,部分区域盐畦趋于闲置,甚至遭致废弃;玛永郭萨传说中的碉房建筑遗存仅存的夯土庄廓及围墙,因风化腐蚀,墙基损失至少1 米;林巴曲嘉传灵塔因缺少维护,裸露在外几近损毁;查哈溪谷沿途的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二是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的传承主体呈断层流失的趋向。查哈村的人口及其流动、通婚半径等数据显示,传承主体年龄集中在40 岁以上年龄层(18)查哈村共36户、183人。田野调查共统计28户、108人,另8户迁入玉树藏族自治州。人口年龄分布4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大,11—15岁次之,6—10岁再次,16—20岁又次,80岁以上6人。,存在横向流传(19)通婚造成的人口迁移,不排除多伦多历史文化民间叙事的横向传承。当地以村内婚嫁为主,近年嫁出15人,娶入8人。娶入人口从多到少分别来自囊谦县、玉树州、娘拉乡和外省区。通婚半径越省界约10公里范围。或代际传承的可能(20)民间叙事可通过父母和其他长辈传承于子女后代,根据统计不同家庭类型户数、家庭规模推断,存在多伦多历史文化叙事的代际传承。联合家庭3户、主干家庭7户、核心家庭12户、单人户5 户。家庭规模以一口之家、四口之家最多,共5 家;其次为三口、六口之家,共4家;再次为两口之家3家。其余依次为七口之家2家,五口、九口、十一口之家各1家。;而查哈村十年来人口迁出数变化较大(21)近十年来,查哈村民小组迁出约40户,多因子女就学、出外务工和经商,迁至玉树藏族自治州。。可见,作为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的重要传承主体的盐户群体存在人口的流失现象。以上思考了“保护什么”“为何保护”的问题。除此以外,“如何保护”的问题也亟待探讨。大体上看,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的民间叙事存在综合性保护。多伦多河谷历史文化资源既包括物质形态,也蕴含非物质形态,两者同构互释,共同呈现于多伦多河谷这一整体性的文化空间中。因此,保护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不能不充分考虑它的完整性,既保护如多伦多盐场这样的“硬件”,也保护如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传统手工制盐技艺这样的“软件”。

进一步而言,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的口头叙事蕴含着民间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创造和文化意识,这是多伦多盐场文物和多伦多传统古村落保护传承的血脉。如果说,多伦多河谷泉盐的历史文化追溯的年代越早,民间叙事因素就越丰满,那么,至少可以划出以下五层需要保护:多伦多河谷泉盐早期利用阶段、格萨尔传说阶段、部落世守阶段(1732 年至1933 年)(22)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实行千百户制,分治藏东康区各部族,准玉树二十五族自理其业。二十五族之一的苏尔莽族,世守多伦多泉盐。由此,至迟始于雍正十年(1732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青藏战争结束的近两百年,为部落世守阶段。、地方政权把持阶段(1933 年至1949 年)、人民政府接管阶段(1949 年以后)。因此,孤立地做不好囊谦泉盐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要把川青藏结合部的泉盐历史文化放置在一个有机体上,这个有机体就是泉盐历史文化民间叙事生成的物质空间——多伦多河谷;要进行双重保护,即对整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以多伦多行政村为代表的泉盐历史文化的保护。关键还在于,保护工作要重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要素的联系,将植根当地的传说和故事等民间叙事纳入保护工作视野,将多伦多泉盐相关的事物拟作一个由内而外的辐射形状,通盘考虑相关的各个因素,既包括泉盐产品的开发推广,更充分重视围绕泉盐的精神文化产品价值的保护利用。

余论

青海南部泉盐资源丰富,在民间长年维持生产性保护中,累积了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传承于当地盐户群体的生产过程、生活空间和集体记忆中,是活态的文化遗产。随着旅游生计模式的出现,各种资源将进一步盘活。活态的文化将更加生机勃勃,消逝的文化或已死文化的要素也将枯木逢春,共同促进川青藏结合部历史文化旅游的新发展。

尤其是近两三年来,外部交通的飞速发展为多伦多泉盐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机遇。2020 年11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目前在建的川藏铁路东起成都,经雅安、康定、理塘到西藏昌都、波密、林芝,终点到拉萨,是一条连接四川与西藏的快速铁路,也是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现已修通成都到雅安以及拉萨到林芝路段,正在修建的雅林铁路预计2030 年建成通车(23)习近平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N].人民日报,2020-11 -09.。昌都市卡若区距多伦多村仅数十公里,多伦多村到囊谦县香达镇约273 公里。昌都火车站的选址建设势必为多伦多河谷注入不竭动力。届时,利用川藏铁路、214 国道等外部交通发展红利,川青藏结合部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活力将进一步被激发。

致谢:作者完成本文得益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何国强教授提供的田野调查机会和启发,囊谦县文旅部门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多伦多行政村查哈村干部群众的配合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多伦多河谷民间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A new species of the endemic Himalayan genus Liurana(Anura,Ceratobatrachidae)from southeastern Tibet,China,with comments on the distribution,reproductive biology,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多伦多“波浪形”综合体
河谷里的精灵
再芬黄梅访演多伦多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