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哲学意蕴及价值启迪
2022-04-16金俊铭
金俊铭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了世界的大潮流之中,中华民族也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此后,无数的觉醒者开始不断地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以期打破中华民族被奴役的境地,挽救中国人民被压迫的厄运,但最终的结局都无一例外以失败而告终。1921 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有了新的光明前途,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长达28 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在这一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时期,我们党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重要的革命精神谱系,并化为精神伟力鼓舞着广大的民众。这一系列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一无二的精神印记,也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下,加强对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精神在哲学层面上的意蕴与价值的探讨,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中国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了中国革命精神,而中国革命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起到了精神引领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它是党的性质和宗旨、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2)吕延勤.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重要论述简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9,(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而完全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主体,因为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环境中产生的高尚而神圣的革命精神更具有代表性。因而,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需要有清晰而准确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着重谈道:“‘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3)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人民日报,2017 -12 -01.由此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并不是孤立的个体精神,而是由产生并发扬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系列拥有具体形态的革命精神共同构成。因此,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包括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内的诸多具体精神的集合体。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以精神谱系的形式而存在的。这些种种带有各自特点的具体精神形态,共同组成了整体性质上带有谱系的具有完全形态意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构成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此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与其他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存在统一的联系,它们虽然在表现状态上有着各自形态的差异,但在精神实质中保持了一贯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是承接了五四精神、建党精神等早期的革命精神,并开启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革命精神新的发展。从中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涵应当是存在于一系列有紧密内在逻辑关系的革命精神谱系中的核心内容和精神价值,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始终坚守的理想、信念、宗旨、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并在精神境界与践履行为上有突出的体现(4)李杨,张吉雄.论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哲学意蕴
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与方法来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我们党会从哲学的高度对一些重要的问题作出理论上的阐释,这可以很好地加深对其核心要义和本质内容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革命的、先进的理论,它坚持了正确且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而在哲学层面去分析中国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哲学深意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在第一刻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时,就不是从纯粹的学理方面单纯地进行探讨,而是当作“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来加以接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哲学意蕴,尤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我们党需要在哲学层面上对该时期革命精神进行深入研究,这对继续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作为社会历史领域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是社会意识形式中关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也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革命精神是依赖于当时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一根本的社会存在而存在的。这一特定时期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实的个人”以及“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包括物质资料、人口及相应的社会物质关系的生产。换言之,上面所讲述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就是当时的社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来说,中国革命精神来源于革命实践,同时也反过来促进革命实践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社会存在是革命精神发展的动力,而革命精神又能推动革命的社会存在的发展。例如,长征精神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主观想象与臆造而成,它是来自于当时的社会存在。1934 年10 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运用,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了保住仅存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完成了伟大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在完成长征后,我们党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感性认识概括成为理性的认知,总结实践经验,从而上升为革命精神。长征的现实正是长征精神内容的客观来源,长征精神反映的必然是长征历史事件的基本特征。长征精神这一精神品格脱胎于长征历史事件这一实体,并反映着长征事件这一实体。长征精神与长征历史事件显现出一种双向互生的状态,一想到长征历史事件就能联想到长征精神。如果没有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现实,就不会有相应的长征精神。同样,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而言,如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存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革命精神。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变化,以革命精神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意识也在发生相应的具体变化,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的精神形态的嬗变就直接而彻底地表明社会意识受到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条件的制约。“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观念以及革命精神都是在那时期的社会革命现实中产生的,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随着社会存在的不断变化,形成的社会意识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一定程度上自我形式的发展,并依此反过来对社会存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具有重要的“第二性的作用”。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对于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积极而有效的相对预见性,从而助推革命实践朝着既定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当然,还应看到这一时期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实践具有的这种能动作用,其发挥有一个前提性机制的存在,即借助革命实践来达到认识并改造旧中国的目的。同时要注意的是,该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简单地作用于革命实践。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不是通过作用革命精神本身而彰显的,而是在完成自我的演变后最终施加于人的身上,并借助人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并在力量的不断汇聚中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事业推向新高度。恩格斯曾强调:“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1.当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遵循生产关系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后,人们就能正确且朝着人们预期目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当然,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是不应超出客观规律所规定的限度,只有当且仅当在这一限度内,人的思想动机、意志观念等才能实现最大化的功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历史考验是艰巨的,生存环境是险恶的,革命斗争是残酷的,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积极的革命乐观精神和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这对于我们党保持旺盛斗志和取得接连胜利是强大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对此曾满怀深情地谈道:“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在中国共产党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伟大的革命乐观精神和共产主义信念就是精神支柱。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振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心和勇气,使我们党能在困苦中始终坚守自我,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地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对之前以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为代表的历史唯心主义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对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而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执政党,自诞生以来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团结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的深刻写照。我们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并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所独有,而是由处在这一时期的人民群众所共同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群众有改变旧社会的意识及其行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恰当的时机,正确地领导人民群众走向崭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从而使人民群众真正地团结起来完成了历史的革命任务,成为社会和自我本身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不容低估的。毛泽东对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事实有着准确而深刻的认知:“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只有紧紧地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克服任何困难,才能打倒任何敌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种革命精神形态背后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历史身影,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都不是空泛的纯学理的表达,而是真切地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并且通过人民群众运用到新的社会实践中去。
马克思、恩格斯在合写的《神圣家族》中批判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时就谈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不断发展的革命斗争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队伍不断壮大,诞生了越来越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在那个峥嵘的岁月里,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表现了民族英雄的高尚情怀,并用热血与生命在革命实践中铸造成永恒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主体,要使人民群众真正地从自在转向自觉的革命状态,就必然需要用革命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革命理论或革命精神一经人民群众充分掌握,就能转变成为强大的社会实践力量,从而推进革命向前发展。让人民群众掌握理论的重要作用,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群众,才能使群众成为革命的群众(14)郭建芳,汪俞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革命精神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最生动的体现,其发挥的是与革命理论同等地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已经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深层意识里,在受到革命精神的引导下,最终化作强有力的革命力量,从而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价值启迪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一系列有内在关联性的精神谱系。这种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强大精神引领作用。我们认识并理解其重大的价值启迪对于我们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革命精神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学理渊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前进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执着坚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学理渊源,这是从深层次理解我们党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无不清晰地证明:民族复兴的历程需要以民族自信来做强有力的支撑,一个对本民族都没有自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更不要说民族的复兴。我们党从小党成长为大党、由地下党转变为执政党,28 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史所获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突显了党的文化自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既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而科学的文化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坚定自信的革命理想信念。这样的革命精神谱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与此同时,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才会采取自觉性行为去践履文化自信,从而正确地理解本民族的未来走向与发展。一个牢记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人,就会真正地从宝贵的中国革命精神中汲取强大的正能量,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必然的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当下,中国共产党人要像革命先辈们那样自觉运用中国革命精神,在面临新的挑战中更加坚定立场,不断加强对我们党正确领导的政治认同感,真正由内而外地认同并拥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革命精神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全方位、多领域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而这些种种成就的取得正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布局(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要中国共产党继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新征程。一方面,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党要始终牢记初心,砥砺前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问题,这是关乎我们党能否更好地巩固并实现长久执政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用顽强乐观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去攻破难关,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中去汲取智慧,团结一致,坚定信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内含着的共产主义理想与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必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事业的胜利并不是轻松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不断结合新的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从当下来说,面对新的时代使命,我们必须要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有其生长的社会脉络。通过厘清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不难看出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离不开斗争的革命现实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当视线从革命战争的年代拉回到奋斗建设的新时代,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同样需要这一强大的精神武器来作为支撑力量。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充分挖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内涵的价值及意义,使其内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行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