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时代脚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2-04-16王遵然张云开
王遵然 张云开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中国自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重视文物利用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关于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是否应当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获得经济效益反哺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和渗透过多的经济因素可能会破坏文化艺术的纯粹性产生了争议。
一、以敦煌文化遗产为例探讨发展方向
中国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非物质文明表现形式。而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之一。光是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就有135 项。其中除了众所周知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之外,还包括剪纸、书法、舞蹈、彩塑、曲子戏等。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如果没有经济保障,要想保留并发扬这样特殊的文化遗产并非易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脱离不了经济的带动,时至2022 年7 月,我国中央财政投入文物保护资金10 年累计1000 多亿元,实验室考古技术广泛应用,113 项文物保护国家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敦煌文化遗产才得以进一步保护。
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工序烦琐,制作、创作具有较高的难度,传统的手艺传承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出徒。当今社会自媒体横行,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敦煌文化缺少与媒体融合,再加上受时代、区域等多方面的限制,难以得到大众的文化认同,在传承方面曾出现缺乏人才的尴尬状况。2005 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表演《千手观音》恢弘大气,美轮美奂,令无数人惊艳不已,在国外的舞台上也收获了很好的文化认同反响。敦煌舞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特征,对当下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传承、弘扬和新时期的世界各国间互学互鉴、平等互惠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在传统的敦煌舞上的创新,使得它得到民族群众的文化理解,更是使敦煌文化走出国门。发展非遗的同时,也要符合党的政策要求。“坚持保护第一”“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推动文化发展。
二、抱着“理念”选择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方式
(一)非遗传承受经济反哺的优点
(1)顿珠市位于中国河西水系的最西部,位于甘肃省、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是我国古代丝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文化交汇的枢纽,敦煌文化更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时代显现原有的传播渠道过于狭窄,导致文化不能更好地传播出去,以至于敦煌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为实现非物质文化更好的传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开创出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创产品。同时文创产品要保存独有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的特点,立足中华文化。2022 年6 月,甘肃省非遗购物节遴选了30 家非遗工坊的产品亮相,这些产品贴合了现代生活人们所接触到形象。如敦煌版布老虎、冰墩墩、雪容融。冬奥会期间,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剪纸、编织的方式制作吉祥物的时候,也吸引了孩子们争相参与,真正地让敦煌文化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热情高涨,我们要抓住这种机会,与时俱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将敦煌非物质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连接,拉近工艺传承者与审美者距离,进而形成共鸣,利于文化保护与传承。
(2)与自媒体相结合,短视频、直播为敦煌文化提供流通性。短视频是非遗的一个不错载体,能够更生动地展现文化的活力。非遗的传承者们可以通过这些新的技术直面受众,大范围吸引对非遗感兴趣人群,提高文化影响、加速文化产品流通,改善传承人处境。使传承者与市场形成正向循环。2019 年疫情健康码家喻户晓,“绿码”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平安符,于是“绿码”的谐音“绿马”给了敦煌手工制作者的新思路。用毛线编制的“绿马”在购物节一经亮相,便被人们买走当做新的平安符。敦煌旅游攻略在网上发布后,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到敦煌的人也自然会品尝一下网上人们所提到的敦煌杏皮水。杏皮水是敦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用当地的杏皮加冰糖煮水而成,夏日酸甜可口的冰镇杏皮水会给游客们带来清爽的感觉,给炎热的大漠增添些许凉意。在国内,饮品市场竞争激烈,人们对饮品的包装审美要求也开始提高。敦煌杏皮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军与时俱进,引进专业设计师,以敦煌大漠独特的特征为主题设计了一款橙色为主色调的杏皮水包装与主题海报,促使杏皮水遗产项目能够进一步发展。
(3)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敦煌研究所视察时指出“要深度发掘敦煌历史文化”“加大对国粹传统和非遗保存的鼓励和扶植”,为在文旅一体化语境下顿珠元素与非物艺术结合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思路。文物博物馆展现出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现代博物馆体系的新形象。10年内,博物馆数量增长60%,年度举办展览数量增长144%,接待观众数量增长119%。博物馆不断扩展,免费开放,创新活力得到激发,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据了解在文旅融合大背景推动下,敦煌文化走出洞窟,走进现实生活。由敦煌市文化馆、敦煌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组织,非遗传承人定期深入学校,组织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敦煌剪纸、敦煌舞的学习。敦煌非遗课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又能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奠定良好基础。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可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为敦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4)结合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辅助文化,推动文化事业进步。文化产业与产品的核心即推陈出新,数字化与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延续和加强非遗文化的历史性,使传统非遗文化与新时代潮流紧密结合。数字技术可以通过交互体验的形式满足公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曾几何时对在科幻片里看到的虚拟现实技术感到遥不可及,如今这种技术却已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多年。虚拟现实技术使人身临其境且交互性强,与旅游相比虚拟现实更具实时性、多元性且体验成本底。目前市场借助5G、AR、VR 等技术已经推出了大量数字文化产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打破时空间壁垒。还可以通过虚拟方式拼接、复制、修复被破坏的文物,多方位展现敦煌遗迹的风貌。其次也可以向现在电影里一样依赖数字影像丰富影视制作,通过特效营造人物、背景,满足人们对敦煌文化的美好想象。基于日益成熟的大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数字文化产品步入新阶段,增强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对于文物的保存“数字敦煌”项目即运用最先进的数字化资料采集技术,处理、保存、建立起的一种多元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石窟文物资料库。数字技术让文物遗产在展示和利用的同时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结合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数字技术,使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方式得以永久保存,有利于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对于想要了解敦煌文化或是进行学术研究,可以通过手机从文化数据库中查阅提取素材。利用数字技术复制重现敦煌艺术。最新在北京开幕的“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数字敦煌展”由敦煌研究院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主办。利用数字技术复制洞窟、壁画、塑像等,展出敦煌文物数字化成果近50 套。观众参观数字技术复制的敦煌人物壁画、等比例敦煌第285 窟、3D 打印技术复制的敦煌佛教塑像等,达到了地处北京、身在敦煌的感觉。在满足远距离展览目的的同时又有效保护了敦煌遗产文物。
(二)非遗掺杂过多经济利益的缺点
(1)在非遗名录中确认掺杂经济利益或产生负面影响。名录体系也决定了对非遗项目保护,所有的分类评级都宜从非遗自身利益出发加以考虑,并充分保证了评审过程的质量客观性。把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和当地政治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利益关联的影响。争先申报有利于当地人民政府自身利益的项目,甚至把申请获批国家非遗名录项目当成政绩工程,有违了国家非遗保护传承的宗旨。
(2)在与顿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中要统筹兼顾,既要保护原生态农业资源,也要兼顾在继承中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文化保存、继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统筹。历史的介入随着当地的文化财富,但同时又横隔膜了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与所在社会间的血脉联系,使其成为了历史舞台化的主要内容,也削弱了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根基。过多的投资渗入了文化利益,无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从而透支了一座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以换取短视的效益是不可取的。
我国的《非遗法》第5 条规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充分尊重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对于技术类这类将要流失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我们应该将原生态放在首位。而对敦煌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因为触及了广泛的普通民众,所以必须要以保持民俗文化固有的核心精神、要素为根基做出改变,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3)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先生指出当下数字化问题:认知不够,叠加定制成本高。参与企业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敬畏,很难做到文化和科技的自然融合。对于数字化文化产品来说,目前市场上的文创产品过度注重数字化形式,对于文化内涵没有做出精准的表达,未能引起消费者共鸣。导致在设计与销售上都有较大区别。数字化市场要想帮助保护传承非遗,还需继续踏踏实实地改进技术,慢慢沉淀。且数字化文创产业起步晚,产业结构不完善,行业竞争力不足,还面临缺乏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的局面,短期内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三)对应非遗与经济发展结合建议
(1)要想保护和传承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毋庸置疑的方向就是与时俱进,跟随时代脚步结合经济发展。就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应该提高人们对非遗民录的科学认识。2014 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名为“我国非遗标志性建设项目名单”。首先直接性地确定了这一认识,其次完成了对中国标志性项目非遗名录的审核,并遵循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理。民族文化的所有者参与评选,让民族文化所有者们自己投票认定什么文化是重要的。推进对濒危非遗的评选、保护制度。规避利益关系者,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违规评选处罚力度。最后完善专家考察环节,专家实地深入了解申报非遗各项目情况,加强专家考察制度建设,保证专家独立,提倡自主考察。
(2)关于风俗类文化的改变,一定要掌握好度,使民俗类文化得到更良好的利用和弘扬,提升保护的价值。民俗类等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生产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浪潮所推动下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保持更多的原生态。在进行文化旅游活动的同时,充分重视本地居民的传统与民俗文化,以保持文化背景的真实性、纯正性。充分运用民俗风情与旅游文化时空的混融特点,进一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内容,并转变为富有地方特色民俗的人文产物,并通过民俗旅游推动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发扬。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转向数字化是不可避免的,依靠数字化以多渠道的推广方式,推开中国大规模市场的大门。要想做好文化遗产数字化,首先应从广度了解文化遗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敬畏,再从深度上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最后利用科技技术助推以至于达到更好的效果。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数字化发展。鉴于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应做好对应项目的信息采集、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将有效投入的资金充分使用。数字经济下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对于数字技术成熟的人才、企业,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命感,成立专门研究非遗的研究机构,提供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知识库的支持,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三、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上,网络宣传、旅游、数字化等途径的推动下,使遥远的敦煌文化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在火爆的手机游戏里、大型电视节目的舞台上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了社会各界不少的关注。敦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我们在了解、保护、传承敦煌文化的同时,也在暗自赞叹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用大自然赠予的原始材料配合古代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敦煌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继承非遗文化,是继承中华民族自身的伟大精神,保护好敦煌非遗,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