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2-04-16邓新侦
邓新侦,杜 静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灵魂、龙头、主线,是高校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1)谭英雄,罗文强.“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困境突破与特色道路选择[J].大学教育,2020,(11).。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跨入了新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获得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影响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中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相对滞后(2)冯阳,全德智.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学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摆在广大中西部高校面前的现实难题。
一、新时代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标志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呈现出新特征,承载着新使命,担负着新任务(3)李元元.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特征与新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我国经济发展现已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高校必须对学科建设改革与发展模式做出相应调整,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4)朱永东.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科建设面临新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20,(5).。这些新的变化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提供了强大动力。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于2017年联合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5)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2017 -01 -27].http:/ /www.gov.cn/xinwen/2017 -01/27/content_5163903.htm#1.。同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又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名单,包括42 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 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465 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等三部门要求各单位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内涵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推动高校建设及学科建设加快发展,以取得更大建设成效(6)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 -09 -21].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由教育部等三部门于2022 年2 月公布。教育部等三部门要求各单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高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建设水平(7)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22 -02 -11].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10.html.。“双一流”建设大力倡导和支持各高校凝心聚力创设和发展优势特色学科,打破高校的固定身份,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平等参与一流争创,这为中西部高校的发展敞开了大门,开辟了新的崛起之路。
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为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的重大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推动中西部高校跨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快车道。2018 年,教育部把省部共建高校升格为部省合作共建高校,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14 所高校(一省一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学科和专业建设等诸多方面给予这些高校与部属高校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计划实施以来,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充分利用教育部的政策红利,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办学能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5).。《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 -07 -2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2020 年9 月审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创新对口支援方式,支持受援高校明确发展定位、强化服务面向、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提升办学水平(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032 号建议的答复(教高建议〔2020〕628 号)[EB/OL].[2020 -12 -01].http:/ /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aojiaosi/202101/t20210125_510980.html.。这些政策都高度重视中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为中西部高校学科发展树立了明确的导向,即要立足区域、办出特色、服务地方,为中部高质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于2002 年开启第一轮,到2022 年已进行了五轮评估,前四轮已完成并公布了评估结果,第五轮评估正在进行中。《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要求:在评估整体导向上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强化分类特色评价,按一级学科分别设置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EB/OL].[2020 -11 -03]. http:/ /www. moe. gov. cn/jyb_xwfb/moe_1946/fj_2020/202011/t20201102_497819.html.。从评估方案要求可以看出,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十分强调对学科按门类进行特色化评价,这就要求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要准确定位、充分彰显自身优势和特色。中西部高校及其学科建设与发展要注重优势、突出特色、追求多元。
新时代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有关中西部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方案,都对中西部高校及其学科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当前,推动特色学科的重点培育、建设和发展,发挥特色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中西部高校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二、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西部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支撑了高等教育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高校的学科发展,再加上中西部部分高校对学科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导致中西部部分高校在学科建设上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学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
从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的地区分布情况和全国学科评估的结果来看,中西部高校学科基础较为薄弱。2017 年公布的42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中,有16 所是中西部高校,占比约38.10%,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61.9%。8 个中西部省区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全国共有95 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中30 所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占比约31.58%,与东部发达地区的68.42%相比差距甚大。甚至贵州和甘肃两省无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由此可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地区分布十分不均衡。全国共有465 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其中只有111 个学科出自中西部高校,占比约23.87%,远远低于发达地区的76.13%。
2022 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共包括147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05 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的学科)、14 个公开警示的学科和2 个撤销的学科。其中,中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有20 所,占比13.61%;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有28 所,占比19.05%;中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48 所,仅占比32.65%。中部地区“双一流”建设学科有68个,占比13. 47%;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学科有55个,占比10. 90%;中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学科有123 个,仅占比24.36%。如果加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西部地区高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占比会更低。在受到公开警示的14 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中,中西部高校的建设学科有9 个,占比高达64.29%。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学科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明显落后。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在A+学科数量上,中西部省份明显落后,A 与A-学科的表现也很不理想,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依然“科”粒无收(12)金国.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出路在哪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从中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科基础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显然较为薄弱。
(二)学科定位不太合理
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明确学科类型、层次、功能、规模、结构和服务面向,才能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13)谭光兴,王祖霖.处境与策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8).。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相比,中西部地区高校在硬件设施、办学质量、建设经费、综合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有不少中西部高校在制定本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时,没能依据本校学科发展实际进行合理布局,忽视原有学科发展基础,竭力创设缺少的学科和专业,力争哲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科科齐全,盲目追求多学科综合发展。还有一些中西部高校把办学定位从原来的应用技术型学院转变为学术研究型大学,造成学科的严重同质化和办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学科特色不够明显
每所高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传统优势学科,这是高校未来生存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高校对传统优势学科不断进行升级和创新。但在此形势下,中西部一些高校对自身传统优势学科发展重视不够,没能及时进行改造升级,没有充分继承传统优势学科,导致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逐渐弱化甚至丧失。
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一些中西部高校并未考虑自身的办学基础和条件,增设了许多热门和新兴学科和专业,如金融、会计、英语、计算机、软件工程、工商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学前教育、护理、法律、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专业。热门和新兴学科和专业的设立挤占了中西部高校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的师资、设备、资金等发展资源,而新设学科仍缺乏应有的基础和内涵,导致学校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的实力被严重削弱。
三、中西部高校学科特色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高校特色要通过特色学科体现。特色学科是一所大学的优势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和根本(14)张德江.大学特色理论创新和特色建设的觇标——评《大学特色与特色发展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特色学科建设是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首要任务,在中西部高校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部高校只有先集中精力搞好特色学科建设,才能纲举目张,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中西部高校要树立科学牢固的特色化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特色学科培育和建设,以此引导和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形成特色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一)树立科学的特色化发展观
学科特色的形成是经过不断的发掘、培育、强化而形成的。要进行特色学科建设,就要从“特”上入手,准确定位,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注重产、学、研结合,通过挖掘高校自身的优势来选择特色、培育特色、强化特色,以形成学科优势,不断累积学科优势,将自身的特色学科做大做强,打造学科亮点(15)曾红权.欠发达省份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基于中西部8 所211 高校的实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但是,当前中西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还存在一些误区,把特色学科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混为一谈,用一流学科标准来衡量特色学科建设,重视有形的建设,轻视内涵的充实。这些误区使得特色学科建设浮于表面,未能触及根本。
中西部高校要树立科学的特色观,坚持特色内涵式发展,防止随波逐流、盲目追随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坚决不能一味追求综合性和研究型而丢掉原有的传统特色优势学科。中西部地区高校应避免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进行学科的同质化竞争,否则输家无疑会是中西部高校,因为中西部地区高校在教学设施、物资等硬件和环境、师资等软件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中西部地区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要找准自身定位和特色,在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上多做文章,不应选择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的学科,而应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实现人无我有,力争人有我特,以区域特色学科发展带动高校整体协调发展。
部分中西部高校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云南大学利用云南生态环境独特的优势条件,发展生态学和微生物学,以此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湘潭大学基于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6)李明忠,魏丽颖,任林芳,等.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学科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区域优势理论的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12).;河南大学根据位于北宋都城开封的特色,着力发展与北宋文化相关的专业,其宋史和宋代教育研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17)王文礼.基于中部崛起战略中地方高校学科的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郑州大学利用地处中原大地、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食管肿瘤高发区和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地域优势,分别设置了“中原学”“绿色高效农业”“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等国家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这些中西部高校的创新探索不仅使自身的学科建设突出重围,而且也为其他中西部高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特色在历史中积淀、凝结,但不等同于就止步于历史,它需要依据时代特征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更新,以保证“特色即优势”的地位(18)孟凡静,王璐,张剑.行业型地方高校特色发展观之再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2).。中西部高校要增强创新发展意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特色学科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增强特色学科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使其既能充分体现传统优势,又能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
区域优势是一个地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内部优势以及对这些优势资源的利用和转换能力(19)程必定.区域经济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区域特有资源是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天然优势。中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经济技术和人才资源等,这是中西部高校特色学科创建与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西部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要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为根本依据和重要基础,根植本土,针对所处区域发展特点和需求,开发和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密切相关的学科,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特色学科建设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1.挖掘地域自然资源培育特色学科。自然资源的形成需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运动演化,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和特殊性。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且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四川盆地、大沙漠、旱区、大草原、森林、自然保护区、山地、冰川、雪地、寒区、湖泊、河流、稀有矿藏等,这些特有的自然资源都可以转化为中西部高校创设特色学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中西部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特有的各种自然环境资源,将其与特色学科的培育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提供人力、物力各项保障,创设特色学科研究基地和平台,鼓励科技和学术创新,努力培育一批体现区域独特自然资源的特色学科。例如,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且动植物资源丰富,可成为农林类相关学科的研究基地;西北地区风大且多特殊气候条件和西南地区多江河的地理条件,正好成为发展电力类学科的潜在优势;西藏、新疆等地方传统文化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医学知识,是进行相关学科研究的优势资源(20)李豫凯,庄玮.学科异峰突起——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突破口[J].西北医学教育,2012,(1).。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中西部高校培育这方面的特色学科大有可为。
2.利用区域社会文化资源创设特色学科。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21)彭爱萍.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利用地域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7).。地域社会文化特色资源是中西部高校特色学科创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中西部高校应充分开发和研究地域社会文化特色资源,并以此为突破口将其发展成为本校的特色学科,如创设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历史、少数民族音乐、少数民族体育、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宗教文化、边疆文化、藏学、蒙古学、敦煌学、徽学、湘学、中原学、赣学、邻国语言和邻国文化等特色学科。同时,地方政府和高校应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对此类特色学科建设予以支持,创建特色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促进特色文化创新成果不断产出。只有这样,中西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才能取得长足发展,进而推动地域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借助地域经济技术资源建设特色学科。地域经济技术资源是指,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由此形成特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技术(22)曹志峰.基于地域特色的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J].教育文化论坛,2019,(2).。地域经济技术资源是中西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撑。中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地域经济技术特色资源,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发展,把地域经济技术资源与特色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特色学科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新时代西部地区正加快高端、特色农机装备生产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2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5).。新时代中部地区正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2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 -07 -23.。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加速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大好机遇,在中西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中西部高校要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更新的需求,密切联系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深化产学研融合,联合建立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进行技术合作攻关,推动特色学科不断产出创新科研成果,并及时将成果用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使之发挥实际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特色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4.开发区域人才资源,打造特色师资团队。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它决定着其他资源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中西部高校在进行特色学科建设时,要充分认识到特色教师队伍是根本力量和关键要素,要充分挖掘地域人才资源,提高地域人才使用效率,打造特色师资团队,为特色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第一,充分挖掘地方人才资源,实现特色师资的有效汇集。一是要建好区域人才资源数据库。通过人才库的建立,摸清区域人才的总量、分布和结构等情况,将优秀人才及时补充到区域教师资源库内。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国内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经常开展人才招聘和洽谈活动,通过聘用、借调、兼职、讲学、咨询等多种形式,汇集优秀师资。畅通师资引进的绿色通道,简化聘用手续,并在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实际支持。三是全方位引进国际人才,优化师资结构。中西部高校还应面向国际,找准人才引进与特色学科建设的结合点,重点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新科技拔尖人才来优化师资结构。
第二,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特色师资队伍的内在潜能。一是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科研和生活环境。科研上,要为教师搭建优质的科研服务和创新平台,激发教师内在的科研动力和创造力;工作上,在职称评审和提拔晋升方面放宽对年龄、性别、学历和资历等的种种限制,大胆重用和提拔优秀教师;生活上,积极帮助教师解决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困难,使他们消除忧虑、安心从教。二是完善教师评价和奖励制度。制订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师评价和奖励制度,以正面激励为主,重奖业绩突出的教师,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形成先进带后进、争先恐后、共同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确保教师队伍既稳定又有活力。
第三,培养和选拔特色学科带头人,加强特色教师梯队建设。一是要加大力度培养、选拔和引进特色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教师队伍的领跑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中西部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和考评体系,制定严格规范的培养、选拔和考核标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培并举,重点选拔具有一流学术成就、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的优秀教师担当学科带头人,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动态调整。二是要加强特色学科教师梯队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特色学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识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特色学科教师梯队结构,依据年龄、教龄、职称、知识、学术和层级等方面,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学科助理、事务助手和技术顾问等在内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合理的教师梯队结构有利于教师队伍发挥最佳的组合效能,进而有助于促进特色学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生存挑战,中西部高校务必认清自身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真实问题;立足于区域实际状况,着眼于区域发展需求,选择走特色化的学科发展道路;不断加强特色学科的培育和建设,同时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在创新中发展特色学科,切实增强特色学科实力,从而在未来高等教育愈加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