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引导美好生活的三维审视

2022-04-16范一鸣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3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生活

范一鸣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2年11月,习近平首次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随后他在国际国内多次重要讲话中均将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要目标。当前,教育提倡“五育并举”,其中美育作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自然成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因而明晰美育对于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探究当前美育引导美好生活的现实困境,进而寻求化解问题的路径意义重大。

一、价值之维:美育引导美好生活的价值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美好生活、美育具有一体性。建设美好生活是长期的过程,需要美育的参与和引领,美育的价值在于能够塑造完整的个体,满足人民多层次的需求,构建高尚的精神生活。

(一)美育旨在塑造完整的个体

追求美好生活是将美好生活的主体——人——塑造为完整的人,实现全面发展,席勒认为“美育或审美教育就是实现人的自由或培养全面完整的人的唯一途径”[3]。因此美育对于完整的人的塑造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首先,美育可养性。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这里既是指人的感性,也指人的理性。美育旨在塑造人全面人性的和谐发展。在现代科技理性的压迫之下,美育可以既能通过审美活动丰富人的情感,培养人的感性能力,陶冶人的情操。同时,美育也能承担理性的指导能力,匡正感性的不足之处,加深人的认知,促进人性的健全和完善。

其次,美育可启智。这里的启智指的是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美育与求知不能完全划等号,但是可以为求知做好准备工作,审美活动本身是帮助人提升认识、感知美的能力,促进人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提供人们获取更高智力的因素。爱因斯坦和海德格尔认为美育指向通往真理的大门,艺术是自行置入作用的真理。

最后,美育可储善。美育能够教化社会道德,引导人向善以及培养积淀个人美德,通过形塑人们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进而教会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正确地评判美丑、善恶、是非,学会去伪存真。在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讴歌过程中,培养人的自觉道德意识,从而成为一个高尚、正直、道德的人。

(二)美育旨在满足多层次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由于人类本性的发展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在自然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会转向对精神等多方面需求的渴望,人民精神需求不断扩大,从而产生更高层面的需求如审美需求。因此,美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全方位的教育、更优美的环境和更多元的文化生活。

首先以美育促教育,获得全方位的教育。美育可谓“育人之美”,美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审美、情操的教育,更是打磨人们的思想、道德、精神。从思维能力、性格、艺术方面提供充分养料,对于传统教育内容有着很好的补充,因此可以满足人对全方位教育的需求。

其次以美育塑环境,收获更优美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一方面以美塑造政治环境,美育在国家治理中的思想从古至今一直得以延续,范仲淹“春和景明”“黄河宁天下平”里表现的是一种以美景表现和平盛世的政治理想。屈原提出的“美政”、张竞提出的“美治主义”都表现了以美塑造社会组织以及政府。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美水美人更美”以美学介入、以美审查,以审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最后以美育强精神,营造更多元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是由人生活中美的体验与情感正向反馈组成。王登峰认为:“美育对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4]因此,通过美育提高人们认知美的能力,接受“天人合一”“礼乐相济”的高雅文化生活;提高人们鉴赏美的能力,在美育指导下,有“辨别音律的耳朵”,以高水平的美学素养,摒弃低俗文化;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创造更雅致的文化内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美育旨在构建高尚的精神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精神世界中的精神境界部分包括审美领域,因此,美育对于构建人的高尚精神生活,成就精神生活之美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首先,美育旨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指导下,对事物有着科学客观的审美标准,从而积极地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对于社会人才需求,要极力从“智力型”转化为“审美型”,以“审美化”标准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美育旨在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健康的生活情趣是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表达,健康的生活情趣既能使人从生理上树立正面的情感,愈加乐观豁达,从功利主义的束缚中抽离;又能陶冶性情,增强个人对一切真善美事物的共情、享受能力,使人经受愉悦身心的美的体验之后更好地产生追求“向上”的动力。

最后,美育旨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在对于精神世界的充实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当前,人民共同的审美理想就是奋斗实现美好生活,因此普及重视美育教育、传播美学理论,引导人民自觉以美的规律美化自身、美化社会,从而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困境之维:美育引导美好生活的现实困境

目前,美育在现实生活的实施中遭遇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对于美育的认识狭隘化、对美育评价的尚不健全以及环境低俗化,阻碍了美育人民美好生活的正向指引。

(一)美育认识狭隘化导致无法满足人的需要

审美理念的误区必然导致美育实践产生一定的偏差。当前对于美育的狭隘认识主要容易陷入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美育矮化为技巧教育。美育教育致力于提升美学素养,是一种“有情”的教育,包含人的情感注入。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将美育仅仅当作技巧学习,例如提升其绘画以及声乐、舞蹈技巧,就如同调试机器人一般,只求理性的精准、稳定。其次,美育窄化为艺术教育。“艺术仅仅是为审美教育提供了最低限度的门槛。”[5]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一些学校与教师仍然持有美育和艺术教育二者等同的观念。然而除艺术外,人们也可以从自然、生活、社会、科学中感受美,都是美育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最后,美育仅限于学校教育。当前美育教育场所主要集中于学校的美术课、音乐课,比如在教室里学习一首歌曲或画一幅画,究其原因是,施教者的懒惰以及欠缺现有教学资源的支撑,这种缺少生活情境、远离生活实践的教学无法真正提升人的审美意识。

(二)评价体系不健全阻碍塑造完整的人

美育与智育、德育并列,同样具有综合性的实践要求,但是当前美育评价体系尚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美育认识不足。表现在对美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仍以智育水平为准,重学科成绩,轻素质培养,未将美育纳进人才培养方案、日常教学计划之中。其次,美育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当前美育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与其他学科一样主要以考试分数成绩为准,但是每一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在美育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同,缺乏过程的综合性评价会使评价结果准确度产生一定的偏差。最后,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当前部分高校仍采取“从上至下”的评价方式,以教师为单向的评价主体造成美育评价结果太过于片面,降低了美育评价的有效性,从而阻碍了美育塑造更完整的人。

(三)美育环境低俗化消解人们的精神世界

处于”快餐化”时代的人们,新媒体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人们拿起手机便可通晓天下事,无数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堆积在人们的眼前,使人迷恋于感性的信息世界,理性思维进一步被瓦解。在此情形下,人们的审美认知力、审美趣味逐渐降低甚至出现偏差,各种信息毫无逻辑的轰炸式的呈现,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使人产生紧张、焦虑、浮躁的心情,从而更容易忽略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美文、美景更难以静心品读、观赏。当前,艺术领域作为美育的重要环境也遭受侵害,许多艺术作品例如影视剧、电影,都或多或少存在粗俗化、低俗化、媚俗化这样的问题。这其中有管理上把关不严的问题,也有创作者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还有迎合市场、追逐利益的问题。因此美育环境的不良发展严重阻碍美育的有效实施,侵蚀人们的思想,从而在无意识之间将人们的精神世界拽离高尚境地。

三、路径之维:化解美育引导美好生活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

鉴于以上实施困境,为此要着力做到美育回归日常生活、落实高校美育、加强艺术陶冶,才能引导助力人民实现美好生活。

(一)美育回归生活助力美好生活的实现

“生活美学”是人们运用美学原理来研究生活中的美的现象、特征以及创造规律。因此以生活美育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要将美育与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劳动实践以及人际关系相融,帮助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自然、社会以及他人。

首先,在自然欣赏之时运用美育。人们在生态审美教育下,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欣赏、维护以及构建,扭转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关系,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让人们树立生态意识以及环保意识,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道德自觉,构建“美美与共”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画卷。其次,在劳动实践之中实施美育。引导实现对劳动美的欣赏和了解,帮助人们树立只有劳动才能丰富幸福内涵,使人们在生活中增强成就感、获得感,提升美好生活的层次。引导人民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乐观心态,摆脱“佛系躺平”的不良心态。最后,在人际交往之中彰显美育。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构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也有美与不美的区分,美好生活离不开美好的人际交往的支撑,通过美育力求提高人的修养风度,塑造得体举止、整洁的仪表以及诚恳、大方的谈吐。

(二)落实高校美育助力美好生活的实现

学校作为美育的关键场所,必须更好地落实才能成为美好生活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学校必须提高美育地位,将美育贯穿学校教学,从而助力美好生活的实现。

首先,加强美育的研究,优化美育质量评价。提高美育研究水平,加强对美育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加强顶层设计,设立实现美好生活的最终目标;重视美育学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健全美育评价方式,秉持教育双向主体的要求,努力实现过程与结果结合的全方位评价以及多方层面的评价模式。其次,开齐美育课程,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校要设立丰富的艺术鉴赏等选修必修课程,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与校外文化艺术场馆、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带领学生参与美育实践体验活动,不断拓宽美育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最后,课程融入美育元素,协同发力强化美育实施。开展融合式美育,例如将美育与目的一致、内容相通、方式协同的智育德育课程相融。提高各科教师审美素养,以自身对美的感知,带领学生用美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由感性体验设置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主体性审美体验,破除审美虚无主义的侵害。

(三)加强艺术陶冶助力美好生活的实现

艺术陶冶作为最主要的一种美育实践,其中艺术作品全面反映了人的思想、精神、心灵,是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客体。因此,要用美育引导美好生活,需要关注当前的艺术作品创作。

一方面,推动艺术创作,创造文艺精品力作。文艺创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努力塑造美、表达美、传递美。“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6]文艺要在市场经济中坚定“为什么人”的价值导向,在“传世”的艺术作品中彰显“美的信仰”,在作品中刻画内外兼修的“美的人物”,在传播过程中讲好“美的故事”,从而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另一方面,推动艺术赏析,提高群众欣赏能力。美育对大众的普及能够体现于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当前网络文艺评论工作也应不断加强,如“三微一端”等网络平台鼓励人们相对自由地发表优质的文艺作品评论,使优秀文艺作品可以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人民群众高度的欣赏能力,帮助社会营造良好文艺氛围,从而为助力实现美好生活提供重要主观元素。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生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美育教师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