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

2022-04-16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普及化培养目标阶段

王 丰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当前我国正加快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党和国家对具有高尚品德与真才实学的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愈发迫切。本科教育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诸多因素,但人才培养目标是首要因素,人才培养始于培养目标。作为大学本科教育活动的工作指南,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各国高新知识与技术的激烈竞争下,我国还面临着高素质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的困境,因此,高校培养目标必须与时俱进。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为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立之必要性及调整思路。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确立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虽在短时间内快速跨过大众化阶段迈进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问题得以解决。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仍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教育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此时应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提升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以学生为本,将人才培养置于核心地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决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是大学本科教育活动的工作导向。在普及化阶段,高校必须充分认识科学确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必要性,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

1.对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划分标准的理性认识

1973年,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三个阶段,其分别对应适龄青年毛入学率15%以下、15%~50%、50%以上三个区间。按照该理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经过17年的时间,于2019年突破50%,从而跨入普及化阶段,2021年升至54.6%[1]。这一数字变化使人感到振奋的同时,也需要理性认识马丁·特罗提出的该划分标准。

首先,三个阶段的划分标准是基于美国国情所做出的经验判断[2],而我国的历史与文化、社会构造以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与美国存在明显差异,若生搬硬套该理论,将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次,伴随着“量”的增长,“质”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当高等教育规模发生变化时,其内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马丁·特罗强调将该理论作为揭示即将而来的变化的一个信号、一个“预警”理论,要对一系列变化有所准备,而非仅将其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数据[3]。再次,马丁·特罗强调,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转变并不代表上一个阶段的彻底消失或完成了转变,在大众化阶段,仍存在着繁荣发展的精英高等教育机构[4]。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也有精英教育。克拉克·克尔也曾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未必是精英高等教育的天敌,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能协助鉴别新的人才,然后转学至精英部门,从而使许多大学相比没有大众化、普及化时更加精英化[5]。因此,我们要扭转追求指标的惯性思维,把握规模扩张为高等教育系统带来的重大变化及问题,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方案,提升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应用价值,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新时期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2021年3月,我国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期待。“十四五”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与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级阶段交汇的新时期,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势在必行。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更要积极响应新时期对于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本科教育居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被赋予了新时期的使命与功能。

二、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与特点

通过对我国30多所高校官方网站上的“学校概况”或“信息公开”栏目中《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介绍的本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进行分析,运用文本阅读和比较分析法,概括总结了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及特点。

1.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解读

在表达方式上,多数高校对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采用了“培养……的人”的结构。如南开大学为“培养胸怀宽广、底蕴深厚、勤勉务实、追求卓越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复旦大学为“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人才”。可以发现,各高校对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中“……的人”前所用的定语修饰词各有不同,但其强调的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特质却存在相似之处。

有学者认为,教育目标有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学术本位论和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论四种代表性价值取向[6]。笔者通过对我国高校近两年来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汇总整理,发现其具体内容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取向、学术取向和社会取向。

(1)个体取向。目前我国高校对“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已形成普遍共识,并体现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如清华大学旨在使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2)学术取向。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本科教育,许多研究型大学不断探索与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将学术精神纳入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如苏州大学通过构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分层分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素质高、视野广、能力强、有创造的人才。

(3)社会取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本科教育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如东北大学致力于培养和造就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2.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设计特点

(1)高校在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下,制定或修订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被列入计划范畴内,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式、院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是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985年后,国家简政放权,大部分高校开始自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至此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开始具有院校差异性[7]。

(2)“红”是我国高校设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关键。换句话说,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众多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中都提及了爱国、振兴中华、家国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民族精神等词语。

(3)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进程可知,不论是1949年以前“理论与实际分家,学与用脱节”的通识教育,还是1949年后的专业教育模式,都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近年来我国高校逐渐掀起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热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东北大学提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4)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力求与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如长安大学在2021年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 。这与我国当前现状以及新时期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国际背景相吻合。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相比马丁·特罗提出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应重点强调入学机会的普及化、全民参与学习以及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观点[4],我国面临的则是高等教育供需结构调整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8],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1.内压:高等教育供需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必然会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即供需结构会有重大调整,这就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不同于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受众人群除了传统的适龄生源以外,还有大规模的非传统生源。这些非传统生源包括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知识水平未达要求的适龄人口以及大量的成年非适龄人口,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及求学动机,其教育需求也各不相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伴随着需求结构的逐渐变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各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此外,受教育群体的多元发展使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形式面临重大挑战,不但要增加数量供给,更要提升质量供给,以满足和支撑其受教育需求。

2.外压: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普及化的新进程,并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新发展时代,这对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新挑战。①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资源配置不均衡,地方高校本科教育除了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以外,更要培养能够扎根中西部的建设人才,故而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特色与人才服务面向优化本科教育培养目标。②产业结构转型与知识生产模式巨变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如互联网、AI、云计算、大数据、量子卫星等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领域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需体现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③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诸多风险挑战后的恢复阶段,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家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此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应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视野。

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思路

本科人才培养始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作为本科人才培养活动的依据,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设计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各高校需遵循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本科人才培养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布局,进一步修订和优化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具体而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更加强调基础性、综合性、个性化、特色化、实践性和创新性。

1.坚持基础性和综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等要求。可见,不论是培养各类研究的学术人才,还是培养专门职业的从业者,高校在修订和优化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时仍应坚持基础性。同时,当前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更加需要精深钻研学科和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而这种精湛的专业通常是知识面宽广、深入了解其他学科的人。学识的渊博对解决科研难题起着关键的催化作用,所以,“博通”有利于“专精”,“专精”又借“博通”而深化[9]。因此,普及化阶段的本科教育要重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且能引领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形成个性化和特色化

一是以生为本,形成个性。随着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门槛的逐步降低,新增适龄受教育者和非适龄受教育者与日俱增,其学习背景、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复杂而多元,必然需要多样化、个性化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教育理念[10],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更应体现 “学生本位” 和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取向,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二是以校为本,形成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要在综合考虑自身优势、资源总量以及社会需求后,根据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来构建培养目标,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进而凸显本校特色。

3.具备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并不代表着要完全消除精英教育,而正相反,普及化阶段更加需要精英教育。需要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1]。可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培养运用扎实学科知识和学术成果解决问题的实践性人才。同时,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五、结语

在新时代国际竞争格局和国家发展大势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因此,本科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上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与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普及化培养目标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