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04-16唐菲菲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大学生

唐菲菲

(东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 20162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1]。大学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巩固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弘扬和发展起来的,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先进文化[2]。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造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重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随着以“微”命名的应用架构日益崛起,中国迈入了以信息传播为途径,以智能微端为平台的数字化微时代。微时代的崛起为大学生知识获取与思维开发提供了新途径,为红色文化传播与思政教育开辟了新契机。深入思考探究微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不仅为当下红色精神的汲取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新角度,更为思政教育的践行与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指导。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同向性

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引导青年一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党的性质宗旨、政治本色、精神风貌的孕育与象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标志与精神脊梁。红色文化所象征的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坚定信念、服务人民等特征品质已深深融进中国人民的血脉深处,成为青年一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的内容特征具有显著的同向性。此外,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青年,要把理论依据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把民族发展的历史重任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使命扛在肩上。

2.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融合性

红色文化不仅蕴含着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更体现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首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好的方法与途径,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航程注入一股强健有力的精神洪流。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理论修养,使他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大意义与深刻内涵。再次,可以加强党性锤炼,提高党性修养,坚定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热爱,主动发挥“五史”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的融合能够极大地丰富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内涵。同时,多种红色文化资源的渗透与浸润也为开展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了表率与示范作用。因此,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格品质与使命意识的培养。

3.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传承性

红色文化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红色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气魄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深深根植于共产党人的鲜活血脉之中,永垂不朽;这种红色文化熔铸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晶中,坚不可摧。时至今日,红色文化依然激励着中国青年一代为历史情怀、为时代担当、为民族使命、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资源。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都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权、不怕牺牲、英勇抗争、追求和平的红色精神,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是继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引入红色文化,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促进其自觉做好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二、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1.红色文化教育形式难以激发兴趣

面对微时代这一特定背景,各类“微平台”已成为大学生交流信息、获取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各职能部门积极探索微信、微博、易班等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渠道,并形成一定的微教育、微宣传、微交流体系。但面对层出不穷的时代热点、新兴技术、网络群体,高校红色文化微平台仍长期依存于微博、微信“两微”平台,而对于其他微端的普及率、利用率、开发率较低,并未有效紧随时代发展而创新,现已出现阅读量少、参与度低、互动性差、亲和力弱等实际问题。

2.红色文化教育内涵未能生动传达

教育内容是否具有亲和力是红色文化能否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的关键。在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的传播受到传统形式的限制,思政教师多以摆史实、讲文献为基础将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叙事精密的理论语言传播给学生,从而形成严肃、紧张、压抑的教育教学环境,面对“Z世代”教学群体,传统形式难以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要实现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以理服人”的说教,还要创新传播话语体系,以“Z世代”大学生所喜爱的语言和文字声情并茂地进行内容与文化创新,从而展现红色文化的情感温度,让学生动心动情、入脑入心。

3.红色文化教育平台渗透不良之风

面对微时代背景下暗流涌动的信息化浪潮,部分阻碍红色文化传播的信息仍然存在,对红色文化产生了隐藏式压制。过度娱乐化的“微平台”环境极易侵蚀红色文化的时代底色,磨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对大学生产生误导,挑战着高校文化育人的权威性。在微视频客户端,部分视频创作者以红色文化为噱头,将史实扭曲为低俗事迹,致使大学生丑化革命先驱的坚定毅力与伟大志向;更有“标题党”通过“学术探讨”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关注、点赞、转发伪历史内容,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进而磨灭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4.红色文化教育微端存在脱节现象

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育人平台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智能手机成为打破时空界限的电子百科全书。与此同时,碎片化、即时化的网络活动使得大学生的微端行为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有效理解并深入思考红色文化的内涵。线下活动作为大学生实践研究的重要途径,未能有效借鉴微端平台样化的特点。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加强延伸性学习,使得线上微端红色课堂与线下思政红色课堂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促进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入脑入心。

三、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1.创新应用载体,为高校红色文化“聚人气”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应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现阶段,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微博、微信、易班等平台,通过微文、微视频、微群组的形式吸引大学生云学习、云体验、云讨论。在此基础上,为使高校红色文化“聚人气”,高校应及时掌握“Z世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网络活动规律,结合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创新红色教育“微品牌”项目,打造思政教育红色矩阵。如针对计算机相关学科,可结合“代码传情”的形式,通过编程技术制作红色文化宣传“微程序”;针对艺术设计相关学科,可结合“交互融情”的理念,使用设计软件打造红色文化互动“微展厅”;针对历史人文相关学科,可结合“言语抒情”的表现,增强理论储备扮演红色文化景点“微导游”。

2.优化传播语言,使高校红色文化“接地气”

一方面,针对广义传播语言,要扩大其多样化形式。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的生产主体已由思政课教师所代表的理论语言、思政教材所代表的文字语言转变至人人参与、人人创作、人人传播的综合性语言,包括视频语言、音频语言、图像语言、技术语言等,因此,高校应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及时发掘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形式,相关学科专业可结合幻影成像、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如创作剧本版的红色互动视频、创设信息化红色文化数字IP、开发VR一体化红色实景课堂等,充分融合专业优势驱动红色文化传播形式的革新。另一方面,针对狭义传播语言,要创新其生动化内容。面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高校要通过构建“Z世代”话语生态体系增加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与亲和力,如红色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将“中华家”谐音成“种花家”,将中国人民比作有大国梦的“兔子们”,一句“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在大学生群体内频频流传。

3.规范监管体系,以高校红色文化“扬正气”

当今,微时代网络生态下的舆论力量暗潮涌动,任何不当言论、不当行为、不当操作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面对变幻莫测的网络环境,微平台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必须严把审核关与宣传关,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首先,要把握意识形态,规范言行举止,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其次,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充分了解“Z世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敏锐察觉并杜绝微平台下暗流涌动的不正之风;再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完善微平台的监督与管理体系,联合学工处、信息办、宣传部以及党、团、班级干部等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平台监管队伍,推广辅助监管平台,并提供一定的激励机制,形成早预警、早发现、早治理的红色文化网络宣传氛围,做到人人监管、人人规范、人人自省,人人“扬正气”。

4.凝聚双向合力,以高校红色文化“树风气”

高校应充分开发红色文化立体资源,持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由点及面,在线上与线下均形成红色文化双向联动与协调推动机制,积极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微课堂,使红色文化在线下“活起来”、在线上“火起来”。以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在线下,学生通过骑行党课新形式,串联上海街头的8处红色地标与14个红色知识点,线上则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红色基地大寻访”打卡与答题互动,并借助手机、相机、无人机等多种设备进行云端直播与录制,后期通过制作成微党课视频上传至微平台,进而推动红色文化在线上、线下的双轨立体传播,引导大学生在可看、可听、可议、可鉴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学申城党史、思百年初心、践时代征程、悟使命担当,有力促成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文化育人新风气。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面对微时代背景下多样化信息语境,高校应时刻牢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将红色理念融入实际思政教育工作,持续开发延续性、创新性、实效性的红色教育方案,使红色文化在微平台中浸润、教育、影响广大学生群体,有力助推青年一代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