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2022-04-16弓丽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工匠美育精神

弓丽娜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引言

我国自古践行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100 年伟大历程中,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伟大精神,不断涌现出大批辛勤付出、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极致匠人,促使具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匠精神应运而生,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培育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创造了财富。脚踏新的时代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同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美育作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范畴和基本路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涵养高雅的学生审美表现,为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拓宽素质教育途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和美育工作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于国是重器,于家是栋梁,于人是楷模。工匠精神是一代代匠人历经岁月洗礼,身受百苦磨炼,在物质创造和精神追求中所表现传承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的理念。“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明确提出要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指导思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意味着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推进意义,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3],进一步表明发展职业教育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制造机械化工业时代和中国创造信息化数字时代,工匠精神之所以被置于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归功于时代发展所赋予的崭新内涵,其丰富深刻的价值意蕴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奋进精神,对待专业具有果敢拼搏的骨气和生生不息的斗志;二是劳动精神,面对工作具有崇尚热爱的兴致和吃苦耐劳的动力;三是奉献精神,从事职业具有忠于职守的赤诚和勇于担当的奉献;四是极致精神,开展工作具有臻于至善的恒心和精益求精的专注;五是创新精神,发展事业具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革故鼎新的创造。循序渐进的丰富内涵,充分彰显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时代价值,逐渐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杆,也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工作提出更高更全面的时代要求。

(二)美育的素质养成

人们都能感受到美、识别出美,但是回答“什么是美”时,答案却千差万别,因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又离不开人们的主观感受,因此对美的教育,并非是以客观技能为主的教育,更多的是作用于人的主观情感和心灵的素养教育。提及美育,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绘画课程、音乐培训等单一的艺术训练,但真正的美育绝不是纯粹的艺术课程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美育范畴给出指导性解释说明,“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4],因此,美育不止于表面性理论灌输和重复性技术训练,其范畴涵盖绘画、音乐、舞蹈、影视、戏曲、文学、建筑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能引发美的感受、美的理解、美的创造和美的传播的引导式、感化式教育,是对个体情感建构、素质养成和价值观确立的长期性培养过程。

《意见》中还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四个维度进一步强调美育的价值功能。”[4]从中国古代儒学提出的通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基本技能,到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的“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再到如今追求科技与艺术并存的华为公司,可见随着时代推进和社会矛盾的转化,美育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也发生着意义的赋予和变迁,其教化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课程化机械操作,而是逐渐演变为培养个体从社会、自然、道德、艺术、科技等方面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传播美的素养教育。新时代大学美育通过专业、系统、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对有形与无形、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逻辑与荒谬等事物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提升其对美好事物的表达与创造水平,从心态、体能、道德、品性、思维等方面帮助大学生在美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积极的态度、提升创造的能力、追求和谐的理念、培养专注的品质、酿造创意的思维。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和美育工作的契合与延展

美育之父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5]。可以看出美育不仅是促进心态养成、能力提升、人格完善、精神锻造、生命和谐的素质发展手段,更能帮助个体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实现精神自由和生命升华。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范畴和基本路径,美育在学生个体素质养成方面所激发的感性要素,与工匠精神中蕴含的理性要素以统一的实践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工匠精神重在彰显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客观技能,其蕴含的理性要素依赖于美育素养释放的感性要素;审美表现流露出更多的主观意识和情感,释放的感性要素逐渐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要素。二者体现在个体身上的共通素养,将客观理性存在与主观感性意识相关联,成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和美育工作的契合与延展。

由上述工匠精神中“奋进、劳动、奉献、极致、创新”的丰富内涵可知,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追溯于,对大学生日常心态、劳动体能、思想道德、品质习性、思维模式等基本素养的训练,恰好与美育教化对于个人“积极态度、创造能力、和谐理念、专注品质、创意思维”的素养训练相契合,具有长远深刻的持续性和延展性。因此,将美育工作渗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有助于丰富美育工作内涵,拓宽职业教育素质培养路径,通过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推动落实全国美育工作意见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审美表现分析

遵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美育政策导向,以挖掘高职院校大学生审美表现特点为指引,以探索美育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为切入方向,设计制作《高职院校大学生审美表现调查问卷》,初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画像及特征表现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水平为主要目标,往往忽视美育教化对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有的美育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践技能训练层面,缺乏由内而外、理实结合的系统性渗透,致使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被形式化和边缘化,学生的审美表现逐渐呈现以下特点。

(一)审美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大学生多以理工方向为主,科学精密的专业知识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面对日常事务常常表现出严谨的思维逻辑和理性的行为方法,少以灵活感性的生活态度和发散联想的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缺乏对客观环境主观能动的审美感觉和情趣经验,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薄弱的审美意识和急需培养的积极心态与奋进精神。

(二)审美创造不足

高职院校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论渗透,但因学生个体差异化与审美意识薄弱,学生大多以完成基本操作为学习目标,更难抗拒惰性,立足美学角度,来提升个人专业修养,创造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匮乏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专业创造。

(三)审美境界不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代大学生都接受过积极的文化教育和良好的艺术熏陶,具备基础的艺术感知能力,但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存在地域环境、家庭教育、成长阅历、知识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一,审美境界参差不齐,有待培养和谐一致的理念和团结奉献的精神。

(四)审美投入偏低

由于学习兴趣不足,长期得不到周围人充分的关注与认可,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自我效能感与专注显著正相关(β=0.481,p<0.001),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促进工作专注”。[6]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业、工作中稍有难度的事情缺乏足够的注意力,对审美活动的参与也缺乏一定的专注品质和极致精神。

(五)审美思维守旧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受到有限认知水平的影响,思考事情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比较固执老套、偏激稚拙,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和情感表现经长期累积,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审美表现中缺少开拓创新、成熟有效的思维情感,容易形成与已知、已习惯的旧事物相和谐的心理趋势,在审美表现中表现为守旧的思维和消极的心理。

三、美育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研究

(一)以环境之美,润匠人之心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同样可以造就人。美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积极的情感塑造和健康的心灵感化具有无形的推进意义。高职院校专业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鲜明,校园建筑、物件设施及色调设计大多表现出机械化的特点,容易营造单一拘泥、沉闷无趣的校园环境,不利于激发原本思维缜密、行为拘谨的高职学生灵动的思维和活跃的举止,从而起到了消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美化校园环境,打造舒适宜人的园林景观、别出心裁的建筑设施、丰富多彩的娱乐场所和窗明几净的居所环境,使校园特色、工匠精神和专业元素在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方方面面得以巧妙的结合与融入,营造美好和谐、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态度,从而激发学生果敢拼搏的骨气和生生不息的斗志。

(二)以榜样之美,锻匠人之力

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动,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榜样对于真正热爱的人具有无限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有些稚嫩,很难自主确立优秀的榜样,且榜样目标过高过远,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以为敦促。教师的教诲需要长期漫长的过程,以优秀学生作为育人榜样未必不是一条捷径,结合课程设计和育人模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同时,以榜样楷模和标杆尺度激励学生不断向优向好看齐,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所从之事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逐渐提升主动创造的能力,锻造崇尚热爱的兴致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以文化之美,修匠人之德

从《诗经》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庄子》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再到《尚书》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从“无他,唯手熟尔”的卖油翁到“血肉身躯搅拌浆”的铁人王进喜,再到“悬壶济世怀天下”的院士钟南山,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真人伟绩,无不彰显工匠精神从古至今的深厚积淀,作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早已蔓延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里。因此让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搭载学生日常美育活动的载体,以大师讲堂、优秀文化进校园,观看《大国工匠》影片,参加优秀校友分享会,寻访身边的匠人事迹,参观工艺制品展等美育活动形式,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美育活动中领略工艺之美,感受工匠之魂,传承工匠文化,不断加深学生对匠人之德的认同,从而具备忠于职守的赤诚和勇于担当的奉献。

(四)以专业之美,涵匠人之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受到年龄限制及成长经历的影响,对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和长远的规划,学习过程缺少目的性和计划性,盲目的选择致使大多数学生对学业的投入,少有持久的恒心和足够的专注。但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要想让学生精于自己所选的专业,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专业清晰的认知和不变的热忱,教育者应以身作则,用精湛的知识水平向学生展示专业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收获成就感与价值感,从而明确对所学专业的认识,逐渐产生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此外,还需要教导学生学会用二八定律对专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将专业之美所带来的热爱转化为臻于至善的恒心和精益求精的专注。

(五)以课程之美,拓匠人之思

不同的时代,工匠精神彰显的价值、担负的使命有所不同。一轮又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任务面前,无论是技术、模式还是业态,都急需“新”字推进,因此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是日复一日、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敢于善于在专业沉淀中坚守创新。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扎实稳定的专业能力基础上,可以大量开设校内选修课程、趣味课堂和创新大赛,深化艺体相融,促进文理渗透,扩展学生认知范围,加深不同学科专业的融合交流,丰富校内不同领域的文化碰撞,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激发自我效能,开拓创新水平,着力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革故鼎新的创造力。

四、结语

《人民日报》时评:美育是一种“刚需”[7]。不论是何种教育阶段,美育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新时代国家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来说,美育基于个体日常心态、劳动体能、思想道德、品质习性、思维模式等方面素质养成,逐渐渗透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奋进、劳动、奉献、极致、创新精神的培养中,推动高职院校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全国美育工作意见和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更多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工匠美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