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策略

2022-04-16杨赛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随文生字识字

杨赛芳

(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连江 350599)

语文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深度学习的相关理念和策略,实现学生主动的、有意义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是指向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锻造语言表达力,积淀深邃的语言思维力,进而达到“言语智慧”的境界。[1]识字是语文能力之始,只有打好识字基础,“言语智慧”的高楼才能平地起。基于语文深度学习理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汉字与阅读的某些特殊关联,能够既省时又高效地科学识字,在阅读的同时,识字教学也有一定的深度。本文尝试着眼深度学习,从识字与阅读高效关联的角度,重新审视识字的过程,探索发现让识字教学有深度的新的教学路径与方法。

一、“分”“别”结合,实现有产量意义的深度

汉字是由一些基本的部首、偏旁,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的。[2]大部分汉字要组成词才有意义。因此,识字可以根据这些造字、构词等不同的准则,将字词进行分类,以个体字为纵轴,以类型为横轴,形成一张立体丰富的识字网,实现量的拓展与延伸。当学生的识字形成一种自主可运营的体系,将进一步促成这些字词所构筑的阅读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自能阅读能力,让识字教学有“言语智慧”的深度。

(一)根据汉字布局分类,求异求同

汉字的每一种形体都是由不同的基本笔画,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度量、一定的空间配置构成一些偏旁部首或其他结构单位,再由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结构单位,按一定的布局组合而搭配成的。[2]其中,低年级学生要求认识的汉字,最常见的布局是形声、会意、象形等。随文识字时,应抓住汉字的布局特点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掌握汉字的同时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成效。

例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一课,解读教材时,教师发现本文生字如“掰、扛、扔、摘、捧、抱”等,都是由“扌”部首加上声旁构成的,都表示“手”的动作,字形相似,意思却大不相同。这些生字恰恰是发现故事道理的抓手。教学时,可以随文阅读,让识字与阅读相融合。先教生字“扛”的字形、字义,再以“扛”为标尺,找出文中类似字形的生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接着,在模仿体验中理解这些生字所表示的动作。最后,创设语境,引导学生使用生字,如非完型填空题:“小猴子( )下玉米,便( )着往回走。”判断正误题:“小猴子见了桃子又大又红,便扔了玉米,去扛桃子。”上述案例,在阅读中抓住形声字布局构字的特点,归类识字,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在“掰”“摘”“扔”“扛”等动作、力度的辨析中,发现意义的不同,加强识字与生活意义的关联。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强化思辨能力,加深对小猴子“喜新厌旧,结果两手空空”特质的认识,从而让识字与阅读充满趣味,富有深度。

(二)根据构词节奏分类,掌握规律

所谓“构词”,指的是词的内部结构规律的情况,也就是语素组合成词的方式和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合成法、派生法、缩略法。最常用的是合成法,可能出现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动补结构等不同形式的合成。正因为这些合成规则,加上汉语语音的四声变化,有些词语便形成独特的语言韵律节奏,使得词语有了节奏感。[3]教学中,若能抓住一些词语的节奏异同,加上学生身处学习汉语的大环境背景,识记这些生字就可以化难为易。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一课,诗歌中有许多表示人们做什么事情的短语,属于动宾短语,可以形成类,进行统整教学。教师出示:①摘野果、掏鹊蛋;②逗小松鼠、采野蔷薇;③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先让学生认读这三组词语,相机认读“掏”“逗”“蔷薇”“逮”“蝈蝈”这些生字词,再通过联系生活、图片展示等方式,理解每一组词语。接着,引导学生对比三组词语,发现动宾短语的语言规律,仿佛三拍子的节奏,语感上是“咚哒哒”,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最后,设计问题:“你还知道人们在生活中做了哪些类似的事情?可以用这样的同类型的词语表示吗?”拓展运用动宾短语的节奏,帮助学生积累创作词语,感受祖先生活的快乐。上述案例,在识字环节就已经将文本的难点与重点进行渗透,做到动宾短语的同类型积累,为下文创作拓展语言表达奠定基础,实现了量的产出。

(三)根据一字多词分类,词语开花

所谓“词语开花”,通俗来说是用一个生字组多个词语,像“花儿开放”一样,是一线教师常用的识字教学方法。一字多词现象源于汉字特有的现象一字多义。因为一字多义,产生了一个字可以与多个语素组成词语的现象,即一字多词。一字多词的真正内涵是从字的多种意义上组词,从而实现对字的多种意义的全面理解,而非单纯追求数量。[4]比如“子”,可组词“桌子、椅子、柜子、鞋子、孩子”等。以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为抓手,展开识字与阅读关联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在阅读理解的层面上得到提升。

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时,为了理清生字障碍,指导深度阅读,先出示生字“助”,让学生说“什么是‘助’?‘助’什么”,学生自然认识与“助”有关的词语。再出示“抽”,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读,还要会组词、组好多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抽奖、抽纸、抽水、抽筋、抽动、抽烟、抽泣”等词语。接着,教学“拉”“摆”“翻”“责”“秧”“栽”等。学习生字不能局限于文中出现的词语,还要拓展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在生活中会用这个字,会认识这个字构成的词语,实现有意义的识字教学。集中识字后,薛老师又以“助”构成的词语“帮助”为抓手,设立核心问题:“风娃娃帮助人们做了哪些好事?谁能选用刚才学到的生字,连起来说一说?”上述案例中,识字学习与阅读学习有机融合,提升了识字的价值,也夯实了阅读指导。

二、“读”“识”结合,实现有语用价值的深度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低年级的识字任务除了集中识字以外,部分是以结合成韵文,或融在故事性文章、《语文园地》的“和家长一起读”等,以文中标注生字拼音、文后阅读材料标注拼音形式等随文出现。因此,将识字与句子阅读、段落阅读相结合,以随文识字的方法教学,是教师普遍的首选策略。基于此,在阅读中,将识字教学融入句段学习,让“识”“读”按照一定方式结合,既能提升随文识字的实效,又能让识字教学基于篇章表达的基础,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让识字教学有了深度。

(一)整合句子教学,搭建支架

低年级的文章大多文字优美,段落清楚,往往是故事性的题材,通过反复的手法构思篇章,让文章读起来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要学习的生字,则以带着拼音的形式出现。[3]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以根据生字的特征,搭建导学支架,设计识字与句子整合教学,让生字在句子语境中识得,既独立又融合,省时高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4 课《小蜗牛》,第一段随文出现的生字有:“住在、孩子、去、玩、发芽”。先以集中识字的方式,检查学生独立认读情况;再将生字送回说话训练:“春天来了,小树___(发芽)了,蜗牛妈妈ràng(让)小蜗牛___(去森林里玩)。”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生字词。教师设计句子非完型补白,巧妙地将学生对生字的认知从音、形、义的层面,提升到语用实践的层面,让学生运用所习得的生字新词,学会表达和概括。上述案例中,教师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将感知、理解、联想、创新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统整为一体,实现思维训练从低阶向高阶的有深度联动。这种识字教学,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是有意义的语用过程,不但识字,还学会句子,学习更有深度。

(二)整合段落教学,形成版块

低年级入选的文章,段落多呈现反复的特点,为学生模仿创作一段故事或仿说几句话,提供良好的语言范式。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时,也要善于发现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有意识地将生字词的教学与段的结构的教学相结合,形成版块,实现生字学习与语言创作学习的高效整合。

例如,上文提及的《小蜗牛》一共有8 个自然段,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分成四节,二、三、四节的开头第一句都是“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其中,“爬呀、好久、回来、全变黄了”是本课要教学的生字。一位教师着眼段的特点,从反复出现的过渡句“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入手,先进行生字教学,再引导学生找出“含有这些生字”的句子。接着,发现每个季节的开头都是这句话,并发现句子与篇章故事关联的秘密。最后,以“小蜗牛一直爬,为什么好久才爬回来呢”为核心问题,架构篇章教学。此时,生字词的教学已经从句子的学习发展到段落的学习,整个故事在学生心中条理清晰。上述案例中,教师以生字词为抓手,逐步实现识字与段的教学的“可关联”,让生字词的学习不单薄,而是有语境、有深度,形成一定的知识版块,实现识字与阅读的高效整合,让识字教学产生语用意义的深度。

三、“写”“识”结合,实现有文化阅读的深度

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教材中的识字目标包括会读、会写、会用,即做到音形义三者合一,这是阅读教学对识字的最基本要求。基于核心素养,“会写”的写字指导教学成为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如果写字指导仅具有“写好字”的功能,那么阅读课堂难免有高耗低效的苛责。为此,可以将基于字理的写字指导置于阅读指导的背景,[5]让学生既享受汉字的“文化美”,又加深阅读理解,写字指导反哺阅读,使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文化”的深度。

例如,执教《小蜗牛》时,一位教师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学生字“回”。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指导写字。在田字框中出示“回”,引导观察字形,引入“国、园、圆、困、围”等,发现书写工整又规矩的特征。接着,指导“回”的意义,通过“回字的微课”展播,先出示“回”的字体演变的图案:

再引导发现“回”的甲骨文乃至金文都是水的旋转之形,只是金文与甲骨文旋转的方向相反。到了小篆的形体,为了符合汉字结构规整的要求和书写的方便,演变成大口套住小口,而楷书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字体形式。接着,教师及时补充汉字知识:“回”字是象形字,本义是“旋转”,如“水深而回”(《荀子·致士》)中的“回”字是指“旋涡”,当然也有旋转之意。凡是“旋转”,随时都在改变方向,所以“回”字又可以引申为“改变志向”之意。到了后世,“回”字多用于“回来”或“回去”的意思,直到现今还沿用“回来、回去”的意思,而“国、园”等生字中的大口表示的却是“范围”的意思。比较后,教师让学生工整书写、评改。最后,教师引导:“小蜗牛一直爬,为什么好久才爬回来呢?”展开故事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写”“识”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汉字文化,让写字有了质的拓展,让阅读教学也有了文化的深度。

总之,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能仅为了识字而识字,而可以让识字置于更大的阅读视域下,将一些常用的教学策略有机地整合,让识字与写字、阅读教学的句、段教学等深度整合,发现更多有效的识字教学路径,在提高识字教学实效的同时,彰显有深度的语文学习。

猜你喜欢

随文生字识字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生字辨识大闯关
斯诗私塾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识字儿歌
快乐阅读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快乐阅读