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教育成就锦绣未来

2022-04-16孙瑞哲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系着人间锦绣,世界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提供发展动力,人才集聚创造力量,教育则是构成创新发展和人才育成的基础。以高质量的教育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的发展,是建设现代纺织产业的重要方向、必由之路。

一、中国纺织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创新是关键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加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行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中国纤维加工总量从2012年的4 540万吨提升到2021年的超过6 0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化纤产量从2012年的3 837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6 709万吨,占世界比重的7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从2012年的2 551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 15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不断强化,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稳居世界首位。衣被天下,布满全球,行业已成为维护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的关键力量。

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来自于长期的创新积累。中国纺织工业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提升改变产业结构与生态、重塑价值与优势。材料技术、工艺技术的创新推动产品的品质与品类持续提升;智能装备、增材制造的突破推动制造的成本与效能大幅优化;生产管理方式、市场连接方式的调整促进组织结构与价值体系加速升级。创新成果的涌现重新定义着行业的市场空间和场景边界。从传统衣着到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土工建筑、航空航天、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行业应用不断延展,满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创新一以贯之,发展一往无前。新时代新征程,纺织工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将为全球产业的发展持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更加宏阔的未来中,行业更加需要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二、面对新的环境与形势,创新是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局之道

“Permacrisis”作为2022年柯林斯词典的年度词汇,意思是“长期不稳定和不安全”,这正是当前全球形势的真实写照。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更密集的风险与挑战、更深远的机遇与可能加速形成。把握时势,需要创新。

1.创新是化解经济风险的战略主动

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呈现高震荡、低增长特征。通胀风险、债务风险、利率风险相互叠加,经济陷入衰退风险。10月,IMF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从7月的2.9%下调至2.7%,预计占全球经济1/3左右的国家将在今年或明年发生经济萎缩。未来的不确定正在削弱市场信心与能力。益普索10月调查显示,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达到了一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快速变化与不稳定成为市场的核心特征,市场分化加剧是一个显著特征。与高端消费的活跃相比,中低端消费市场明显萎缩。作为高度全球化、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纺织行业发展面临着较大压力。穿越经济低迷、应对“存量博弈”、适应市场激变,需要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有效需求。

2.创新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战略支撑

中美战略博弈、俄乌冲突仍在加剧,地缘政治格局调整正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波及全球合作,产业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力量孕育着全球创新经济地理新形态。从《国家安全战略》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美国对我国创新的系统性遏制愈演愈烈。欧盟的科技政策从“开放世界”转向“开放性战略自主”,对外也在强化科技治理和科技规约。“全球生产体系割裂和技术对峙”给全球的利益和价值带来严重挫折。IMF研究估算,科技脱钩可能造成的GDP损失约10倍于中美关税战。提升发展韧性,筑牢发展基础,需要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

3.创新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举措

《全球风险报告(2022)》显示,全球十大社会与环境风险中,5个与环境有关。环境风险正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产生连锁效应,形成系统性冲击。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叠加俄乌冲突,资源要素对生产经营与全球布局的影响变得日渐重要。美国由于能源优势开始成为众多欧洲制造企业的转移目的地。比如,巴斯夫宣布将“尽快且永久地”在欧洲缩减生产规模。与此同时,绿色规则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已有136个国家、115个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这些规则正在深刻改变着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维度。麦肯锡测算,到2050年高达33%的脱碳缺口需依赖新兴技术弥补。从根源上突破资源环境束缚,就要充分发挥创新作用,形成新的投入产出关系。

三、 重塑产业的结构与生态,创新创造新价值、新优势

从产业自身出发,创新决定着价值高线与安全底线,也决定着现实边界与未来空间。当前,我们正在进入创新的密集期、活跃期。麦肯锡预测,未来十年的技术进步将超过之前100年的总和。创新创造呼啸而来,冲击着原有的产业生态,塑造着新的发展机遇。

1.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

数字经济催生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形态。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8.1万亿美元。以分析挖掘、仿真渲染、感知交互、安全可信为方向,技术驱动下行业的数字应用场景正在打开。

新的制造模式。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融入驱动着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推动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器人的发展正在形成改变要素成本结构、塑造全新投入产出关系的潜力。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扩大,2021年安装量同比增长27%。

新的市场模式。移动、泛在的网络将更多市场主体与商业场景连接起来,实现了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高度统一。跨境电商、直播电商、兴趣电商等新业态持续涌现。2022年上半年农村网络零售中,纺织服装交易额占25.9%。

新的场景模式。VR技术和Web3.0框架的发展催生了虚拟偶像、元宇宙等业态与模式,为行业带来新的价值空间。众多的时装周已经推出了虚拟走秀。在虚拟与现实的深度交融中正在形成以沉浸交互体验为核心的“超级现场”。

新的创新范式。数据驱动创新与研发已经形成新的实践。高通量计算、制备与表征,机器学习等技术推动新材料的研发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远程学习、研究和交流已经发展为常态,提升知识与创新的范围与深度。

拥抱数字经济,已是行业共识。全流程、全场景、全触点、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重塑着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可能。

2.把握生物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

生物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风口。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材料供给、生产方式和应用空间。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在强化生物经济的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产业发展。美国启动20亿美元的“国家生物经济与生物制造计划”;中国发布首个《生物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纺织行业与生物经济有天然联系,在融合中正在形成新领域新赛道。

在材料领域,生物技术改变着天然纤维的结构性能与获取途径,培育出彩色棉、彩色蚕丝等一系列纤维新品种;甲壳素纤维、聚乳酸纤维等生物质材料的发展勾勒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在制造领域,以合成生物学为支撑,生物制造推进化工原料和工艺过程的替代,改变着材料生产加工模式。凯赛生物以生物法制备长链二元酸,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成本优势与减碳优势。

在应用领域,纺织品在大健康、医疗卫生等领域实现更加多元、更深层次的应用。愉悦家纺已经成功用微米级材料编织出可置换人体主动脉人造血管。

融合生物经济,纺织行业生生不息、物物常新。

3.把握绿色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

绿色经济是以低碳、资源效率和社会包容性为特征,创造生产、生活、生态和谐之美的经济形态,是理念与实践的统一、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以“双碳”目标为战略导向,全球的政策资源、金融资本、市场创新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向绿色经济集聚,改变着产业的价值逻辑。

向内求索,纺织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创新实践深入发展。煤化工来源的化纤原料和生物基材料是当前原料体系的创新重点。围绕节能节水、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循环经济是制造体系升级的重要方向。恒申申远新材料产业园区探索将合成氨工业回收氢气作为工业副产氢的来源;2021年全球废旧纺织品回收价值上升至20.98亿美元。

向外溢出,产业的创新实践有力支撑着更多领域的绿色转型。轻量化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效隔热的气凝胶材料,是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纺织材料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高温过滤、湖水净化等。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行业的创新实践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着越来越多的力量。

4.把握创意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

创意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推动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协调统一,是塑造情感价值、美学价值和体验价值的巧实力。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20年文化产业占全球GDP的3.1%,创意产品和服务分别占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3%和21%。创意经济推动行业适应变化、创造需求、提升价值。

创意经济源自文化价值的挖掘。多元文化的系统性发掘、创造性转化为行业设计、品牌赋能。盖娅传说将缂丝、苏绣等传统精粹转化为潮流前沿,打造中国气韵、构筑中国品牌。万事利的“西湖一号”平台学习过去1 500多年里超600位顶级艺术家的画作,实现设计美学的升华。

创意经济源自生活方式的转化。随着消费主体与价值观念的变化,新的生活方式持续演进,推动着众多细分市场蓬勃发展。创意经济以其新颖性、迅捷性加速着品类创新与内容输出,在宠物经济、运动健康等新兴领域,催生着产品开发与创新。

创意经济源自消费体验的创造。创意经济打破边界、融合生态,推动时尚产业与内容产业、文娱产业、旅游产业融融共生,在场景迭代中升级体验。十八数藏携手蜀绣非遗传承人黄海彦推出《妙丝禅香》系列数字藏品,实现了蜀绣价值的新的转化。

时代的风物、自然的风貌与生活的风情在创新融合中形成价值创造的场景。

创新产生价值。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拥有发展的主动与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与现实需求和发展目标相比,我国人才资源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口的26%,而日、德等制造强国高达70%~80%。据统计,中职以下学历占到纺织行业直接就业人口的58.5%。随着中国纺织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知识工作的比重在加大,新职业新岗位持续涌现,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加紧迫。构建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四、教育是推动人才供需平衡的关键

教育强,则科技强;教育强,则人才强。世界强国经验表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依赖人才培养形成内生动力。纺织行业的创新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系于教育。

以高质量为统领,行业教育不断深化理念创新、模式探索,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迅速增强,纺织行业教育事业在规模与质量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行业持续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目前,全国设有纺织服装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290余所,拥有硕、博点的院校分别有66所、11所;高职本科院校3所;高职专科院校270余所;中职院校900余所。形成了包括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各类专业在校生30多万人,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毕业生流入行业。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

服务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行业院校牵头建设了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破解关键核心技术,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创新主体。2016—2020年期间,行业院校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研究成果为“天舟一号”、“天问一号”、“蛟龙号”、复兴号、大飞机等国家利器提供了有力支撑,支持引领着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随着进入新发展阶段,行业高质量发展任务对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教育发展中一些问题显现。

一是获得支持的问题。社会对行业的认知偏见,正在影响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以及政策资源、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支持。

二是专业特色的问题。综合化扩张导致“千校一面”的现象,原优势特色专业呈现“淡化”“弱化”“泛化”趋势。

三是学科建设的问题。学科体系建设引领性不强,未能及时反映行业的创新发展方向。学科面有待拓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有待强化,实践环节需要重视。

五、中国纺织服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教育发展作出专门部署,为行业教育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对接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协同推动行业教育系统性、整体性提升。

1.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更好服务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

以多层次教育培育多层次人才。统筹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融通,完善纺织服装现代教育体系。注重推动行业人才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围绕新时代行业前沿知识、技术进展和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师、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承担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育重任。

探索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互补机制。深化科教协同。促进各创新系统之间密切合作,结合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培养人才应对复杂问题、跟踪技术前沿的能力。推进产教融合。与关键领域领军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或实践方案的能力。打造一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打造特色化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学科建设带动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建设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对接产业升级、匹配区域特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基础研究的纵深发展夯实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基础。多建“高峰”,强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领域、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专业建设,注重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综合专业人才培养。

构建多要素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态。以优势学科为基础,突破传统结构的固化,促进跨学科融合、多学院建设、多平台共享。面向全球性挑战与交叉前沿问题,充分整合新材料、信息、能源、生物等领域的资源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将智能制造、数字创意等引入专业课程体系。

3.强化高质量的教育支撑体系

从教育思想、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质量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奠定教育发展基础。

围绕学科发展培养、引进、留用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教教师双向流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积极推广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慕课等公共平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纺织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激励机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持续开展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首要标准。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能力增强,全面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拓展全方位的教育开放体系

人才流动与合作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领域。要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开放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

坚持有章法地“走出去”。加强与国外院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交流,开阔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持续开展职业院校合作办学,设立海外学院,输出更多优质课程和教学标准。

坚持有选择地“请进来”。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强化先进教材等优质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力。

千秋伟业,人才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优先。中国纺联将与行业院校和企业一起,把握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坚守行业教育事业的使命与追求,以铁杵成针的意志,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和科技支撑,共创行业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