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翻译策略
2022-04-16薛燕
薛 燕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大量的典故在英美文学中的利用率很高,因为典故的融入,可以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英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义。也正因如此,英美文学中典故翻译工作应运而生。许多的文学典故都以不同的文化形态表现了出来,提高了大部分读者的接受程度,进而英美文学作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于翻译者而言,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单纯,必须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形来加以翻译,特别是在英美文学中使用的典故。所以,在翻译的处理过程中,绝对不是简单地对某一个字或某一个词语加以翻译。本篇将就英美文学中的典故翻译问题展开探讨。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来源
(一)源于圣经故事
英美文学中一些典故就出自圣经故事,由于基督教是欧美世界很多地区和西方各国人民所尊崇、信奉的主要信仰之一,圣经故事在人类心里占据着神圣而不可触犯的地位,对其国度和人民的政治思想及其他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同时,由于圣经故事中阐述了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时代的出现和消亡,所以圣经故事是被引入到很多文学作品的典故中。并且伟人的著名事迹以及坏人的作恶行为都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圣经故事也是人们日常讨论的故事。自古以来,圣经的神圣地位在欧洲人的心中是无法撼动的,并且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若想翻译好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就必须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刻的学习,对圣经中的故事进行深刻的理解。
(二)古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故事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影响极大。追溯历史根源可知,希腊故事内容丰富多样,十分精彩。并且在整个西方文化构成中,希腊故事也和历史有着相当的耦合度。因此不管历史家或是文人,都对希腊故事情有独钟。而现阶段的一些小说中还带有相当的希腊神话色彩,比如说为人们所熟知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所表现的神奇力量来源于生活,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神和人的关系一样普通,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有一点,神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而人则需要经受生老病死。但是,在希腊神话故事中人们能够阅读一些幽默风趣和悲壮苍凉的情节,更能够感受到里面蕴涵的文化理念以及让人们品味的人生与世界的种种。应该说,希腊神话故事成为了英美文化与艺术的基础,也成为神话作品的文学后盾。
(三)源自经典文学作品
就现有的英美作品来说,有很多人文典故都是来自经典文学著作。对阅读而言,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人类的洗礼,自古流传下来,它们是永恒的,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是具有教育性的,所以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典故都是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来撰写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合理的借鉴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能够使英美作品的文化修养境界大大提高。就主体方面而言,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文化定义也会大有不同,文化标准的界定差异很大。但是经过了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以后,英美文学融入和不同类型的被人们认可的典故,故而根据应用典故的水平来判定文学作品的水平是很多作者与读者共同认定的评判标准。在文学不断发展、不断被挖掘的历程中,在神话故事、经典文学作品中引用出典故的方法逐渐被广泛运用。例如忘忧果、柏拉图式恋爱、乌托邦、鲁滨逊和星期五等。
(四)寓言故事等其他来源
通过研读英美文化作品,不难看出其寓言故事也有着一定的占比。在他们眼中,寓言故事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结合各种不同的情境,凭借强烈的说服力这一优势,将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这要比英美作品中简单的描述产生的作用大。所以,在很多英美文学中,有很大比例的作家都会引用寓言小说的典故,这对于译者来说,有着很大的好处。主要的优势就是阅读了寓言作品中的典故之后,作者可以从多方面地用字和造句,在文字和句子上也没有拘泥于某一个角度,作者能够使用更加直白的话语,来帮助人们进一步明确道理和作家所希望传达的观点。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特色
(一)色彩鲜明
虽然民间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和史书当中的经典故事存在很大不同,但是有一点非常接近,就是二者的特征很鲜明。在人物形象方面,由于各种人物形象存在极强的差异性,所以有时人们也会认为英美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都相当简单。但只要读者静下心来,就会发现,每一位角色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体现出了一种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甚至有时,主角的境遇或是某一位小角色的发展也可见着某个国度的发展历史。所以,在英美文学中的经典故事语言翻译要具有一个特点就是,要追求色彩鲜明。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人们对人物形象和情境的分析也会出现变化,也可以通过周围环境的变化引发人心的改变。由此可知,人和社会的变化仅借助几个典故就能很好地表达,是十分难得的。
(二)典故与小人物紧紧相连
在英美文学的典型翻译的诸多特点中,其中的典故与很多的小人物紧密关联是其一个主要特点。不管在传统乡村小城镇,又或是在现代都市的高速发展中,小人物的事业发展、情感精力、家庭结构都和典故本身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一些典故是在很多年之前就产生的,但是对于很多年之后的文学,翻译者一直对典故发展而进行着深入研究,为其把握写作尺度提供了历史依据。这就防止文学典故发展方向偏离轨道。
(三)典故独一无二
典故为何能被称之为典故,那是因为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而且可以永恒地传给一代又一代子孙。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典故大多起到警示或鼓励的效果,而且不同的典故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这也注定每一个典故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复制的。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地展现英美作品中典故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可读性。同时典故的独一无二使之和其他文学作品建立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典故翻译的关注要素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西在文化渊源、生活习惯、信仰上的差异,常常会发生翻译不准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文章中透露的感情描述表达不清楚。其中英文与汉语之间在主谓宾顺序上差异性导致翻译出现差错。中文比较讲究含蓄而深沉,英文则更直接简单。比如中文的诗歌通常通过一个词便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内涵,而英文则直接通过词汇来表现情感内容,使得翻译时,翻译者不能对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从而造成了翻译成品后,和原作品给人带来的感受不一样。
所以,在开展英美文学中的传统典故翻译工作时,译者们首先要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会从文学作品作者的视角考虑问题,在进行典故翻译时,要更多地研究作家的生平以及作品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等,再融合中文作品特有的韵味,以作品本身的重要情节为基础,使翻译成果尽可能地贴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美学和技巧上的完美融合。
(二)典故对应情况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必然与英美文化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在进行典故翻译时都会照猫画虎,甚至进行迁移使用,这种方式是不正确的。在翻译典故时,也可选择互译方法,将中英典故合理地进行有机结合,寻找他们的共性,从而找到翻译时的入手点,在这个情况下,互译的优点将显现出来。在进行典故的翻译时,要以真正的语言情境为基础,然后在第一次翻译后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正确的修改。
(三)语法对应情况
翻译英美文化典故和翻译中文典故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二者都必须针对典故所处的时代背景、语言特点等进行互译处理,以便提高语言的对仗性。如果典故同时出现在英汉两种语境中,句法、意义等会产生很大差异,甚至混乱,而一旦发现了语言的共同点,就必须思考与语言的对应关系,以强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进而从与语言对应关系上快速找到翻译的瓶颈,从而提高翻译效率。
(四)文章整体性因素
英美文学作品中对典故的翻译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翻译人员必须对文学知识有深刻的掌握。在英美文学中,由于典故的使用比较普遍,且来源广泛,因此翻译人员应从实际生活中更多地积累所学相关方面的常识,以在典故翻译时合理应用,对基础知识的牢牢掌握有备无患。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典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文学作品格调,从而达到良好的修饰效果,有助于读者更进一步地认识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使得文学实现语句精练、立意深刻的表达效果。英美文学中,典故译者首先要清楚典故起源,清楚它所发挥的作用,对作家为什么要运用典故有大概的了解,并根据此,仔细分析典故在文本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他和整个文学表现之间的协调性关联,并加以灵活翻译处理,使典故的翻译不影响文字的总体表现和后期翻译表现。
四、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技巧
英美文学中使用典故可以升华主题,突出西方文化特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文艺功效。所以,为了准确掌握典故源自西方文学中的含义及功能,必须进一步熟悉文化特征及写作内容。综合英美文学翻译方法,典故翻译技巧有如下几个方式。
(一)直译法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形成的话语条件通常是比较特殊的,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下自然产生。对于翻译者来说,其在翻译时往往使用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法,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翻译时使用直译法,就完全反映了本源话语的表达方式,也就使作品的独创性凸显了出来。而这种翻译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只是在进行语句过渡,并没有相应的引申。以英语与汉语进行相对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就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对典故基本含义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直译法的情境一般都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其一,对英美文学作品来说,在典故中经常出现的专门名称也可能变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也可能通过径直译者。其二,在有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由于典故常常取自历史事件以及希腊文化等,故而读者们应该在开始翻译时,在注释上将典故中所指的东西认真标示起来。
(二)意译法
意译法只保留核心,不是传统翻译中一字一句的翻译。关于英美文学中惯用典故使用意译法,这主要是由于站在读者的视角对英美各国的生活并不是十分熟悉,而且这种典故和人文的关系也不大,采用直译法是不容易实现,所以采用意译法一定要坚持“原则”,正确把握其核心含义,实现对典故正确的翻译。例如,在英美的典故中产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如果采用直译法翻译,意思就是不一样的苹果,而使用意译的方式则可能将这种典故译作成因社会经济利益导致两方由友变敌;再如,典故An apple in my eye 在直译法下翻译成眼中的苹果,而采用意译的方式,找到文中的核心思想,和短语所在语言环境,就可以将该短语翻译成“掌上明珠”或者“我的爱人”等类似表达爱慕的词语。
(三)直译加注法
当遇到在某些英语作品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产生姓名的典故时,按照比对传统的翻译方法,或许会译为谁做了哪些即某人do sth",虽然这或许不利于阅读理解,但由于有些读者或许对此类典故中所产生的人物形象并不熟识,所以对其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对姓名的理解上。在如此的情形下面就必须采用直译与加注法这些翻译技法,例如对于东施效颦这一典故的翻译,有些人或许会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Dongshi imitate(仿效) Xishi,但是这样一来对阅读或许会带来更多困难,因为有些人并不知道东施和西施各自是谁,而且不懂东施仿效西施的起因为何,所以这些时间就必须在Dong—shi imitate(仿效) Xishi 的基本上对东施和西施各自予以释义说明与补充,对其仿效西施的原因也予以了释义说明,在采用直译的基本上再予以充分的说明,以便于阅读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些历史典故,且不会出现理解典故原意的偏差。
(四)意译加注法
除前文在直译法基础上而采用的直译加注法以外,还有为保持典故意思一致而采用的意译加注法的新翻译方式,但其使用方法和传统直译加注法大同小异,指的都是要求结合实际和西方人的历史故事作出更加精确的翻译,所以很多词语和语句都不要单纯地根据原文含义加以直译,而要根据历史事件掌故进行意译加注法,使翻译结果和原作品的内涵相互联系更加贯通、流畅,并且不会觉得很突兀。所以在进行典故的翻译时,必须在掌握原有文化典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形式,要以接近原意为主要目的。同时也不要过多地采用加注方式,因为那样将会降低对文章整个阅读的协调性、流畅性,所以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为主。
(五)增译法
从翻译英美文化典故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有些典故所描述的文化层面的矛盾是无法用直译法翻译的。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而增译法的出现则可以巧妙地解决这一难题,从而提高了翻译的精准性,避免了翻译损失的出现。例如,"The Life of The Drama 中的说明:"constitutes a supreme idealization of Life,for it signifies a life which has a clear and unitary meaning."在翻译中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选择利用增译法,得到更加准确的翻译结论,此句话最终译为:文学中的对话虽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很明显,增译技巧的利用既结合了语言表面的意思,更表达了文学典故中的实际内涵。
(六)套译法
虽然套译方法的应用不广,但是其翻译价值较高,能够克服前面一种翻译的缺点,使译出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典故的表达也更加符合原意。采用合理的翻译补充方式,以提高文学典故的准确性,让其表述不落俗套。其在使用中往往要求找到汉语与之对接的相关典故,并找到中西方的典型对比,而对于无法进行翻译的语句,则可尝试换成中国国内典故中的语句,尤其是中国国内流传的古典语句。套译法所对应的语言使用局限性很大,受历史、人文因素等的影响很明显,而中西方文学典故之间又有既定的区别,在翻译时并不会全部是拿来主义,所以套译法也就不宜作为全部文学作品的译本。通过套译法对英语文学中的典故进行翻译,主要是为了起到翻译辅助功能,促进我们掌握典故中很难译出或很难掌握的语句,通过协助作者恰当的思考和体会,促进我们更好地掌握典故的含义,使读者理解作者的写作心理和情感表达出发点,通过套译法促进语言文学中色彩的融入和魅力的融合,使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学氛围更加浓郁。
总而言之,典故属于民族文化,是利用文字凝练的精髓,其包含着深刻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民族文化特色深深吸引了读者,而在英美作品运用了典故的缘故,从而使文学作品变得更加有内涵。因此,在翻译流程中,对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者要结合典故的来源作出合理判断,并准确地使用直译、意译、增译、套译等翻译技法,在翻译时保持原著特点并较大限度地增加不同语种间的交汇能力与协调度,以此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