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羌区教育研究热点主题与前沿演进
——基于CiteSpaceⅤ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2022-10-21王亚
王 亚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并实施,这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特别是1992 年以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结构调整加大,高等教育稳步发展”(1)朱晟利,吴定初.近百年羌族学校教育发展述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3).,羌区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2001年,“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2002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次年,国务院又颁布《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 年)》。201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 年)》(川委办〔2010〕38 号)。2013 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明确实行十五年义务教育(2)赵亚楠.四川阿坝州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 -11 -11.。2018 年,阿坝州委、州政府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教育发展新跨越的决定》。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不断转变、“两基”攻坚成效显著、教育投入增长显著、寄宿制教育发展迅速、远程教育进一步优化,这些改变极大地促进了羌族等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3)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07 -2009年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计划》的通知[EB/OL].[2007 -02 -28].http:/ /edu.sc.gov.cn/scedu/c100551/2007/3/7/114cb8be684640a89d052b9a09 efa6b5.shtml.。但是,2008 年,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爆发,地处震中核心地带的羌族聚居区遭到破坏,基于教育视角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羌族文化一度成为民族教育、教育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和相关领域学人持续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发挥的作用,提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EB/OL].[2015 -09 -09].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 -09/09/c_1116512910.htm.。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等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考察。随着2015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民族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和地位更加凸显,羌区教育发展与振兴成为当前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尝试探究羌区教育研究,特别是震后的教育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客观呈现国内羌区教育研究整体路向,探讨和预测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主题热点与未来趋势,将为新时代我国羌族等少数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有益镜鉴。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文献来源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s:/ /www. cnki.net/,以下简称知网)为文献检索来源,在知网选择“高级检索”模式,设置检索条件为“关键词”,期刊来源为全部文献,检索主题为“羌族聚居区教育”,共检索出文献101 篇。为扩大研究面和增强研究结果的覆盖面,进一步将检索主题设置为“羌族”“羌族聚居区”“羌区”,并含“教育”,检索条件为“准确”,剔除重复文献、广告、会议通知等,最终检索出520篇有效文献(截至2021 年10 月10 日)。
(二)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陈超美教授2004 年用Java 语言开发的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研发体现了“科学研究的重点会随着时间变迁,有时加速,有时减缓,其足迹可从已发表文献中觅得”(5)Chen C.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Beyond the Horizon(2nd Edition)[M]. London:Springer,2004:56 -57.的观点。本研究以CiteSpaceⅤ可视化软件为分析工具,使用内容分析法与共词分析法,对520 篇羌区教育研究文献展开分析。
二、羌区教育研究时空知识图谱
(一)羌区教育研究时间分布图谱
知网数据库能够检索到的关于研究羌区教育的文献最早可追溯至1976 年,由成都体育学院社会实践汶川小分队署名在《成都体育学院院刊》上发表的《羌寨今昔——阶级教育调查报告》一文。该文献主要介绍了汶川龙溪公社的羌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作主人,开展减租退押、斗倒地主、阶级斗争等政治教育的实践(6)成都体育学院汶川小分队.羌寨今昔——阶级教育调查报告[J].成都体育学院院刊,1976,(1).。
羌区教育研究时间分布图显示(见图1),2008年前,羌区教育研究成果较少,甚至在知网数据库出现个别年份没有研究成果发表的情况。2008 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5·12”汶川特大地震爆发,羌族聚居区受到严重破坏。如何保护羌族文化,赓续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成为该时期的热点话题。就羌族文化而言,其本身蕴含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珍贵的科学艺术价值和深厚的育人价值,而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发挥着文化传递的作用(7)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2 -63.,因而被寄予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厚望。羌区教育以这样的“使命”与“姿态”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相关研究迎来了快速发展期(8)王亚.基于SWOT分析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6).。至此,学术界便开始持续关注羌族文化及教育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等系列主题的研究。2009 年至今的12 年间,知网数据库年均发文量保持在34 篇,该领域的最新一篇研究文献刊出于2021 年9 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康静雯和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宋雨合作发表在《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问题与对策分析》一文。该文聚焦于四川民族地区的藏、羌、彝族大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现状,在分析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9)康静雯,宋雨.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问题与对策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图1 2008 年以来羌区教育研究文献分布
(二)羌区教育研究空间分布图谱
1.发文作者分布
本研究将CiteSpaceⅤ可视化软件Node types的模块主题设置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设置为1976—2021,时 间 切 片 为 1 年(Year)。运 行CiteSpaceⅤ可视化软件后,得到节点数为562,CC =389,密度为0.0072 的羌族教育研究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 所示,羌区教育研究作者共现图谱的关系网络呈离散分布格局,发文作者节点间的连线较为稀疏,反映出羌区教育研究文献作者合作发文量较少,独立发文作者量居多。
图2 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本研究进一步对羌区教育研究核心作者与发文数量统计,520 篇有效文献涉及发文作者共计356人,发文量超过2 篇的作者有39 人。其中,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韩云洁发文9 篇,发文量排名第一;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张世均发文6 篇,发文量排名第二;发文量并列排名第三的有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王小琴、绵阳师范学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蔡文君,均发文5 篇。另外,王亚、陈春勤、范雨涛、罗尔波、白珍、关北光、罗晓飞、张天明等8 人均发文4 篇,并列排名第四;陈兴龙、叶小军、范燕华、石瑛、段红云、汪洪亮、姜旭、方涛、刘利、宝乐日、杜学元等11 名作者各发文均3 篇,并列排名第五;卢永雪、杨瑞洪、杨嘉铭、黄育云、徐曼曼、杨健吾、向敏、杨一、赵海红、耿静、周天梅、李锦、李静、田廷广、文飞等15 名作者均发文2 篇,并列排名第六。
2.发文作者工作机构分布
依据普莱斯定律(Price Law)[M =0. 749(Mmax)1/2,M 为最小论文发表量,Mmax =有效统计年限内产量最高发文作者工作机构],发表量不小于M的发文机构是核心发文作者工作机构(10)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4 -209.。从羌区教育研究发文作者工作机构分布来看,本研究将发文量M≥3 篇的发文作者工作机构(包含发文作者工作机构更名前的发文情况,一并纳入现所属工作机构)列为羌区教育研究核心机构(见表2)。具体来说,阿坝师范学院(含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文量最多,达81 篇;四川师范大学发文量第二,共45 篇;西南民族大学发文量第三,共30 篇;西南大学(含西南师范大学)发文量第四,共21 篇;西华师范大学(含四川师范学院)发文量第五,共19 篇。此外,绵阳师范学院(18 篇)、中央民族大学(11 篇)、四川省民族研究所(7 篇)、云南大学(5 篇)、内蒙古财经学院(3 篇)、四川民族学院(3 篇)、中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员会(3 篇)等位于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或具备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高校、党政机关肩负着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光荣使命。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内高等学校关于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成为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
从发文作者工作机构的合作情况来看,各研究机构及各自内部二级结构之间合作较少,仅有几个研究机构存在合作情况。例如,阿坝师范学院与成都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西南民族大学与贵州财经大学、成都大学的合作等。另外,还存在个别研究机构的内设单位之间的合作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羌区教育研究领域虽得到学术团体和组织的关注,但研究机构主体多为高校,学校之外的研究机构类型相对缺乏。研究机构人员多采取个体独立研究,团队合作意识较弱,研究成果共享、转化和研究成果有效流动等方面亟需提高。
三、羌区教育研究热点主题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将共现知识图谱中出现的复杂的连线关系进一步分析,进而可以呈现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立足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关键词所形成的共现知识图谱基准,使用CiteSpaceⅤ可视化软件中提供的LLR 算法进行运算,设置聚类数量为0—9 的10 个聚类,形成10 个聚类标签。这10 个聚类标签代表了国内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最终得出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聚类知识图谱(11)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196 -198.(见图3)。
本研究进一步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分析基础上,得出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统计
图3 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综合对图3 与表1 中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共现网络聚类统计结果分析,本研究将当前国内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领域的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灾后羌族聚居区的学校重建研究
高频共现标识词是: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寄宿制学校、图书馆。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羌族聚居区破坏严重、损失惨重,造成2 万多名羌族同胞死亡、失踪,约占当时羌族总人口的1/10(12)李益众.云朵上的民族,蜿蜒的教育史[N].中国教育报,2008 -08 -21.。羌族聚居区的学校作为羌族聚居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地震中也遭受了严重破坏,羌族聚居区教育发展面临严重困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的灾后恢复重建,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认真部署。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暑期国家级培训计划”“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教育国家级培训计划”“省际对口援助培训计划”,成立了汶川地震灾后学校重建工作领导小组(13)教育部关于成立教育部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8,(6).,编制了《汶川地震学校灾后重建规划》,并发布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的进展情况(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的进展情况[EB/OL].[2009 -05 -11]. http:/ /www.gov.cn/gzdt/2009 -05/11/content_1311034.htm.;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相关学者研究认为,震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羌族聚居区范围内的学校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加快了羌族震区教育的重建与发展(15)曾本友.震区羌族教育重建与跨跃的突破口[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截至2009 年5 月,四川省地震灾区累计开工重建学校数量为2247 所,累计完工学校数量为277 所,开工率达68.5%,竣工率为8.4%。加快灾后羌族聚居区的学校恢复重建的政策支持和效益评估,是该时期实现羌族聚居区教育涅槃重生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也成为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
(二)羌族学校教育推进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高频共现标识词是:民族文化、建设实践、校园文化。2006 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EB/OL].[2006 -04 -25].http:/ /www.moe.gov.cn/s78/A06/s7053/201410/t20141021_178233.html.。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 -1 -25].http:/ /www.gov.cn/zhengce/2017 -01/25/content_5163472.htm.。羌族聚居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活化”羌族文化的重要场域,也是羌族同胞“文化自觉”的重要开蒙地(18)朱晟利.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J].民族教育研究,2009,(2).。在国家政策积极支持和羌族聚居区各界群众共同努力下,羌族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在羌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推动力下得到进一步发展。羌族文化在促进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方面正发挥有效作用(19)王亚.基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1).。因而,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促进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学界研究羌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
(三)羌区教育研究
高频共现标识词是:双语教育、产业化、民族教育工作、利益诉求。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主要聚焦在阿坝州的汶川、理县、茂县和绵阳市北川县等羌族聚居区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实践方面。其中,羌族聚居区学校教育聚焦区域内的羌族语言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及现状、教育精准扶贫和“9 +3”免费教育等政策研究。羌族聚居区社会教育研究主要是指立足羌族文化产业化发展视域,以实现羌族同胞脱贫奔小康为利益诉求,通过开展羌族刺绣技艺、传统体育、舞蹈、医药、服饰、特色畜牧业等方面的培训,来传承、保护和创新羌族文化。
(四)羌族聚居区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
高频共现标识词是: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课程资源、开发。从层次上来看,主要涉及羌族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内容上主要涉及羌族聚居区教育发展政策、羌族聚居区教育专门机构建设、羌语生态示范区、羌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羌语师资培养、羌族聚居区教育家庭传承、教育媒体运用、羌族儿童社会性发展,依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萨朗音乐、“纳啵”等方面的校(园)本课程实施与开发。
四、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前沿演进
基于关键词前沿时序图谱(见图4),在纵轴上通过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不同时间段发展历程和聚类线关联情况,可观察出不同时期范围的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关注点存在一定差异。识别与追溯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对学界及时了解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演进动态大有裨益,有助于科学预测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究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相关问题。同时,借助突现文献与突现词来综合分析与判断可以探究不同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新主题。本研究以知网数据库检索出的羌族聚居区教育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使用CiteSpaceⅤ可视化软件,设置“Burstness”的配置检验模型参数分别为F(x)=αe-αx,α1/α0 =2.0,αi/αi -1 =1.0,γ[0,1]=0.4,得到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具有高突现值的20个节点突现词(见图5);进一步对高突现值的羌族聚居区教育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探究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不同阶段所关注的前沿热点与演进路径。
图4 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关键词前沿时序图谱
图5 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突现节点词汇图
(一)早期羌区教育研究演进(1976—2008 年)
早期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演进的突现时间出现在1976—2008 年之间,该阶段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聚焦在“民族教育”“羌族教育”等方面。民族教育视野下的羌族聚居区教育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早期羌区教育研究前沿子领域可进一步细分为羌族学校教育、羌族社会教育。羌族学校教育研究具体又包括学历教育研究、非学历教育等子项目。20 世纪90 年代初,羌族地区已基本建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基本形成了村寨有小学、乡有中心小学,区和部分乡有初中,县有民族中学和高完中的基础教育布局,教育质量比新中国成立前有显著提高(20)吴定初,张传邃,朱晟利.羌族教育发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2 -233.。接受初等教育人数增至74702 人、中等教育人数增至36328 人、高等教育人数增至1351 人(2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民族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267 -268.。该领域研究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后羌族学历教育方面,主要是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建设、基础教育格局建立、不同层级受教育人数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此全面回顾和总结羌族学校教育的空前发展。在羌族非学历教育方面,聚集在扫盲教育、干部教育上。羌族扫盲教育研究是90 年代后期的研究重点,主要聚焦在对当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四川省<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实施办法》等文件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及问题上。加之扫盲工作被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的赋权增能效应,扫盲教育有力推动和促进了地方扫盲、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羌族干部教育研究方面,聚焦全面贯彻和落实“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精神(2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8 -29.,立足“干部训练班”“民族干部学校”以及组织干部汉语学习等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研究。以上非学历教育活动的成功实践,培养了大批羌族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羌区的骨干力量。
早期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还有另一个重要分支——羌族聚居区社会教育研究,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研究、扫盲教育研究两个子领域。关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创刊的《四川民族教育报》,一经创立便成为介绍、研究和发展羌区教育的阵地。之后,1988 年茂县成立首个羌族博物馆。2005年汶川县挂牌成立阿坝州首个羌族图书馆(23)雍强,郭建.羌族图书馆在汶川挂牌[N].教育导报,2005 -11 -08.。同年,西南民族大学成立“羌族研究中心”。以上举措为羌族社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自1988 年始,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便联合起来,轮流举办庆羌年活动,有效融合羌族文化中的民族传统、风情习俗、艺术、体育、科技等教育元素,成为羌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20 世纪90 年代起,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开始加大培养文艺人才队伍的力度,羌族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步入快车道。以上教育实践活动有力助推了羌族民间文学的收集、编辑和出版,《羌族民间故事》编印,《羌族文学》创刊,以及推竿、射面兽、跳铠甲、鸡护蛋、摔跤、爬天竿等羌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等成果的产出。羌族科技教育的研究主要是羌族聚居区各级政府颁布的农、林、牧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实施,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效开展。诸如,北川县农业农村局开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北川分校、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办的茂县分校等,学界主要探究此类农业广播学校开展的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在促进羌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用及贡献。羌族聚居区广播电视教育研究主要考察羌族聚居区初步形成的以县站为中心、乡站为基础,有线与无线、广播与电视、城镇与农村,教育专题与其他节目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综合的广播电视宣传教育。1965 年汶川雁门乡建立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个有线广播站(24)吴定初,张传邃,朱晟利.羌族教育发展史:379 -380.。1996—2000 年间,阿坝州累计建立村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452 个,191 个乡镇完成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络等广播电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人夜校”“业余识字班”和“群众读报组”等非学历教育活动的成功实践让扫盲教育成果显著。到1999 年,阿坝州已有9 个县完成高标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非文盲率达91. 2%,比1992 年提高了18.02 个百分点(25)王建明.论阿坝州教育事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改革与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助推了羌族聚居区扫盲教育研究。羌族地区在该阶段开展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党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在羌族地区的生动实践,是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学界和学者早期关于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二)中期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演进(2009—2015 年)
中期羌区教育研究演进的突现时间在2009—2015 年之间。该阶段羌区教育的前沿研究聚焦在“灾后重建”“美术教育”“文化传承”“学前教育”“羌族舞蹈”“学校教育”等方面。中期研究以“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羌族文化保护备受关注”入选2008 年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26)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J].中国民族,2009,(1).为重要标志。例如,2011 年,绵阳市打造的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获得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等九项大奖(是震后四川唯一获此殊荣的地震题材艺术作品)(27)吴定初,张传邃,朱晟利.羌族教育发展史:367 -368.。震后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主要围绕学校教育传统体育项目重建、家庭生命教育、教师能力发展、音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羌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美术教育研究主要围绕高校“纳啵”与美术特色课程建构、高校民间美术教育价值、民间美术遗产、美术教育本土化、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等美术教育实践、人文景观中的美术资源创新等。羌族文化学校传承研究主要包括文化传承主体、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三方面。羌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包括民间歌谣、传统体育、服饰文化、非遗音乐、传统乐器、神话故事、刺绣、基勒俄足、舞蹈、故事绘本、声乐教学、羌语、羌笛、传统节日文化等内容。羌族文化传承的研究视角包括生态语境、叙事体验、教育学诠释、社会文化变迁、实践论、教育内生力等视角。羌族传承的研究内容包括传承模式、教育选择、本土音乐整合、路径、自我传承、师生研究能力、问题、高校阵地、师资培养、本土资源开发、教育缺失、对策探究、发扬、音乐治疗、教育改革、民族认同感、校园文化建设、社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态传承、结构性缺失、结构性重构和意义等方面。
(三)近期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演进(2016 年至今)
近期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前沿的突现时间为2016年至今。该阶段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羌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准扶贫”等方面。2016 年,“文化自信”正式写入党章,首次将提升文化软实力置于事关国运昌盛的显著位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羌族文化,亦迎来了对羌族文化的时代内涵、育人价值进行深入探讨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也欣欣向荣。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 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翌年8 月,中国加入该公约。2009 年,羌年获批进入《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14 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公布以来,羌族共有11 个项目获批国家级保护立项(28)王亚.基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1).。“积极发挥学校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教育功能”已在学界形成共识(29)张世均.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09,(2).。研究前沿主要围绕校本课程开发、校园传承途径、创意性模式、政策、活态传承、法律保护等方面展开。北川县是除阿坝州外羌族的主要聚居区,是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中国羌绣之乡、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基地。北川县不断加大对禹羌文化的宣传和发展力度,2016 年起蝉联四川省少数民族县“前十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北川县成为继汶川县、理县、茂县之后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新高地。自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视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以来,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羌族地区也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积极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30)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N].内蒙古日报,2017 -06 -12.。伴随精准扶贫的纵深推进,“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的理念深入人心,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也迎来了新时代。2020 年5 月21 日,随着阿坝州壤塘、黑水、阿坝3 县脱贫摘帽,阿坝州全州13 县全部脱贫摘帽。下一步,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将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面继续开展研究。
五、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检索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借助CiteSpaceⅤ可视化软件开展知识图谱可视化计量分析,直观呈现并分析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领域的主题热点及研究前沿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羌族聚居区教育领域在2008 年后研究成果产出颇丰,但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以及发文作者工作机构的分布则较分散,尚未形成合作化、团队化研究格局;基于学理层面研究的文献较多,依托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不足;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民族教育”“文化传承”“羌族舞蹈”“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育”“教育扶贫”等方面;研究前沿与“精准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基于此,结合目前国内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具体现状,本研究将从以下方面提出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立足跨学科融合视域,加大跨机构、跨区域的合作研究
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需始终扎根羌族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深厚“土壤”,关切羌族文化生成的生态圈层,从客观上需要秉持跨学科融合的研究视域,立足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建筑学、美术学等不同学科及其研究者的整体参与。诸如,在建筑学与心理学方面,关照羌族聚居区独特地理环境形塑的羌族同胞独特心理特质,以及其在建筑营造及其装饰上的直接投射,探讨羌族同胞心理特质。关注和加强发文作者工作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加强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校、非学历教育机构及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成果在不同机构之间的有效流动与转化,进一步打破理论思辨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壁垒。
(二)深描和绘制羌族聚居区教育人物群像,形塑民族教育精神谱系
一方面,加强对不同时期羌族聚居区教育人物的挖掘及事迹研究,深描和绘制羌族聚居区教育人物群像,形成羌族聚居区教育研究人物“图谱”。加强对茂县、北川县、汶川县、松潘县、理县等羌族聚居区教育人物及其典型教育事迹和贡献的挖掘、梳理等工作。例如,现藏于茂县羌族博物馆《陈敏记功碑》(1794 年)和《陈敏墓志》(1455 年)石刻文物,记录了明朝时期曾在茂县为官的陈敏重教兴学的事迹。陈敏自宣德年间赴茂县为官近三十年,带领羌族群众完成了“迁学校,葺城堡”等事迹。其间,依据《明史·陈敏传》记载,“(陈)敏从其俗,与誓而遣之”,可以看出,陈敏采纳开明的文化政策,充分尊重羌族地区风俗习惯,鼓励羌族群众子弟接受儒家文化教育,“自敏莅州,抚驭有方,民得安业”。陈敏卒于景泰六年,葬茂州南明门外。羌族群众感念其恩德,铸铜像、建坟冢、修祠堂,其在羌族聚居区重教兴学的教育思想薪火相传(31)吴明冉.明清时期四川羌族教育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9).。之后,隆庆时在茂县首开社学之时,大兴茂县学校教育。清朝又在社学基础上设立义学,羌族群众积极募捐集资,添建讲堂厢房,发展义学为书院。清末新政茂县大兴学堂和私学教育,无不受陈敏重教兴学思想和事迹的影响。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羌族聚居区教育精神谱系的科学指引。羌区教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聚居区教育精神谱系的科学指引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羌区教育人物及其事迹是羌区教育精神谱系的实践来源。由于羌族的族群分布、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文化习俗、社会治理、民族迁移等因素,羌族群众中的有识之士、开明人士在羌族历史上创造了独特的教育发展事迹,他们共同构成了羌区教育精神谱系的实践来源。费孝通主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深刻阐明了各民族的相互关系,说明个体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全国各族同胞共同参与的结果,也是羌区教育精神谱系形成的主体力量。例如,在羌区教育发展历史上来自四川北川治城的段永清、茂县的蒋登俊和蒲国荣、乐山的刘治州、平武水晶堡的唐勉、三台的李朝忠等汉族同胞都为羌区教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坚持民族教育新发展理念,构建新时代羌族聚居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方法,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32)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5.,也为构建羌族聚居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态指明了道路。具体而言,首先,坚守根本,坚持党对羌族聚居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面领导。培养人才是羌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阵地,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本源性问题。对此问题务必认真回答,坚决贯彻践行。所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33)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19.。其次,牢记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44.羌族聚居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并将其内化至羌族聚居区教育建设和愿景规划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营造全方位、全程化、立体性的育人过程。再次,根植少数民族地区,构建“互联网+”羌族聚居区教育改革协同创新机制。进入新时代,羌族聚居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迎来百年未有之新变局,迎来了羌族聚居区教育迭代赓续的新征途。少数民族教育要发展,关键一招是主动改革求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互联网+”为羌族聚居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视野,需要努力构建“互联网+”羌区教育改革协同创新机制。最后,激发活力,创新“宏观政策支持+中观内生发展”双循环发展动力机制。羌区教育发展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底子偏薄、欠账太多等“卡脖子”问题。因而,羌族聚居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内力”和“借力”相结合。借助新时代国家宏观民族教育政策支持的“主力”,充分利用本地教育发展已有优势资源的“内力”,以提高羌族聚居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激发羌族聚居区教育自身发展动力,形成羌族聚居区教育的内生性、外生性多元化发展环境。
六、总结
羌区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研究发现羌区教育具备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普遍性。同时,羌区教育是古老羌民族赓续和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在羌族聚居区独特的时空格局中前行。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羌区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期。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爆发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学界同仁积极努力下,羌族聚居区学校重建、羌族学校教育对羌文化保护与传承、羌族聚居区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等领域日益发展成为羌区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热点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羌区教育又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坚持少数民族教育新发展理念,加大跨机构跨区域合作研究,形塑羌区教育精神谱系,是实现新时代羌族聚居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