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50 年代
——以以来东门川口西寨的羌民族族志地考区察为的例生计转型研究

2022-10-21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汶川县生计樱桃

王 苑

一、研究背景

羌族生活在川西岷江上游、涪江上游,传统的羌族“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在河谷、坡地、高山间聚集成十余户至近百户不等的聚落。较长时期以来,羌族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兼营运输、打井筑堰等副业(1)李锡书.汶志纪略[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120.。他们所种植的粮食作物、蔬菜,所圈养或放养的猪、牛、羊等牲畜,基本能满足日常所需。

伴随社会的演进,特别是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相对闭塞的羌族地区进入了迅速变迁的时段。譬如,引进适合当地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作物、果蔬品种,在满足自身温饱的情况下,逐步对外销售。在此过程中,高产量、高附加值的新品种不断引入。这样的变化渐渐提高了民众的经济收入,也带来社会文化层面的转变。2008 年“5·12”汶川地震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当地着力发展旅游业,民俗观光、家庭旅馆出现在不少羌寨。数十年来,在生计方式的持续转型过程中,羌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历经嬗变,本文所关注的汶川县东门口寨就颇具代表性。

二、东门口寨生计转型的轨迹

(一)20 世纪50—80 年代:温饱取向的种植业与养殖业

1.民主改革前后的种植业

20 世纪50 年代前夕,东门口寨的村民有80 多人,主要依靠土地为生,当时种植的庄稼主要有玉米、洋芋、小麦。50 年代初期,因东门口寨的土地非常有限,只有近百亩可耕地,所以,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当地称为“帮人”,一般到灌县(今都江堰市)、理县、茂县等周边地区。寨子里的村民只求基本温饱,并没有意识亦无条件种植经济作物。

民主改革之前,东门口寨有“大姓”与“小姓”的说法。据当年的土地改革工作组记录,地主人口虽少但是占到土地总量的六分之一,其次是富农,而中农与贫农拥有土地的面积少且贫瘠。1955 年,东门口寨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分田分地。比如焦洪畴一家(2)焦洪畴(1938—),男,羌族,出生于汶川县东门口寨。据焦先生自述,他于1980 年任联合村东门口生产组组长;1983 年任联合村东门口生产组副组长;1987年任联合村村长,连任三届后退休。,原属小姓阶层,当年分得了寨里大姓唐家的土地和财产。1955 年后的几年里,寨子里成立了农业初级合作社。1958 年的《理县龙溪乡委员会的会议报告》提到,联合村东门口的“大春已结束,女社员去扯麦子草、除洋芋草和打药,每生产组抽了一人管理田间工作。整个联合大队河坝玉米达800 多斤,牲畜的成活率达96%”(3)汶川县档案馆.关于一九五八年农作物面积统计和农业生产进程材料[A].1958,全宗号64,目录号1,卷号31.。

1960 年左右,东门口寨加入“大集体”,在“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下,到处盛行浮夸风。焦洪畴对此段历史记忆犹新:

60 年代初期,寨子里成立了高级社,那会儿是大集体、伙食团形式。当时流行这样一种错误的说法:玉米的尖尖插入土后就会冒出玉米。玉米还没有成熟就要喊拔,称重时,重量虽然是显示增加了,但把玉米扒开,里面的玉米籽全是稀的,根本要不得。然后先交了公粮后,村民就没有啥子口粮了。

中共龙溪乡总支党部1964 年的工作报告讲到,东门口生产大队有40 户,共计160 人,耕地152.2亩,其中粮食耕地134.2 亩,经济作物耕地6 亩,自留地12 亩。当年东门口粮食每亩平均产量为295斤,东门口夏季的农作物收购3900 斤,其中玉米就占1000 斤(4)汶川县档案馆.中共龙溪乡关于当前生前工作几点意见的通知[A].1964,全宗号64,目录号1,卷号139.。就当年的数据而言,东门口寨人均土地不足1 亩、户均不足4 亩,人地紧张的关系非常明显。

1966 年以后的十余年间,东门口寨的种植业几乎处在停滞状态。这一时期,东门寨民众能基本填饱肚子,实属不易。

2.逐步兴起的玉砂开采

长久以来,包括东门口寨在内羌区各村寨,农闲时节家里如有富余劳动力,多数家庭都会外出找副业。东门口寨所在的龙溪地区储藏了大量的玉砂矿,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当地人无需出远门就可获得副业的门路。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当地民众已经在零星地开采玉砂。50—60 年代,东门口寨及其周边区域主要副业就是开采玉砂,年产量达到1000余吨(5)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400.。焦洪畴是开采玉砂的亲历者,据他回忆:

50 年代开始东门口寨就有捞玉砂的,起初的手段简易,就是用簸箕捞玉砂,那样捞出来费时费力质量也欠佳。稍晚成立了玉砂厂,它属于乡管的集体企业,收入也归政府,乡属的每个村凑劳动力集体捞玉砂,年底结算就进入村上的账目。捞玉砂对集体利益很有用,对个人就是年底分红,按各村投入的比例来分红。

1958 年龙溪乡乡委会记录:“大春已结束,男女共捞了17 天的玉砂,每生产组抽一人管理田间工作。”(6)汶川县档案馆.龙溪乡全村开会记录[A].1958,全宗号9,目录号1,卷号119.可见政府很重视捞玉砂带来的经济效益,农闲时主干人员都去捞玉砂,只留少量劳动力在田间工作。即便是在“文革”期间,东门口寨及其周边村寨的民众始终坚持开采玉砂。比如,1974 年的汶川县驻联合大队干部,不无埋怨地说:“书记、队长都去筛玉砂,作业组只能自己管,我们去找不到人。两河口的河堤未修,二季玉米的草还未除,三座磨的苹果,娃娃些偷吃都无人管。”(7)汶川县档案馆.汶川县农牧局关于龙溪、克枯畜牧业工作总结[A].1975,全宗号29,目录号1,卷号159.

(二)改革开放至2008 年:市场取向的生计模式

1.从粮食种植到商品蔬菜

1981 年,汶川县组织包括焦洪畴在内的乡村干部去四川温江、崇州、新津等地参观改革开放成果。当时东门口寨没有经验,领导干部不敢放手搞经济。通过这次参观学习,焦洪畴等干部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改变,回来后就广泛宣传:大家的土地分到户,自家是自家的,发了财也是你自己的,政府不会分你一分一毫。生存取向的生计方式就此向商品取向的生计方式转变。

东门口寨周礼琼女士(8)周礼琼(1941—),女,羌族,出生于四川理县桃坪乡孔地坪,于1964年迁入东门口寨生活。回忆,1980 年以前,村民普遍吃荞麦秆子、豆母子,用粉碎机打出来吃,“大跃进”的时候吃公共食堂,一半玉米面,一半荞麦花子,混上花椒粉,蒸起吃,生活异常艰苦。正因如此,符合民意的包产到户政策非常顺利地在东门口寨贯彻落实了。

1984 年汶川县从四川省农科院引进无毒种薯“疫不加”,在东门口寨63 户进行示范种植。汶川县的洋芋不单是全县三大作物之一,而且作为提供川西平原的种薯基地,每年向外调出种薯数百万斤,提供无退化的优良种薯(9)汶川县档案馆.汶川县农牧局1984年工作总结[A].1984,全宗号29,目录号1,卷号336.。

1989 年的龙溪乡工作总结提及,在全乡推广玉米良种,有中单2 号、阿单6 号。同时,改革了耕作制度,以联合村为例,通过改革,增加复种投放的途径,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大力发展高半山地膜玉米是龙溪乡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之一,也是顺利完成“丰收计划”的有效措施。地膜在增湿、保墒、保肥、耐寒、提高成熟,改变作物品种布局,提高产量等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10)汶川县档案馆.汶川县农牧局威州、雁门等乡镇一九八九年农技工作总结[A].1989,全宗号85,目录号1,卷号14.。

稍晚于洋芋、玉米品种改良工作的是商品蔬菜种植,这大大加快东门口寨商品经济的步伐。在此之前,东门口寨的民众多在自留地里少量种植蔬菜瓜果,自家食用,少有拿到市场出售的情况。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地方政府认识到,川西北山区与成都毗邻,可以利用植物生长期差异,发展“秋淡”蔬菜,市场前景看好。1984—1988 年期间,汶川县引进蔬菜新品种70 余个,示范推广20 余个,东门口寨是其中的试验地点之一。经过筛选,京丰一号莲白、山东系列大白菜、茄门甜椒等蔬菜推广开来(11)汶川县档案馆.龙溪乡农技站1989年工作总结[A].1989,全宗号29,目录号1,卷号53.。在当地政府与成都方面的联系下,1990 年汶川县成为成都市秋淡蔬菜的基地。汶川县与成都市签订的秋淡蔬菜合同从1990 年的60 万公斤攀升到1997 年的600 万公斤(12)孙开林.藏乡羌寨的“绿色扶贫工程”——汶川县商品蔬菜的发展[C].汶川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998:1 -9.。仅以1992 年为例,龙溪乡就承担了60 万公斤大白菜的生产任务(13)汶川县档案馆.龙溪乡农技站1992年工作总结[A].1992,全宗号29,目录号1,卷号59.。东门口寨投入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力来种植、销售大白菜,从中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入。

2.培育经济林木

改革开放以来到2000 年,东门口寨的土地基本上被秋淡蔬菜和粮食作物占据,田边地角栽种苹果、核桃、花椒之类的经济林木,并未发挥太大的经济价值。到2000 年左右,种植的蔬菜开始为病虫害所困扰,加之蔬菜价格与劳动力投入相抵之后,利润空间非常狭窄。东门口寨及周边村寨再次寻找新的有利可图的生计来源。在政府的引导下,原产法国南部的樱桃品种(当地称甜樱桃)进入了川西北山区。

2003 年,东门口寨开始种植甜樱桃。焦洪畴介绍说,自从甜樱桃、红脆李、青脆李种植以来,就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刚开始种植甜樱桃时树苗是由政府发放,同时也限制种植的间距为2.5—3 米,但实际过密,属于大棚种植。后来慢慢调整,目前至少是6 米间距。随着来自甜樱桃、红脆李、青脆李的收入不断攀升,当地人不再种植秋淡蔬菜。

3.玉砂开采的高峰期

东门口寨的副业中,开采玉砂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下表所示,从1979年到1982 年每年玉砂产量都是保持在700 吨以上。

表1 1979—1982 年龙溪乡玉砂年报表(14)汶川县档案馆.龙溪乡玉砂厂财务管理情况表[A].1979,全宗号61,目录号1,卷号301.

又如1983 年龙溪乡属企业分类报表所反映的,一至八月玉砂厂收益为20 万元,同样月份的电厂收益2.4 万元、农具厂收益2000 元。两份资料可以看出捞玉砂的经济效益在当时占到很大比例,按当时物价与国民收入水平来看,一个山区乡镇能在半年多获得20 万元的收益,的确相当可观。

表2 龙溪乡企业分类报表(15)汶川县档案馆.龙溪公社企业分类报表[A].1982,全宗号64,目录号1,卷号306.

1982年曾在东门寨开采玉砂的包文平(16)包文平(1967—),男,羌族,就读高中之前生活在东门口寨。回忆道:

那时我才10 多岁,为了帮忙家里挣钱,跟村里的同龄人一起去捞玉砂。当时的玉砂开采是包工制,请工人,谈好一筐沙子的价格,再卖给乡玉砂厂,比如产10 吨沙子,乡玉砂厂就统一管理,统一卖,再返每筐的钱。玉砂当天捞了就可以兑现钱,并且打玉砂是长期活路,不分季节的。

汶川县乡镇企业局在1991 年工作总结中记录,汶川县大力发展采矿业,实现矿产品总产值2100 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100 万元,玉砂收入是其中的主体(17)汶川县档案馆.汶川县乡镇企业局1991年工作总结[A].1991,全宗号79,目录号1,卷号65.。虽然玉砂的经济效益较高,但不规范的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政府逐步有意识地规范管理玉砂市场,避免非专业的开采带来的破坏和浪费,并出台如发现侵占开采、跨越地界开采,会采取惩罚措施的条令。2004 年当地政府转达中央命令,不能开小矿,东门口寨一家人平均损失超过5 万元,占全年收入的80%以上。关闭玉砂厂后,大家开始寻找其他生计来源。

(三)灾后重建以来村寨旅游的探索

1.旅游业:产业重建的选择

2008 年“5·12”汶川地震给灾区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余震、暴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更使得水果收成雪上加霜,道路中断让经济作物无法运出山区。震前东门口寨有117 户,其中近30户经营农家乐。震后的东门口寨加快了逐步经营旅游接待的步伐。寨子里超过80%家庭以旅游为主要生计来源,其余的搞农业或外出打工。2008 年的《汶川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围绕打造汶川县特色旅游品牌工作,突破性地发展旅游服务业,着力打造包括地震遗址纪念地、羌人谷文化生态体验区在内的项目(18)汶川县人民政府.汶川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08.。2011 年汶川县旅游局的报告指出,东门口寨以“西部羌人谷,释比发源地”为主题,努力打造展示羌族文化的窗口(19)汶川县旅游局.关于龙溪联合村东门口寨乡村旅游发展情况[R].2011.。

汶川县结合东门口寨的实际情况,根据“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理念,设计规划了寨子里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筑风格突出展示古羌释比文化,恢复碉楼、戏楼、水磨坊等历史建筑,尊重原有的特色风貌,重现历史文化。政府还推出奖励制度,农家乐进行星级评比,分一星、二星,共六户被评为“二星级”,予以一万元奖励。为规范市场,汶川县物价局规定农家乐的定价标准为每天120 元/间。焦洪畴家每天100元/间,还有两种套餐可供客人选择:连吃带住每人100 元/天,包含早中晚三餐;或者每人80 元/天,包含早晚两顿。农家乐还可以包场办酒席,一般为500元或600 元一桌的标准。这些农家乐主要提供羌族特色菜:腊肉、玉米馍馍、酸菜搅团等。为了吸引游客,凡是开办农家乐的农户,都将以往的旱厕改成了抽水马桶,并与猪圈隔离开来。

寨子里流传这样一句话:“人无笑脸,休开店,钟馗开店,鬼不止。”意思就是做生意一定要以和为善,多给游客方便,这样主客双方都开开心心。焦洪畴说:“有时候有些游客走进我家,在院坝头看看,问一下住宿或者吃饭的价格,但实际上只是想上个厕所,我就给客人说随意,不收钱。”焦洪畴的豁达与好客,为自家的农家乐带来了不少回头客。

2.作为特色农产品的甜樱桃

焦洪畴家客厅显眼位置挂着一张全家和时任副总理的回良玉摆谈时的照片。2011 年10 月回副总理一行来到焦家,桌上摆放着本地出产的水果、干果,回良玉副总理于此问道:“你们现在发展的是什么?”焦洪畴回答道:“80、90 年代主要发展的就是菜蔬,那会儿大白菜好,但是后来开始长虫,就引进了果树,现在主要就是果树。”回良玉副总理又问:“你的果树卖得了多少?”焦洪畴回答道:“我种樱桃、红脆李果树8 分地,今年卖了3 万多元。”回良玉副总理笑着说:“8 分地卖3 万多,很可观啊。”事实上,到2011 年,包括东门口寨在内的羌区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情况,受到国家高度关注,因为它涉及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提升发展的全局(20)巩固发展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振兴新局面[N].四川日报,2011 -11 -02.。

2020 年樱桃成熟的时候,笔者在焦洪畴家帮忙了几天。早晨起来就下地,焦大爷家请了几个帮忙的工人,采摘时要把樱桃的“蒂蒂”一块儿摘下来,摘的时候要观察,如果有的樱桃不是很红,就需要再护一段时间,先把完全熟透的摘下来。边摘旁边就有人装箱提下去,拿到集中采购的地方去卖,一手交货一手交钱。亲身感受过才知道,摘甜樱桃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体力活,有时候忙起来,都没时间吃饭。焦洪畴家的甜樱桃地离家有好一段路程,中午时,家人送来简单的饭菜,大家就在田地里吃午餐。目前,村民每年大部分收入依靠甜樱桃。

资料显示,汶川甜樱桃经测试含粗蛋白1.2%,维生素C含量8mg/100g,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最高可达22%(21)汶川县农业局.汶川县岷江甜樱桃发展优势[R].2009.。汶川县种植的甜樱桃质量居全国第一。该产区可以与世界优质甜樱桃产区媲美,有较多优势。第一,自然气候独特,立体气候分布明显。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甜樱桃高产、优质栽培的最适区域。同时,受地形复杂,相对落差大的影响,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这为拉开甜樱桃成熟季节,延长供应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二,生态环境优越,利于生产绿色食品。汶川县境内无工业“三废”污染,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土壤洁净。气温较低,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少,危害轻,有机肥源丰富,化肥施用量少。第三,区位优势突出,交通运输较为便捷。县域与都江堰接壤,东门口寨毗邻国道、高速公路,到成都只需两个小时,甜樱桃当天就能投放市场,保证了新鲜度。

三、东门口寨生计方式转型的缘由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驱动作用

20 世纪50—70 年代末,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模式取消了多样性的经营方式。“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经济生产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情境下,东门口寨的生计方式极为单调。民主改革后,分得土地、牲畜的贫困家庭,只经历了短暂的喜悦,随即作为经济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被迅速打破,合作社成为生产劳作的单位。人们不高的生产积极性自不用说,好在东门口寨储存有玉砂矿,开采玉砂成为那个时代当地人唯一的副业。

1978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后1982 年的家庭土地联产承包制,使人们重新获得了生产生活的自由选择权,普通民众也逐渐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继而开始积极寻求门路。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东门口寨成为了成都市秋淡蔬菜基地的组成部分;持续引进的新品种玉米、土豆亩产量大增,保证了土地紧缺的东门口寨不再为口粮而烦恼;每家每户的火塘上方开始挂满猪膘;男人们可以在家门口的乡属玉砂厂里挣到现金。可见,东门口寨多样的生计来源,与多元的文化相伴而行;市场取向的生计模式,刺激了羌民的消费欲望与能力,延伸了他们的社交半径。

2008 年发生的大地震,对于罹难的同胞及其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另一层面上,面对国家的政策、资金、人力支援,羌族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升级、生计转型的重大机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指出,“适度重建区应重点发展以旅游、生态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精品旅游区”(22)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Z].2008:19.。依照该规划的要求,短短两三年间,东门口寨成为“羌人谷”景区的门户,援建者、志愿者、学者、旅游公司、游客纷至沓来,往日宁静的山区羌寨变得喧嚣而拥挤。这一次转变更为突然,而且国家力量更为凸显,我们已经观察到当地人饮食习惯、居住格局、家庭成员分工、市场观念等方面的细微变化。今后的跟踪研究,能够获悉更为深度的文化变迁情形。

(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川西羌族地区处在高山峡谷之间,东门口寨是河谷村寨的典型。20 世纪50 年以前,一条连接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骡马道路,从村口经过,当地许多家庭通过运输货物补贴家用,缓解了人地紧张状态。即便如此,整个区域较为闭塞,与外界的交往多局限于亲戚间或者周边村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门口寨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道317 线、汶马高速公路与村寨毗邻,村民的生活方便了,更便于推广新近的生产技术。与过往的人际交往相比较,大大增加了内部、外部的联系。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促进了生计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人文环境的变化也非常显著。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当地民众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节奏。寨子里的村民所需的各类生产资料和农畜产品,再也无法自足。羌民的经济生活成为了更大的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生产各个环节不像以前那样相互换工,而与市场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密,大家必须了解外界的信息来应对市场供需变化。尤其是在网络通信、快速交通的刺激下,信息量大大增加,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跨越村寨和地区间的交往更为频繁。

(三)家庭财富积累的刺激

生计方式的变迁不仅受到时代背景、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推动,还受到一个家庭的资产状况影响。个体、家庭在生计策略上的选择,会相当程度上影响周围人群的行动,民众再根据自身资产状况来调整生计方式,最终促成生计模式的转型。

通常情况下,羌民在寻求自身家庭发展的过程中,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劳动力、家庭储蓄、人际网络关系等条件来增加家庭收入。比如东门口寨的黄平英女士介绍,20 世纪90 年代是初开采玉砂的高峰期,她夫家的兄弟们都在外面捞玉砂,挣得多的时候一年数万元。到2003 年左右,地方政府出台“禁止捞玉砂”的规定,她们家就尝试经营农家乐,逐渐有了一点积蓄。当邻居开始种植樱桃的时候,她家也投入资金种甜樱桃,现在一边开农家乐一边种樱桃、青脆李,每年的收入能够满足全家开支。

对于那些劳动力缺乏、资金匮乏、社会关系较弱的家庭,他们的生计选择往往有局限。比如寨子里78 岁的唐中礼老人,膝下有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只有他和老伴在家,老伴也70 岁了,只能做些不那么繁重的农活。他家里就没有种樱桃,仅有的几分地都种了玉米和自家吃的蔬菜,平时两个儿子每个月给他们两口寄点钱,日子也就这样过了。

假若家庭中有一位成员具备丰富的知识、特殊的技能,那么这个家庭的生活相对就比较宽裕。寨子里,在林场工作的职员,掌握了育苗技术,信息量丰富,了解国家政策,加上工作中拓展的人脉资源,他们的甜樱桃等水果就不愁销路。还有些刺绣技艺高超的妇女,她们的刺绣作品更受有高消费能力游客的青睐,由此大大增加了家庭财富的增长。

四、结语

本文试图考察川西北一个羌族村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运转机理。我们注意到,在不断变换的时代情境下,生计方式的转型强有力地塑造了东门口寨的总体面貌,并将作用于它的未来走向。上文梳理了东门口寨生计转型的基本过程,并分析了促使生计模式变迁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需要思考,从现有的经验材料出发,展望东门口寨的前景能在何种层面上对西南地区的众多民族村寨有所启示?根据田野观察,本文对东门口寨的未来保持总体乐观,却也不无担忧之处。

第一,人地紧张关系没有解决,更有加剧趋向。汶川地震恢复重建以来,东门口寨的村容村貌得到统一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环境卫生成为其中的重要指标。新建的房屋改设室外圈舍,不同于传统碉房的“一层圈舍、二层人居”。从卫生观念来看,这样的安排当然无可厚非,却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毕竟多数人家的新房是在以往弥足珍贵的自留地上修建的。最近,在东门口寨民众中引起争议的事情,也跟土地有关。2015 年,龙溪乡引进了外来商家占用东门口寨30 余亩土地,开办了生态农庄,内设羌族文化演艺、水果采摘、游泳、餐饮住宿等项目。一些民众认为生态农庄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可能会吸引更多游客消费。另一些人则指出,这30 亩地是东门口寨产量最高的耕地,在上面修建水池、茶坊、餐厅实在可惜。

第二,东门口寨以甜樱桃为大宗的经济林木,这存在相当的市场风险。2011 年左右,汶川地区所产的甜樱桃在产地卖40 元一斤,在成都卖60—80 元一斤。伴随整个地区樱桃产量的提高,价格不断下滑,2020 年在产地卖20—30 元一斤,最大量上市的时候仅卖到15 元一斤。特别是,当汶川樱桃在市场上成为品牌之后,四川雅安汉源、攀西一带的樱桃卖家也时常冒充汶川樱桃,加之后者更早成熟上市,已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汶川樱桃的市场份额。

第三,东门口寨的旅游观光业面临同质性、季节性问题。东门口寨以羌族民俗风情招徕游客,与它车程不足半小时的汶川县萝卜寨、理县桃坪羌寨亦是如此,而且后者更具规模。另外,东门口寨高度依赖“五一”、国庆、春节等假期,这些时候游客爆满,无力接待,平时又颇为冷清。目前,通过旅游接待一年获得3—5 万元利润的家庭,不足全寨半数。

就此而言,东门口寨的生计转型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不过,长时段观察的话,这个村寨的生产生活长期以来就是在摸索中度过的。东门口寨的羌民离不开政策的关照,需要政府的规划。与此同时,更应该给当地民众一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多元选择,相信他们在生存智慧、村落组织和本土发展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汶川县生计樱桃
BY THE SEA
樱桃肉,让年味飘香
一树樱桃带雨红
汶川县2013年慢病普查情况分析报告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吃不到的樱桃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
失踪的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